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福建省

福建省自然资源

福建省自然资源

大陆海岸线全国第二,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自然岸线约258公里、全国领先。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4年保持全国第一。拥有世界遗产5处,“双世遗”武夷山和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福建土楼景色怡人。毛茶产量全国第二,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全国第一,大红袍、铁观音、白茶等名扬中外。

福建省海洋资源

福建海区属于亚热带海洋和大陆架浅海,是寒、暖流交汇的地方;由于还有大量淡水注入,营养物质丰富,水温适中,宜于浮游生物繁衍生长,所以浮游生物种类多、密度高、数量大、分布广。据调查,闽东渔场浮游生物以硅藻占优势,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闽南渔场浮游生物以蓝藻和硅藻居多,浮游动物主要为糠虾和桡足类。浮游动物丰富,吸引大量鱼类汇聚,所以福建海区鱼类资源丰富,鱼类达752种,其中经济鱼虾类有100多种,主要捕捞对象是带鱼、大黄鱼、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马面鲀、马鲛鱼、鳗鱼、乌贼、鱿鱼、梭子蟹、毛虾等。以往由于捕捞技术落后,一般仅在近海作业,致使福建的鱼类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此外,福建滩涂面积约有280万亩,可作围垦、养殖和晒盐之用。

福建省植物资源

福建省植物种类繁多,总数达5000多种。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红栲、栲树、格氏栲、苦槠、大叶槠、甜槠、青冈栎、石栎、厚壳桂、肉桂、黄楠、紫楠、香叶树、红桂木、白桂木、榕树、阿丁枫、蚊母树、木荷、黄杞、石楠等几十种。杉木是福建优良树种之一,材质好,生长快,在建筑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藤木植物也很丰富,主要种类有密花豆藤、花皮胶藤、倪藤、金缨子等。竹类有毛竹、麻竹、苦竹、芦竹、绿竹、黄竹、青竹、刚竹、方竹等。此外,还保存有许多白垩纪和第三纪遗留下来的古老植物,如银杏、金钱松、罗汉松、三尖杉、红豆杉、建柏、鹅掌楸、长叶榧、钟萼木等。

福建省动物资源

福建省野生动物主要属于东洋界动物区系,但由于高海拔的地方存在着跨地带性气候,所以一些古北界的动物也可以在福建省栖存。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种野生动物有数千种,仅在脊椎动物方面,即有:兽类130种,占全国四分之一;鸟类540种,占全国二分之一;爬行类115种,占全国三分之一;两栖类44种,山溪鱼类几十种;昆虫类5000种以上,占全国五分之一。在各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明令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猕猴、大小灵猫、黄腹角雉、红嘴相思鸟等12种。

福建省矿产资源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知矿产116种,其中金属矿产53种、非金属矿产63种,发现矿产地4836处(含矿床、矿点及矿化点)。截至1990年底,全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0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33种,非金属42种,地下水及地下热水、矿泉水3种。累计列入省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地634处。全省已探明大型矿床51处,中型矿床81处,其中居全国前5名的矿产有19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中,占重要地位的有钨、铁、锰、钼、铌、钽、铅、锌、稀土矿以及叶蜡石、重晶石、高岭土、石英砂,花岗石、萤石、石灰岩(含水泥灰岩、熔剂灰岩、化工灰岩)和煤等。其中优势矿产资源有钨、钽、叶蜡石、萤石、石英砂、高岭土、花岗石和重晶石。它们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已被大量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经济优势的矿产有铁、锰、石灰岩、地下热水和砖瓦粘土等,金、银、铜、铅、锌、锡、稀土等矿产具有潜在的优势。磷、石膏以及陆地上的石油、天然气等为短缺的矿产。

分类
福建省

福建省地理环境

福建省地理环境

福建省位置境域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31′~28°18′,东经115°50′~120°43′之间。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

福建省地形地貌

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长约53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山带北高南低,有不少15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山带中,有不少因断层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的垭口,通称为“关”、“隘”、“口”,自古为福建与江西、浙江陆上的天然通道和军事要冲。浦城县枫岭隘、武夷山市分水关、光泽县杉关、邵武市黄土隘、建宁县甘家隘、长汀县古城口等,地势都十分险要。斜贯福建省中部的闽中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部分。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山带中段的山势最高,山体最宽。德化境内的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大山带最高峰。以两大山带的主要山脉为脊干,分别向各个方向延伸出许多支脉,形成纵横交错的峰岭。山地外侧与沿海地带,则广泛分布着丘陵。它们或森列于河谷两侧,或环峙于盆地四周,或屹立于海岸岬角、滨海平原,或错落于巍峨群山之间。

