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江苏省

江苏省人口

江苏省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1年末,江苏省常住人口850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1万人,增长0.3%。在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4316.2万人,女性人口4189.2万人;0-14岁人口1249.4万人,15-64岁人口5806.4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449.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3.9%,比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

人口调查

2022年2月9日,江苏省统计局发布最新消息,根据2020年江苏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32岁,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76.63岁提高了2.69岁。

2022年2月9日,江苏省统计局发布最新消息,据全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21年末江苏常住人口总量为8505.4万人,较2020年末增加28.1万人,增长率为0.33%,低于2010-2020年年平均0.75%的增长水平,总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江苏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288.89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216.5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94%,与2020年末相比上升0.5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江苏省主体民族为汉族,占比99.5%。有少数民族人口70多万,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中常住人口384926人,占江苏省总人口的0.5%。其中超过万人的有10个(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土家族,水族);100人以下的有15个少数民族。三是回民占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较大,占34%。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南京市,有9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7%。

分类
江苏省

江苏省自然资源

江苏省自然资源

江苏省水资源

江苏省境内降雨年径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间。江苏省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地下水源丰富。

江苏省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河湖众多,水系复杂。江苏省本地水资源量321亿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492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径流占95%以上。

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142.4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34.4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13.1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5.1亿立方米。

2018年12月10日从江苏省水利厅获悉,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江苏河长湖长已实现水体全覆盖,共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5.7万余人,恢复水域面积92平方千米

江苏省土地资源

截至2018年4月,江苏省耕地面积687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86亩。全省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千米,共26个海岛。沿海未围滩涂面积5001.67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居全国首位。

江苏省湿地资源丰富,湿地面积为282.19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195.32万公顷,人工湿地86.87万公顷。湿地的分布,沿海以近海与海岸湿地为主,苏南以湖泊、河流、沼泽类型为主,里下河地区以河流湖泊为主,苏北以人工输水河与运河为主。

江苏省植物资源

截至2017年,江苏省森林面积156万公顷,林木覆盖率22.9%,活立木总蓄积量9609万立方米。全省有国家森林城市9个(无锡市、扬州市、徐州市、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南通市、盐城市、连云港市)。

江苏省重点国家保护植物有金钱松、银缕梅、宝华玉兰、天目木兰、琅琊榆、香樟、青檀、榉树、香果树、银杏、短穗竹、秤锤树、明党参、珊瑚菜、独花兰、莼菜、野菱、野大豆、水蕨、中华水韭等,计20种,分属17科19属,其中中国特有种13种。全省共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地46处,面积1.2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内,保护种质资源树种1063种,如金钱松、宝华玉兰、南京椴、楸树、青檀、黄连木、银杏、银镂梅等。

江苏省动物资源

截至2016年,江苏省共有野生动物604种,其中兽类79种,爬行类56种,两栖类21种,鸟类448种。鸟类主要是野鸡、野鸭,沿海有丹顶鹤、白鹤、天鹅等珍稀飞禽,沿海地区还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约有850多种,尚有可利用和开发前途的野生植物资源600多种。水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0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著名的吕四、海州湾、长江口、大沙等四大渔场,盛产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水产品。内陆水面有2600多万亩,养殖面积1140万亩。有淡水鱼类140余种,是中国河蟹、鳗鱼苗的主要产地。被称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鱼、银鱼、白虾,都是水中珍品。

江苏省矿产资源

江苏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3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有69种,矿产地共596处。矿产资源表现为“三多三少”:矿产种类多、人均占有少;小型矿床多、大型矿床少;非金属矿多、金属矿少。岩盐、芒硝、凹凸棒石粘土、高岭土、金红石、水泥用灰岩、陶瓷土等是江苏省特色和优势矿产。

分类
江苏省

江苏省地理环境

江苏省地理环境

江苏省位置境域

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跨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陆域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土地总面积的1.12%,高邮市周山镇志光村龙华组确定为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点。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千米,共26个海岛。

江苏省地形地貌

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陆地面积为103229.17平方千米,其中,平原面积占比86.89%,达89706.03平方千米,丘陵面积11916.16平方千米,山地面积1606.98平方千米,江苏省平原面积占比居中国各省首位,主要由苏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

