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历史文化
湖南省特色
- 湖湘文化
岳麓书院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二者融贯,构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38]
- 客家文化
客家人聚居在湘东、罗霄山脉以西的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桂东、汝城等地。他们在这儿的第一代祖宗,大多是来自遥远的广东、福建,也有江西老表。近年来,湖南客家人时常见诸媒体,以客家话、客家山歌、客家饮食等形式吸引人们的眼球。据湖南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宗铮的多年调查,湖南的客家人口多达200万,分布在湖南东部与江西省交界处以及南部与广东、广西交界处,分布成一条呈“L”线的狭长区域。其中,湘东罗霄山区的人数最多。而湘东客家人最多的县市为浏阳市,随后的则是炎陵、攸县、醴陵等地。浏阳的客家人数最多,但客家人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在炎陵。在全县人口以及居住面积中所占比例最大;语言、风俗最接近粤东地区的客家人,各种风俗习惯得到较好传承。 [125]湘东人的日常生活里,油茶、红薯、辣椒,以及醴陵瓷器、浏阳夏布与客家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另一方面,“湘东人”自小接受的学校教育,同样离不开客家人,他们当年创办的书院、义学等是现今的一些中小学校的前身。客家人来到湘东地区之后,先解决吃住等基本生存,再谋求其他。读书以致仕,寻求族群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明清两代,他们来到湘东地区,注入新鲜血液和生猛风气,为湖南的近代发展提供动力。
湖南省非遗
截至2022年10月,湖南省共10大类5254个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10个、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07个,国家级传承人121人、省级传承人304人、市县级传承人4416人。昆曲、皮影戏、汩罗江畔端午习俗、二十四节气等四项非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等3个项目被文旅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范围。全省设立省级非遗保护中心1个,14个市州设立非遗科(处)8个、挂牌6个,设立独立非遗保护中心7个、挂牌7个;全省127个县市区(含4个地方经开区)设立独立非遗股19个、挂牌108个,设立独立非遗保护中心33个、挂牌92个。
湖南省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
湘方言湘方言(也叫湘语)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包括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益阳、娄底等,2010年统计约为4500万人口。湘语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洲等大中城市。
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在湖南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和湘西的大部分地区和湘南的郴州市区和部分城镇,西南官话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在湘西北、湘西一带影响很广泛,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汉语方言,是湖广地区(湖南湖北)的第一大方言。
湖南省戏曲
湖南省有地方戏曲19种,艺术表演团体近100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湖南花鼓戏。花鼓戏《老表轶事》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在国家级精品剧目评选零的突破。大型山水实景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上演。
湖南省宗教
湖南宗教历史悠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并存。现有信教群众人数约540多万,有认定备案教职人员6200多人,爱国宗教团体255个,宗教院校3所(湖南佛学院、南岳坤道学院、湖南圣经学校),依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5400多处,其中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6处。道教36洞天、72福地中,湖南约各占1/6。
有宗教活动场所5313处,其中全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6处;现有教职人员约7700人;爱国宗教团体222个,其中全省性宗教团体7个(即省佛教协、省道教协、省伊斯兰教协、省天主教爱国会、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省基督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