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万企兴万村”行动

西藏自治区“万企兴万村”行动

2022年1月,西藏自治区召开“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标志着“万企兴万村”行动在西藏自治区全面开展。

据了解,2021年7月16日,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在山东潍坊召开,标志着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正式启动。西藏自治区“万企兴万村”行动是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在接下来的5年里,西藏自治区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将按照“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以产业振兴为重点,以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为抓手,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实施村企结对共建,不断增强乡村造血功能,探索民营企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西藏特色发展之路

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风景名胜

西藏自治区风景名胜

西藏名胜古迹众多。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

玛旁雍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7月设立)。

2020年11月9日,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景区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西藏自治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单位位置
布达拉宫拉萨市
大昭寺拉萨市
甘丹寺拉萨市达孜区
萨迦寺萨迦县
扎什伦布寺日喀则市
昌珠寺乃东县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江孜县
藏王墓琼结县
古格王国遗址札达县
哲蚌寺拉萨市西郊
色拉寺拉萨市北郊
罗布林卡拉萨市西郊
夏鲁寺日喀则市
托林寺札达县
桑耶寺扎囊县
卡若遗址昌都市卡若区
扎塘寺扎囊县
白居寺江孜县
小昭寺拉萨市中心
朗赛林庄园扎囊县
大唐天竺使出铭吉隆县
拉加里王宫曲松县
吉如拉康山南市乃东区
桑喀古托寺洛扎县
科迦寺普兰县
列山墓地朗县
吉堆吐蕃墓群洛扎县

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

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西藏自治区民居

西藏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处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为材的竹楼或木楼,甚至还有窑洞。

帐篷:

帐篷是西藏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制作帐篷的材料一般是牛毛,纺线后编织拚缝而成。帐中以木杆支撑。牵拉帐篷的多为用牛羊毛或牛羊皮编拧成的粗绳,以木桩或牛羊角为帐篷桩,用以固定帐篷。在搭建帐篷时,牧民们通常将帐门朝东以背风;帐房中央为灶台,用以取暖、熬茶、做饭;帐篷内部正中多供神龛、佛经、酥油灯等;南侧摆放着食品等日常用品,还兼作厨房;北侧则主要摆放卧具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厅堂”。牧民们会在牵拉帐篷的绳子上挂上祈求福运的五彩经幡。

平顶碉房:

平顶碉房:在农区或城镇,更多见到的则是平顶碉房。最地道的碉房为石头所砌,也有的碉房为土木结构,特点是冬暖夏凉。碉房一般为多层建筑,底层一般用来作畜圈,二层为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作经堂,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西藏自治区饮食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酒文化: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比较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

茶文化: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

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

2015年,西藏自治区完成货运量2478.19万吨,比2014年增长3.4%。其中:公路运输完成1973万吨,铁路运输完成494.22万吨,民航运输完成2.86万吨,管道运输完成8.11万吨。全年客运总量2072.72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7.1%,其中:公路运输完成1490万人次,铁路运输完成219.66万人次,民航运输完成363.06万人次。

2021年8月,西藏共有邮政普遍服务网点754个,快递网点399个,已实现乡镇及以上城市邮政网点全覆盖,建制村村邮站全覆盖,建制村快递服务全覆盖,建制村直接通邮比例达100%。

西藏自治区公路

主要公路

青藏公路: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经茶卡、都兰、格尔木到拉萨,全长1214公里,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包括海拔4837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全年畅通,是中国四条进藏公路中唯一有客运班车营运的线路,也是通往西藏路程最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

新藏公路:从新疆叶城到拉萨的新藏公路全长2841公里,大部分公路处于无人区内,无加油站,当地的司机都要多备几桶油,而且交通和通讯也十分不便。路途所需时间至少在半个月以上。

川藏公路: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南北两线间有昌都到邦达的公路(169公里)相连。

滇藏公路:从云南省下关市出发,经香格里拉,北至西藏芒康县,全长800公里。中尼公路: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出发,经樟木友谊桥,进入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县,过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2415公里。

发展现状

截至2015年末,西藏自治区公路通车里程7.8万公里,比2014年增加2530公里,其中:有铺装路面里程1.14万公里,比2014年增加1662.7公里。

2022年1月,西藏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万公里,其中一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1105公里。

