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云南省

云南省自然资源

云南省自然资源

云南省矿产资源

云南省地质现象种类繁多,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尤以有色金属及磷矿著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云南省矿产资源的特点:矿种全,已发现的矿产有143种,已探明储量的有86种;分布广,金属矿遍及108个县(市),煤矿在116个县(市)发现,其他非金属矿产各县都有;共生、伴生矿多,利用价值高,全省共生、伴生矿床约占矿床总量的31%。

云南省有61个矿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铅、锌、锡、磷、铜、银等25种矿产含量分别居全国前3位。

云南省生物资源

云南省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植物类型都有分布,古老的、衍生的、外来的植物种类和类群很多。云南省有高等植物19333种,占全国的50.1%,分别列入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树种有150多种。云南省森林面积为2392.65万公顷,居全国第3位,森林覆盖率为65.04%,森林蓄积量20.67亿立方米。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166个,其中,国家级21个、省级38个、州市级56个、区县级51个,总面积287.0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云南省树种繁多,类型多样,优良、速生、珍贵树种多,药用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等品种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故云南省还有“药物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之称。

云南省动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脊椎动物达2273种,占全国的51.4%。其中,鸟类793种,占63.7%;兽类300种,占51.1%;鱼类366种,占45.7%;爬行类143种,占37.6%;两栖类102种,占46.4%。全国见于名录的2.5万种昆虫类中云南省有1万余种。云南省珍稀保护动物较多,许多动物在中国国内仅分布在云南省。蜂猴、滇金丝猴、野象、野牛、长臂猿、印支虎、犀鸟、白尾梢虹雉等46种均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熊猴、猕猴、灰叶猴、穿山甲、麝、小熊猫、绿孔雀、蟒蛇等154种均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此外,还有大量小型珍稀动物种类。

云南省水资源

云南省临近热带海洋,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处于西南暖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之下,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具有水汽充足、降水量丰富的特点。全省年均降水量为1278.8毫米,折合水量4900亿立方米。降水量地区分布十分复杂,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年降水量较大;中部和北部的干热河谷(坝子)地区的降水量较少。从全省范围看,降水量分布规律为:山区降水量多,河谷、坝区降水量少;迎风坡降水量大,背风坡降水量小。

云南省年均地下水资源量为77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的9.54%;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产水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千米2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变化趋势与地表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呈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分布态势。

云南省能源资源

云南省能源资源得天独厚,尤以水能、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82.5%蕴藏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3大水系,尤以金沙江蕴藏的水能资源最大,占全省水能资源总量的38.9%。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437万千瓦,占全国总蕴藏量的15.3%,居全国第3位。全省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为979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944.5亿度,占全国可开发装机容量的20.5%,居全国第2位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全省已探明储量240亿吨,居全国第9位,煤种也较齐全,烟煤、无烟煤、褐煤都有。

地热资源以滇西腾冲地区的分布最为集中,全省有出露地面的天然温热泉约700处,居全国之冠,年出水量3.6亿立方米,水温最低的为25℃,高的在100℃以上。

太阳能资源也较丰富,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等省区,全省年日照时数在1000~2800小时之间,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在90~150千卡之间。省内多数地区的日照时数为2100~23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20~130千卡。

云南省土地资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云南省耕地面积539.55万公顷、园地面积257.22万公顷、林地面积2496.90万公顷、草地面积132.29万公顷、湿地面积3.98万公顷。

分类
云南省

云南省地理环境

云南省地理环境

云南省位置境域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至106°11′,北纬21°8′至29°15′之间,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云南省东西最大横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990千米。云南省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自治区,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省有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国境线长4060千米,其中,中缅边界1997千米,中老边界710千米,中越边界1353千米。

云南省地形地貌

云南省属山地高原地形,其中,1000~3500米中海拔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7.21%,云南省绝大部分区域均位于中海拔区域。25°坡度以下区域占国土面积的56.46%,从地貌类型看,平原、台地、丘陵、山地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4.85%、1.55%、4.96%、88.64%。

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常年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海拔最高点海拔6740米,在滇藏交界处德钦县境内怒山山脉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点海拔76.4米,在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红河交汇的中越界河处,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千米,海拔相差6000多米。

全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从北到南的每千米水平直线距离,海拔平均降低6米。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左右,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系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河自北向南相间排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西北部为横断山脉,山地海拔不到3000米,主要有哀牢山、无量山、邦马山等,地势向南和西南缓降,河谷逐渐宽广;在南部、西南部边境,地势渐趋和缓,山势较矮、宽谷盆地较多,海拔在800~1000米左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

云南省气候

云南省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滇西北属寒带型气候,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滇东、滇中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属低热河谷区,有一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进入热带范围,长夏无冬,一雨成秋。在一个省区内,同时具有寒、温、热(包括亚热带)三带气候,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平均递降0.6℃~0.7℃,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景象别具特色。

