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河南省

河南省荣誉称号

河南省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15日,交通运输部确定河南省为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

2020年12月25日,河南省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2年4月,河南省入选2021年交通建设领域拟激励省份名单。

2022年,河南省被列入全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试点名单。

分类
河南省

河南省著名人物

河南省著名人物

河南省古代著名人物

政治家

燧人氏栗陆氏有巢氏炎帝朱襄氏葛天氏
太昊伏羲氏有熊氏少典轩辕黄帝颛顼
帝喾帝挚阏伯唐尧虞舜
大禹商均姒少康商汤伊尹
姜子牙比干宋微子陈胡公子罕
宋襄公郑庄公梁惠王南子宋文公
信陵君春申君孔父嘉子产百里奚
范雎李斯聂政荆轲陈胜
吴广张良晁错邓绥申屠嘉
陈平栾布黄霸刘武刘秀
阴丽华刘协袁绍高季兴司马昭
司马炎褚蒜子司马睿冉闵谢安
张亮刘政会岑文本独孤伽罗上官仪
长孙无忌长孙皇后褚遂良上官婉儿魏元忠
朱敬则李隆基姚崇赵匡胤赵光义
赵恒张说陈元光张方平刘熙古
苏天福娄师德尉缭宋庠宋祁
富弼司马光盛度徐处仁赵曙
赵构陈思济沈鲤侯恂宋纁
李岩

军事家

妇好公叔痤暴鸢庞涓灌婴
司马懿陈到乔玄韩擒虎吴懿
典韦何进钟会张巡杨镐
魏延徐庶翟璜荀攸荀彧
黄忠邓艾文聘乔瑁梁习
李严邓禹许攸袁术虞诩
卫臻谢安谢玄蔡谟符存审
符彦卿石守信牛金尉缭王仙芝
冯异贺若弼施琅长孙顺德长孙晟
盛彦师刘师立范岫袁可立史可法

思想家、文学家

老子墨子庄子列子惠子
韩非子鬼谷子许慎苏秦申不害
公孙龙郭嘉陈抟商鞅吕不韦
贾谊京房焦延寿戴圣戴德
蔡邕蔡文姬祖咏钟嵘潘安
干宝庾肩吾庾信谢灵运谢道韫
杜甫白居易韩愈元稹刘禹锡
李商隐李贺高适岑参史达祖
周之琦汤斌侯方域吕坤钟嗣成
程颐苏舜钦孟元老范缜崔颢
谢朓范晔岳珂许衡薛居正
孙蕙兰程颢——应玚阮籍
山涛向秀阮咸宋钘杨泉

科学家

阏伯相土郑国张苍
吴其浚张衡张仲景杜诗甄权
石申朱载堉李诫张从正杨酻

经济学家

王亥范蠡白圭子贡桑弘羊
吕不韦郑众卜式计然弦高

民族英雄

如姬花木兰岳飞冉闵杨家将
种师道史可法袁可立陈星聚岳云

书画家

蔡邕钟繇吴道子褚遂良师宜官
邯郸淳郑道昭赵文渊孙过庭鲜于枢
谢安赵佶王铎李梦阳武宗元

宗教领域

神秀成玄英朱士行妙善费长房韩湘子
陈抟慧可玄奘僧一行司马承祯支道林

河南省当代著名人物

军政界

袁世凯徐世昌赵紫阳邓颖超张轸许世友
彭雪枫吉鸿昌吉星文习仲勋侯镜如马殿甲
鲁雨亭张思卿李德生袁宝华卫留成张春贤
洪学智高敬亭张树田尤太忠秦宜智欧阳挺
万海峰叶成焕曹刚川任长霞朱坤岭王军
宋照肃杨靖宇吉炳轩陈全国吴焕先马晓天
王儒林孙志刚赵铁锤吴芝圃常万全宋照肃
吴桂贤许永跃赵峰陈宗兴段君毅史来贺
李国英徐起零李桥铭王广华王凯张国清

科学界

文圣常张炳熹崔琦张国伟袁家骝陈凤桐
尚钺朱晓东冯景兰王占国王晓东施一公
刘洋张勇传杜祥琬杨士莪余永富申长雨
张伯声乔传令赵德修丁奎岭李永舫黄正明

文学、学术界

柏杨魏巍余嘉锡吕宜园吕世杰井伟生
姚雪垠苏金伞杨健生白桦徐庶之叶楠
穆青朱秀海周同宾刘庆邦曹雁雁李本和
胡蛮尤中会司马武当冯友兰二月河程虹
刘震云李凖李季刘青霞刘知侠张伯驹
阎连科卧龙生柳建伟周大新宗璞白寿彝

豫商界

许家印董书通张泽保李伟姜明陈泽民
景柱张海熊维政胡葆森汤燕峰董文标
郭号召荣秀丽孙耀志朱书成胡葆森杨清河
黄如论万隆朱文臣陈彤韩宪保张铁山

体育界

马法成王富洲葛新爱李亚敏巫兰英张蓉芳
郑海霞邓亚萍刘国栋马惠珍贾占波周鹤洋
贺璐敏刘国梁帖雅娜李雪久车霖陆峰
孙甜甜杜威陈中刘虹杞郜林于海
付小芳董栋李玲李晓丹娄佳惠许庆
李昀琦宁泽涛朱婷宋艳冰李景玉周琦

演艺界

时乐蒙高元钧陈素真阎立品马金凤常香玉
唐喜成赵抒音唐菁张圆崔兰田申凤梅
田丰桑振君拜金荣牛得草王晓棠江化霖
王成喜刘忠河牛淑贤关牧村沈保平岳跃利
王洛勇丁岚小香玉王旭程琳陈明
王九胜索朗尼玛李佑晨莫熙儿寇世勋向梅
赵立新李梦男买红妹王斑万弘杰李易祥
白国伟马艳丽黄鹤翔修庆牟凤彬毛孩
樊凡李光洁马赫宇桐非李东学曹芙嘉
冷漠赵柯王小毅李舒桐蒋欣刘竞
曹征海陆萨顶顶岳云鹏干露露陆虎
陈蓉唐古歌浴森释小龙张檬丁一
王李丹妮范朋飞马可乔洋小灿洪尧
林枫松邢昭林王一博刘昊然孟美岐张子枫
李肖逸马嘉祺王亚楠

