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安徽省

安徽省人口

安徽省人口

安徽省属少数民族散居省份,55个少数民族成分俱全,其中回族、满族、畲族为安徽省世居少数民族,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5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较多,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3%,居全国第9位。少数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状分布,沿淮淮北相对集中,沿江江南少而分散,各市、县(市、区)均有少数民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安徽省的常住人口为6102.72万人。

截至2022年底,安徽省常住人口6127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增长0.23%,同2020年安徽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103万人相比,共增加24万人,年均增加1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2%。安徽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686万人,占总人口的60.1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441万人,占总人口的39.85%。同2021年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0.76个百分点。安徽省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为43.8万人,死亡人口为49.5万人,自然增长人口为-5.7万人。出生率为7.16‰,死亡率为8.09‰,自然增长率为-0.93‰。

分类
安徽省

安徽省自然资源

安徽省自然资源

安徽省植物资源

安徽省维管束植物3200多种,分属205科,1006属,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科的60.3%、属的31.7%、种的11.7%。其中蕨类植物34科、71属、240种,种子植物171科、938属。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64科、921属、2900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科的51.4%、属的31.8%、种的12.2%。皖南丘陵山区中保存了丰富的古老科、属、种孑遗植物。

安徽省动物资源

安徽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4245种,占全国种数的14.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脊椎动物44目121科742种,占全国种数的14.1%,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二级保护的70种,世界特有的野生动物扬子鳄和白鳍豚就产在安徽中部的长江流域。

安徽省矿产资源

安徽省矿产种类较全,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种6种,金属矿种22种,非金属矿种96种,水气矿产2种,探明储量的67种,煤、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分类
安徽省

安徽省地理环境

安徽省地理环境

安徽省位置境域

安徽省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东部经济区;地理位置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省,西接湖北省、河南省,东南接浙江省,南邻江西省,北靠山东省,东西宽450千米,南北长570千米;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

安徽省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盆地为最大。

安徽省十大名山

黄山(1864米)九华山(1342米)天柱山(1488.4米)白马尖(1774米)琅琊山(317米)
齐云山(585米)万佛山(1539米)皇藏峪(389米)八公山(241.2米)相山(342.8米)

安徽省气候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安徽省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2022年9月20日,根据气象干旱监测,安徽省等地仍然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

安徽省水文

安徽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属钱塘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长江、淮河流域。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进入安徽省境内至和县乌江后流入江苏省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在省境内416千米,属长江下游,流域面积6.6万平方千米。长江流经安徽境内400千米,淮河流经省内430千米,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千米。

安徽省共有湖泊580多个,总面积为1750平方千米,其大型12个、中型37个,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积为1250平方千米,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72.1%。淮河流域有八里河、城西湖、城东湖、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沂湖、洋湖等11个湖泊,长江流域有巢湖、南漪湖、华阳河湖泊群、武昌湖、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升金湖、黄陂湖、石臼湖等10个湖泊。其中巢湖面积770平方千米,为安徽省最大的湖泊,全国第五大淡水湖。

安徽境内十大湖泊

巢湖(770)大官湖(261)泊湖(240)龙感湖(223.22)石臼湖(207.65)
南漪湖(189)城东湖(180)菜子湖(173)瓦埠湖(160)破罡湖(140)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分类
安徽省

安徽省行政区划

安徽省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安徽省辖16个地级市,45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50个县,287个街道、1011个镇、224个乡(含7 个回族乡,1 个回族满族乡,1 个畲族乡)。安徽省人民政府驻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安徽省行政区划

区划代码市(县、区)人口(万人)面积(平方千米)政府驻地街道
340100合肥市77011496蜀山区507011
340102瑶海区67247明光路街道141
340103庐阳区51139亳州路街道911
340104蜀山区103643三里庵街道93
340111包河区68316望湖街道92
340181巢湖市862082凤凰山街道612
340121长丰县801835水湖镇
122
340122肥东县1082191店埠镇
126
340123肥西县851695上派镇
102
340124庐江县1212348庐城镇317
340200芜湖市3906026鸠江区2744
340202镜湖区46115张家山街道10

