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广东省

广东省经济

广东省经济

广东省经济综述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与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接下来广东还将打造由珠三角九市和环珠三角六市组成的大珠三角经济区,打出政策“组合拳”,提速粤东西北振兴发展。

广东省政府于2017年12月发布了《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在城镇化方面,广东要形成以珠三角世界级湾区城市群为引领、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阳城市带为支撑的世界级沿海都市带。该《规划》提出,要对接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布局,推进形成“一轴、多中心、集群式”城镇空间结构。“一轴”即依托沿海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构建贯通粤东、珠三角、粤西的沿海发展主轴;“多中心”即以广州、深圳为主中心,珠海、汕头、湛江为副中心,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汕尾、揭阳、潮州、阳江、茂名等为地区性中心,构建“双核多心”功能等级体系。

经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2021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24369.67亿元,比上年增长8.0%。(广东成为国内唯一一个GDP超12万亿元的省份,连续33年居全国第一。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3.66亿元,增长7.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2%;第二产业增加值50219.19亿元,增长8.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3.0%;第三产业增加值69146.82亿元,增长7.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2.8%。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40.4:55.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828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234美元),增长7.1%。(经广东省统计局核实,这也是广东人均GDP首次超过1.5万美元大关。)分区域看,珠三角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80.9%,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6.2%、7.0%、5.9%。

2021年,广东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03.43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税收收入10784.32亿元,增长9.1%。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222.73亿元,增长4.2%。其中,教育支出3798.44亿元,增长8.0%;卫生健康支出1839.33亿元,增长3.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41.50亿元,增长18.1%。民生类支出12805.5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0.3%。

2021年,广东省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0.3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5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45%,比上年回落0.08个百分点。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4.9%。

2021年,广东省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8%。分类别看,交通通信类上涨4.4%,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1.8%,居住类上涨1.0%,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0.3%,医疗保健类上涨0.2%;食品烟酒类下降0.6%,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5%。

2021年,广东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4%,其中高技术类与上年持平,能源类上涨9.3%;轻工业上涨1.7%,重工业上涨4.2%;生产资料上涨5.0%,生活资料上涨0.4%;初级产品上涨16.3%,中间产品上涨4.3%,最终产品上涨2.1%;采矿业上涨18.5%,制造业上涨3.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上涨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0%,其中初级产品上涨14.7%,中间产品上涨7.3%。九大类原材料购进价格七升一平一降,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18.4%,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9.5%,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上涨26.4%,化工原料类上涨9.8%,木材及纸浆类上涨4.7%,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上涨2.1%,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上涨2.8%,农副产品类下降0.5%,纺织原料类与上年持平。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1.2%,其中农业产品上涨0.8%,林业产品上涨9.3%,牧业产品下降11.8%,渔业产品上涨5.0%。

2021年,广东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18133元,与2020年的108045元相比,增加10088元,同比名义增长9.3%,增速与2020年持平。

2021年,广东省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3%。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增长6.1%,民间投资增长7.8%,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增长15.2%。分地区看,珠三角核心区增长8.1%,东翼下降10.5%,西翼增长16.7%,北部生态发展区增长2.9%。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1.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9.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2%。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2.9%。工业投资增长19.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4.6%。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6.3%,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5.1%,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5.2%,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46.6%,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投资增长104.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4.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4.4%,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12.8%。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7465.85亿元,比上年增长0.9%。分地区看,珠三角核心区14202.86亿元,增长0.7%;东翼1117.62亿元,增长1.3%;西翼929.34亿元,增长8.8%;北部生态发展区1216.04亿元,下降2.6%。分用途看,商品住宅开发投资12438.31亿元,增长4.4%;办公楼投资1268.27亿元,下降16.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354.95亿元,下降7.7%。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4011.2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1826.26万平方米,下降8.5%。

2022年经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2022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2911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40.36亿元,增长5.2%,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1.8%;第二产业增加值52843.51亿元,增长2.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2.9%;第三产业增加值70934.71亿元,增长1.2%,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5.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1:40.9:55.0,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190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151美元),增长1.7%。

广东省第一产业

综述

2021年,广东省粮食再获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1279.9万吨,产量创近9年最高水平,同比增长1.0%。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4.0%;园林水果产量增长4.0%,其中荔枝、龙眼、火龙果等岭南佳果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2%、12.0%和22.6%;茶叶产量增长8.8%;猪肉产量增长36.8%;水产品产量增长5.2%,其中淡水产品增长6.2%,海水产品增长4.3%。