西藏自治区铁路

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点全线通车。

拉日铁路:铁路已于2014年8月15日正式开通运营,2014年8月16日上午9点,拉日铁路首趟客车K9821次列车从拉萨火车站发出,这意味着青藏铁路的首条延伸线拉日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拉萨到珠峰之间实现一日通达。

川藏铁路:修建中,其中拉林铁路已于2021年6月25日开通运营。

西藏自治区航空

截止到2011年7月,西藏自治区内已开通航班的机场有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

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甲竹林镇,坐落在壮丽的雅鲁藏布江南岸,海拔3600米,跑道长4000米,宽45米,机场等级4E,可供波音747、空中客车等大型飞机起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之一。2007年,贡嘎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187104人次。

昌都邦达机场:于1995年建成,并于当年4月首航成功。据了解,邦达机场目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飞行难度最大的机场,而且从机场到最近的昌都镇有136公里,也是国内离中心城市最远的民用机场。

林芝米林机场:是西藏第三座民航机场,于2003年十月开工建设,2005年底正式通航,共投资7.8亿元,是西藏自治区重点工程之一,设计年运送旅客量12万人次。林芝机场位于林芝市米林下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河谷,距林芝首府八一镇50公里,海拔2949米,低于4334米的昌都邦达机场和3570米的拉萨贡嘎机场,其海拔高度在国内民用机场中排位第五。

阿里昆莎机场:位于海拔高度4274米,仅次于海拔4334米的昌都邦达机场和海拔4280米的四川康定机场。机场跑道长度4500米,总宽度60米,可满足空客A319等高原机型的起降要求,航站楼建筑面积约3900平方米,设计年旅客吞吐量12万人次。阿里机场于2010年5月27日首飞适航成功,并于2010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

日喀则和平机场:2011年7月8日9:05,随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4421航班在日喀则机场平稳降落,日喀则机场航班正式开通,西藏区内第五个民用机场正式投入运营。

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社会事业

西藏自治区社会事业

西藏自治区医疗保障

从2007年起,西藏自治区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惠及西藏全体农牧民,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此次调整,是西藏第六次提高农牧民的免费医疗标准,使全区享受免费医疗标准的农牧民人数达到237万。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扶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及因患大病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人员还可获得更多的帮助。预计到2010年,农牧民免费医疗的标准将提高到年人均130元。农牧区合作医疗不仅保证了农牧民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的权利,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农牧民所承受的经济负担。

截至2015年末,西藏自治区共有卫生机构1463个,其中:医院139所、卫生院68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治机构)8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5个。实有病床床位14013张,其中:医院9954张。卫生技术人员14335人,其中:执业/执业(助理)医师6204人。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了4.34张和4.44人。

2020年1月29日,西藏自治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全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

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

发展历史

过去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文盲率高达95%,入学率只有2%。建国以来,西藏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2007年末,西藏共有小学884所,教学点1568个,在校生32.0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2%,比2006年提高1.7个百分点;普通中学117所,其中初中在校生13.59万人,高中在校生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7所,在校生18958人。

高等教育

藏语文教学:西藏全区除少数城镇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小学以汉语进行教学外,在农牧区和城镇绝大多数小学都把藏文作为学校的主课之一,实行藏汉文同步教学,其它课程则用藏语授课。

2019年末全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7所,年内招生11720人,其中,研究生940人,普通本专科10780人;在校生38671人,其中,研究生2445人,普通本专科36226人;毕业生10512人,其中,研究生577人,普通本专科9935人。中等职业学校11所,招生10537人,在校生25402人,毕业生6601人。中学136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高级中学26所,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99所。高中招生23238人,在校生65500人,毕业生19159人;初中招生48681人,在校生139808人,毕业生41191人;小学821所,招生61760人,在校生340952人,毕业生50998人。特殊学校招生172人,在校生1021人。年末幼儿园2014所,在园幼儿141660人,比上年增加18669人。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西藏自治区普通高校名单

学校名称主管部门所在地办学层次
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本科
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本科
西藏民族大学西藏自治区咸阳市本科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本科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专科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专科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专科

