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天津市

天津市历史沿革

天津市历史沿革

天津市历史沿革

天津市古代

天津所在地原为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黄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区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国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

天津地区在商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但作为城市则形成较晚。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位于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渐重要,运河与“五河尾闾”(今海河)在市区三岔河口交汇,天津便以“三会海口”名于史册。唐朝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辽朝,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

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发展中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名称。

元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

天津市近代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至20世纪初,在天津城厢东南的海河两岸,先后设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地利和比利时九国租界,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上租界最多的城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清同治九年(1870年)至光绪二十八年间(1902年),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总督夏季一般在天津办公,其余时间在保定办公。清末时期,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天津属津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同年7月,直隶改称河北,省会仍设天津,10月省会迁北平。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天津市,直属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管辖;同年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天津市改为省辖市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30日,抗日战争爆发,天津沦陷

1937年12月14日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辖晋、冀、豫、鲁4省日军占领区及平津两市伪组织。

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即宣布解散,其职权为华北政务委员会所替代。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列强在津租界全部被国民政府收回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天津仍为直辖市。

天津市现代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东西突击集团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划为华北人民政府直辖市。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津被定为中央直辖市。

1952年4月,由于天津专区管辖的天津县隔断了同属于天津市管辖的塘沽与天津市区,故将天津县划归天津市领导,使得天津市区与塘沽区连为一体。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会再迁保定。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复为直辖市

1973年8月,经国务院决定,将宁河县、静海县、武清县、蓟县、宝坻县5个县划归天津市领导。

1979年5月5日,河北省遵化县出头岭、西龙虎峪和官场三个人民公社划归天津市蓟县管辖,划入10100公顷。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2016年7月28日决定,撤销蓟县,设立蓟州区,原行政区域和政府所在地不变。至此,天津市县级行政建制成为历史,全部实现城区化管理,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

2021年9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天津被列为超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