江苏省是中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脉、云台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连云港云台山玉女峰为江苏最高峰,海拔625米。

江苏省气候

气候类型

江苏省位于亚洲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地带。一般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北地区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江苏省拥有10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海洋对江苏省的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以及江苏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的综合影响下,江苏省基本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热同季、雨量充沛、降水集中、梅雨显著,光热充沛。

季节划分

江苏省受季风影响,春秋较短,冬夏偏长,南北温差明显。春季平均起始时间为3月31日,平均长度为68天左右;夏季平均起始时间为6月7日,平均长度为104天;秋季平均起始时间为9月19日,平均长度为61天;冬季平均起始时间为11月19日,平均长度为134天。江苏省的北部和南部在季节起止时间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一般淮北地区和苏南地区会相差一周左右的时间。

气温

江苏等温线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在13.6~16.1℃之间,分布为自南向北递减,年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南部的东山,最低值出现在北部的赣榆。冬季的平均气温为3.0℃,各地的极端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冬季的1月或2月,夏季的平均气温为25.9℃,各地极端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盛夏的7月或8月,春季平均气温为14.9℃;秋季平均气温为16.4℃,春秋两季的气候相对温和。

降水

江苏省年降水量为704~1250毫米,江淮中部到洪泽湖以北地区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以南地区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分布是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在江苏最南部的宜溧山区,最少的地区在西北部的丰县。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江苏省雨水充沛,南北差异不大,年际变化小。

江苏省全年降水量季节分布特征明显,其中夏季降水量集中,基本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冬季降水量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各占全年降水量的20%左右。夏季6月和7月间,受东亚季风的影响,淮河以南地区进入梅雨期,梅雨期降水量常年平均值大部地区在250毫米左右;一般在江淮梅雨开始之后的一周左右,江苏省淮北地区进入“淮北雨季”,此时往往是江苏省暴雨频发,强降水集中的时段。

江苏省水文

长江横贯江苏省东西433千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千米,海岸线长957千米。江苏省地处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长江横穿江苏南部,江水系江苏最可靠的水资源。境内有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白马湖、石臼湖、微山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大运河、淮沭河、串场河、灌河、盐河、通榆运河、苏北灌溉总渠和通扬运河等各支河,河渠纵横,水网稠密。

中国五大淡水湖,有两个位于江苏省,太湖2250平方千米,居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千米,居第四,此外还有大小湖泊290多个,其中5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12个。

江苏省自然灾害

由于江苏省地处中纬度的海陆相过渡带和气候过渡带,兼受西风带、副热带和低纬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影响,气象灾害频发,种类多、影响面广,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强对流(包括大风、冰雹、龙卷等)、雷电、洪涝、干旱、寒潮、雪灾、高温、大雾、连阴雨等。

2022年9月20日,根据气象干旱监测,江苏省等地仍然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

分类
江苏省

江苏省行政区划

江苏省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江苏省共辖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其中19个县、21个县级市、55个市辖区,718个乡镇(其中乡19个、镇699个),519个街道。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为省直管试点市(县)。

江苏省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行政代码车牌代码电话区号市辖区、县、县级市
南京市3201苏A025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
无锡市3202苏B0510滨湖区、梁溪区、新吴区、锡山区、惠山区、江阴市、宜兴市
徐州市3203苏C0516云龙区、鼓楼区、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区、邳州市、新沂市、丰县、沛县、睢宁县
常州市3204苏D0519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武进区、金坛区、溧阳市
苏州市3205苏E/苏U0512姑苏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工业园区、吴江区、昆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
南通市3206苏F0513崇川区、通州区、海门区、启东市、海安市、如皋市、如东县
连云港市3207苏G0518海州区、连云区、赣榆区、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
淮安市3208苏H0517清江浦区、淮安区、淮阴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
盐城市3209苏J0515亭湖区、盐都区、大丰区、东台市、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
扬州市3210苏K0514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仪征市、高邮市、宝应县
镇江市3211苏L0511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
泰州市3212苏M0523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兴化市、靖江市、泰兴市
宿迁市3213苏N0527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

