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四川省

四川省人口

四川省人口

四川省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四川省常住人口8367.4866万人。

2022年,四川省出生人口53.5万人,人口出生率6.39‰;死亡人口75.7万人,人口死亡率9.04‰;人口自然增长率-2.65‰。年末常住人口83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886.2万人,乡村人口3487.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35%,比上年末提高0.53个百分点。年末全省户籍人口906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8.86%,比上年末提高0.42个百分点。

四川省民族构成

四川省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6个民族。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土家族、傈僳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民族。

四川省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第二藏区”、“中国唯一羌族聚集区”、“中国第一彝族聚集区”。

彝族是四川省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

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语和嘉绒语,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汉语。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语,其中约60%的人兼通汉语。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语,其中70%兼通汉语。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语言。

四川省是西部客家民系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以来,逐步形成了以龙泉驿区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岛,客家人口总数达50万,较好保留了客家语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约有70万人会讲客家话。洛带古镇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涌入的粤、赣、闽客家人后裔,他们仍完整地沿袭着客家风俗,说着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客家方言。

分类
四川省

四川省自然资源

四川省自然资源

四川省矿产资源

四川省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比较齐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贵金属、化工、建材等矿产均有分布。已发现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132种,占全国总数的70%;已探明一定储量的有94种,占全国总数的60%,分布在全省大部分地区。

四川有3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其中天然气、钛矿、钒矿、硫铁矿等7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钒、钛具有世界意义,钛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2%,钒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锂矿、芒硝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二位;铂族金属、铁矿等5种居全国第三位;炼镁用白云岩、轻稀土矿等8种矿产居全国第四位;磷矿居全国第五位。

四川省矿产资源有以下特点:

一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水平;资源种类齐全,但多数矿种储量不足,除钒钛磁铁矿、岩盐、芒硝、铅锌、硫、铁矿、石棉、云母、金、磷、水泥灰岩等储量可满足开发需要外,多数矿产资源都存在资源数量不足、质量差、探明矿山不足的问题。

二是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矿物原料基地。如川西南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为优势,是中国的冶金基地之一;川南地区以煤、硫、磷、岩盐、天然气为主的非金属矿产种类多、蕴藏量大,是中国化工工业基地之一;川西北地区稀贵金属(锂、铍、金、银)和能源矿产(铀、泥炭)资源丰富,是潜在的尖端技术产品的原料供应地。

三是共、伴生矿产多,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如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综合利用共生矿之一。

四是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贫矿多、富矿少。除铅、锌、镉、银、岩盐、钙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矿产多为中、贫矿。

四川省生物资源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绿尾虹雉、苏门羚、黑鹳、云豹、雪豹等。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小熊猫、猕猴、黑熊、大天鹅、水鹿、红腹角雉等。

四川省燃气资源

有全球最大的3座天然气脱硫厂、全国第一大海相气田、全国第1大天然气化工园区、国家级天然气质量检验机构和科研机构在达州,全国第一大海相气田——达州普光气田

四川省川气东送

工程西起达州,东至上海,川气东送引总投资626.76亿元,是中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该工程西起四川达州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170千米,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7,全部达产后预计为中石化增加销售收入200亿元。

分类
四川省

四川省地理环境

四川省地理环境

四川省位置境域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介于东经97°21’~108°33’和北纬26°03’~34°19’之间,地处长江上游,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千米,居中国第五位,东西长1075千米,南北宽921千米,东西边境时差51分钟。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四川省地形地貌

四川省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川西高原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是雅安的邛崃山脉,山脉以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平原和高山峡谷区。川西高原上群山争雄、江河奔流,长江的源头及主要支流在这里孕育古老与神秘的文明。其中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贡嘎山是四川省地理最高点,海拔7556米。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位于中国大西部东缘中段,长江上游,囊括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是川渝的主体区域,人口稠密,城镇密布。

四川盆地的面积26万余平方千米,占四川行政面积的33%。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按其地理差异,自西向东又可分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四川盆地按方位可以细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

四川省气候

四川省东部即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又兼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2013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降水量较少,2013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

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时。

2022年9月20日,根据气象干旱监测,四川等地仍然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

四川省水文

四川省河流众多,以长江水系为主。黄河一小段流经四川西北部,为四川和青海两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长江上游金沙江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云南的边界,在攀枝花流经四川南部,在宜宾流经四川东南部,较大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赤水河。

