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荣誉称号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2年,青海被列入全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试点名单。
2022年6月26日,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光伏发电园区与水光互补发电站正式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
青海省著名人物
政治家
战国初期河湟地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南凉国主秃发乌孤,吐谷浑主吐谷浑、树洛干、阿豺,宋代宗咯藏族政权的缔造者唃厮啰,明朝进士张问仁,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首领固始汗,清朝大臣杨应琚。
军事将领
西汉大将、著名军事家赵充国,西汉名将霍去病,东汉名将邓训,唐朝名将黑齿常之、哥舒翰,吐蕃大将尚婢婢、论恐热,北宋武将何灌、高永年,元驸马章吉,西宁王速来蛮,歧王脱脱机,明代武将李淳、柴国柱、刘敏宽等。
文学家
元朝吐蕃喇嘛萨迦派领袖、语言文字学家八思加·洛哲尖赞,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佛学家土观·罗桑曲吉尼玛,清代高僧、著名藏族诗人、作家夏嘎巴·措周仁卓,清代诗人吴木式、朱向芳等。
艺术家
藏传佛教高僧、清初著名藏学家嘉木样·协贝多吉,清末文人、地理学家邓敏,清末平弦艺人李汉卿,清末书法家周光辉、张思宪等。
科学家
唐初名医直鲁古,清代中医李世泰等。
宗教人士
元代高僧、宗喀巴的启蒙教师曲结顿珠仁钦,撒拉族始祖尕勒莽,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三罗,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罗桑扎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确吉坚赞,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中国伊斯兰都虎夫耶鲜门门宦道祖鲜美珍,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益希,中国伊斯兰教新教开创者马明心等。达赖十四世名丹增嘉措(1934~),出身于青海省湟中县(今湟中区)的藏族农民家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达赖十四世曾派代表团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重新回到了祖国大家庭。1957年以后,达赖喇嘛与西藏上层分裂势力互相呼应,支持由局部逐渐扩展至全面的武装叛乱,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1959年3月17日,达赖喇嘛出逃印度。
农民起义领袖
东汉羌酋滇零、“义从胡”首领北宫伯玉、韩遂,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贺锦等。
青海省风景名胜
青海省风景名胜总述
青海省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省内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青海省主要景点
青海湖
青海湖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顶峰的2倍。湖水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鸟岛(海西山、海心山,海西皮),三槐石和沙岛。可供游客游览。陈运和诗《青海湖》描写“始终流不出内陆的壮怀踪影,映入日月山眼帘,属于一种水天空旷的雄浑气概”。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约10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以及印度半岛飞来的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甚为壮观,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
孟达林区
孟达林区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生长社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位于群山环抱中的“天池”,面积20公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距省会西宁西南27公里的湟中区鲁沙尔镇,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已有400多年历史。香火鼎盛,影响深远。全寺建筑格局与众不同由许多独立的佛塔,殿宇,经堂,僧舍组成,是藏汉结合式建筑群,占地40多公顷。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和大经堂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尤为著名。酥油花,堆绣,壁画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三江源
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由此发端,孕育滋养了中华文明。青海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 [15] 长江源头景色秀丽,几十米高的冰塔林耸入晴空,绵亘数十里,婉如一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甚为壮观。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适于探险性漂流。江河源头是探险,考察胜地,在这里你会领略到那袒露无遗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之酶。
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乌兰县茶卡镇,蒙古语为“达布逊淖尔”,是青海省的主要盐产地。与国内其它盐湖不同的是,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而非戈壁沙漠上。盐湖水域宽广,银波粼粼。漫步湖上,犹如进入盐的世界。自1980年开发以来,茶卡盐湖景区已发展成生态游与工业游并举的3A级新型景区。
东关清真大寺
东关清真大寺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具有中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画梁雕栋,玲珑精致。寺院平时可容3000名教徒礼拜。
瞿昙寺
瞿昙寺位于海东市乐都区,是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筑。为藏传佛教寺院,其总体结构布局和北京故宫相仿,人称“小故宫”。拥有历史悠久的壁画和石雕,以佛教为主题,技法纯熟,色彩鲜艳。
青海省历史文化
青海省历史文化简介
青海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青海省有旧、中、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众多的宗教建筑群;历代的文物古迹;动物岩画和宗教岩画;悠扬的民歌“花儿”,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优美的土族民间舞蹈《安昭》、《纳顿》;民间佛教绘塑“热贡艺术”,藏族卷轴画“唐卡艺术”,酥油花艺术;独具特色的民间刺绣。
青海省非遗
青海省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名族地域的曲种之一。花儿又名少年,产于甘肃临夏,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兴词句,多以情歌为主,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像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传统上在秋收季节之前的农历四五六月里,举行花儿会。会期四到五天,各地举办时间不一,会场摆设擂台举办歌手大赛。当地百姓也可以登山对歌,即兴演唱,题目不限。
青海省重要节日
燃灯节:藏历1419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师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后来,每年这一天,整个藏族地区每家每户都点灯纪念这位伟大的佛教领袖。
土族波波会:土族的重要节日,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举办以祈福为目的的跳神活动。
圣纪节:伊斯兰教历3月12日,相传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都在这一天,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另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热贡六月会:每年农历6月17日至25日之间举行“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容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以盛大的群体舞蹈为中心。
青海省饮食文化
青海的饮食口味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格,作到色、香、味、形都与各民族的古风乡俗,边塞风情融为一体。即使是一些源自内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经过创造和改良,融入一种浓厚的高原气息。
青海特色美食有手抓肉、烤串、尕面片、焜锅馍馍、羊肉汤、拉条、干板鱼、羊肠面、牛肉干等。
青海人民在饮品上喜爱茶叶和青稞酒。甜点三宝有酿皮、酸奶、甜醅。
青海省名称由来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唐、宋属吐蕃;元朝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朝属朵甘都司等;清朝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之始。
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省形象标识
2022年2月23日,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展现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涵,青海省正式发布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以下简称标识)。
青海省交通运输