西藏自治区宗教信仰

西藏的宗教主要由雍仲本教、藏传佛教、民间宗教构成,此外,还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西藏自治区共有藏传佛教寺庙1700多处,住寺僧尼约4.6万人;雍仲本教寺庙约88座,僧侣3000多人,活佛93人,信教群众13万以上;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众约30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民700多人。

从地理分布看,它们在西藏不同地区、不同局部的社会影响程度不一,民间宗教的存在甚至被许多人所忽视。从宗教分类学的角度看,藏传佛教、本教以及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属于神学宗教,而民间宗教则缺少系统理论、没有专门活动场所及职业宗教者集团。西藏的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信众规模相对较小,影响范围仅限于局部地区。在多种神学宗教的包围中,民间宗教至今依然在西藏民间特别是边远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辛饶·米沃佛祖对过去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栾建章曾撰文评价象雄文明及本教的历史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传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则探究愈深,离真相可能愈远。”

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

在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认定为完成年度计划、减贫成效显著、综合评价好,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奖励。

2019年12月23日,西藏的贫困县“清零”。

西藏自治区就业形势

2022年1月4日,记者从西藏“两会”上获悉,2021年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农牧民转移就业69.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8.1亿元,市场化就业模式基本形成,就业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稳中有进。

西藏不断强化企业吸纳就业主体作用,全方位对接铁路、航空、金融等行业部门,面向驻藏央企、大型国企、民营企业,多方征集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质岗位资源。2021年已发布各类企业岗位30055个。高校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可享受生活、住房、求职培训等一系列补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可享受招投标环节加分、社保补贴等政策,社保补贴最长达6年100%补贴。

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经济

西藏自治区经济

西藏自治区经济综述

旧西藏经济十分落后,交通闭塞,没有现代工业,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自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别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建立了现代工业、交通通讯业,原有的农牧业、商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2015年,西藏人均GDP为3203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4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57元。

2018年,西藏实现生产总值(GDP)1477.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628.37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719.01亿元,增长4.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397元,增长7.0%。按年平均美元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58.0美元。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8.8%、42.5%、48.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8个百分点。

2018年,西藏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9.42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0.29亿元,增长23.9%。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082.48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72.71亿元,增长17.3%。与民生相关的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8.20亿元,下降38.3%;教育支出232.85亿元,增长5.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06.75亿元,增长5.0%;节能环保支出45.65亿元,增长9.3%。

2018年,西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6元,增长11.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97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0元,增长10.8%。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域实现整体脱贫。

2019年,西藏人均GDP为4890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10元。

2020年,西藏GDP总量为1902.74亿元,增速达到7.8%

202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增长超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2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和14%,实现连续19年两位数增长。

2022年GDP,2132.64亿元,同比增速1.1%。

西藏自治区第一产业

西藏的耕地面积绝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阶地、山麓斜坡、冲积扇地和湖泊平原一带。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开垦而来的。土壤类型因分布环境条件不同,在质地上有很大差异。大部分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低,即使有少数土地含腐植质较多,亦因温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数量少、分解缓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分耕地还存在着地面不平整、耕层较浅、砂性重、石砾多、质地偏粗、易漏肥等现象。在复种区耕作土壤的潜在肥力和较大肥力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较强。到1998年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园田和平整土地100多万亩,按农业人口的劳动力平均,每人接近一亩。在土质改造方面,进行黏掺沙、沙掺粘,种植豆科作物,多施有机肥料,使部分土壤质地得到改良。

2017年,西藏自治区积极推广青稞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88%。同时提高青稞质量安全,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农药比2016年减少10.5%。粮食总产达103.7万吨,连续3年稳定在百万吨以上。青稞产量达79.5万吨,比2016年增加6.7万吨,实现历史新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达11.1公斤。

河谷农业

素有”西藏粮仓”之称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河谷地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西起拉孜,东至桑日,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处达200公里,窄处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三个地、市的22个县和5个国营农场,是西藏最重要的河谷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也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西藏自治区第二产业

工业

2017年,西藏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03.02亿元,比2016年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7.7%;股份制企业增长1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3.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0.6%,制造业增长5.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6.3%。