云南省平均气温,最热(七月)月均气温在20℃~23℃之间,最冷(一月)月均气温在7℃~11℃之间,年温差一般只有10℃~12℃。同日早晚较凉,中午较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全省降水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干湿季节分明,湿季(雨季)为5—10月,集中了85%的降雨量;干季(旱季)为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5%。全省降水的地域分布差异大,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超过2300毫米,最少的仅有547毫米,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上。全省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地区无霜期超过300天,中部地区约为250天,比较寒冷的滇西北和滇东北高海拔地区少于200天。

云南省水文

云南省河川纵横,湖泊众多。全省境内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889条,分属长江(金沙江)、珠江(南盘江)、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大盈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红河和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境内,其余为过境河流。除金沙江、南盘江外,均为跨国河流,这些河流分别流入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多数河流具有落差大、水流湍急、水流量变化大的特点。

云南省有高原湖泊40多个,多数为断陷型湖泊,大体分布在元江谷地和东云岭山地以南,多数在高原区内。湖泊水域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0.28%,总蓄水量约1480.19亿立方米。湖泊中数滇池面积最大,为306.3平方千米;洱海次之,面积约250平方千米;抚仙湖深度全省第一,最深处为151.5米;泸沽湖次之,最深处为73.2米。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

滇池洱海抚仙湖
程海泸沽湖杞麓湖
星云湖阳宗海异龙湖

云南省土壤

云南省因气候、生物、地质、地形等相互作用,形成了多种多样土壤类型,土壤垂直分布特点明显。经初步划分,全省有16个土壤类型,占到全国的1/4。其中,红壤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壤资源,故云南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云南省稻田土壤细分有50多种,其中,大的类型有10多种。成土母质多为冲积物和湖积物,部分为红壤性和紫色性水稻土。大部分土壤呈中性和微酸性,有机质在1.5%~3.0%,氮磷养分含量比旱地高。山区旱地土壤约占全省的64%,主要为红土和黄土。坝区旱地土壤约占17%,主要为红土。旱地土壤分布比较分散,施肥水平不高,加之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普遍较水田低。

分类
云南省

云南省行政区划

云南省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云南省辖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合计16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17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65个县、29个民族自治县(合计12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省人民政府驻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路78号。

云南省下辖行政区名单(2021年2月)

地级行政区车牌代码县级行政区
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云A-云S129个(17市辖区、18县级市、65县、29自治县)
昆明市云A呈贡区、盘龙区、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晋宁区、东川区、安宁市、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曲靖市云D麒麟区、沾益区、马龙区、宣威市、富源县、罗平县、师宗县、陆良县、会泽县
玉溪市云F红塔区、江川区、澄江市、通海县、华宁县、易门县、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昭通市云C昭阳区、水富市、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
保山市云M隆阳区、腾冲市、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
丽江市云P古城区、永胜县、华坪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洱市云J思茅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
临沧市云S临翔区、凤庆县、云县、永德县、镇康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云N芒市、瑞丽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云Q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迪庆藏族自治州云R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大理白族自治州云L大理市、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楚雄彝族自治州云E楚雄市、禄丰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G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弥勒市、建水县、石屏县、泸西县、绿春县、元阳县、红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云H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云K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

分类
云南省

云南省历史沿革

云南省历史沿革

云南省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之一。

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殷周时期,云南被称为“百濮之国”。

战国末年, 黔中、滇池地区成为秦楚争夺的重要地区。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蹻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

代修“五尺道”,在云南派官“置吏”,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

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汉武帝时期,开西南夷,滇王降,设益州郡,领县27个,随后又设置祥舸郡、越郡、犍为郡3郡,但滇西、滇西南仍有大量地区未包含在郡县内。东汉在今保山设永昌郡,亦属益州部,对云南的统治进一步深入,中国在云南西部地区的疆域已大体奠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三国时南中部分奴隶主贵族据地自雄,诸葛亮率大军渡泸(今金沙江),平定南中,并调整郡县建置,设7郡,在原有5郡基础上增设云南、兴古2郡。诸葛亮整顿南中郡县的基本方针是把郡的范围缩小,以削弱大姓的势力,同时重用与蜀汉关系密切的地方大姓,以稳定南中形势。

西晋,云南改设中央直接统治的宁州,为全国十九州之一。这时云南广泛使用铁器,实行移民屯田,滇中、滇东北等地出现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因素。南北朝时期云南进入爨氏的统治时代。

晋朝泰始七年(271年),改置宁州。太康三年(282年),复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后改为镇蛮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复置宁州,分建宁以西7县,别立益州郡。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李雄派李寿率兵攻占南中,李寿被封为“建宁王”,爨琛为交州刺史。咸康四年(338年),分置安州。咸康五年(339年),爨琛降晋,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从此彝族豪族爨氏统治云南400年。

南北朝,刘裕建宋后,仍派刺史统治宁州,大同年间,改置南宁诸州,承圣末年,云南没于群蛮,但南齐统治者仍实施了对南中的统治,此时宁州称宁州镇,下辖29郡。

南梁退出宁州后,梁承盛二年(553年)西魏占领成都,设益州刺史统领南中。北周代齐后,益宁为北周所有,将宁州改为南宁州,下辖4郡,但军事实力无法深入云南,为爨氏统治。