主持界

李瑞英朱军张泽群孙国庆沙桐陈鲁豫
燕菲海霞梁秋予庞晓戈荆慕瑶郭思语
任鲁豫吴鹏丁丽董艺耿晨晨古晓
管文君胡辰辰李名菲刘雯韩佳靳梦佳

分类
河南省

河南省地方特产

河南省地方特产

农业特产开封西瓜安阳栝楼南阳黄牛原阳大米
新郑大枣中牟大蒜洛阳樱桃信阳毛尖
郑州蜜桃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济源薄皮核桃
林州山楂内乡山茱萸西峡琥珀西峡香菇
民权葡萄永城辣椒宁陵酥梨鄢陵花卉
焦作四大怀药武陟油茶固始鸡永城枣干
鲁山生姜潢川板鸭南阳独山玉荥阳柿子
特色小吃滑县道口烧鸡郑州烩面洛阳水席开封小笼包
开封桶子鸡信阳板鸭洛阳牡丹燕菜西华逍遥胡辣汤
潢川贡面偃师银条驻马店小磨香油薛湖牛肉水煎包

分类
河南省

河南省风景名胜

河南省风景名胜

河南省风景名胜综述

河南省共有云台山、嵩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等世界地质公园4个,黄河、嵖岈山等国家地质公园15个,永城芒砀山等省级地质公园17个,南阳独山玉、新乡凤凰山、焦作缝山国家矿山公园3个,南阳恐龙蛋化石群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云台山景区、尧山大佛景区、嵖岈山景区、淇河生态旅游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681家,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215家。星级酒店361个,旅行社1229家。

世界地质公园嵩山、王屋山-黛眉山、云台山、伏牛山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嵩山、龙门石窟、万仙山、鸡公山、王屋山、云台山、尧山、神农山、青天河、林虑山、桐柏山-淮源、郑州黄河风景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焦作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省景区

河南省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所在城市景区名录
郑州市少林景区
洛阳市龙门石窟、龙潭大峡谷、洛阳白云山景区、老君山风景区、鸡冠洞景区
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神农山-青天河)
安阳市安阳殷墟景区、林州市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景区
开封市清明上河园
平顶山市尧山景区
南阳市老界岭—恐龙遗迹园景区
驻马店市嵖岈山风景区
商丘市永城市芒砀山旅游景区
新乡市新乡八里沟景区

河南省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截止2020年12月)

所属城市景区名称
郑州市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丰乐农庄、富景生态世界、嵩阳书院、中岳庙、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康百万庄园、竹林长寿山景区、中原福塔、郑州绿博园、荥阳孤柏渡飞黄旅游区、方特欢乐世界、古柏渡丰乐樱花园景区、三泉湖景区、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红石林景区、杜甫故里、樱桃沟旅游景区、伏羲大峡谷景区、郑州园博园、登封观星台景区、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登封市大熊山仙人谷景区
南阳市龙潭沟生态景区、老鹳河漂流、宝天曼景区、内乡县衙博物馆、内乡宝天曼峡谷漂流景区、大宝天曼原始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丹江香严寺风景名胜区、卧龙岗武侯祠、国际玉城、七峰山七顶山生态旅游区、云露山景区、寺山国家森林公园、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方城七十二潭景区、南召县五朵山景区、山陕会馆、老君洞、花洲书院、二龙山风景区、河南丹江大观苑景区、德云山风情植物园
洛阳市洛阳白马寺、洛阳关林、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栾川县重渡沟风景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洛阳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养子沟景区、抱犊寨景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木札岭旅游区、天池山国家森林公园、神灵寨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国花园、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中国河南西泰山风景区、黛眉山、洛阳·薰衣草庄园、洛阳恐龙谷漂流、天河大峡谷、青要山景区、二程文化园、洛阳·豪泽国际郁金香花海欢乐城、洛阳凤翔温泉旅游区、栾川竹海野生动物园、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
信阳市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鄂豫皖红色首府景区、金刚台猫耳峰风景区、西九华山、鸡公山风景区、南湾湖风景区、灵山风景区、西河风景区、灵龙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许世友将军故里、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别山露营公园、金兰山森林公园、鸡公山桃花寨景区
商丘市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北湖景区、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日月湖景区、睢县北湖景区
新乡市万仙山景区、九莲山景区、比干庙、回龙天界山景区、京华园景区、潞王陵、宝泉景区、轿顶山景区、卫辉市龙卧岩景区、辉县关山景区
开封市开封龙亭、中国翰园、开封府、开封大相国寺、包公祠、开封市铁塔公园、兰考焦裕禄纪念园、朱仙镇启封故园、万岁山·大宋武侠城、天波杨府公园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豫西大峡谷、灵宝汉山景区、燕子山生态旅游景区、娘娘山景区、三门峡黄河公园、双龙湾风景区、三门峡黄河丹峡、仰韶文化博物馆、三门峡甘山国家森林公园、陕州地坑院景区、豫西百草园
漯河市小商桥景区、神州鸟园、许慎文化园、沙澧河、南街村景区
济源市王屋山风景名胜区、五龙口风景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小浪底黄河三峡景区、小沟背·银河峡风景区
安阳市岳飞纪念馆、羑里周易博物馆、林州市万泉湖风景区、中华古板栗公园、安阳马氏庄园、道口古镇
许昌市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鄢陵花都温泉度假区、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大鸿寨景区、中国钧瓷文化园、鄢陵县金雨香草庄园旅游区、鄢陵五彩大地观光休闲旅游区、神垕古镇、鄢陵建业绿色基地、鄢陵唐韵生态旅游区
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濮上园、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
焦作市圆融寺景区、嘉应观景区、黄河文化影视城、温县陈家沟景区、南水北调天河公园、孟州老家莫沟景区
周口市太昊伏羲陵景区、老子故里旅游区、周口关帝庙
驻马店市金顶山风景区、南海禅寺、铜山风景名胜区、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老乐山旅游景区
鹤壁市云梦山风景名胜区、古灵山、大伾山、五岩山旅游区、朝阳山景区、桑园小镇·太极图景区、鹤山区阿斗寨景区
平顶山市画眉谷、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二郎山景区、灯台架景区)、平顶山博物馆、尧山大峡谷漂流、三苏园、香山寺、风穴寺、郏县姚庄旅游区

分类
河南省

河南省历史文化

河南省历史文化

河南省历史渊源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诞生在今河南新郑,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统一国家的建立,都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200多个皇帝在此执政。

河南省地名由来

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河南省历史名地

  • 历史古都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后赵、冉魏、前燕、北魏、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正统朝代先后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有四个,分别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从夏朝在河南建都起,河南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禹州、长葛、虞城、柘城、济源、汤阴、内黄、温县、鹤壁、淇县、淮阳、新郑、新蔡、遂平、平顶山等古都。