2017年,西藏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23.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2.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2016年下降15.5%,食品制造业下降26.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6.4%,医药制造业增长8.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6.4%。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40.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8%。能源消费总量466.22万吨标准煤,比2016年增长6.6%。

建筑业

2015年,西藏自治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06.31亿元,比2014年增长16.3%。

2017年,西藏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11.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6增长12.2%。

西藏自治区第三产业

2017年,西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3.32亿元,比2016年增长13.9%。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38.01亿元,增长14.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5.30亿元,增长12.6%。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435.50亿元,增长13.7%;餐饮收入87.82亿元,增长15.1%。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增长较快的有: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2.2%,书报杂志类增长31.3%,饮料类增长44.3%,五金、电料类增长28.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6倍。

对外贸易

2017年,西藏进出口总额58.85亿元,比2016年增长13.9%。其中:出口总额29.50亿元,下降5.5%;进口总额29.35亿元,增长43.6%。

在进出口贸易中,边境小额贸易23.39亿元,比2016年下降21.7%,占39.7%。其中:出口总额23.18亿元,下降21.7%;进口总额0.21亿元,下降17.0%。

2017年,西藏自治区与6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贸易。其中: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与其贸易总额达到24.08亿元,与2016年相比下降21.5%,占进出口总额的40.9%。除尼泊尔外,与西藏外贸交易居前三位的是法国、比利时和老挝,贸易额分别为11.98亿元、6.39亿元和2.77亿元,比2016年分别增长34.3%、1.1倍和27.7倍。

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政治

西藏自治区政治

西藏自治区领导

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王君正
副书记洛桑江村 、严金海 、庄严
常委陈永奇、尹红星、刘江 、王卫东、汪海洲、赖蛟 、任维、普布顿珠、嘎玛泽登、肖友才、达娃次仁
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洛桑江村
副主任旦科、坚参、桑顶•多吉帕姆•德庆曲珍、王峻、张延清、许成仓、江白、唐明英、刘柏呈、李文革、孙献忠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严金海
副主席陈永奇、任维、甲热·洛桑丹增、罗梅、张洪波、王勇、郎福宽、斯朗尼玛、韦秀长、徐志涛、龚会才、旦巴 、次仁平措
秘书长朱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
副主席嘎玛泽登、孟晓林、珠康•土登克珠、策墨林•单增赤列、宗洛•向巴克珠、萨龙•平拉、多吉次珠、阿旺、姜杰、白玛旺堆、卓嘎、扎西达娃、俞允贵、王刚

西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西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选,翻身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积极行使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加选举全国和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并通过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后,全区自上而下设立民族自治领导机构,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自治权利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做了系统的规定,为西藏人民充分行使自治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2年,在西藏的自治区、地(市)、县、乡(镇)四级换届选举中,全区有93.09%的选民参加了县级直接选举,有些地方选民参选率达到100%。在选举出的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所占的比例,在自治区和地市两级达80%以上,在县、乡(镇)两级达90%以上。

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机关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这一决定从法律上保证了广大藏族人民享受着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

西藏自治区治藏方略

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治藏方略,鲜明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
  • 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 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
  • 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 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必须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 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
  • 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

西藏自治区历任领导

西藏自治区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任期职务
张国华1950.01~1952.03中共西藏工委书记
1965.09~文革初期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
张经武1952.03~1965.08中共西藏工委书记
曾雍雅1969.09~1971.04中共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组长
任荣1971.04~1971.08中共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组长
1971.08~1980.03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
阴法唐1980.03~1980.12西藏自治区党委代理第一书记
1980.12~1985.06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
伍精华1985.06~1988.12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胡锦涛1988.12~1992.10
陈奎元1992.11~2000.09
郭金龙2000.09~2004.12
杨传堂2004.12~2005.11
张庆黎2005.11~2011.08
陈全国2011.08~2016.08
吴英杰2016.08~2021.10
王君正2021.10~至今 [71]

历代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姓名任期职务
阿沛·阿旺晋美1979.08~1981.04西藏自治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1983.04~1993.01西藏自治区第四届、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杨东生1981.04~1982.11西藏自治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热地1993.01~2003.05西藏自治区第六届、七届、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列确2003.05~2010.01西藏自治区第八届、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向巴平措2010.01~2013.01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白玛赤林2013.01~2018.01西藏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洛桑江村2018.01~今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西藏自治区历任人民政府主席