分类
江苏省

江苏省历史沿革

江苏省历史沿革

夏、商、周三代,江苏省北部属东夷、淮夷,江苏省南部属勾吴。夏朝隶属九州中的徐州和扬州。商朝后期至西周,出现了徐、吴两个诸侯国。

春秋期间(前770年~476年),分属齐、鲁、宋、吴、楚等国。

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以北分属东海郡和泗水郡。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江苏省先后分属楚国、荆国、吴国、广陵国、泗水国等国,会稽郡、丹阳郡、东海郡、临淮郡、琅邪郡、沛郡等郡。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

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孙吴、曹魏二国。

西晋建国初,江南复属扬州,江北复属徐州。东晋及南北朝时期,江苏省大体上以淮河一线为界,以南属南朝,以北属北朝。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年~453年),南迁移民,其中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均定都于南京。

统一中国后,境内分置苏州、常州、蒋州(今南京)、润州(今镇江)、扬州、方州(今六合区)、楚州(今淮安区)、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

分中国为十道,江苏省分属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东道。

五代时期(907年~960年),淮北的徐州先后属梁、唐、晋、汉、周,江南的苏州属吴越钱氏,其他各州先后属杨吴和南唐。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江南和淮南。靖康之乱后,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6年~1141年),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1141年),绍兴和议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代实行行省制,江苏省南北分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

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今江苏省范围内先后称为直隶、南直隶,大致辖有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南京应天府治江宁、上元(今南京主城)。辖:江宁(县治在今南京主城东南部)、上元(县治在今南京主城西北部)、句容(县治在今江苏省句容市)、溧水(县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县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江浦(县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县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溧阳(县治在今江苏省溧阳市)共8县。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为陪都,改直隶为南直隶。

初灭南明,以南直隶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乾隆二十九年,《清会典》从法律层面确定了顺治末、康熙初江南、湖广、陕西等三省分省的结果,后来乾隆《清一统志》将江苏与安徽两省分开,目录中已经全部为“以上某某省”。江苏省辖江宁府(今南京市)、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今上海市)、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以及通州、海州、太仓直隶州;两江总督署驻江宁。到清末时,江苏省辖有8府3直隶州1直隶厅。期间,太平天国曾在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年~1864年)间建都南京,称天京,并曾在境内短暂地设置过天京省、天浦省和苏福省。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江宁府、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4府和通州、海州2直隶州范围置江淮省后旋即撤裁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江苏省同全国一样,很快引起漫天的革命烽火。首先响应的是松江府之上海。11月3日,李燮和、陈其美等人领导民军起义,第二天攻占江南制造局,起义成功。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顺应革命潮流,宣布江苏独立,省会苏州和平光复。全省各地纷纷响应,先后独立。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除徐州外,全省光复。“江苏财赋甲天下,形胜亦足控东南”,江苏的光复,对于支持武汉首义之地的斗争,对于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及整个辛亥革命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江苏按省、道、县的设置,将60个县划分为金陵道、沪海道、苏常道、淮扬道、徐海道共5个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析置江苏省江宁县设立南京特别市,析置江苏省上海县、宝山县设立上海特别市,分出江苏省,直隶于国民政府行政院,称院辖市。 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1949年,镇江成为江苏省省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立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的体制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江苏人民建立了苏南抗日根据地,苏中抗日根据地,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解放。1949年6月,江苏省全境解放,设苏北行署区、苏南行署区及南京直辖市三个省级行政区。

1955年,为了更好治理洪泽湖,安徽省的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省,作为交换,萧县和砀山县划归安徽省。1953年1月,苏北、苏南行署区及南京直辖市合并,南京市改为省辖市,并将省会设在南京市。江苏省辖6个省辖市(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8个专区(徐州、淮阴、盐城、扬州、镇江、苏州、松江、南通),69个县(6个县级市)。同年,将松江专区的嵊泗县划入浙江省。1958年3月至1959年1月,原江苏省松江专区的上海、嘉定、宝山、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9县和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先后划归上海市管辖,松江专区撤销。

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设立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阴、盐城、扬州、镇江11个地级市。1996年,扬州、泰州分设,撤县级泰州市,设地级泰州市;淮阴(今淮安)、宿迁分设,撤县级宿迁市,设地级宿迁市。2001年,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