隋朝,隋文帝派韦冲为南宁州总管,派兵消除了割据势力,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并设立恭州、协州、昆州以统治云南各地。 [90] 唐初继之,基本上恢复了汉晋时期的郡县规模。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复开南中,仍置南宁州,领羁縻数十州,后又领于益州都督府。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管羁縻州三十二。贞观六年(633年),于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部分地区属安南都督府管辖。神龙三年(707年),唐朝击败南侵洱海的吐蕃扩张势力,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区的蒙舍诏部落首领、哀牢夷人皮罗阁兼并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国,唐册封其为云南王。南诏时期的疆域东接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缅甸;西北与吐蕃为邻,东北与戎州(今宜宾)相望的广阔疆域。

南诏内修制度,筑拓东城(今昆明)。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天宝元年(742年),置戎州督羁縻三十六州。天宝九年(750年),南诏占领云南全境,称臣吐蕃,僭国号曰大蒙。贞元四年(788年),吐蕃册封日东王。五年,复归唐。十年,请改国号南诏。太和三年(829年),复叛唐。大中十三年(839年),僭称帝国,号大礼。879年,郑买嗣杀南诏王建大长和。光化四年(901年),郑买嗣夺位,自立为王,改国号大长和。后唐天成三年(928年),杨干贞建大义宁。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联络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政权。大理国政权基本上承袭了南诏以来的疆界,行政区划设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实行封建农奴制专政。大理国政权在云南的统治基本与中原的宋朝相始终。以高升泰篡权为标志,大理国的历史分为两个时期:937~1094年为前期,即大理国时期;1096~1253年为后期,即后理国时期。大理王向宋朝称臣纳贡,其首领先后被宋朝封为云南八国郡王、大理王等,并成为南宋王朝抵御蒙古贵族西部战线的助手。大理国政权始终保持着对宋王朝的臣属关系。

元朝,元宪宗三年(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入云南,灭大理国,中统元年(1260年),设大理国总管。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选派赛典赤·赡思丁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省会中庆路(昆明),自此昆明取代大理成为云南的政治中心,云南完全纳入了元朝的统一治理范围,自此,“云南”一名便正式作为行省一级的机构出现。此后元朝封也先贴木儿为云南王,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封皇孙甘麻剌为梁王,云南王镇大理,梁王管辖全省,云南实际上存着行省与诸王府两套政权。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西进平定云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云南内地设府、州、县,实行以流官为主的统治,在边远地区则建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辖,矿冶业迅速发展,银、铜的产量居全国第一。 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处于滇西地区的麓川王国曾多次与明朝抗衡。明朝分别发动了多次征伐麓川的军事行动(麓川之役)。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缅甸洞吾王朝侵占了滇西大片土司地方, 并进犯姚关。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朝在今施甸姚关地区打败缅军,阻止了其进一步的侵犯(明缅战争)。后十余年,明朝军队与洞吾军队长期征战于陇川、猛卯、猛密、蛮莫、孟养之间。明末,以李定国为代表的大西军,曾拥护流亡皇帝永历帝以昆明为根据地为抗击清军。

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进攻云南,永历帝及其随员逃至缅甸。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子被吴三桂从缅甸逮回,绞死在昆明金蝉寺,明朝最后一代王朝覆灭。康熙年间,吴三桂的叛乱被粉碎(三藩之乱)。清初,沿袭明朝制度设云南布政司,并设云贵总督,云南计有直隶州3个,散州13个。清朝时期大量移民入滇,并推行“改土归流”,边疆部分地区仍保留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原属四川的东川府、乌蒙府、镇雄府3地划归云南。到嘉庆年间云南共领府14、直隶州4、直隶厅4。乾隆年间,为争夺云南边境土司地区,清朝与缅甸爆发清缅战争。

鸦片战争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将云南划为法国的势力范围,蒙自、蛮耗、河口等地被划为商埠。咸、同年间,云南发生回民杜文秀起义, 滇西、滇中、滇南均有战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云南同盟会会员举行了河口起义。宣统二年(1910年),滇越铁路建成,云南大锡等物资主要由铁路运输出口。清末,云南设8道。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30日,发动了昆明起义(重九起义),组建云南大汉军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

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废府、厅、州,只保留县,分全省为滇中道、蒙自道、腾越道、普洱道,共设置府15个、厅18个、州32个、县41个、土司区18个。

民国四年(1915年)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领导发动了护国运动,点燃了全国讨袁护国的革命之火。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设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蒋介石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等,以龙云为首的云南地方实力派统治在云南确立。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昆明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云南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是安置内迁企业和发展战时工业的基地,云南先后派出20万云南军队开赴台儿庄、武汉等前线抗战,投入10万多民工抢修滇缅公路。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免除龙云的云南省主席职务,龙云逃亡香港。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全面开展了组织、发动民众,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区纵队”,1949年,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解放了61个县城,建立了14块根据地。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挥师南下。

1949年,全省分设1个省辖市、12个行政督察区、112个县、17个设治局、2个对汛督办区。12月9日,卢汉率部在昆明起义,云南宣告和平解放。

1950年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驻昆明,2月24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成立。 [58] 同年3月,中国人民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后改称云南省军政委员会。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接受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

1954年6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撤销,各省直属中央人民政府,云南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