阿沛·阿旺晋美1965.09~文革初期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
1981.04~1983.02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曾雍雅1968.09~1970.11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
任荣1970.11~1979.08
天宝1979.08~1981.04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多杰才旦1983.02~1983.04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代理主席
1983.04~1985.11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多吉才让1985.11~1986.05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代理主席
1986.05~1990.05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江村罗布1990.05~1998.05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列确1998.05~2003.05
向巴平措2003.05~2010.01
白玛赤林2010.01~2012.12
洛桑江村2012.12~2017.01
齐扎拉2017.01~2021.10
严金海2021.10~

历任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

姓名任期职务
谭冠三1959.12~1965.0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一届委员会主席
张国华1965.09~文革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二届委员会主席
任荣1977.12~1981.0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三届委员会主席
阴法唐1981.04~1983.0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三届委员会主席
杨岭多吉1983.04~1986.0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四届委员会主席
热地1986.05~1993.0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四届、五届委员会主席
帕巴拉·格列朗杰1993.01~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十届委员会主席

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人口

西藏自治区人口

从7世纪到18世纪,由于天灾频繁,疫病不断,医疗条件差,加之占人口相当比例的僧尼不从事人口生产,西藏的人口长期处于负增长,甚至持续锐减。而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200年间,由于农奴制的残酷剥削压迫,西藏地区人口又骤降了约80万。

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人口,尤其是藏族人口进入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自1956年以来,西藏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6年末,西藏总人口为281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以上。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的114.09万人相比,人口增加166.9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7.4‰,死亡率为5.7‰,自然增长率为11.7‰。人口平均寿命从35.5岁提高到了现在的67岁。

据《西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为300216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61632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85837人,增长14.75%。年平均增长率为1.39%。

截至2018年末,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总数为343.82万人,比上年净增加6.6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7.07万人,占总人口的31.14%;乡村人口236.75万人,占总人口的68.86%。人口出生率为15.22‰,死亡率为4.58‰,自然增长率为10.64‰。

据《西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271638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40514人,汉族人口为245263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1.83%(其中:藏族人口占90.4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1.35%);汉族人口占8.1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289221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923人,汉族人口增加86693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人口为3648100人。

2021年,西藏常住人口366万人,自然增长率为8.70‰。 截至2021年5月20日,全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3137901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66829人,汉族人口为44337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421512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6315人,汉族人口增加198107人。

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

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

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

西藏自治区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勘查矿床100余处,发现矿点2,000余处,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2种。西藏优势矿种有铜、铬、硼、锂、铅、锌、金、锑、铁,以及地热、矿泉水等,部分矿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铜、高岭土、菱镁矿、硼、自然硫、云母、砷、矿泉水等12种。石油资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矿远景。

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

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万公顷;耕地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东部和东南部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达36万公顷。西藏土地资源的最大特点是未利用土地多,占土地总面积的30.71%,可利用潜力很大。西藏天然草地面积超过内蒙古和新疆,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主要的牧区之一。

西藏自治区拥有宜农耕地680.57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42%;净耕地面积523.43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31%;牧草地9693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6.72%。林地1071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27%。居民及工矿用地50.45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3%;交通用地32.92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2%;水域8291.9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1.8%。

西藏自治区土地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积最大,合计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计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3%。西藏现有的粮食作物、果树、蔬菜、茶叶、青饲料等种植业用地均属耕种土壤范畴。耕种土壤面积最大的是日喀则市,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7.79%;其次是昌都市,占19.86%。山南市和拉萨市的耕种土壤面积基本相近,分别占15.65%和15.48%;林芝市占全区耕种土壤的8.65%;那曲市和阿里地区耕种土壤面积较小,分别占1.99%和0.58%。全区74个县有耕种土壤分布的占62个,为总数的84%。