四川主要的湖泊有邛海、泸沽湖和马湖。

分类
四川省

四川省行政区划

四川省行政区划

四川省区划沿革

1935年6月,国民政府在四川正式实施行政督察区制,将全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另设西康行政督察区。1939年1月1日,国民政府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省第十七、十八行政区合并,正式建置西康省。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以四川为抗日大后方,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由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首次析出四川省。

1952年北碚市改设为重庆市第六区。

1952年,撤销川东、川南、川西署、川北行政公署,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54年,四川省通江县第十二区(即碑坝区),除汇滩乡外,其余的广家、西河、碑坝、坝溪、前进、福城、马元、白水8乡划归陕西省南郑县。

1954年,重庆撤销直辖市,划回四川省。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成立时,四川省辖3个地级市(重庆市、成都市、自贡市),温江、绵阳、达县、遂宁、江津、内江、宜宾、泸州、乐山、涪陵、万县、南充12个专区,1个藏族自治区(1955年12月改称阿坝藏族自治州)。

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后,其所属西昌、雅安专区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划归四川省。

1959年巴县、綦江2县原由江津专署领导,长寿县原由涪陵专署领导,现均划归重庆市领导(四川省人民委员会1959年3月5日报告)。

1965年,四川省辖4个地级市(重庆市、成都市、自贡市、渡口市),12个专区,3个自治州,5个县级市,17个市辖区,181个县,3个自制县。

1974年,四川省宜宾县的安富公社、水东公社、水河公社划归云南省绥江县。云南省永仁县平地公社(落水洞、大麻塘、小石桥3个生产队除外)、大潭公社划归四川省渡口市。

1977年,四川省江津地区的江北县划归四川省重庆市。(国务院1977年9月24日批准) 。

1983年3月3日,撤销四川省永川地区,将永川、江津、合川、璧山、荣昌、大足、铜梁、潼南八县划归四川省重庆市管辖。(国务院1983年3月3日批准).

1996年,四川省有省辖市14个,地区6个,民族自治州3个,县级行政区221个(其中民族自治县8个),面积57万平方公里,人口1.12亿人(1995年底统计数)。

1997年(1)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四川省重庆市。(2)重庆直辖市辖原四川省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3)重庆直辖市设立后,由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重庆直辖市简称”渝”(国务院1997年4月18日批准)。

四川省区划详情

四川省辖2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地级市18,自治州3),18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市辖区55,县级市19,县105,自治县4)。四川省人民政府驻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30号。

名称车牌代码行政区划代码面积(平方千米)政府驻地
四川省川A至川Z510000491718成都市
成都市川A、川G51010014312武侯区
自贡市川C5103004382自流井区
攀枝花市川D5104007440东区
泸州市川E51050012232江阳区
德阳市川F5106005911旌阳区
绵阳市川B51070020257涪城区
广元市川H51080016310利州区
遂宁市川J5109005326船山区
内江市川K5110005386市中区
乐山市川L51110012759市中区
南充市川R51130012514顺庆区
眉山市川Z5114007134东坡区
宜宾市川Q51150013271叙州区
广安市川X5116006344广安区
达州市川S51170016605通川区
雅安市川T51180015303雨城区
巴中市川Y51190012292巴州区
资阳市川M5120005757雁江区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川U51320085131马尔康市
甘孜藏族自治州川V513300152629康定市
凉山彝族自治州川W51340060423西昌市

四川省行政区划

·四川省地级市(18)自治州(3)·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
·成都市市辖区(12)县级市(5)县(3)·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新津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简阳市·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
·自贡市市辖区(4)县(2)·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荣县·富顺县
·攀枝花市市辖区(3)县(2)·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
·泸州市市辖区(3)县(4)·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德阳市市辖区(2)县级市(3)县(1)·旌阳区·罗江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
·绵阳市市辖区(3)县级市(1)县(4)自治县(1)·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江油市·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
·广元市市辖区(3)县(4)·利州区·昭化区·朝天区·旺苍县·青川县·剑阁县·苍溪县
·遂宁市市辖区(2)县级市(1)县(2)·船山区·安居区·射洪市·蓬溪县·大英县
·内江市市辖区(2)县级市(1)县(2)·市中区·东兴区·隆昌市·威远县·资中县
·乐山市市辖区(4)县级市(1)县(4)自治县(2)·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金口河区·峨眉山市·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
·南充市市辖区(3)县级市(1)县(5)·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南部县·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西充县
·眉山市市辖区(2)县(4)·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
·宜宾市市辖区(3)县(7)·翠屏区·南溪区·叙州区·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珙县·筠连县·兴文县·屏山县
·广安市市辖区(2)县级市(1)县(3)·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
·达州市市辖区(2)县级市(1)县(4)·通川区·达川区·万源市·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
·雅安市市辖区(2)县(6)·雨城区·名山区·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
·巴中市市辖区(2)县(3)·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
·资阳市市辖区(1)县(2)·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
·阿坝州县级市(1)县(12)·马尔康市·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金川县·小金县·黑水县·壤塘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
·甘孜州县级市(1)县(17)·康定市·泸定县·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
·凉山州县级市(2)县(14)自治县(1)·西昌市·会理市·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德昌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

