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甘肃省

甘肃省政治

甘肃省政治

甘肃省领导(截至2022年末)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委员会书记胡昌升
副书记任振鹤
常委胡昌升、任振鹤、王赋、石谋军、朱天舒、程晓波、孙雪涛、刘长根、张锦刚、张永霞、王文清、张伟
秘书长张伟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胡昌升
副主任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藏族)、马廷礼(回族)、胡焯、李沛兴、俞成辉、戴超
秘书长张建昌
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长任振鹤
副省长程晓波、张锦刚、赵金云(女)、李刚、雷思维、黄瑞雪、陈得信
秘书长李志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主席庄国泰
副主席何伟、马文云、王锐、郭承录、尚勋武、贠建民、郭天康、霍卫平、刘仲奎
秘书长王建太

分类
甘肃省

甘肃省人口

甘肃省人口

截至2022年末,甘肃省常住人口2492.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50.6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19%,比上年末提高0.86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1.10万人,出生率为8.47‰;死亡人口21.20万人,死亡率为8.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4‰。

分类
甘肃省

甘肃省自然资源

甘肃省自然资源

甘肃省水资源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水、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河3个水系,有15条;年总地表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

甘肃省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86.2亿立方米,纯地下水8.7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总量约294.9亿立方米,人均1150立方米。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415.8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该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但流域内绝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封冻,河道坡降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24.15万千瓦,居中国第10位,可能利用开发容量1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92.98亿度,水力发电量居中国第4位。

2022年,甘肃省地表水资源量238.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956.1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1.2%。截至2022年末,甘肃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48.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8%。全年总用水量112.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5%,其中,生活用水量10.3亿立方米,增长6.2%,工业用水量6.3亿立方米,下降2.6%,农业用水量82.3亿立方米,下降0.3%,生态用水量11.3亿立方米,增长23.0%。人均用水量452.9立方米,增长2.4%。

甘肃省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甘肃省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5209475.41公顷(7814.21万亩)

其中,水田4151.11公顷(6.23万亩),占0.08%;水浇地1455348.35公顷(2183.02万亩),占27.94%;旱地3749975.95公顷(5624.96万亩),占71.98%。定西市、庆阳市、白银市、陇南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省耕地的48.20%。

位于一年一熟制地区的耕地4932187.97公顷(7398.28万亩),占全省耕地的94.68%;位于一年两熟制地区的耕地277287.44公顷(415.93万亩),占5.32%。

位于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含800毫米)地区的耕地79550.73公顷(119.32万亩),占全省耕地的1.53%;位于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含600毫米)地区的耕地1228831.96公顷(1843.25万亩),占23.59%;位于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含400毫米)地区的耕地2043031.96公顷(3064.55万亩),占39.22%;位于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含200毫米)地区的耕地1023935.76公顷(1535.90万亩),占19.65%;位于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的耕地834125.00公顷(1251.19万亩),占16.01%。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467661.00公顷(2201.49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8.17%;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570686.02公顷(856.03万亩),占10.95%;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256690.07公顷(1885.04万亩),占24.13%;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492076.11公顷(2238.11万亩),占28.64%;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22362.21公顷(633.54万亩),占8.11%。

(二)种植园用地428582.17公顷(642.87万亩)

其中,果园272405.50公顷(408.61万亩),占63.56%;茶园3620.89公顷(5.43万亩),占0.84%;其他园地152555.78公顷(228.83万亩),占35.60%。天水市、陇南市、平凉市园地面积较大,占全省园地的64.94%。

(三)林地7962794.65公顷(11944.19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4259563.11公顷(6389.34万亩),占53.49%;竹林地71.73公顷(0.11万亩),占0.001%;灌木林地2818364.79公顷(4227.55万亩),占35.40%;其他林地884795.02公顷(1327.19万亩),占11.11%。73.87%的林地分布在年降水量400毫米(含400毫米)以上地区。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庆阳市、武威市林地面积较大,占全省林地的60.55%。

(四)草地14307100.53公顷(21460.65万亩)