340207鸠江区61871官陡街道74
340209弋江区44505中南街道101
340210湾沚区35650湾沚镇
5
340212繁昌区28584繁阳镇
6
340281无为市1212042无城镇
20
340223南陵县551259籍山镇
8
340300蚌埠市3865959蚌山区22478
340302龙子湖区17162东升街道611
340303蚌山区3583雪华乡7
2
340304禹会区36313张公山街道521
340311淮上区28398小蚌埠镇15
340321怀远县1342212榴城镇3171
340322五河县701428城关镇
122
340323固镇县661363城关镇
101
340400淮南市3915650田家庵区195912
340402大通区19350大通街道131
340403田家庵区59256公园街道941
340404谢家集区30276平山街道542
340405八公山区15148新庄孜街道32
340406潘集区56590田集街道191
340421凤台县821044城关镇
154
340422寿县1402986寿春镇
223
340500马鞍山市2294049雨山区13332
340503花山区38179霍里街道91
340504雨山区26174雨山街道421
340506博望区19351博望镇
3
340521当涂县481002姑孰镇
101
340522含山县451025环峰镇
8
340523和县541318历阳镇
9
340600淮北市2192732相山区1518
340602杜集区30230高岳街道23
340603相山区43135相南街道81
340604烈山区32380杨庄街道53
340621濉溪县1141987濉溪镇
11
340700铜陵市1712992铜官区5274
340705铜官区35145乌木山社区21
340706义安区30796顺安镇162
340711郊区26578大通镇251
340722枞阳县801473枞阳镇
151
340800安庆市52913528大观区238545
340802迎江区21207龙狮桥乡613
340803大观区26204十里铺乡712
340811宜秀区27414大龙山镇232
340881桐城市751572文昌街道312
340882潜山市581688梅城镇
115
340822怀宁县711276高河镇
155
340825太湖县582040晋熙镇
105
340826宿松县872394孚玉镇2912
340827望江县641357华阳镇391
340828岳西县412372天堂镇
1410
341000黄山市1499678屯溪区45942
341002屯溪区21191阳湖镇45
341003黄山区161747甘棠镇
95
341004徽州区10419岩寺镇
43
341021歙县472212徽城镇
1513
341022休宁县272126海阳镇
1110
341023黟县9857碧阳镇
53
341024祁门县192215祁山镇
108
341100滁州市45513433琅琊区22859
341102琅琊区28248琅琊街道10

341103南谯区281177乌衣镇48
341181天长市631770千秋街道214
341182明光市642325明光街道4121
341122来安县491494新安镇
111
341124全椒县451568襄河镇
10
341125定远县982891定城镇
166
341126凤阳县791950府城镇2141
341200阜阳市107710119颍州区1812524
341202颍州区90623鼓楼街道581
341203颍东区67683河东街道381
341204颍泉区75651中市街道24
341282界首市83668东城街道3123
341221临泉县2311839城南街道5212
341222太和县1781867城关镇
301
341225阜南县1741801鹿城镇
208
341226颍上县180668慎城镇
228
341300宿州市6589787埇桥区18931
341302埇桥区1932868埇桥街道1224
341321砀山县1001193砀城镇
13
341322萧县1401885龙城镇3221
341323灵璧县1292054灵城镇
19
341324泗县961787泗城镇315
341500六安市59115351金安区109535
341502金安区891669望城街道5143
341503裕安区1051908平桥乡3127
341504叶集区22568史河街道231
341522霍邱县943239城关镇
255
341523舒城县1002110城关镇
156
341524金寨县683814梅山镇
1310
341525霍山县362043衡山镇
133
341600亳州市6638429谯城区9727
341602谯城区1702226花戏楼街道3202
341621涡阳县1722107城关街道320
341622蒙城县1462091城关街道3122
341623利辛县1752005城关镇
203
341700池州市1628399贵池区11378
341702贵池区672539江口街道119
341721东至县553250尧渡镇
123
341722石台县111414仁里镇
62
341723青阳县291196蓉城镇
103
341800宣城市27912340宣州区216216
341802宣州区862533济川街道9123
341881宁国市382447西津街道685
341882广德市522165桃州镇363
341821郎溪县351105建平镇39
341823泾县352059泾川镇
92
341824绩溪县171126华阳镇
83
341825旌德县15905旌阳镇
10

分类
安徽省

安徽省历史沿革

安徽省历史沿革

安徽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的距今约25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

新石器时代(1万年到4000年以前),安徽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和印纹釉陶文化影响的区域。

商代,亳州曾为成汤之都。

战国时,古寿春(今寿县)曾为楚国后期的首都。

秦朝实行郡县制,安徽境内淮北地区属砀郡、泗水郡,江淮之间属九江郡,皖南属鄣郡

两汉时期,安徽地属扬、豫、徐三州。

三国时期,安徽分属吴、魏,安徽境内曾发生多次战争。

两晋、南北朝和隋朝,安徽分属扬、徐、豫三州。

时,徽商崛起,徽州的经济和文化开始对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元朝,安徽地属河南、江浙两行省。

时,安徽由南京直接管辖。

清朝安徽建省时,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等7个府及滁州、和州、广德等3个直隶州,疆域格局基本定型,安庆府作为临时省会的地位已经确立。

民国初期,安徽省分为芜湖道、安庆道、淮泗道。

抗日战争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安徽人民建立了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南抗日根据地,皖江抗日根据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安徽分为皖北、皖南两行署,皖北行署驻合肥市,皖南行署驻芜湖市。

1952年,合并皖南、皖北行署,恢复安徽省,省会设于合肥市

由于篇幅限制,更多历史内容详见《安徽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