农业

距今1.4万年前广东先民就驯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头。

2021年,广东省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19.55万亩,比上年增长0.4%;糖蔗种植面积192.58万亩,下降6.1%;油料种植面积536.26万亩,增长0.6%;蔬菜种植面积2088.37万亩,增长2.1%;中草药种植面积88.78万亩,增长11.5%。

2021年,广东省全年粮食产量1279.87万吨,比上年增长1.0%;糖蔗产量1118.08万吨,下降4.9%;油料产量117.32万吨,增长3.3%;蔬菜产量3855.73万吨,增长4.0%;水果产量1826.73万吨,增长4.0%;茶叶产量13.95万吨,增长8.8%。

2021年末,广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527.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

2022年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夏粮总产量68.6万吨,播种面积142.9千公顷。

牧业

2021年,广东省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51.75万吨,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猪肉产量263.23万吨,增长36.8%;禽肉产量182.19万吨,下降6.7%。年末生猪存栏2075.48万头,增长17.4%;生猪出栏3336.63万头,增长31.5%。

渔业

2021年,广东省全年水产品产量921.67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海水产品469.96万吨,增长4.3%;淡水产品451.71万吨,增长6.2%。

广东省第二产业

021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5万亿元,同比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5.2%,增速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行业恢复加快,全省在产大类行业增长面92.3%,比前三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支柱行业中,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恢复情况好于整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9.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9%;其中,生物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同比分别增长44.3%、28.0%。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4.2%;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增加值增长19.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其中,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56.5%,集成电路增长30.3%,新能源汽车增长155.6%。

2021年,广东省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9.2%,股份制企业增长9.1%,集体企业增长4.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9.5%,重工业增长8.8%。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长4.9%,中型企业增长13.2%,小微型企业增长12.3%。

2021年,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9%。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8.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4.7%,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23.5%,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2.6%,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0.1%。

2021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4.2%。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1.3%,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增长15.3%,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11.1%,先进轻纺制造业增长7.8%,新材料制造业增长8.5%,石油化工业增长8.0%。

2021年,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4.6%。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0%,汽车制造业增长9.4%。

2021年,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其中,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7.5%,建筑材料增长9.9%,金属制品业增长12.1%,食品饮料业增长8.5%,家具制造业增长13.1%,纺织服装业增长1.3%。

2021年,广东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4%,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1.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7.4%。

2021年,广东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092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171.62亿元,增长18.0%。亏损企业亏损面17.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1541.83亿元,增长21.3%;股份制企业6845.21亿元,增长1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974.07亿元,增长10.9%。分行业看,采矿业利润419.90亿元,增长65.2%;制造业10036.11亿元,增长18.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71.54亿元,下降34.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10元,增加0.28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44%,提高0.15个百分点。

2021年,广东省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170.10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9671个,增长16.0%;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345.58亿元,增长15.8%;实现利润总额525.00亿元,下降3.1%;利税总额1020.65亿元,下降0.1%。

广东省第三产业

综述

2021年,广东省接触性服务行业有序运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0.9%。交通运输总体稳定,货运量同比增长11.9%,其中,铁路、公路运输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26.4%、15.7%;21个地市全部进入高铁时代,旅客出行更加便捷,高铁客运量同比增长7.3%,占整体客运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3.6%、5.2%。快递市场加速扩张,业务量、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4%、12.5%。信息消费快速发展,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6.3%,5G移动电话期末用户同比增长17.9%,占全部移动电话用户比重25.2%;移动互联网宽带接入流量同比增长34.0%。企业经营稳步复苏,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1%,利润总额增长11.8%,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利润总额增长112.6%。

2021年,广东省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10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957.31亿元,增长11.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742.70亿元,增长10.9%;金融业增加值11058.06亿元,增长5.9%;房地产业增加值10804.67亿元,增长3.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45443.90亿元,增长6.8%。

2021年,广东省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01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利润总额5220.45亿元,增长3.1%。其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6%,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9%。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1.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3.3%,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22.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0.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1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5.5%。