分类
四川省

四川省历史沿革

四川省历史沿革

四川在距今25000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文明,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以宝墩文化、三星堆遗址、罗家坝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夏时为百濮地,《华阳国志》载:“越嶲郡会无(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大约在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沿岷江而下迁徙至成都平原。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由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因此,四川地区古称“蜀”

四川省古代时期

西周初期(前1045年),古蜀国杜宇王朝建立,定都于鱼凫(今成都温江区),后迁至郫邑(今成都郫都区),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

春秋早期(前666年),杜宇氏禅位于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定都于广都(今成都华阳),开明九世杜尚执政时(前367年)迁都至成都。战国时期(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巴国,于今川西设立蜀郡(治成都)、川东设立巴郡(治江州,即今重庆)。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刘彻在全国设13州刺史部,置益州刺史部,益州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整个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形成了四川的雏形。汉代,四川始有“天府之国”美誉。

新莽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占据益州并在成都称帝,取起于成都之意,国号“成家”。

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益州重归汉廷管辖。黄巾起义后,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四川,后为刘备所灭。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国号为“汉”,史称蜀汉。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但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兵败夷陵后元气大伤,之后又经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

魏景元四年(263年),蜀汉败亡,旋分蜀汉故地为益州、梁州,各领八郡。

西晋后期,李特率流民攻入益、梁二州。永兴三年(306年),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史称为“成汉”。成汉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国被东晋所灭。

南北朝至隋朝,先后属刘宋、南齐、南梁、西魏、北周、隋朝统治。

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一益二”之说。唐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后,四川地区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西道,县的建置将近300个。在川西高原,设立了很多羁縻州、县,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今凉山州地区,则属南诏割据政权。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难,临幸青羊宫,升格蜀郡为成都府。之后又有两位唐朝皇帝入蜀避难,即唐德宗避朱泚之乱(德宗逃亡山南西道梁州,当时属蜀),唐僖宗避黄巢起义。

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分别历时18年、31年。

四川省宋朝时期

宋乾德三年(965年),归宋统治。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今四川地区分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重庆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四川由此得名。

南宋后期,宋蒙双方围绕四川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1227年—1279年)的争夺,由于四川军民的顽强抵抗以致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四川省元朝时期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门驻成都路。四川行省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基本形成了如今县的分布格局。当时,川西高原北部和汉中盆地改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今凉山州地区,属云南等处行中书省。

为加强对四川地区的控制,元朝在汉中设兴元路,划归陕西管辖。元朝为汉中隶属陕西之始。 [65]

四川省明朝时期

明代,四川是全国13个承宣布政使司之一,辖区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市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辖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并在川西高原地区设立卫所,进行军屯。

明末,张献忠建立过“大西”政权,辖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明末清初,四川历经连年战乱,人口急剧减少、满目疮痍。《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四川省清朝时期

清代,因袭明制又略有调整,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在省下增加道一级行政组织,形成省、道、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四级政权机构。 分全国内地为18行省,四川省为其一,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遵义改属贵州,东川改属云南,基本确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并通过湖广填四川运动恢复了生产力。

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南宋时属川峡四路之一的夔州路,明神宗万历29年即1601年,改土归流,置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

清中叶,在府、州、厅、县之上,增设五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该地区的府、州、厅、县。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从清初至清末,实行“改土归流”。嘉庆年间,四川爆发白莲教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此后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辛亥革命时期,四川保路运动瓦解了清王朝在四川的省级政权。1911年11月22日,同盟会在重庆建立蜀军政府。同年11月27日,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标志着清王朝在四川的政权最后瓦解。1912年3月11日,成渝两地军政府合并组成统一的四川省政权—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

四川省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四川行政区划分为省、道、县三级制,以省统道,以道统县,道为监察区域,是省的派出机构。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又按其预订的“废省改道”计划,利用清王朝的道来控制地方,以道统县,把全川划为川西道、上川南道、下川南道、川北道、川东道和边东道、边西道7个道。