朝代都城
三皇五帝燧人氏(三皇之一),出生、定都并长眠于商丘,开创华夏文明;伏羲氏(三皇之一),定都、长眠于周口淮阳;炎帝(三皇之一),建都、长眠于商丘柘城;葛天氏,出生、建都于商丘宁陵和许昌长葛一带;轩辕黄帝(五帝之首),出生、定都于郑州新郑;颛顼(五帝之一),建都于商丘,后迁都于濮阳,长眠于濮阳;帝喾高辛氏(五帝之一),出生、建都、长眠于商丘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阳城(今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阳翟(今许昌禹州)、斟鄩(今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商丘市睢阳区)、纶城(今商丘虞城东)、帝丘(今濮阳西南)、原(今济源)、老丘(今开封祥符区东北)、西河(今安阳汤阴县菜园镇西河村)等
商朝商朝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亳(今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西亳(今洛阳偃师商城遗址)、嚣(今郑州商城遗址)、相(今安阳内黄)、邢(今焦作温县)、殷(今安阳殷墟)、朝歌(今鹤壁淇县)等
西周周成王营建都城成周洛阳。主要诸侯国:宋国(都商丘)、杞国(都杞县)、陈国(都柘城、淮阳)、蔡国(都新蔡)、息国(都息县)、黄国(都潢川)、卫国(都淇县)、管国(都郑州)、应国(都平顶山)、房国(都遂平)等
东周东周定都洛阳。主要诸侯国:宋国(都商丘)、陈国(都淮阳)、蔡国(都新蔡)、卫国(都濮阳)、郑国(都新郑)、许国(都许昌)、魏国(都开封)、韩国(都新郑)、楚国(都淮阳)等
西汉西汉先后定都南阳、洛阳
东汉东汉定都洛阳,设南都南阳。东汉末迁都许昌
曹魏曹魏定都洛阳,期间迁都许昌
西晋西晋定都洛阳
后赵后赵定都安阳
冉魏冉魏定都安阳
前燕前燕定都安阳
北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东魏东魏定都安阳
北齐北齐定都安阳
隋朝隋设东都洛阳。杨广迁都洛阳
唐朝唐设东都洛阳。李治、李显、李旦都洛阳;李显、李隆基都洛阳;李晔、李柷都洛阳
武周武周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
后梁后梁定都开封,期间迁都洛阳
后唐后唐定都洛阳
后晋后晋初都洛阳,后迁都开封
后汉后汉定都开封
后周后周定都开封
辽朝契丹灭后晋于开封改国号辽,定都开封
北宋北宋定都开封,设西京洛阳、南京商丘
南宋南宋定都商丘
金朝金后期先后迁都开封、商丘
民国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民国迁都洛阳
  • 历史名城

河南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开封安阳商丘
南阳郑州浚县濮阳
  • 名镇

河南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1个。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禹州市神垕镇郏县冢头镇淅川县荆紫关镇遂平县嵖岈山镇社旗县赊店镇
滑县道口镇开封县朱仙镇光山县白雀园镇郑州市古荥镇确山县竹沟镇
  • 名村

河南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6个,中国传统村落123处,省级传统村落811处。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郏县堂街镇临沣寨郏县李口乡张店村

河南省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黄河在河南省境内流经700多千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河南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源远流长,姓氏文化、汉字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博大精深。

  • 神龙文化

河南是中华神龙的故乡。被称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氏,在周口淮阳“以龙师而龙名”,创造的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中原地区多个部落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五帝之首、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各部落族之后,为凝聚各部落族的思想和精神,在郑州新郑也用龙作为新部落族的图腾,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因此而来。濮阳蚌龙距今64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和社会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

  • 汉字文化

黄帝时代商丘虞城人仓颉造字,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驻马店上蔡人李斯“书同文”、制定了规范的书写字体“小篆”,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规范化的“宋体”产生在北宋的都城开封,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北宋的都城开封。

  • 姓氏文化

河南姓氏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按照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内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百家争鸣”的主阵地,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主流思想均发源于河南。

  • 农耕文化

中国的早期农业文明最早发源于河南。中原早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耕作技术与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的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中原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提供了佐证。炎帝朱襄氏建都陈国都城株野(今商丘柘城胡襄镇),创造了中原早期发达的农业文明。

  • 商业文化

商人、商品和商业起源于商丘。夏代的商族部落首领商丘人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春秋时期的鹤壁浚县人子贡,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商圣的南阳淅川人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复国后,悄然归隐到了宋国,把才能用于经商。郑国都城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秦军入侵,以自己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的都城洛阳,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郑州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都城商丘。

  • 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周口淮阳一带演八卦,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在安阳汤阴羑里城的监狱里写下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周公旦在西周都城洛阳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祖籍商丘夏邑的孔子在河南境内的各诸侯国讲学论道,传播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名家思想、法家思想、纵横思想等思想等均起源于河南。

  • 科技文化

中国早期的天文学家阏伯在商丘睢阳观星测辰,建立了中国第一座观星台阏伯台(火神台)。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时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东汉焦作卫辉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鹳鱼石斧图陶缸》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国画,已有6000多年历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之一。

  • 中医文化

炎帝和黄帝均为中国中医药的创始人,中医药文化起源并发扬于河南。南阳人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其名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中医瑰宝,享誉中外。商丘人张从正为金朝四大名医之首。

  • 诗文文化

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属于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100多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鲁迅说过,在秦代可称之为作家的,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

  • 武术文化

河南是中国的功夫之乡。郑州登封嵩山少林武术是中华功夫的源头,享誉海内外。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

河南省方言

河南方言直接继承了古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法、词汇和语音系统发展演变而成,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语法中的句法结构在广大县市中表现相当一致,只是词法方面稍有不同。词汇中的基本词,特别是根词大体相同,只是读音有些差别,一部分非基本词的差异较为明显。语音在声调方面除黄河以北有19个县市尚保留古入声外,其余100多个县市均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调类,而且中部、东部和西南部广大地区的调值基本一致,声母、韵母多数相同,不同之处也存在看明显的对应规律。除极少数边远的县、乡说话较为特殊外,其余100来个县市的人们互相交际不致发生困难。由于政区划分、人口迁徙、山河分布、水陆交通,以及邻近省份方言的影响,河南方言内部又形成了许多方言片。黄河以北因有黄河阻隔,与中心区域交往不便,入声尚未消失,形成了独特的北部方言片,淮河以南由于淮河拦截,与中心区域交往较少,而与毗邻的湖北、安徽一些县交往较多,产生了接近于江淮方言的南部方言片;西部因篙山横亘,陕县、灵宝县与中心区域的联系少于与陕西东部的联系,形成了西部方言片,中间广大区域是河南方言的主体,河南方言的特征即靠这个区域的语法、词汇、语音来体现,但其内部仍存在看某些差异。

河南省文物

  • 不可移动文物

河南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丝绸之路河南段、大运河河南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0处;国家文物局公布和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3处(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殷墟、郑韩故城等4个挂牌,郑州商代遗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城阳城址、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贾湖遗址、大河村遗址、三杨庄遗址等9个立项)。开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70处。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