2021年,广东省全年货物运输总量398514万吨,比上年增长11.9%。货物运输周转量28388.03亿吨千米,增长2.9%。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09600万吨,增长3.6%。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69170万吨,增长10.5%;内贸货物吞吐量140430万吨,增长0.6%。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078.20万标准箱,增长5.2%。

2021年,广东省全年旅客运输总量62126万人,比上年下降29.2%。旅客运输周转量2352.19亿人千米,下降10.1%。

2021年末,广东省公路通车里程22.3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1042千米,比上年末增长5.3%。年末铁路运营里程5278千米,其中200km/h以上标准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2367千米。高铁客运量占全部铁路客运量比重84.7%。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2702.55万辆,增长8.1%,其中私人汽车2366.49万辆,增长8.0%。民用轿车保有量1569.44万辆,增长7.5%,其中私人轿车1464.24万辆,增长7.7%。

2021年,广东省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928.66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3021.10亿元,增长25.9%;快递业务量294.57亿件,增长33.4%;快递业务收入2454.34亿元,增长12.5%;电信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1907.55亿元,增长26.3%。年末电话总用户18340万户,增长3.8%;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072万户,下降2.8%;移动电话用户16268万户,增长4.7%。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4278万户,增长10.0%。年末移动互联网用户15070万户,增长5.7%。

国内贸易

2021年,广东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87.7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分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923.93亿元,增长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63.78亿元,增长22.3%。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39427.05亿元,增长9.3%;餐饮收入4760.66亿元,增长15.4%。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6.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2%,化妆品类下降1.5%,金银珠宝类增长43.2%,日用品类增长8.0%,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7.3%,书报杂志类增长3.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4%,中西药品类增长15.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8.9%,家具类增长21.4%,通讯器材类增长26.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6.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1.7%,汽车类增长6.7%。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增长22.5%,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比重28.9%。

对外经济

2021年,广东省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826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出口50528.7亿元,增长16.2%;进口32151.6亿元,增长17.4%。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8377.1亿元,比上年增加2267.8亿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额20419.3亿元,增长16.3%。

2021年,广东省全年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6155个,比上年增长25.6%。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840.02亿元,增长13.6%;其中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合计对广东直接投资金额1551.50亿元,增长17.1%。

2021年,广东省全年经核准境外新增中方实际投资额16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3%。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56.2亿美元,下降0.3%;对外劳务合作新签劳务人员合同工资总额6.4亿美元,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8.7亿美元;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7.03万人。

金融

2021年末,广东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93169.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5%;各项贷款余额222234.29亿元,增长13.6%。年末全省农村合作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5463.39亿元,增长8.9%;各项贷款余额24137.68亿元,增长15.5%。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年利润(税后)3028.21亿元,下降5.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15%,回落0.04个百分点。

2021年末,广东省证券市场共有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759家,市价总值15.48万亿元。全年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累计筹资12819.31亿元。北交所上市公司10家,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挂牌企业975家。证券公司28家,证券公司分支机构1665家,股票账户数19696.76万户,增长13.9%;代理股票交易额149.69万亿元,增长26.7%。基金公司36家,共管理3073只公募基金。基金规模77972.77亿份,增长36.6%;基金净值91590.23亿元,增长35.6%。期货公司22家,全年公司代理交易额228.04万亿元,增长38.2%。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6127家,管理私募基金29307只,基金规模33686.93亿元。

2021年,广东省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578.96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2920.67亿元,增长3.7%;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395.91亿元,增长2.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1262.37亿元,增长6.4%。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881.04亿元,增长20.1%。其中,寿险业务赔付支出404.48亿元,增长5.9%;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810.02亿元,减少2.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666.54亿元,增长89.0%。

分类
广东省

广东省人口

广东省人口

据研究,马坝人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种古人类型,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也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唯一的古人类。

秦汉时,相关史籍则泛称中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至迟在汉朝初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而明显的部分,即“东瓯”(东海)、“闽越”、“南越”、“西瓯”、以及“雒越”(骆越)。南越在今广东省境,后来又发展到广西以及以南地区。西瓯则大概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及以南地区。包括粤西高凉地区的壮族先民 ,以及粤东潮州地区的畲族先民