全区耕种土壤归属于28个土类中的16个土类,有12个土类没有耕种土壤。其中,耕种山地灌丛草原土壤面积最大,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3.81%,其次为潮土和耕种亚高山草原土,分别占12.83%和12.38%。耕种草甸土占9.1%。耕种亚高山草甸土占9.47%。耕种褐土占8.1%。耕种灰褐土占7.99%。耕种棕壤占2.86%。这8类耕种土壤合计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96.95%,其余8个土类面积很小,合计仅占3%左右。耕种土壤主要分布在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和三江流域河谷洪积扇、冲积台地、冲积阶地以及湖盆阶地上,其中,雅鲁藏布江干流台地及拉萨河、年楚河等支流谷地内的耕种土壤就占了全区耕种土壤的55%,其地貌条件相对较为一致。

西藏耕种土壤的垂直分布区间为海拔610~4795米,其中海拔2500米以下的面积占5.6%,2500~3500米之间的占11.4%,3500~4100米的面积占60.8%,4100米以上的面积占22.2%。草地土壤中包括了尚未作为放牧草场利用的荒草地土壤。那曲市和阿里地区的面积最大,分别占全区草地土壤的40.25%和26.30%。其次是日喀则市,占15.44%;昌都市占8.39%;山南市占3.99%;林芝市占2.72%;拉萨市占2.91%。草地土壤的垂直分布区间为海拔2800~5600米,其中,海拔4600米以上的草地土壤面积占82%,海拔3500~4600米的面积占14%,低于海拔3500米的面积占4%。

西藏境内草地土壤归属于8个土类,高山草原上的面积最大,占全区草地土壤面积的59.48%,其次为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分别占22.47%和9.88%。以下依次为亚高山草原土(2.98%)、草甸土(2.68%)、沼泽土(0.94%)、山地灌丛草原土(0.82%)和褐土(0.74%)。

全区林业土壤归属于10个大类,面积最大的是暗棕壤,占全区林业土壤的28.5%;以下依次是黄壤,占17,6%;黄棕壤、棕壤、赤红壤、灰褐土和亚高山林灌草甸土(亚类)的面积基本相当,各占10%左右;砖红壤占7.83%;褐土占1.18%;红壤占0.21%。各种土壤类型的宜林性能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随着地势的升高,不同土壤类型有着不同的适生林型和树种。海拔1100米以下,有适生热带雨林的砖红壤、红壤和赤红壤,占全区林业土壤面积的11.81%。海拔1100~2800米有适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的黄壤、黄棕壤,占全区林业土壤面积的28.18%。海拔2800~3500米有适生温性针阔叶混交林的棕壤,占9.94%。海拔3400~4600米有适生寒温性针叶林的略棕壤、灰化土、酸性棕壤和少量灰褐土,占28.69%。此外,还有适生杨、桦、柏等的疏林和灌木林的亚高山林灌草甸土、灰褐土、淋溶褐土和棕壤性土等,占21.39%,广泛分布在森林边缘,海拔上限可达4700米,下限为3000~3800米的河谷地区。

西藏自治区水资源

西藏全区水资源总量4394.65亿立方米(不含地下水),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16.21%,居全国第一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亩均占有水量也均居全国第一;全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4亿千瓦,均居全国首位。

西藏自治区动物资源

西藏已发现野生哺乳动物142种,鸟类488种,爬行类动物56种,两栖类动物45种,鱼类68种。西藏野生脊椎动物共计799种,构成了西藏的动物资源优势。在这些动物中,野驴、野牦牛、马鹿、白唇鹿、黑颈鹤、小熊猫等123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1/3以上。其中滇金丝猴、孟加拉虎、雪豹、西藏野驴、野牦牛、羚牛等45种野生脊椎动物是濒危灭绝或西藏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在海拔3000~4000米的喜马拉雅山麓,偶尔可以见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喜马拉亚塔尔羊”。

陆生无脊椎动物在西藏有2307种。其中,中华缺翅虫、墨脱缺翅虫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西藏有益昆虫、蜜蜂有103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农作物、牧草、果树、花卉等有花植物的传粉者。

2022年5月,西藏自治区已有昆虫记录10630种,其中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的有100余种。

西藏自治区植物资源

西藏全区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其中855种为西藏特有,高等植物6600多种,其中苔鲜植物700余种,蕨类和种子植物5900余种。食用菌有松茸等415种,药用菌有灵芝等238种。农作物方面,全区有青棵、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等品种及约20个科、110余种的蔬菜。