世界文化遗产

名单所在城市
长城洛阳、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三门峡
龙门石窟洛阳
殷墟安阳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郑州
隋唐大运河(回洛仓、含嘉仓、通济渠洛河隋唐洛阳城段、通济渠洛河洛口段、洛口仓、通济渠汴河郑州段、荥阳故城、北宋开封东京城、通济渠汴河开封东京城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南关码头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夏邑段、商丘古城、通济渠汴河商丘济阳镇段、永济渠、百泉、百泉河、卫源庙、合河石桥、永济渠卫河鹤壁浚县段、黎阳仓、云溪桥、枋城堰、永济渠卫河安阳滑县段)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
丝绸之路(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洛阳、三门峡
  • 可移动文物

河南省是全国文物大省,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在全省遍布近100座博物馆中,全部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还要多。

截至2022年7月,河南省有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

河南省一级博物馆

名称全部藏品数量珍贵藏品数量
河南博物院145135件(套)53337件(套)
郑州博物馆53568件(套)9396件(套)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3303件(套)843件(套)
安阳博物馆12829件(套)5170件(套)
开封市博物馆23069件(套)6787件(套)
平顶山博物馆50236件(套)1768件(套)
中国文字博物馆29275件(套)3688件(套)
洛阳博物馆20445件(套)5406件(套)
南阳市汉画馆1878件(套)1395件(套)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省共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各类线索180余万条,其中基本立项22万余条。全省有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皮影戏、太极拳,均为共同申报项目),11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728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32名。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河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33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25个。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5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摘选)
《盘古神话》《梁祝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董永传说》《木兰传说》
《豫剧》《河南坠子》《越调》《四平调》《宛梆》
《少林功夫》《太极拳》《太昊伏羲祭奠》《黄帝祭典》《朱仙镇木版年画》
《曲剧》《大平调》《大弦戏》《怀梆》《泥塑》
《重阳节》《中药炮制技术》《邵原神话群》《汴绣》《信阳民歌》
《唢呐艺术》《板头曲》《道情戏》《目连戏》《河洛大鼓》
《麒麟舞》《汝瓷烧制技艺》《马街书会》《皮影戏》《唐三彩》

河南省民间艺术

  • 综述

河南省的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传统戏剧豫剧、宛梆、怀梆、大平调、越调、柳子戏、大弦戏、四平调、曲剧、太康道情戏、南乐目连戏、罗山皮影戏、桐柏皮影戏、二夹弦、罗卷戏、二股弦、淮调、落腔、河洛大鼓、河南坠子、南阳三弦书、大调曲子、唢呐艺术、板头曲、信阳民歌、西坪民歌、黄河号子、笙管乐超化吹歌、西平大铜器、郏县大铜器、开封盘鼓、中州大鼓、佛教音乐大相国寺梵乐、火龙舞、小相狮舞、槐店文狮子舞、高跷高抬火轿、兰考麒麟舞、睢县麒麟舞、苏家作龙凤灯舞、跑帷子、官会响锣等,其中豫剧和罗山皮影戏影响深远。

  • 豫剧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也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台湾、安徽、青海、四川、江苏等十几个省和自治区。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主要有五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又叫“本地梆”。1949年,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调”,又称”现代戏流派”。河南电视台自1994年开播的《梨园春》栏目,以擂台赛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甚至国外各地巡回演出,使豫剧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豫剧本科班从全国招收24名学生,使豫剧首次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

  • 罗山皮影戏

罗山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深州,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开始在信阳市罗山县繁衍,距今有450多年历史。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的戏剧艺术。

河南省节日

举办时间承办城市名称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商丘市商丘火神台庙会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周口市太昊陵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郑州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每年4月1日至5月10日洛阳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每年4月28日至30日信阳市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
每年4月28日至5月5日南阳市中国南阳玉雕节
每年5月16日至18日漯河市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
每年5月18日至25日三门峡市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
每年5月22日至6月6日安阳市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
每年6月26日至7月2日郑州市郑州国际汽车展览会
每年8至10月焦作市中国云台山国际旅游节
每年8月20日至26日焦作市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
每年8月26日至28日郑州市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每年8月28日至30日各省辖市豫商大会
每年9月6日至8日驻马店市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
每年9月8日至10月8日商丘市中国·宁陵酥梨采摘节
偶数年农历九月初九商丘市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
每年9月21日至10月7日南阳市南阳诸葛亮文化节
每年10月18日至11月开封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
每年10月20日左右南阳市中国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
每年11月5日至7日郑州市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
每年11月8日至10日信阳市中原根亲文化节

分类
河南省

河南省交通运输

河南省交通运输

河南省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国家综合主体交通网主骨架中“6轴、7廊、8通道”中,有“1轴、1廊、1通道”经过河南。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发展迅速,客货吞吐量分别升至全国第11位、第6位,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国际铁路枢纽地位持续巩固,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大格局基本形成,普铁、高铁形成“双十字”交汇,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高铁站之一,郑州北站作业量居亚洲编组站前列。高速公路“双千工程”加快建设,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内河航道升级改造持续推进,路网通达能力和技术等级明显提升。

河南省公路

河南省有105、106、107、207、209、220、310、311、312等国道过境。其中,105国道境内长70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东北通往山东省,向东南通往安徽省。106国道境内长507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北通往河北省,向南通往山东省、湖北省。107国道境内长589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北通往河北省,向南通往湖北省。207国道境内长416千米,其中二级及以上路面390千米,三级路面26千米,向北通往山西省,向南通往湖北省。209国道境内长292千米,其中二级及以上路面107千米,三级路面185千米,向北通往山西省,向南通往湖北省。220国道境内长M3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东北通往山东省。310国道境内长645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东通往安徽省,向西通往陕西省。311国道境内长620千米,其中二级及以上路面486千米,三级路面135千米,向东通往安徽省。312国道境内长557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东通往安徽省,向西通往湖北省、陕西省。

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100千米,普通干线公路3.1万千米,农村公路23.2万千米。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009.38公里。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民用汽车保有量1996.6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6%,其中私人汽车1840.55万辆,增长6.0%。民用轿车保有量1106.54万辆,增长6.7%,其中私人轿车1067.11万辆,增长7.0%。

