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安徽省

安徽省地方文化

安徽省地方文化

安徽省地方文化

在繁昌区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省这块土地上。

在东至县发掘了有着安徽“周口店”之称的距今40万年年前的华龙洞,在蚌埠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证据。安徽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

安徽省文化主要由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等组成。

安徽地域文化

分类简介
淮河文化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
新安文化新安文化,隋朝设立新安郡,明代为徽州府,明清之际经济文化发达,因而产生徽学。
皖江文化皖江文化,是以潜山为中心的古皖文化,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包含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京剧、黄梅戏徽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李公麟、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敬敷书院、省立安徽大学、发达的基础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禅宗二祖、三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桐城派文化、新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等。
庐州文化以庐州为代表的庐州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孕育出庐剧等优秀戏曲。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项目名称
民间文学鞭打芦花的传说孔雀东南飞传说六尺巷传说老子故事的传说
桐城歌徽州楹联匾额徽州民谣涂山大禹传说
皇藏峪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白牡丹的传说捻军歌谣
民间音乐砀山唢呐五河民歌皖西大别山民歌寿州锣鼓
凤阳民歌金寨古碑丝弦锣鼓繁昌民歌铜陵牛歌
淮河锣鼓贵池民歌石台唱曲九华山佛教音乐
谢郢锣鼓潜山弹腔徽州民歌齐云山道教音乐
民间舞蹈棒鼓舞卫调花鼓临北狮子舞祁门傩舞
旱船舞火老虎秧歌灯东至花灯
太和狮子灯肘歌抬歌竹马灯黎阳仗鼓
云舞十兽灯无为鱼灯板凳龙
戏曲黄梅戏庐剧徽剧泗州戏
皮影戏亳州二夹弦推剧南陵目连戏
淮北梆子戏坠子戏含弓戏皖南花鼓戏
曲子戏洪山戏文南词石台目连戏
白曲淮北花鼓戏嗨子戏鸡公调
灵璧琴书门歌锣鼓书淮北大鼓
扁担戏清音渔鼓道情梨簧戏
杂技与竞技华佗五禽戏晰扬掌埇桥马戏叶村叠罗汉
民间美术吴山铁字火笔画萧县剪纸望江挑花
萧县石刻灵璧钟馗画凤画青阳农民画
皖南木雕萧县农民画徽派版画徽州篆刻
传统手工技艺淮河柳编工艺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舒席制作技艺
大救驾制作工艺紫金砚制作技艺太平府铜壶技艺石台油坊榨制技艺
临泉毛笔制作工艺传统加工纸制作技艺无为剔墨纱灯技艺徽墨制作技艺
博望打铁工艺桑皮纸制作技艺徽州漆器制作技艺徽州建筑技艺
五城米酒制作工艺徽派盆景技艺滁菊制作技艺安徽茶叶
传统医药新安医学西园喉科
民俗花车转阁洋蛇灯走太平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琅琊山初九庙会涂山禹王庙会九华山庙会跳五猖
安苗节界首苗湖书会徽菜程大位珠算法
天长孝文化徽州祠祭轩辕车会九曲黄河阵

安徽省戏曲

安徽省被称为中国戏曲之乡,安徽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品种较多,名家迭出。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分别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坠子戏、花鼓灯、推剧、嗨子戏、文南词、目连戏、含弓戏、四平调、洪山戏、太湖曲子戏、怀腔、弹腔等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省文学

安徽省古代代表文学是徽文化、新安理学、道教文化、理学、桐城派、建安文学,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安徽新安江畔。朱熹亦自称“新安朱熹”。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安徽歙县篁墩,故誉为“程朱阙里”。

安徽省美术

安徽省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新安画派画派先驱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时期主要成员有方式玉、王尊素、吴山涛、王家珍、戴本孝、吴龙、吴田标、雪庄等,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安徽省方言

安徽境内方言

类别分布
徽语皖南徽语徽语是现代汉语中新近被确定的十大方言区之一(也有专家认为是吴语的分支)。皖南徽语主要指旧徽州府及部分毗邻地区的方言。歙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县、祁门、宁国(南鸿门乡等地)、东至县(东南部木塔一带)、石台县(占大区)等地的方言。
吴语吴语是现代汉语的十大方言之一。安徽省的吴语主要分布在黄山山脉以北和以东的14个县市范围内。其中太平县、泾县、石台县、铜陵、繁昌、南陵、湾沚区等地吴语的通用面较广。
赣语安徽省的赣语主要指通用于皖西南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安庆市、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县、贵池市西部及东南角等8个市县的方言。当地人传说,他们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的“瓦西坝”成批迁徙此地定居的。
江淮官话安徽省的江淮官话区,包括长江以南的池州、铜陵、芜湖、宣城、马鞍山等11个市县,和淮河以北的怀远县,江淮之间的合肥(除长丰县北部)、滁州(除明光部分地区、凤阳县)、六安市(除霍邱、寿县北部、金寨县西北部)、淮南(限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等地)、安庆(除望江县、怀宁县等赣语地区)等县市。
中原官话安徽省淮河以北的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和沿淮以南的凤阳县、蚌埠(不含怀远县南部)、淮南(不含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等地区)、寿县(北部)、霍邱、金寨县(西北部)、长丰县(北部)等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安徽省地名

乾隆年间,《清会典》从法律层面确定了顺治末、康熙初江南等三省分省的结果,乾隆《清一统志》将江苏与安徽两省分开,目录中已经全部为“以上某某省”。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由安徽

19973117503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