青海省交通运输概述
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铁路营运里程2854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1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8.7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790公里。民航通航里程14.43万公里。
2022年1月至6月,青海省累计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01.07亿元,为年度目标241亿元的41.94%,同比增长12.05%。
青海省铁路
根据《青海省铁路发展规划》,除在建的兰青铁路复线、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电气化改造外,青海省将建成西宁至成都铁路,形成青海与西南的便捷通道,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13公里;建成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到敦煌铁路,打通青海西出通道。建成柳格铁路,形成兰新铁路与青藏铁路联络线,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611公里。
青海省航空
青海省民用航空已开通西宁至北京、西安、广州、重庆、深圳、拉萨、南京、沈阳、呼和浩特、青岛、格尔木、成都、武汉、上海、杭州、乌鲁木齐等地的航班。青海省现有西宁曹家堡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等,可起降大型或中型客机。
青海省社会事业
青海省科学技术
2022年,青海省专利授权5276件,比上年减少131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58件,增加4件。签订技术合同1133项,比上年减少142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6.03亿元,增长13.7%。年末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8个,县级以上卫星云图接收站点9个,地震台站591个,地震遥测台网3个。
青海省教育事业
2022年,青海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2.65%,比上年提高0.33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5%,与上年持平;普通初中毛入学率117.3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28%,提高0.2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39%,提高0.68个百分点。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3625人,在校生9918人,毕业生2422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49万人,在校生10.26万人,毕业生2.6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05万人,在校生9.03万人,毕业生2.1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58万人,在校生13.39万人,毕业生4.16万人。初中学校招生7.99万人,在校生22.83万人,毕业生7.3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8.06万人,在校生51.73万人,毕业生8.05万人。特殊教育招生393人,在校生1893人,毕业生39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98万人。
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
行政区 | 层次 | 学校 |
---|---|---|
西宁市 | 本科 | 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
专科 |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 |
海东市 | 本科 | – |
专科 |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本科 | – |
专科 |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 |
青海省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46个,文化站389个,公共图书馆50个,博物馆24个,档案馆5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1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20%。全年出版杂志215.63万册、报纸6769.20万份、图书1407.08万册(张),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237.81万册(张)。
青海省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有等级运动员105人,比上年末减少131人,其中,一级运动员28人,二级运动员77人。全年参加国内外比赛400人次,共获得第一名28个,第二名24个,第三名30个,四至八名88个,创国家纪录23项、世界纪录4项。
青海省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8.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28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1.89万人,增加6.6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3.04万人,增加0.41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93万人,增加0.27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70.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8.21万人,增加3.38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2.26万人,增加0.1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3.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4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1.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76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35.6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71.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0万人。年末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68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8.4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8400元/年,比上年增长4.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5676元/年,增长9.5%。
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84个,比上年末减少1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62个,减少2个。社会服务床位9030张,增加535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6861张,增加421张。社区服务中心360个,社区服务站4664个。
青海省经济
青海省经济综述
2022年,青海省实现生产总值3610.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80.18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585.69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644.20亿元,下降2.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6%。人均生产总值为60724元,比上年增长2.1%。
2022年,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7.6%。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2.3%。工业投资增长21.6%。
青海省第一产业
2022年,青海省粮食播种面积303.4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6千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01.26千公顷,增加2.44千公顷;青稞播种面积92.69千公顷,增加2.01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2.67千公顷,增加0.13千公顷;豆类播种面积14.13千公顷,减少0.97千公顷;薯类播种面积67.85千公顷,减少2.64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82.7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26千公顷。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46.60千公顷,增加3.10千公顷;蔬菜43.37千公顷,增加1.07千公顷;药材32.36千公顷,减少3.61千公顷(其中枸杞28.90千公顷,减少1.61千公顷);青饲料51.84千公顷,增加1.34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07.27万吨,连续15年超过百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51.81万吨,比上年增长1.1%。