河南省铁路

河南省的国家铁路干线有京广线、陇海线、京九线、宁西线、焦柳线、焦新线、新兖线、侯月线等过境,支线有孟宝线、新密线等。有漯阜、汤台、商南、衡潢、新商等地方铁路。其中,京广线境内长549千米,为1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设有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59个火车站,向北通往河北省,向南通往湖北省。陇海线境内长610千米,为1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设商丘、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等72个站,向东通往江苏省,向西通往陕西省。京九线境内长216.1千米,为1级双线铁路,设台前、商丘北、商丘南、淮滨、潢川、光山、新县等13个站,向北通往山东省,向南通往安徽省。宁西线境内长527千米,为单线铁路,设西峡、内乡、镇平、南阳西、南阳东、唐河、桐柏、信阳、罗山、潢川东、商城、固始等54个站,向西通往陕西省,向东通往安徽省。焦柳线境内长451千米,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月山、沁阳、济源、洛阳北、关林、伊川、汝州、平顶山西、鲁山、南召、南阳、邓州等40个站,向南通往湖北省,向北通往山西省。新焦线境内长78.2千米,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焦作北、焦作、新乡西、获嘉、修武等12个站,全部在省境内。新兖线境内长114.6千米,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长垣、封丘、延津、滑县南、新乡东、塔铺、文庄村7个站,西起新乡,向东通往山东省。侯月线境内长61.3千米,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磨滩、水运村、盘古寺3个站,向北通往山西省。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铁路营业里程6331.70公里,其中高铁2195.52公里。

河南省境内铁路干线一览(截止2020年8月)

类型线路主要车站
普速铁路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京九铁路、焦柳铁路、宁西铁路、漯阜铁路、新石铁路、三洋铁路、瓦日铁路郑州站、商丘站、许昌站、安阳站、圃田西站、新乡站、红旗渠站
高速铁路京广高铁、京九高铁、呼南高铁、徐兰高铁、郑渝高铁、郑合高铁、郑太高铁、郑济高铁、郑银高铁、郑贵高铁、宁西高铁郑州站、郑州东站、郑州西站、郑州航空港站、商丘站、洛阳龙门站、许昌东站、新乡东站、安阳东站、南阳东站、周口东站
城际铁路郑开城际铁路、郑焦城际铁路、郑平城际铁路、郑洛城际铁路、郑机城际铁路郑州航空港站、绿博园站、宋城路站、新郑机场站、平顶山西站、洛阳龙门站
区域铁路瓦日铁路、孟宝铁路、侯月铁路、禹亳铁路

河南省轨道交通

截至2022年9月,河南省共开通轨道交通线路10条,其中郑州市8条,全长232.6千米,洛阳市2条,全长43.5千米。

城市线路名称起点站终点站标识色编组开通日期
郑州郑州地铁1号线河南工业大学站河南大学新区站中国红6B2013年12月28日
郑州地铁2号线贾河站南四环站黄河黄6B2016年8月19日
郑州地铁3号线省体育中心站营岗站盛世橘6A2020年12月26日
郑州地铁4号线老鸦陈站郎庄站科技蓝6B2020年12月26日
郑州地铁5号线月季公园站-月季公园站(环)梧桐绿6A2019年5月20日
郑州地铁6号线贾峪站常庄站儒雅紫6A2022年9月30日
郑州地铁9号线南四环站郑州航空港站抹茶绿6B2017年1月12日
郑州地铁14号线须水站莲湖站梦幻紫6B2019年9月19日
洛阳洛阳轨道交通1号线红山站杨湾站牡丹红6B2021年3月28日
洛阳轨道交通2号线八里堂站二乔路站豆绿色6B2021年12月26日
许昌郑许市域铁路长安路北站许昌东站靛蓝色4B2023年

河南省航空

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共有通用机场6个,其中郑州上街机场获颁A1类使用许可证,安阳殷都(航校)、周口西华、新乡唐庄、郑州中牟、安阳永和等机场完成B类备案,安阳林州、郑州登封、洛阳龙门(万安)、驻马店平舆、商丘民权等机场加快建设。

已通航客运机场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北郊机场、南阳姜营机场、信阳明港机场。安阳红旗渠机场计划于2023年上半年通航。

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共有通用航空运营企业22家、非经营性单位1家,在册航空器75架(其中固定翼飞机29架、直升机40架、超轻型及其他航空器6架),飞行员和机务、航务、空管等专业人员约130人,年通用航空飞行总量达到7万小时,以飞行培训和农林作业为主,以空中游览、航空运动、航拍测绘、应急救援等为辅。

河南省水运

河南省的水路航运主要集中在豫东南和豫中地区的郑州、开封、商丘、许昌、平顶山、漯河、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等地市,已初步形成了淮河、唐河、白河、贾鲁河、沙颍河等多条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通道。

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725公里,其中四级航道583公里,占比34%。淮河、沙颍河通江达海航道里程299公里,占比17%。

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建成4个以货运为主周口、信阳、漯河、平顶山港和3个以客运为主洛阳、南阳、许昌港。码头泊位201个,其中,货运码头泊位173个,客运码头泊位28个,港口通过能力5486万吨。“十三五”周口港纳入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中心港区中部作业区8个港池、47个千吨级泊位全部建成运营。建成漯河港中心港区。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累计完成货物运输量7.1亿吨、货物周转量5059.1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400万人,分别为“十二五”同期的1.6、1.8、1.1倍。累计完成港口吞吐量8028万吨,是“十二五”同期的3.1倍。全省港口吞吐量由2016年的771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3115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42%。

截至2020年末,水路货运量为1.513亿吨,港口吞吐量达到3115万吨(含集装箱8064标箱),船舶保有量5111艘,货运船舶平均吨位约为2300吨,平均运距约727公里。

根据《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2—2035年)》,按照“通江达海、河海联运,干支联动、交旅融合”的思路,根据航道功能、技术标准和对城市及产业的带动作用,将航道划分为骨干航道、支线航道和其他航道,形成“一纵三横九支+其他航道”总体布局,规划航道总里程3670公里。其中,“一纵三横九支”航道1916公里,其他航道1754公里;三级及以上航道1009公里,四级及以下航道2661公里(含旅游航道793公里)。

分类
河南省

河南省社会事业

河南省社会事业

河南省教育事业

  • 综述

郑州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河南省研究生招生33234人,在学研究生91916人,毕业生20633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93.67万人,在校生282.33万人,毕业生77.80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3.43万人,在校生69.44万人,毕业生27.4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54.94万人,在校生150.14万人,毕业生48.8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8.45万人,在校生250.45万人,毕业生74.22万人。初中招生167.64万人,在校生493.02万人,毕业生155.19万人。小学招生148.38万人,在校生987.39万人,毕业生167.60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04万人,在校生6.98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71.48万人。全年共安排“两免一补”经费166.75亿元,共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480.41万人次。

2022年,河南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9万所,教育人口2878.59万人,包括在校生2682.31万人,教职工196.28万人。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2.03万所,在校生总数622.90万人。

  • 学前教育

2022年,河南省共有幼儿园2.39万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1.99万所,占总园数的83.05%。在园(班)幼儿371.48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323.50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7.08%。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80%。

2022年,河南省幼儿园教职工41.32万人,其中,园长2.49万人,专任教师25.42万人。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占总数的83.27%,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占总数的91.46%。