其中,天然牧草地6566159.21公顷(9849.24万亩),占45.90%;人工牧草地24899.25公顷(37.35万亩),占0.17%;其他草地7716042.07公顷(11574.06万亩),占53.93%。草地主要分布在酒泉市、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占全省草地的63.90%。

(五)湿地1185581.96公顷(1778.37万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其中,森林沼泽1530.25公顷(2.29万亩),占0.13%;灌丛沼泽80164.07公顷(120.25万亩),占6.76%;沼泽草地738161.85公顷(1107.24万亩),占62.26%;内陆滩涂300127.39公顷(450.19万亩),占25.31%;沼泽地65598.40公顷(98.40万亩),占5.54%。湿地主要分布在酒泉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张掖市,占全省湿地的89.67%。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52601.88公顷(1278.90万亩)

其中,城市用地74292.76公顷(111.44万亩),占8.71%;建制镇用地91046.62公顷(136.57万亩),占10.68%;村庄用地607290.60公顷(910.94万亩),占71.23%;采矿用地61449.11公顷(92.17万亩),占7.21%;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8522.79公顷(27.78万亩),占2.17%。

(七)交通运输用地331203.06公顷(496.80万亩)

其中,铁路用地17209.62公顷(25.81万亩),占5.20%;轨道交通用地117.17公顷(0.17万亩),占0.04%;公路用地98580.30公顷(147.87万亩),占29.76%;农村道路212339.26公顷(318.51万亩),占64.11%;机场用地2578.34公顷(3.87万亩),占0.78%;港口码头用地11.53公顷(0.02万亩),占0.003%;管道运输用地366.84公顷(0.55万亩),占0.11%。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09401.97公顷(614.10万亩)

其中,河流水面157588.62公顷(236.38万亩),占38.49%;湖泊水面16713.11公顷(25.07万亩),占4.08%;水库水面37095.01公顷(55.64万亩),占9.06%;坑塘水面11572.06公顷(17.36万亩),占2.83%;沟渠76632.92公顷(114.95万亩),占18.72%;水工建筑用地9207.31公顷(13.81万亩),占2.25%;冰川及永久积雪100592.94公顷(150.89万亩),占24.57%。酒泉市、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水域面积较大,占全省水域的69.28%。

甘肃省植物资源

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据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省林地面积1046.35万公顷,全省森林面积509.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1.33%;全省活立木总蓄积28386.88万立方米,森林蓄积25188.89万立方米。乔木林以阔叶林为主,面积183.25万公顷,蓄积13778.53万立方米,其中阔叶混交林最多;针叶林面积66.22万公顷,蓄积10220.70万立方米,其中云杉面积最大;针阔混交林面积14.42万公顷,蓄积1189.66万立方米。森林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甘肃主要林区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康南、关山、大夏河、西秦岭、马山等处 。

甘肃省草原面积2.68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2.41亿亩,居全国第六位,草原是省内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甘肃草原主要分布于甘南草原、祁连山-阿尔金山及北部沙漠沿线一带,主要草原类型有高寒灌丛草甸、温性草原、高寒草原、温性草甸草原、高寒草甸、低平地草甸、暖性草丛等14个类88个草地型。根据草原植被盖度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草原植被盖度为52.9% 。

甘肃省共分布有维管植物213科1296属4400余种,其中被子植物4000余种,裸子植物50余种,蕨类植物300余种。境内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4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银杏、南方红豆杉、水杉、珙桐、光叶珙桐、独叶草等8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野生植物有90余种。

甘肃省动物资源

甘肃省境内共有野生动物650多种。其中: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57种,鸟类441种,哺乳动物137种。这些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陇南市的文县、武都、康县、成县、两当等地。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已列为中国第十三号自然保护区,出产大熊猫、金丝猴、麝、猞猁、扫雪等世界珍贵动物,并对梅花鹿、马鹿、麝进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24种,二类保护的24种,三类保护的4011种