秦将王翦率领五十万大军驻扎五岭一线,与南越族对峙。后来,秦军进犯岭南,试图统一百越,却遭到土著的顽强抗击,几乎全部葬送此地。一些残兵败将流落民间,播下了北方人的种子。前214年,秦王朝大军卷土重来,最终平定岭南,并设置了3个郡管辖此地,深圳属于南海郡。为了加强和巩固在当地的统治,中央政府从中原迁来50万人。除了遭到贬职的官员之外,大多是“贾人”。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为了稳定军心,解决大批士兵的配偶问题,南海郡向朝廷申请加派3万单身女性来岭南,其理由十分含蓄:“为来自北方士兵补衣服”。中央政府自然是心有灵犀,最终批准这个申请,但是在数额上打了折扣,15000名中原寡妇和未婚女子浩浩荡荡加入支援边疆的行列。

汉武帝平定岭南,留下占领军驻守,历经西汉覆亡和王莽篡政等政治变革,先后又有5批移民来到岭南。晋代岭南移民被称之为“流人”,北方士族和黎民百姓纷纷逃到东南沿海,宝安县的设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北宋灭亡和南宋末年,两度形成士族豪门、平民百姓和抗元将士南逃,两宋时期的移民潮从规模上远远超出了两晋。明朝末年,再次有中原移民迁徙岭南,加入了历史上南迁形成的广府人、客家人以及本地土著的行列。

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东省常住人口为10430313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6420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883132人,增长20.69%。年平均增长率为1.90%。 [46] 2016年末常住人口10999万人。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1521.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43.38万人,出生率12.54‰;死亡人口50.99万人,死亡率4.46‰;自然增长人口92.38万人,自然增长率8.08‰。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广东省的常住人口为126012510人。

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268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466.0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63%,比上年末提高0.48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18.31万人,出生率9.35‰;死亡人口61.12万人,死亡率4.83‰;自然增长人口57.19万人,自然增长率4.52‰。

2022年,广东常住人口12656.8万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97%,常住人口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广东户籍人口10049.7万人,增加102.8万人,增长1.03%,成为全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同时达到过亿体量的省份。2022年,全省出生105.2万人,出生率8.30‰,死亡63.0万人,死亡率4.97‰;自然增长42.2万人,自然增长率3.33‰。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9465.4万人、居住在乡村3191.4万人;城镇人口比例74.79%,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

广东省有3000多万海外侨胞,占全国海外侨胞人数一半以上,分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欧美的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南美洲的秘鲁、巴拿马、巴西、委内瑞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省内有10.17万归侨、3000多万侨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等侨乡地区以及23个华侨农场。

分类
广东省

广东省自然资源

广东省自然资源

广东省水资源

广东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2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50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440亿立方米。除省内产水量外,还有来自珠江、韩江等上游从邻省入境水量2361亿立方米。广东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沿海台地和低丘陵区不利蓄水,缺水现象突出,尤以粤西的雷州半岛最为典型。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城市污水排污造成污染,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

广东省土地资源

根据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广东省陆地总面积17971602.40公顷。其中,农用地14973000.82公顷;建设用地2004462.40公顷;未利用地994139.18公顷。农用地中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别为2615887.97公顷、1271328.55公顷、10034269.34公顷、34.86公顷和1048390.10公顷。建设用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库与水工建筑面积分别为1631144.33公顷、179387.48公顷和193930.59公顷。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分别为439244.06公顷和554895.12公顷。广东省是国内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土地资源的特点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土地复种指数高;地势北高南低,海陆兼备,适合多元化经营;地缘人缘优势明显,有利于土地发展外向型经济;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资源尚有一定潜力;土地资源分布与建设用地需求空间“错位”,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难以协调。

广东省生物资源

广东省动植物种类繁多。广东省有维管束植物289科、2051属、7717种。其中野生植物6135种,栽培植物1582种。此外,还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植物种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有仙湖苏铁、南方红豆杉等7种,属于二级的有桫椤、广东松、白豆杉、樟、凹叶厚朴、土沉香、丹霞梧桐等48种。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可观。

广东省动物种类多样。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有774种,其中兽类110种、鸟类507种、爬行类112种、两栖类45种。此外,还有淡水水生动物的鱼类281种、底栖动物181种和浮游动物256种,以及种类更多的昆虫类动物。动物种类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猫、水鹿、穿山甲、猕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

广东省开展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至2015年底,广东省有森林公园1086个。广东省重视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广东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

