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甘肃省

甘肃省历史沿革

甘肃省历史沿革

甘肃省历史沿革

上古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州。

居于泾河、渭河流域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开拓了中国最早的农业。

汉代青铜器马踏飞燕周文王灭商以前,战败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扩展到密(今甘肃省灵台县)。这一时期,甘肃境内有羌方、共(今泾川县北)、密(今灵台县西)等方国部落。

西周

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

春秋

周庄王九年(前688年),秦国在已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战国

秦国的疆域已达今甘肃的东南部。
秦惠文王更元五年至更元十一年(前320至314年),秦国多次兵伐义渠,平定西部诸戎。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陇西郡。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再建立北地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统天下,设置36郡,甘肃仍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

西汉

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武威郡和酒泉郡,统辖甘肃西北部。
元鼎三年(前114年),增置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
始元六年(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3郡各分出2个县建立金城郡。自此,甘肃共设置十个郡。

东汉

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沿袭西汉建制,增设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两个少数民族管理区,隶属凉州。

三国

沿袭东汉建制。大部分地方属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汉。

西晋

隶属凉州、秦州和雍州。
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秦、后秦、前凉、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

南北朝

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这一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分裂,州县林立,政权更替频繁,行政建置混乱。
北魏,境内设置8个州、35个郡、91个县。
北周,境内设22州、56郡、104县。

隋统一中国,裁并郡县。境内共设16郡,76县。
隋炀帝后期大乱,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建大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归附于东突厥。

武德二年(619年),李轨被李渊所灭。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广德二年(764年),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被吐蕃占据。
大中三年(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
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占据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据甘肃。

五代

后梁,占有甘肃之一部。
后唐,约有秦、阶、成、泾、原等州。
后晋,据有武州(今环县)。
后周,有秦、阶、成州。
前蜀,占据甘肃的东南部。

北宋

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改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辖地大部继承元朝,按照明的定制,卫、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所也兼理民政。

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
光绪十年(1884年),分出新疆。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甘肃省境又划分为宁夏道(原朔方)、西宁道(原海东)、兰山道、泾原道(原陇东)、渭川道(原陇南)、甘凉道(原河西)、安肃道(原边关)七道。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宁夏。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为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 。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兰州 ,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临夏、庆阳、天水、平凉、武都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
1954年,根据内务部的通知,将撤销的宁夏省并入甘肃省。
1957年,以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