甘肃省矿产资源

截至2018年底,甘肃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9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180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75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112种)。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96种、矿产地1381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规模矿床124个、中型186个、小型1071个。在已查明的矿产中,甘肃省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有11种,居前5位的有33种,居前10位的有58种。有亚洲最大的金矿——甘肃阳山金矿。阳山金矿累计探获黄金资源量308吨,是亚洲最大类卡林型金矿。据估算,阳山金矿已探明的黄金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达500亿。

甘肃省气候资源

甘肃省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为2.37亿千瓦,风力资源居中国第5位,可利用和季节可利用区的面积为17.66万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内部分山口地区,河西的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

甘肃是中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各地年太阳总辐射值大约为4800—6400兆焦/平方米,其中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是中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按现有利用水平测算可开发资源量约为520万吨标准煤/年。

分类
甘肃省

甘肃省地理环境

甘肃省地理环境

甘肃省位置境域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西蜿蜒1600多千米,总面积45.59万平方千米(其中飞地53.22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4.72%。

甘肃省地形地貌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9千米,南北宽530千米,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其次有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陇南山地

陇南山地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

陇东、中黄土高原

陇东、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历史上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尤其是定西中部地区成了中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陇东、中黄土高原蕴含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甘南高原

甘南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200米,是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千米,宽由几千米到几百千米不等。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1000多千米,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甘肃省最高点为祁连山主峰团结峰,海拔5827米。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

河西走廊以北地,东西长600多千米、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地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急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是难以耕作之地,人烟稀少。

甘肃省气候特征

甘肃各地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向北包括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四大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0—15℃,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沙尘暴和霜冻等。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

分类
甘肃省

甘肃省行政区划

甘肃省行政区划

甘肃省区划沿革

1958年,划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归宁夏管辖。
1962年,专区增加到13个,即兰州、白银、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定西、临洮、武威、张掖、酒泉、临夏、甘南。
1965年,共有12个专区(自治州、市)、81个县,32个区公所、1559个人民公社,88个街道。
196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分别划归甘肃省酒泉地区、武威地区管辖。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甘肃省酒泉地区额济纳旗、武威地区阿拉善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1985年,甘肃省共设14个行署(州、市),辖86县(自治县、市、区),至此,形成今甘肃省行政区域。
004年,甘肃省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6个县(市、区);9月,天水市秦城区更名为秦州区。
2005年1月,天水市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
2006年2月,酒泉市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
2018年8月3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甘肃省撤销华亭县,设立县级华亭市,以原华亭县的行政区域为华亭市的行政区域,华亭市由甘肃省直辖,平凉市代管。

甘肃省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甘肃省下辖14个市(州),其中有2个民族自治州;共有86个县(市、区),其中县57个、自治县7个、县级市5个、市辖区17个;全省共有1229个乡(镇),其中镇892个、乡305个、民族乡32个;全省有街道127个。

兰州市

甘肃省省会,享有“丝路重镇”、“黄河明珠”、“西部夏宫”、“水车之都”、“瓜果名城”等美誉。始建于西汉始元元年(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总面积1.31万平方千米,辖5区3县: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

嘉峪关市

嘉峪关市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因1958年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兴起的一座新兴工业旅游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辖区内的嘉峪关长城素有“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之称。嘉峪关市是中国五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下辖8个街道,3个镇,总面积2935平方千米。

金昌市

金昌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自古以来自然条件较为严酷,区域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8倍,是全国110个重点缺水城市和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总面积8896平方千米,辖1区1县:金川区、永昌县。

白银市

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志书记载,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明朝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总面积2.12万平方千米,占甘肃总面积的4.4%。辖2区3县:白银区、平川区、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

天水市

天水市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以西秦岭为分水岭,北部地区面积1167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81.49%;南部地区面积265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8.51%。总面积14325平方千米。辖2区5县: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武山县、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武威市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历史悠久,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武威。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武威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总面积3.23万平方千米,辖1区3县: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

张掖市

张掖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其名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张掖市历史悠久,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建张掖郡,这里遂成为军事战略要地,丝绸之路重镇,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总面积4.2万平方千米,辖1区5县: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平凉市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灭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辖1区1市5县:崆峒区、华亭市、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庄浪县、静宁县。