  • 高中与义务教育

2022年,河南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6万所,在校生1480.41万人。共有班数38.29万个,其中,56-65人的大班3609个,占总班数的0.94%;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67个,占总班数的0.02%。义务教育巩固率96.15%。

2022年,河南省有小学1.69万所,在校生987.39万人,共有28.01万个班。其中,56-65人的大班2603个,占总班数的0.93%;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44个,占总班数的0.02%。专任教师60.72万人,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占总数的98.32%。

2022年,河南省有初中4658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235所。在校生493.02万人,共有10.29万个班,其中,56-65人的大班939个,占总班数的0.91%;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23个,占总班数的0.02%。专任教师36.08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占总数的87.82%。

2022年,河南省有高中阶段教育学校1680所,招生143.39万人,在校生400.59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70%。

2022年,河南省有普通高中1050所,其中,完全中学134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49所。在校生250.45万人,共有4.92万个班,其中,56-65人的大班1270个,占总班数的2.59%;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389个,占总班数的0.79%。专任教师18.42万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占总数的11.40%。

2022年,河南省有中等职业学校630所,其中技工学校95所。

2022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8.32%和37.48%。

  • 特殊教育

2022年,河南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1所,共招收各种形式特殊教育学生1.04万人,在校生6.98万人。教职工0.5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4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2007.52亩,校舍建筑面积64.26万平方米,图书69.29万册。

  • 民办教育

2022年,河南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2.03万所,在校生总数622.90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1.72万所,在园幼儿228.53万人;民办小学1577所,在校生134.69万人;民办初中831所,在校生80.41万人;民办普通高中469所,在校生68.49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68所,在校生29.86万人;民办普通(职业)高等学校44所(其中,本科学校19所),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80.87万人(其中,普通、职业本科在校生44.17万人),占全省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8.64%。

  • 高等教育

河南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全省共有普通(职业)高等学校156所,包括普通本科学校56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1所,高职(专科)学校99所。成人高等学校10所。研究生培养机构27处,包括科研机构8处。

2022年,河南省共有普通(职业)高等学校156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56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1所;高职(专科)学校99所。成人高等学校10所。研究生培养机构27处,其中,科研机构8处。

2022年,河南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19所,其中,博士学位授权高校10所;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97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68个。

2022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5.50%。

2022年,河南省有研究生毕业生2.06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29人),招生3.32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79人),在学研究生9.19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307人)。

2022年,河南省有普通、职业本专科毕业生77.80万人,其中,本专科毕业生分别为34.36万人和43.44万人,本专科毕业生之比为4.4:5.6。招生93.66万人,其中,本专科招生分别为40.98万人和52.68万人,本专科招生之比为4.4:5.6。在校生282.33万人,其中,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137.14万人和145.19万人,本专科之比为4.9:5.1。普通、职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8098人,其中,普通、职业本科学校校均规模27023人;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12959人。

2022年,河南省有普通、职业高等学校教职工19.2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4.55万人,生师比18.54:1。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4.73万人(其中,正高级1.11万人),占总数的32.49%;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9.00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60万人),占总数的61.85%;硕士及以上学位10.49万人(其中,博士学位2.64万人),占总数的72.10%。普通、职业高等学校占地面积22.54万亩;校舍建筑面积7620.88万平方米;图书2.20亿册,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372.99亿元。

2022年,河南省有成人本专科毕业生27.48万人,招生33.43万人,在校生69.44万人。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861人,其中专任教师453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64人,占总数的36.2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00人,占总数的44.15%;硕士及以上学位247人,占总数的54.53%。

城市层次名称
郑州市本科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美术学院、中原工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工程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警察学院、铁道警察学院、郑州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学院、郑州科技学院、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郑州财经学院、中原科技学院、郑州工商学院、郑州经贸学院、郑州商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
专科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检察职业学院、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河南轻工职业学院、河南测绘职业学院、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河南地矿职业学院、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城市职业学院、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郑州电子商务职业学院、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郑州体育职业学院、郑州城建职业学院、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郑州亚欧交通职业学院、郑州理工职业学院
新乡市本科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工学院、新乡工程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专科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女子职业学院、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
洛阳市本科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郑州大学洛阳校区、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专科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开封市本科河南大学、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郑州工商学院兰考校区、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专科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兰考三农职业学院
焦作市本科河南理工大学、黄河交通学院
专科焦作大学、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焦作工贸职业学院
信阳市本科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信阳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江淮校区
专科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安阳市本科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安阳学院
专科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商丘市本科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工学院、商丘学院
专科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永城职业学院
平顶山市本科平顶山学院、河南城建学院
专科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汝州职业技术学院
周口市本科周口师范学院、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专科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周口文理职业学院
驻马店市本科黄淮学院
专科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漯河市本科河南工业大学漯河工学院
专科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濮阳市本科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
专科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鹤壁市本科河南理工大学鹤壁工程技术学院
专科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鹤壁能源化工职业学院、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许昌市本科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许昌学院
专科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许昌陶瓷职业学院
三门峡市本科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
专科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济源市本科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专科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南阳市本科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
专科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阳职业学院、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省科技事业

  • 综述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共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45个,其中国家级93个。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64个,其中国家级50个。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45个,其中国家级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重点实验室249个。重大新型研发机构16家。高新技术企业1087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004家。省实验室10家、省中试基地3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24家。全年专利授权量达到135990件。截至年末,有效发明专利67164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24万份,比上年增长27.2%;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25.30亿元,增长68.4%。

  • 科研机构

河南省科学院是河南省唯一的省属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单位 [28] 。《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将于2022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例为科研单位“量身打造”的创制性立法典范 [89] ,将推动河南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的融合发展

201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南省依托郑州、洛阳、新乡3个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中原地区的国家高科技产业中心“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1月,河南省正式获批“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2020年11月,在原河南省超级计算中心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复同意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并纳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序列管理,“国家超算郑州中心”正式成为全国第7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也是河南省首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2021年12月,科技部发函支持河南省郑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2022年3月,河南省谋划建设的首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项目(“中原之光”)开工仪式在郑州市举行,该项目采取郑州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模式建设,项目总估算达到8.77亿元。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共有计量技术机构322家,检验检测机构3460家,认证机构18家。全年新建计量标准117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80万台件,制修订省地方标准204项。年末共有天气雷达站12个,自动气象站2772个。地震观测站132个,地震观测站网17个。

  • 人才引进

2022年9月24日,第五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正式开幕。开幕式上,8位院士受聘为“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首席科学家”。

河南省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共有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158个,文化馆208个,公共图书馆175个。博物馆392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633.18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7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68%。全年图书出版总印数4.59亿册,期刊出版总印数0.62亿册,报纸出版总印数12.39亿份。年末共有综合档案馆17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621.16万卷(件)。