福建省气候

福建省靠近北回归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全世界亚热带气候的共同特点是气温较高,气候干燥。而福建背山面海,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像屏障般挡住北方寒冷空气入侵,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源源不断输向陆地,这就使得福建大部地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一是季风环流强盛,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回暖和转凉,四季的开始和结束,都随季风环流活动而转移。二是冬短夏长,热量资源丰富。全省无霜期在250~336天之间,多数地区接近或超过300天,与两广和台湾相近,具备优越的三熟制气候条件。三是冬暖,南北温差大;夏凉,南北温差小。四是雨、干季分明,水分资源充沛。五是地形复杂致使气候多样。六是灾害天气频繁。水、旱、风、寒历年可见,气候偏离常态是经常的。水灾主要是霉雨型洪涝和台风型洪涝。风灾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台风、大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沿海大风和局地强对流天气下的大风。旱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之别。寒有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和隆冬寒四种。

福建省水文

福建省河流众多,共有24个水系、663条河流,总长度达12850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全省较大的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和木兰溪,其中闽江长541公里,流域面积6.0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主流长258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河流,在广东大埔附近注入韩江,全长285公里,流域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福建地处丰水带,年总降水量为2011亿立方米,河水径流总量平均每年为1.2万立方米,加之山地坡度大,所以水力资源颇为丰富。据省水电部门资料,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168万千瓦,年可发电量916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水力地点1000处,总容量705万千瓦,年可发电量320亿千瓦时,居华东首位。同时,各水系河谷形态上普遍具有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的特点,建坝、建库的条件也特别优越。


分类
福建省

福建省行政区划

福建省行政区划

福建省区划沿革

1950年4月1日起,将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冠以各该署驻地之县名,即改为建瓯、南平、福安、闽侯(第四行政公署原名林森)、晋江、龙溪、永安、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1年,设立县级市泉州市、漳州市,分别划归晋江专区署和龙溪专区署管辖,建瓯专区改名为建阳专区;1953年,原由晋江专区领导的泉州和龙溪专区领导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辖。

1956年,设南平市,为省辖市;撤销闽侯、永安、建阳三专区,原闽侯专区所属闽侯县改由省直辖,原闽侯专区所属闽清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连江、长乐、罗源三县改归福安专区管辖,福清、永泰、平潭等三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撤销永安专区,将所辖明溪、三元二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大田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永安、宁化、清流改归龙岩专区管辖;撤销建阳专区,将所辖建瓯、浦城、邵武、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光泽、水吉九县全归南平专区管辖;撤销水吉、柘荣、宁洋三县,并将三元、明溪二县合并改称三明县。

1958年,原由省直辖的泉州市划归晋江专区署管辖,漳州市划归龙溪专区署管辖,南平市划归南平专区管辖,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同安县划归厦门市管辖。1959年,恢复闽侯专区,辖闽侯、闽清、连江、长乐、罗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县,专署驻闽侯县。

1960年,设立三明市,由省直辖,设立清宁县,撤销清流、宁化二县;撤销南平县,将其并入南平市。1963年,设立三明专区,三明市划归三明专署管辖。

1970年,原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龙岩、三明等7个专区改为地区。1971年,闽侯地区改为莆田地区,行署驻莆田县;福安地区改为宁德地区,行署驻宁德县;南平地区改为建阳地区,行署驻建阳县。1973年,莆田地区所属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1975年,恢复柘荣县,属宁德地区管辖。撤销松政县,恢复政和县、松溪县,属建阳地区管理。1981年,撤销龙岩县,改为龙岩市(县级),由龙岩地区行署代省管辖。

1983年4月,改莆田地区改为莆田市,扩大福州的管辖范围。原由莆田地区管辖的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五县和宁德地区管辖的连江、罗源二县划到福州,加上原辖的闽侯县,福州共辖8个县;撤销三明地区,三明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原由三明地区管辖的永安、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尤溪、大田10个县划归三明市管辖。9月,设立莆田市(地级),原莆田地区管辖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领导。撤销邵武县设立邵武市(县级),划归建阳地区行署代省管辖。

1984年9月,撤销永安县设立永安市(县级),划由三明市代省管辖。1985年,漳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龙溪地区,龙海、云霄、漳浦、诏安、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县划归漳州市;泉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晋江地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县划归泉州市。1987年新设置石狮市、厦门市湖里区两个县级行政机构;厦门市的郊区更名为集美区。