酒泉市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山(北山)之间。是敦煌艺术的故乡、现代航天的摇篮、新中国石油和核工业的发祥地、“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和“铁人精神”的诞生地。总面积19.2万平方千米,占甘肃省面积的42%,辖1区2市4县: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庆阳市

庆阳市位于甘肃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会处。庆阳先民、中医鼻祖岐伯曾在此与黄帝论医,成就了中华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庆阳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等民俗文化独树一帜。总面积2.7万平方千米,辖1区7县:西峰区、庆城县、华池县、宁县、镇原县、合水县、正宁县、环县。

定西市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岷山、陇川不仅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史前文化,也传承着汉唐古风,使定西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战国时就在狄道(今临洮)设置陇西郡,今各县区地域均在辖境,是甘肃中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 [25] 。总面积1.96万平方千米,辖1区6县: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

陇南市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南历史悠久,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陇南是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气候垂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有水杉、红豆杉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大熊猫、金丝猴等20多种珍稀动物,拥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79万平方千米,辖1区8县:武都区、成县、文县、宕昌县、康县、西和县、礼县、徽县、两当县。

临夏回族自治州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码头”之誉,也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的途经之地。临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因出土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彩陶王”,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总面积8169平方千米,辖1市7县: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境内有尕海——则岔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和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夏河拉卜楞寺、卓尼禅定寺和碌曲郎木寺等121座藏传佛教寺院;有红军长征经历的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遗址等十多处革命历史遗迹;有香浪节、晒佛节、采花节、花儿会等几十种民俗节庆活动,被誉为“中国的小西藏,甘肃的后花园”。总面积4.5万平方千米,辖1市7县: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迭部县、舟曲县、临潭县、卓尼县。

分类
甘肃省

甘肃省历史沿革

甘肃省历史沿革

上古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州。

居于泾河、渭河流域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开拓了中国最早的农业。

汉代青铜器马踏飞燕周文王灭商以前,战败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扩展到密(今甘肃省灵台县)。这一时期,甘肃境内有羌方、共(今泾川县北)、密(今灵台县西)等方国部落。

西周

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

春秋

周庄王九年(前688年),秦国在已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战国

秦国的疆域已达今甘肃的东南部。
秦惠文王更元五年至更元十一年(前320至314年),秦国多次兵伐义渠,平定西部诸戎。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陇西郡。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再建立北地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统天下,设置36郡,甘肃仍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

西汉

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武威郡和酒泉郡,统辖甘肃西北部。
元鼎三年(前114年),增置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
始元六年(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3郡各分出2个县建立金城郡。自此,甘肃共设置十个郡。

东汉

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沿袭西汉建制,增设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两个少数民族管理区,隶属凉州。

三国

沿袭东汉建制。大部分地方属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汉。

西晋

隶属凉州、秦州和雍州。
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秦、后秦、前凉、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

南北朝

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这一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分裂,州县林立,政权更替频繁,行政建置混乱。
北魏,境内设置8个州、35个郡、91个县。
北周,境内设22州、56郡、104县。

隋统一中国,裁并郡县。境内共设16郡,76县。
隋炀帝后期大乱,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建大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归附于东突厥。

武德二年(619年),李轨被李渊所灭。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广德二年(764年),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被吐蕃占据。
大中三年(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
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占据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据甘肃。

五代

后梁,占有甘肃之一部。
后唐,约有秦、阶、成、泾、原等州。
后晋,据有武州(今环县)。
后周,有秦、阶、成州。
前蜀,占据甘肃的东南部。

北宋

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改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辖地大部继承元朝,按照明的定制,卫、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所也兼理民政。

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
光绪十年(1884年),分出新疆。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甘肃省境又划分为宁夏道(原朔方)、西宁道(原海东)、兰山道、泾原道(原陇东)、渭川道(原陇南)、甘凉道(原河西)、安肃道(原边关)七道。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宁夏。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为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 。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兰州 ,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临夏、庆阳、天水、平凉、武都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
1954年,根据内务部的通知,将撤销的宁夏省并入甘肃省。
1957年,以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