河南省体育事业

2017年,河南省运动员在各类大赛中共取得136枚金牌,世界冠军3个,亚洲冠军15个,全国冠军118个。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获得25金、18银、20铜,金牌和奖牌总数为参加历届全运会之最。

2019年,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是全国民族运动会第一次在中部地区举办。

2020全年全省运动员共取得全国冠军47个,打破6项全国记录。全年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26.32万人次。年末共有体育场地26.2万个。

2021年,河南省运动员共取得51枚金牌,世界冠军3个,全国冠军48个;打破1项世界纪录、1项奥运会纪录,创造1项世界最好成绩。

2021年,河南省运动员共取得67枚金牌,世界冠军7个,亚洲冠军3个,全国冠军57个;打破1项全国纪录。

河南省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1273个,其中医院2467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731个,民营医院173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7904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47个,卫生院2003个,村卫生室59858个,诊所1133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745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64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79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5.11万张,其中医院56.10万张,卫生院13.82万张。年末卫生技术人员79.6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1.23万人,注册护士34.94万人。按机构分,医院卫生技术人员51.30万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9.77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3.10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02万人,妇幼保健院(所、站)卫生技术人员3.71万人。全年总诊疗人次6.14亿人次,总出院人数1849.44万人。其中医院诊疗人次2.28亿人次,出院人数1465.18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3.66亿人次,出院人数306.68万人。

按照国家部署,河南省自1973年开始,陆续承担向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厄立特里亚三个国家派遣医疗队任务。50年间,河南省向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科威特等国家派遣医疗队共64批1302人次,诊治725万多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5万余次,培养当地医务人员8900余名。帮助受援国家建设医院、中医等学科诊疗中心。河南省援外医疗队中,先后有34个先进集体、700名同志被受援国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表彰。梅庚年、陈雅琴和唐秀荣3名河南援外队员先后牺牲在三个受援国。

河南省社会保障

2020年2月28日,贫困县“清零”。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484.89万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1919.8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65.0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95.72万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977.60万人,参保退休人员418.1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92.6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068.10万人。

2022年,河南省发放城市低保金13.92亿元,年末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2.15万人;全年发放农村低保金75.33亿元,年末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74.18万人。全年发放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39.06亿元,年末共保障农村特困人员47.84万人。

2022年,河南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7.1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6.5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69万人,新增返乡入乡创业18.7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182.02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905.97万人,省外输出1276.05万人。

河南省邮政电信

河南省公用电信网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骨干公用电信网“八纵八横”有“三纵三横”途经河南,加上南北、东西两条架空光缆干线从河南穿过,构成“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全省深入开展20户以上自然村网络覆盖质量提升计划,实现各省辖市县城以上城区5G网络全覆盖。全省4G基站总数居全国第5位。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居全国第6位。信息通信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达到1360G,居全国第3位,郑汴洛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共开通带宽320G,实现河南自贸区全覆盖。

河南省环境保护

2022年,河南省国考河流监测断面中,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Ⅲ类)为81.9%,劣Ⅴ类水体比例为零。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66.4%,可吸入颗粒物(PM)平均浓度为79.0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平均浓度为47.7微克/立方米。全年新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新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省级生态县11个。

2022年,河南省年平均气温15.8℃。平均年降水量594.3毫米。平均年日照时数2024.1小时。

2022年,河南省完成造林面积146.15千公顷。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32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3个。

河南省应急管理

2022年,河南省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301起,死亡1150人,比上年分别下降8.6%和9.4%;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92人。

分类
河南省

河南省经济

河南省经济

河南省经济概况

2022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61345.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17.78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25465.04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30062.23亿元,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为9.5:41.5:49.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106元,增长3.5%。

2022年,河南省财政总收入6188.75亿元,比上年下降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61.64亿元,下降2.1%,其中税收收入2590.32亿元,下降8.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0.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644.64亿元,增长8.8%。

2022年,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2元,比上年增长5.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84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97元,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06,比上年缩小0.06。

2022年,河南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019元,比上年增长3.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539元,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824元,增长5.3%。

2022年,河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5.7%。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2.8%。

河南省第一产业

河南省耕地面积为687.1万公顷,名列中国第2。总播种面积达1207万公顷,其中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是全国粮食产量超过3000万吨大关的3个省区之一。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大,占粮播面积的54%,产量一直占全国的20%以上,高居全国第一。玉米是仅次于小麦的河南省第2大粮食作物,薯类作物是河南第3大类粮食作物。水稻是河南省的第4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省粮播面积的4%,其产量占总产量的8%。河南是中国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是中国第2产豆大省。河南是中国主要产棉区之一,棉花总产量居全国第2位,烟叶总产量一直居全国第1,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河南油料作物的生产主要包括花生、油菜籽和芝麻,其播料播种面积和产量列全国各省区第3位。1990年10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1993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郑州价格”的产生结束了中国没有粮油批发价格的历史,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市场的“晴雨表”。

河南粮食总产量占到中国的近十分之一,小麦总产量更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多,花生、芝麻产量均居全国第1,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3。作为中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河南牛、猪、禽饲养量以及禽、蛋、肉、奶产量均居中国前4位。河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成为全国第1的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第1肉制品大省、第1肉牛大省。中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

2022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10778.3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04千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682.45千公顷,减少8.24千公顷;玉米种植面积3857.52千公顷,增加4.19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92.45千公顷,减少11.92千公顷,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287.12千公顷,减少5.80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82.50千公顷,增加24.43千公顷。

2022年,河南省粮食产量6789.37万吨,比上年增加245.17万吨,增产3.7%。其中,夏粮产量3813.05万吨,增产0.3%;秋粮产量2976.32万吨,增产8.6%。小麦产量3812.71万吨,增产0.3%;玉米产量2275.05万吨,增产10.9%。

2022年,河南省油料产量684.03万吨,比上年增产4.1%,其中花生产量615.41万吨,增产4.6%。蔬菜产量7660.35万吨,增产3.1%。食用菌产量184.95万吨,增产3.8%。瓜果产量1506.90万吨,增产3.2%。

2022年,河南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55.27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其中,猪肉产量434.89万吨,增长1.9%;牛肉产量36.71万吨,增长3.3%;羊肉产量29.05万吨,增长0.6%;禽肉产量154.63万吨,增长3.1%。禽蛋产量456.24万吨,增长2.2%。牛奶产量213.17万吨,增长0.5%。年末生猪存栏4260.52万头,比上年末下降3.0%;全年生猪出栏5918.83万头,比上年增长2.0%。