西藏自治区能源资源

西藏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05年,地质勘探部门在藏北西部探明含油气远景资源量为1亿至1.5亿吨的中型油田。

水能: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30%,居中国首位,其中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多达365条。西藏水能资源绝大部分集中于藏东南地区,主要来自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蕴藏量为8000万千瓦,加上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和帕隆藏布等五大支流,天然水能总蕴藏量可达9000万千瓦。

地热能: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各种地热显示点有1000多处。初步估算,西藏地热总热流量为每秒55万千卡,相当于一年烧240万吨标准煤放出的热量。西藏最著名的羊八井热田是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热水温度为93~172℃之间,已开发为地热电站和重要旅游景点。

太阳能: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阳光直射比例大,年际变化小,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间达3100~3400小时,平均每天9小时左右。

拉萨市当雄县格达乡羊易村,位于藏南与藏北的交界地带,海拔高达4700米,这里日照充足,日光辐射强,年日照时数2881小时,国家电投建设的世界海拔最高的光伏电站——羊易光伏电站就坐落在这里。自2019年12月30日并网发电起,这座世界海拔最高的光伏电站每天不停地“追光逐日”,把丰富的太阳能转换成推动西藏绿色发展的经济新动能。

羊易电站装机总容量10兆瓦,日均可发5.5万度电,年可发2000万度电,可满足约4万户农牧民用电需求,改善了当地电网供电不足、电压不稳的局面,实现年省标准煤约6000吨、减排CO2约2万吨。

风能:西藏有两条风带,推测年风能储量93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七位。除藏东地区风能资源较贫乏外,大部分地区属风能较丰富区和可利用区。其中藏北高原年有效风速时数在4000小时以上。

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地理环境

西藏自治区地理环境

西藏自治区地理位置

西藏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面积120.2189万平方千米, [6] 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8,在中国各省区中,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居第二,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卢森堡5国面积的总和。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面和东南面同云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与西部自东而西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国境线长约3842公里。

西藏自治区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

青藏高原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分属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等。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1. 喜马拉雅高山区,位于藏南,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其中位于中尼边境、地处西藏定日县境内的珠穆朗玛峰,高程为8848.86米,是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有很大差别。
  2. 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域。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
  3. 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约占全自治区面积的2/3。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其间夹着许多盆地,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
  4. 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著名的横断山地。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间挟持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条大江。山顶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园,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

西藏自治区气候特征

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

随着海拔增高、气压降低、空气密度减小,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递减,海拔3000米时相当于海平面的73%上下,4000米时约为62%~65.4%,到5000米时为59%左右,6000米以上则低于52%。

在冬季西风和夏季西南季风的交替控制下,西藏干季和雨季的分别非常明显,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5~9月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各地降水量也严重不均,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

藏南和藏北气候差异很大。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8℃,最低月均气温-16℃,最高月均气温16℃以上。藏北高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以下,冰冻期长达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过10℃,6~8月较温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风。仅就气候而论,到西藏旅游,3~10月较为适宜,其中6~9月为最佳时节。

西藏是中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多一倍或1/3;日照时间也是全国最长的。与中国内地相比,西藏多数地区气温偏低,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比相近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盛夏8月白天气温仅为10℃左右,夜间气温甚至会降至0℃以下。
湖泊

西藏自治区湖泊

西藏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区,湖泊总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1500多个大小不一、景致各异的湖泊错落镶嵌于群山莽原之间,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个。西藏湖泊类型多样,几乎包含了中国湖泊的所有特征;区属湖泊中,淡水湖少,咸水湖多,初步查明的各类盐湖大约有251个,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盐湖的周围多有丰饶的牧场,也是多种珍贵野生动物经常成群结队出没之地。

西藏最为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羊卓雍湖、玛旁雍错、班公湖、巴松错、森里错等。

在西藏,许多湖泊都被赋予宗教意义。纳木错、玛旁雍错、羊卓雍错,被并称为西藏的三大“圣湖”。此外,还包括在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拉姆拉错湖、地处藏北的苯教著名神湖当惹雍措、位于安多县的热振活佛“魂湖”——错纳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