民国三年(1914年),又改川西道为西川道,上川南道为建昌道,下川南道为永宁道,川北道为嘉陵道,川东道为东川道。同年,设立川边特别行政区,受四川省节制。四川省达州市的东乡县改名宣汉县,太平县改名万源县,新宁县改名开江县。各县隶属东川道。

民国七年(1918年),由于军阀混战,四川实行“防区制”,四川境内各派军阀划区割据,各个防区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全川军令政令并不统一。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四川军阀易帜,根据国民政府令,成立四川省政府。但号令不行,各防区的军阀仍各自为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除道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长征进入四川(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今四川省通江县为中心,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42000多平方千米,人口达700万,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21日,国民政府明令改组四川省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10日,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成立, 以刘湘为省主席,撤销防区制,川政统一。 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3月初,蒋介石乘机第一次赴四川考察,大力整顿四川的军事、财政和交通设施,有效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随着四川和西南各省的统一问题渐趋解决,国民政府逐渐将国防中心转向西南,转向四川。其时四川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能长期支撑。1935年3月4日,他在讲演时称:“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 7月6日开始迁往成都。9月1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在成都市督院街本部办公。10月6日,蒋介石在成都的一次讲演中又指出:“四川在天时、地利、人文各方面,实在不愧为中国的首省,天然是民族复兴最好的根据地。”而在四川,当时最重要的城市首选重庆。因为重庆为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与西南各省联系密切,且有四川天险为屏障,有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为依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川军将士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召开出川抗战誓师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约有350万四川人出川抗战,保家卫国,留下了“川人从未负国”的佳话。8年抗战,川军凭借其血性和为民族而战的大义,在淞沪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个经典战役中出征。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抗战结束时,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如此评价:“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抗日战争中四川虽然没有被侵占,但四川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37年“七七”事变后刘湘率领30万川军出川“打国仗”,到八年抗战中四川共征兵三百多万,可以说每四个战士里就有一个川人。“1945年日本投降后,《新华日报》还专门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作《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讲话,明确提出迁都重庆,以四川为抗日大后方,继续抗战。30日国民政府决议迁都重庆。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由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析出四川省。重庆市辖区范围大致为今重庆主城区,即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以及江北区、南岸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令》宣称:

“四川古称天府,山川雄伟,民物丰殷,而重庆绾毂西南,控扼江汉,尤为国家重镇。政府于抗战之始,首定大计,移驻办公。风雨绸缪,瞬经三载。川省人民,同仇敌忾,竭诚纾难,矢志不渝,树抗战之基局,赞建国之大业。今行都形势,益臻巩固。战时蔚成军事政治经济之枢纽,此后自更为西南建设之中心。恢闳建置,民意佥同。兹特明定重庆为陪都,着由行政院督饬主管机关,参酌西京之体制,妥筹久远之规模,借慰舆情,而彰懋典。此令。”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四川解放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北、西北、华东诸战场节节取胜。8月18日,国民党宣布重庆为“新行都”。8月19日,刘伯承、邓小平向第二野战军全军发出了向川黔进军作战的命令,并决定以主力(三、五兵团)经湘西向川黔进军。24日,蒋介石飞抵重庆,亲自部署西南作战。29日,蒋介石主持召开最高军事会议,提出“固守四川,确保大西南”的作战方针。10月中旬,广州解放,国民政府正式在重庆办公。

1949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市区,蒋介石于当日凌晨乘机逃往成都,重庆宣告解放。

1949年12月11日,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陈锡联。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由成都凤凰山机场飞逃台湾,留下顾祝同、胡宗南指挥(顾祝同也在16日逃往台湾)。

1949年12月27日,南北两线人民解放军会师成都,四川省会成都解放。1949年12月30日,举行入城仪式,贺龙、李井泉、周士第等率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进入成都。1949年12月31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李井泉任主任,周士第、王新亭、阎秀峰为副主任,国民党四川省政府对四川的统治宣告结束。

1950年3月,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十五军及六十二军各一部,奉命从川西及滇北两个方向,分几路向西昌进军。1950年3月27日,解放军抢占西昌飞机场,胡宗南于前一日从西昌飞逃台湾,西昌旋即解放。到1950年4月7日,连续解放会理、宁南、冕宁、德昌、盐边、盐源等18城。至此,国民党在大陆的军事力量彻底被歼,四川全境解放。

1950年1月,撤销四川省,并将今四川地区划分为川西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南行署区和西康省,共辖21个专区、6个市、191个县。1952年9月,又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1954年9月,重庆市划回四川省建制。1955年,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各县划归四川省。

1997年,原四川省重庆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从四川省整体划出组建重庆直辖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四川天府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3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2019年10月,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