广东省野生动物资源情况。根据《广东省陆生脊椎动物分布名录》,广东省陆生脊椎动物4纲、36目、143科、928种,其中两栖纲3目、11科、75种,爬行纲2目、22科、156种,鸟纲21目、80科、553种,兽纲10目、30科、144种。根据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广东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保护野生动物25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9种(兽类12种,鸟类26种,蜥蜴2种,蛇类1种,水生17种,昆虫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5种(兽类14种,鸟类109种,蜥蜴6种,蛇类8种,蛙类3种,水生49种,昆虫6种)。其中由林业部门管理的188种,一级有华南虎、云豹、小灵猫、大灵猫、穿山甲、梅花鹿、麝、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蟒蛇等42种;二级有猕猴、黑熊、豹猫、藏酋猴、赤狐、黄喉貂、毛冠鹿、水鹿、白鹇、白胸翡翠、白腰杓鹬、斑头大翠鸟、斑头秋沙鸭、大壁虎、脆蛇蜥等146种。

广东省野生植物资源情况。广东有维管束植物7700多种,隶属于2051属、289科,其中野生植物有6135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57种(包括国家一级8种,国家二级49种)。其中由林业部门管理的一级保护植物有广东苏铁(仙湖苏铁)、水松、南方红豆杉、合柱金莲木、伯乐树、报春苣苔等6种;二级有七指蕨、金毛狗蕨、中华桫椤、粗齿桫椤、大叶黑桫椤、小黑桫椤、黑桫椤、桫椤、白桫椤、苏铁蕨、华南五针松等39种。

广东省矿产资源

广东省分布有南岭成矿带、武夷成矿带和粤西成矿带等3条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禀赋居全国中等水平。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至2020年底,发现矿产151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04种,查明资源储量排名位居国内前10名的矿种56种,主要有铌钽、锆、油页岩、建筑石料、高岭土、稀土、玻璃用砂、锡、银、硫铁矿、铅、锌、钨、海砂等,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广东省陆域发现矿产地2988处;海域矿产比较丰富,富含海砂、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等。

广东省海洋资源

广东省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物和植物,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约460万吨;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19.49万公顷,是全国著名的海洋水产大省。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己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广东省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大陆最南端的灯楼角有全国唯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

广东海域辽阔,滩涂广布,陆架宽广,港湾优良,岛礁众多,海洋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海域面积42万平方千米,是陆地国土面积的2.3倍。大陆海岸线长4114千米,居全国首位。拥有海岛1963个,岛岸线长2378千米,其中90%以上的海岛为无居民海岛,面积小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占50%以上。沿海港湾众多,适宜建港的有200多个。

分类
广东省

广东省地理环境

广东省地理环境

广东省位置境域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接广西,南邻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 [68] 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千米;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跨度约600千米。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千米,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千米。 [9] 广东省岸线总长度为4114千米。已开发利用的岸线长度为1414千米,约占总长度的35%。

广东省地形地貌

广东省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积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丹霞山和金鸡岭等;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广东省气候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且雨热同季,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全省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气温分布呈南高北低,雷州半岛南端徐闻最高(23.8℃),粤北山区连山最低(18.9℃)。月平均气温最冷的1月为13.3℃,最热的7月为28.5℃。全省86个气象站中,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42.0℃,出现在韶关;极端最低气温-7.3℃,出现在梅州。

广东省年平均降水量为1789.3毫米,最少年份为1314.1毫米,最多年份达2254.1毫米。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呈多中心分布。3个多雨中心分别是恩平—阳江、海丰和龙门—清远,其中年平均降水量恩平超过2500毫米,海丰接近2500毫米,龙门为2100毫米。暴雨最频繁的是海丰,年平均暴雨日数达13.5天。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最少(32.0毫米),6月最多(313.5毫米)。最大日降水量640.6毫米,出现在清远。

广东省年平均日照时数自北向南增加,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兆~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

广东省水文

广东省河流众多,以珠江流域(东江、西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及独流入海的韩江流域和粤东沿海、粤西沿海诸河为主,集水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9.8%,其余属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全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各级干支流542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62条)。独流入海河流52条,较大的有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等。水文监测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771.2毫米,折合年均降水总量3145亿立方米。降水时程和地区上分布不均,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年际之间相差较大,全省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的1.84倍,个别地区甚至达到3倍。

广东省植被

广东省在植被类型中,有属于地带性植被的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沿海的热带红树林,还有非纬度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园等栽培植被。

