分类
甘肃省

甘肃省历史文化

甘肃省历史文化

甘肃省历史文化

甘肃省历史文化综述

甘肃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征。文化甘肃疆域狭长,东西跨度大,文化类型在组成系列上丰富多样。

按照时代划分,史前时代有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先秦时期有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西戎文化、周秦早期文化等。秦汉以来有三国文化、五凉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等;按照性质来分,则有彩陶文化、青铜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简牍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特有民族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旱作农业文化及以红色文化和以《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等;按照民族成分来讲,则有氐羌文化、大月氏文化、匈奴文化、鲜卑文化、吐蕃文化、党项文化、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这些文化类型极大地充实了华夏文明的内涵和组成体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红色文化等。

文化类型主要内容
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是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文化博大精深。敦煌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中西文化的集成及交融的结果,吸收世界各种文化而形成的世界文化。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中国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丝路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包括长城、石窟、汉简、彩陶、青铜器、铜奔马、古遗址、遗书经卷等主要内容。 [80] 而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古丝绸之路贯穿甘肃境内1600多公里,敦煌、武威、张掖、天水4座城市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名;从东向西,大地湾遗址和伏羲、周祖教民渔猎稼穑的故事,以及马家窑彩陶和纵贯河西走廊的长城遗迹、以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群落、甘肃出土的6.1万余枚简牍、武威雷台的汉代铜奔马等,都彰显了丝绸之路黄金路段的甘肃文化的底蕴和绚丽。
黄河文化甘肃省位于黄河流域的上游,多年来受到了黄河流域的充分滋养,孕育出了丰富的文化,比如新石器时代文化、先秦文化、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及宗教文化,从而形成了一个丰富又多彩的黄河流域文化体系,同时甘肃也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伏羲文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本源。伏羲氏主要成就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物质文明成就:结网罟,兴渔猎;豢育牲畜,发展牧业;作历度,兴农业;钻木取火,养蚕化布,建造屋庐,进化生活。而精神文明成就有创立龙文化,奠创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创立八卦学说,肇启华夏文明之源;制瑟作乐,开中国音乐艺术之先河;造书契,开中国文字之先河;始制嫁娶,促进了人类自身进化的进程。
红色文化甘肃被誉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和转折点,在中国革命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遍布全省的720余处红色遗址遗迹,记录了甘肃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陇东到河西,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陇东边区、哈达铺会议、榜罗会议、会宁会师、腊子口战役等辉煌灿烂的革命历史文化。从而产生的“长征精神”“会师精神”“南梁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以及“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是陇原儿女的历史铭鉴和精神动力。

甘肃省地名由来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省文物古迹

甘肃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52处,其中古遗址50处、古墓葬11处、古建筑53处、石窟寺和石刻2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处。庆阳市(23处)、酒泉市(21处)、张掖市(19处)、天水市(18处)、武威市(13处)和平凉市(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分列市州前五位。武威市凉州区(10处)、张掖市甘州区(9处)、华池县(7处)、民乐县(6处)和瓜州县(6处)分列县区前五位。