河南省第二产业

河南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省份第1位,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1世纪前10年,河南工业结构以冶金、化学、建材、轻纺、能源等传统行业为主。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手机、盾构机等产品产量跻身世界前列,矿山机械、起重机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汽车工业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宇通、少林、日产和海马等“河南制造”的各类车辆奔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宇通客车,已经占据全国大客车行业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中国第一台大型拖拉机、第一台大型球磨机、第一台高速柴油机、第一台液压支架、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第一块浮法玻璃、第一张帘子布、第一辆纯电动客车、第一台隧道盾构机由河南制造。

2022年,河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9592.76亿元,比上年增长4.2%。

202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2%;股份制企业增长5.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6%;私营企业增长1.2%。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7.9%,制造业增长4.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0%。分重点产业看,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5.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3%;传统支柱产业增长4.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8.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9%;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2.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9%;高耗能行业增长4.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8.6%;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5.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5.4%;消费品制造业增长3.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6%。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6.9%。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发电装机容量11946.6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7.5%。其中,火电装机容量7272.23万千瓦,下降0.4%;水电装机容量438.65万千瓦,增长7.7%;风电装机容量1902.75万千瓦,增长2.8%;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333.04万千瓦,增长50.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3190.3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8%。其中,清洁可再生电力(水电、风电、光电)发电量482.71亿千瓦时,增长3.0%,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为15.1%。

202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0206.77亿元,比上年增长5.8%;实现利润总额2534.00亿元,下降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8.45元,比上年增加0.54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08.4元,增加4.2元。

2022年,河南省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086.95亿元,比上年增长6.3%。建筑业企业本年新签合同额16357.17亿元,下降4.7%。

河南省第三产业

  • 批发和零售业

河南丹尼斯百货2022年,河南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496.54亿元,比上年下降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21.08亿元,增长7.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066.49亿元,下降6.0%;金融业增加值3301.35亿元,增长5.1%;房地产业增加值3631.00亿元,下降2.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587.38亿元,增长9.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007.87亿元,下降0.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7429.02亿元,下降0.7%;利润总额423.29亿元,下降33.7%。

2022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07.41亿元,比上年增长0.1%。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330.42亿元,增长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076.99亿元,增长0.4%。

2022年,河南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0%,饮料类增长6.0%,烟酒类增长11.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2.0%,日用品类增长4.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6%,中西药品类增长12.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8%,汽车类下降3.0%。

2022年,河南省网上零售额36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088.8亿元,增长16.7%。

  • 交通运输业

2022年,河南省货物运输总量25.87亿吨,比上年增长1.6%。货物运输周转量11404.41亿吨公里,增长9.2%。旅客运输总量2.69亿人次,下降47.5%。旅客运输周转量697.17亿人公里,下降36.9%。机场旅客吞吐量1079.36万人次,下降50.8%。机场货邮吞吐量62.57万吨,下降11.4%。

  • 邮电业

2022年,河南省邮电业务总量157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邮政行业业务总量567.20亿元,增长4.0%;电信业务总量1007.66亿元,增长23.9%。快递业务总量44.53亿件,增长2.2%;快递业务收入331.35亿元,增长3.8%。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648.4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643.13万户。电话普及率114.30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13335.70万户。全年新开通5G基站4.30万个;全省5G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682.40万户。

  • 房地产业

2022年,河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6793.36亿元,比上年下降13.7%。其中,住宅投资5802.16亿元,下降13.4%。全年房屋施工面积57696.54万平方米,下降8.0%;新开工面积8948.68万平方米,下降34.5%;商品房销售面积11141.00万平方米,下降16.1%;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755.38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0.4%。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20.91万套,新开工20.15万套。

  •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3173.08亿元,比年初增加9716.87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2548.37亿元,增加10118.1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6075.61亿元,增加5534.84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5528.53亿元,增加6083.91亿元。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共有上市公司156家。发行股票157只,其中发行A股107只,发行境外股票50只。本年首次发行、再融资募集资金259.73亿元,其中A股发行和再融资募集资金251.42亿元。年末A股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11048.48亿元。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369.52亿元。其中,财产险579.26亿元,人身险1790.26亿元。赔款支出与给付801.53亿元。其中,财产险401.80亿元,人身险399.73亿元。

  • 对外经济

河南新郑综合保税区2022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值8524.1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出口5247.0亿元,增长5.2%;进口3277.1亿元,增长3.2%。

2022年,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新设立企业329个,比上年下降3.5%;实际使用外资17.8亿美元,增长118.2%。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1076.9亿元,增长4.0%。

2022年,河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对外直接投资13.8亿美元,增长0.8%。

  • 旅游业

2022年,河南省共接待国内游客43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60亿元。

分类
河南省

河南省政治

河南省政治

河南省党政领导一览(截至2023年4月)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员会书记楼阳生
副书记王凯、周霁
省委常委孙守刚、 江凌、曲孝丽、王战营、陈星、安伟、徐元鸿、张雷明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楼阳生
副主任李亚、何金平(白族)、李公乐、刘南昌、张建慧、苏晓红(女)
秘书长吉炳伟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凯
副省长孙守刚、刘玉江、宋争辉、孙运锋、张敏(女)、郑海洋、杨青玖、刘尚进
秘书长朱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主席孔昌生
副主席谢玉安、戴柏华、霍金花(女)、张震宇、刘炯天、朱焕然
秘书长汪中山

分类
河南省

河南省人口

河南省人口

河南省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河南省的常住人口为99365519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402356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341952人,增长5.68%。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1782693户,集体户1442292户,家庭户人口为90744073人,集体户人口为862144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6人。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5078554人,占55.4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4286965人,占44.5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8858787人,乡村人口减少13523207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6.91个百分点。

2022年末,河南全省常住人口9872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11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4955万人,占50.19%;女性4917万人,占49.81%;性别比为100.77。2022年全省出生人口73.3万人,出生率为7.42‰;死亡人口74.1万人,死亡率为7.50‰;自然增长人口-0.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08‰,62年来(自1961年开始)首次出现负增长。2022年末,全省城镇常住人口563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239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57.07%。

河南的人口

年度常住人口家庭户数平均每家庭户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城镇人口城市化率
20229872万人5633万人57.07%
20219883万人5579万人56.45%
20209937万人3178万户2.86人1.16%5507万人55.43%
20159480万人2770万户3.4人4441万人46.85%
20109402万人2592万户3.47人1.2%
20059371万人2732万户3.42人1.18%2872万人30.65%
20009256万人2479万户3.7人1.22%2147万人23.2%

河南省民族构成

河南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全省少数民族占比较高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全省有3个城市民族区(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洛阳市瀍河回族区)、21个民族乡(镇),少数民族10万人以上的省辖市4个(南阳、商丘、周口、郑州)。

截止2020年11月,河南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8210038人,占98.8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55481人,占1.1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5314754人,增长5.7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7198人,增长2.41%。河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全省158个县(市、区),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