广东省自然灾害

广东省是各种气象灾害多发省份,主要灾害有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强对流天气、雷击、高温、干旱及低温阴雨、寒露风、寒潮和冰(霜)冻等低温灾害,灾种多,灾期长,发生频率高,灾害重。

2022年9月20日,根据气象干旱监测,广东等地仍然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

分类
广东省

广东省行政区划

广东省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广东省辖21个地级市,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共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112个镇、4个乡、7个民族乡、486个街道办事处(共1609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

截至2022年10月,广东省辖21个地级市。省会广州市。

广东省行政区划简表(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市名称县区数量县(市、区)名称
广州市11区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从化区、增城区
深圳市9区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光明区
珠海市3区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
汕头市6区1县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
佛山市5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三水区
韶关市3区2县级市4县1自治县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乐昌市、南雄市、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河源市1区5县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
梅州市2区1县级市5县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
惠州市2区3县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
汕尾市1区1县级市2县城区、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
东莞市(28镇4街道)
中山市(15镇8街道)
江门市3区4县级市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
阳江市2区1县级市1县江城区、阳东区、阳春市、阳西县
湛江市4区3县级市2县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坡头区、雷州市、廉江市、吴川市、遂溪县、徐闻县
茂名市2区3县级市茂南区、电白区、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
肇庆市3区1县级市4县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
清远市2区2县级市2县2自治县清城区、清新区、英德市、连州市、佛冈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
潮州市2区1县湘桥区、潮安区、饶平县
揭阳市2区1县级市2县榕城区、揭东区、普宁市、揭西县、惠来县
云浮市2区1县级市2县云城区、云安区、罗定市、新兴县、郁南县

全省合计

21个地级市,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共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112个镇、4个乡、7个民族乡、486个街道办事处(共1609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

分类
广东省

广东省历史沿革

广东省历史沿革

广东,《吕氏春秋》称“百越”,《史记》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先秦以前时期

据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考古发现,岭南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活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早期古人(马坝人) 。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有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交往频繁。《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秦至南北朝时期建置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随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军基本占领岭南,秦始皇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前204年至前111年),自称“南越武王”。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南越国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9郡。东汉时地方官员开始对南海海域进行巡视。

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合浦郡、荆州桂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分。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吴景帝永安七年(264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南北朝时期,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北方战乱,南方人口大量增加。南朝统治者对俚人(越族)实行“羁縻”政策,在原地大量封官,导致州、郡数猛增。增设的州、郡、县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粤西有著名的“湘桂走廊”与中原相通。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建置

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永徽六年(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至德元年(756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朝(917年至971年)统治,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宋、元、明、清时期建置

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与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至道三年(997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宋朝开始以“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来规范南海诸岛,并划归广南西路管辖。

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明朝,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

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肇庆,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广州。清代广东省最南的辖境是南海诸岛的曾母暗沙,南海诸岛属于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管辖。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遭受英国殖民式统治。光绪十三年(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侵占澳门(时属香山县)。

民国时期建置

民国元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广东省的名称和范围与清代相同,但将府直辖地及州、厅皆改为县,成为省、县二级制。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广东省分设粤海道、岭南道、潮循道、高雷道、琼崖道、钦廉道6个道,管辖94个县,后于省、县之间分区设置绥靖区。民国初年,市建置开始设置。民国七年(1918年),成立广州市政治公所,广州开始以省会设市。民国十年(1921年),成立广州市政厅。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同年7月,改广州市政厅为广州市政府。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为省、行政区、县和市,实行委员制。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6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该区事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广东省府撤退到粤北(今连州市);为适应战时需要,全省设4个行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全省改设为9个区(包括沦陷区),到民国三十年(1941年),复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11个区,共辖88个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民国政府接收被日本侵占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建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政区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变更,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8年。1949年全省设珠江、东江、西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8专区和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2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和98个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1年,将北海市划归广西。1952年,将钦州4县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归广东。1954年,广东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原由中央直辖的广州市划归广东省管辖。1955年,钦州专区所属5县划归广东省。第二阶段是1959年至1982年,其间全省政区不断调整。1959年,在永兴岛设立西沙工委和西沙办事处。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西。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县、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14市、92县、3自治县。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第三阶段是1983年以后,开始实行市管县、乡镇管村的新体制。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全面实行地级市管县、乡镇管村体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