甘肃省非遗文化

截止2022年11月,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83项,世界文化遗产3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四批)合计404项。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89]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甘肃省)、甘肃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甘肃5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河西宝卷、格萨(斯)尔、裕固族民歌、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唢呐艺术、高跷(苦水高高跷)、兰州太平鼓、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道情戏(陇剧)、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贤孝(凉州贤孝、河州贤孝)、兰州鼓子、庆阳香包绣制、夜光杯雕、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太昊伏羲祭典
第二批宝卷(河西宝卷、岷县宝卷)、米拉尕黑、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佛教音乐(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道教音乐(清水道教音乐)、傩舞(文县池哥昼、永靖七月跳会)、鼓舞(凉州攻鼓子、武山旋鼓舞)、多地舞、巴郎鼓舞、秦腔、武都高山戏、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秦安小曲、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剪纸(庆阳剪纸)、雕漆技艺、毛纺织及擀制技艺(东乡族擀毡技艺)、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窑洞营造技艺、藏医药(甘南藏医药)、七夕节(乞巧节)、元宵节(永昌县卍字灯俗)、民间信俗(西王母信俗)、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庄浪县高抬)、蒙古族服饰、裕固族服饰
第三批巴当舞、曲子戏、藏戏(南木特藏戏)、通渭小曲戏、河州平弦、剪纸(会宁剪纸)、婚俗(裕固族传统婚俗)
第四批花儿(张家川花儿)、皮影戏(通渭影子腔)、剪纸(定西剪纸)、生铁冶铸技艺、地毯织造技艺(天水丝毯织造技艺)、古建筑修复技艺、女娲祭典(秦安女娲祭典)、民间信俗(岷县青苗会)
第五批祝赞词(肃北蒙古族祝赞词)、甘州小调、两当号子、锅庄舞(甘南锅庄舞)、陇西云阳板、曲子戏(民勤曲子戏)、龙头琴弹唱、拔河(万人扯绳赛)、藏族唐卡(天祝唐卡)、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麻纸制作技艺(西和麻纸制作技艺)、中药炮制技艺(岷县当归加工技艺)、元宵节(东山转灯)、龙神赛会

甘肃省戏曲

甘肃省境内现有戏曲剧种13个,分别为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陇南影子腔、玉垒花灯戏、灵台灯盏头剧、高山戏、半台戏、南木特藏戏、眉户、京剧、豫剧。其中: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眉户演出团体、从业人员相对较多,剧目创作较为丰富,为省内较为活跃且发展稳定的剧种。 

据《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记载:甘肃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是甘肃戏剧形成、发展、完善的第一个高峰期。明代文献出现了关于西秦腔的记载,这种被称为甘肃调的秦腔成为中国秦腔艺术的早期分支。清代,甘肃秦腔广泛流布全省。清中后期,形成甘肃三路秦腔的流传格局。抗战时期,甘肃因作为大后方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著名艺术家和剧种、曲种。京剧、蒲剧、豫剧都是在本时期传入,并异常兴盛。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跻身于全国戏剧大省的先进行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剧目常演不衰,多部戏剧精品在全国文艺评奖和展演中屡获殊荣,扩大了甘肃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甘肃省方言

甘肃省主要分布有三种官话方言: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其中主要分布区如下图:

甘肃方言分布表

中原官话陇中片渭河流域片包括六盘山以西的平凉市的静宁县和庄浪县,定西市的安定区、通渭县、渭源县(东部),天水市的秦州区、麦积区、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白银市的会宁县,共计11县区。
洮河流域片临洮县、渭源县(西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共计3个县。
秦陇片陇东小片包括六盘山以东的平凉市和庆阳市的13各县、区,白银市的靖远方言也可归入。
陇南小片包括陇南市的康县、两当县(广金乡除外)、成县、徽县、礼县、西河县6个县。
陇西小片包括定西市的陇西县、漳县,天水市的甘谷县、武山县,共计4个县。
洮岷小片主要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定西市的岷县、陇南市宕昌县的一部分,共计3个县区,还有定西市渭源县的一部分。
白龙江流域片主要包括陇南市的武都区、文县(除碧口镇在外)、宕昌县一部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4个县区。
河州片包括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市、临夏县、和政县、广和县、永靖县(不包括黄河以东的三个乡),共计5个县市。另外,青海省的同仁、循化、民和、乐都都属于本片。
兰银官话金城片兰州小片包括兰州市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含永靖县的黄河以东的三个乡)、皋兰县(含景泰县南面与皋兰县接壤的一部分)、榆中县、武威市民勤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县的黄河以东的三个乡、白银市的白银区和景泰县南面与皋兰县接壤的一部分。
永登小片只有永登一点。
红古小片只有红古区。
河西走廊片(河西片)包括武威市的凉州区、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金昌市的金川区、永昌县,张掖市的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酒泉市的肃州区、玉门市、金塔县、安西县,嘉峪关市所辖的三个乡,共计15个县市区。
西南官话文县的碧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