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牛存栏645.52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5%;羊存栏1354.03万只,下降2.3%;生猪存栏58.82万头,下降23.8%;家禽存栏144.51万只,下降3.2%。全年牛出栏205.70万头,比上年增长2.7%;羊出栏676.08万只,增长0.5%;生猪出栏76.92万头,增长6.3%;家禽出栏158.84万只,下降2.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0.87万吨,比上年增长2.6%。
青海省第二产业
2022年,青海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22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0.2%;股份制企业增长16.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2.1%。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长49.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3.7%,制造业增长30.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7%。
2022年,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优势产业中,新能源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倍,装备制造业增长1.6倍,新材料产业增长1.5倍,盐湖化工产业增长31.3%,油气化工产业增长0.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2%,比重较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2022年,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2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倍。国有控股企业利润489.13亿元,增长1.3倍;股份制企业利润792.78亿元,增长1.7倍;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35.73亿元,增长97.3%。采矿业企业利润83.92亿元,增长77.5%;制造业企业利润692.32亿元,增长2.3倍;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企业利润52.63亿元,下降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5.30元,比上年减少3.41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6.47元,减少2.45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8.2%,提高8.7个百分点。
2022年,青海省建筑业增加值357.02亿元,比上年下降7.6%。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94个,比上年末增加18个;全年实现利润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71.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竣工面积174.79万平方米,下降36.9%。
青海省第三产业
2022年,青海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8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55.24亿元,增长6.9%;金融业增加值286.19亿元,增长2.6%;房地产业增加值144.95亿元,下降4.0%;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71.11亿元,下降14.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4.57亿元,下降24.3%。
2022年,青海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2.08亿元,比上年下降11.2%。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单位)^[17]零售额309.51亿元,下降16.3%;限额以下单位(个体户)零售额532.57亿元,下降7.9%。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85.53亿元,下降1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6.55亿元,下降11.0%。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775.85亿元,下降10.8%;餐饮收入66.23亿元,下降15.1%。
2022年,青海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3.0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出口总额26.5亿元,增长55.5%;进口总额16.5亿元,增长12.3%。
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613.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415.88亿元,增长15.1%;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598.54亿元,增长16.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044.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3%。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453.49亿元,增长3.4%;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5591.26亿元,增长3.3%。
2022年,青海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06.39亿元,比上年下降0.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42.10亿元,增长0.4%;财产险保费收入44.84亿元,与上年持平;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9.44亿元,下降3.3%。全年保险赔付额39.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寿险赔付额7.04亿元,增长11.6%;财产险赔付额26.12亿元,增长1.2%;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额6.04亿元,下降9.3%。
青海省政治
青海省党政领导一览(截至2023年1月)
中国共产党青海省委员会 | 书记 | 陈刚 |
副书记 | 吴晓军 | |
其他常委 | 赵月霞(女)、才让太(藏族)、王大南、王林虎、乌拉孜别克·热苏力汗(哈萨克族)、班果(藏族)、朱向峰(土族)、衣述强 | |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主任 | 陈刚 |
副主任 | 王黎明、杨逢春、尼玛卓玛、刘同德、张黄元、吕刚 | |
秘书长 | 贾应忠 |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省长 | 吴晓军 |
副省长 | 王卫东、才让太、刘涛、杨志文、刘超、李宏亚、何录春、王海红 | |
秘书长 | 苏全仁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委员会 | 主席 | 公保扎西 |
副主席 | 仁青安杰、匡湧、王绚、王振昌、张晓容、马丰胜、李晓南、田奎、刘大业、赛赤·确吉洛智嘉措、马跃祥 | |
秘书长 | 刘大业 |
青海省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人口为5923957人。
截至2021年,青海省常住人口594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
截至2022年,青海省常住人口5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4.3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9.47%。按城乡分,城镇人口366万人,增加3.5万人;乡村人口229万人,减少2.5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1.43%,比上年末提高0.41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60‰,比上年下降0.62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23‰,上升0.3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7‰,下降0.94个千分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6.0%。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8.61万人次。农民工88.1万人,比上年减少6.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61.7万人,本地农民工26.4万人。
青海省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省所独有。5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均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其中有5个藏族自治州(玉树、果洛、海南、海北、黄南藏族自治州)、1个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个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1个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2个回族自治县(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2个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个蒙古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72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98%,区域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1.55%。此外全省还有28个民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