1988年,建阳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建阳县迁至南平市,并更名为南平地区,南平行署仍辖南平市、邵武市、建阳县、建瓯县、顺昌县、浦城县、崇安县、松溪县、政和县、光泽县;撤销宁德县,设立宁德市(县级市),为宁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9年8月21日,撤销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县级市);11月13日,撤销福安县,设立福安市(县级市)。

1990年8月15日,撤销漳平县,设立漳平市(县级市);12月26日,撤销福清县,设立福清市(县级市)。1992年,撤销晋江县设立晋江市(县级);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县级市),原行政区划均不变,亦不增加机构和编制。1994年,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南平市(地级市);撤销南平市(县级市),设立延平区;撤销长乐县,设立长乐市(县级市);撤销建阳县,设立建阳市(县级市)。1999年,撤销宁德地区,设立宁德市(地级),原宁德市改设蕉城区。

2014年5月,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12月,撤销永定县,设立龙岩市永定区。2017年11月,撤销长乐市,设立福州市长乐区。

2021年1月,撤销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马巷镇,设立翔安区新店街道、马巷街道,原行政区域不变。

2021年2月3日,撤销龙海市,设立漳州市龙海区;撤销长泰县,设立漳州市长泰区;撤销三明市梅列区、三元区,设立新的三明市三元区;撤销沙县,设立三明市沙县区 。

福建省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8月,福建省辖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莆田市、南平市、龙岩市、宁德市9个设区市,另设有平潭综合实验区;下设11个县级市、31个市辖区和42个县(含金门县);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76号。

名 称车 牌 注 册 代 码县级行政区政府驻地
福州市闽A鼓楼区东街街道
台江区后洲街道
仓山区金山街道
马尾区罗星街道
晋安区岳峰镇
长乐区文武砂街道
福清市玉屏街道
闽侯县甘蔗街道
连江县凤城镇
罗源县凤山镇
闽清县梅城镇
永泰县樟城镇
厦门市闽D思明区厦港街道
海沧区海沧街道
湖里区禾山街道
集美区集美街道
同安区祥平街道
翔安区新店街道
漳州市闽E芗城区东铺头街道
龙文区蓝田街道
龙海区石码街道
长泰区武安镇
漳浦县绥安镇
南靖县山城镇
云霄县云陵镇
平和县小溪镇
华安县华丰镇
诏安县南诏镇
东山县西埔镇
泉州市闽C丰泽区丰泽街道
鲤城区海滨街道
洛江区万安街道
泉港区山腰街道
石狮市湖滨街道
晋江市罗山街道
南安市溪美街道
惠安县螺城镇
安溪县凤城镇
永春县桃城镇
德化县浔中镇
金门县金城镇
三明市闽G三元区列东街道
沙县区凤岗街道
永安市燕南街道
明溪县雪峰镇
清流县龙津镇
宁化县翠江镇
大田县均溪镇
尤溪县城关镇
将乐县古镛镇
泰宁县杉城镇
建宁县濉城镇
莆田市闽B城厢区霞林街道
涵江区涵东街道
荔城区镇海街道
秀屿区笏石镇
仙游县鲤城街道
南平市闽H延平区四鹤街道
建阳区潭城街道
邵武市昭阳街道
武夷山市崇安街道
建瓯市瓯宁街道
顺昌县双溪街道
浦城县南浦街道
光泽县杭川镇
松溪县松源街道
政和县熊山街道
龙岩市闽F新罗区东城街道
永定区凤城街道
漳平市菁城街道
长汀县汀州镇
上杭县临江镇
武平县平川镇
连城县莲峰镇
宁德市闽J蕉城区蕉北街道
福安市城北街道
福鼎市桐山街道
霞浦县松城街道
古田县城东街道
屏南县古峰镇
寿宁县鳌阳镇
周宁县狮城镇
柘荣县双城镇
平潭综合实验区闽K平潭县海坛街道

分类
福建省

福建省历史沿革

福建省历史沿革

福建,远古属百越之闽越。在《禹贡》中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在春秋以后为闽越国。秦南平百越,置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认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国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故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隶属于会稽南部都尉管辖。

闽越国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隶属于会稽郡,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

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县(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梁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陈朝永定时(557年~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

朝,福建属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后为闽国、殷国、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这时,福建全省有42个县,成为东南全盛之邦。

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破宋都临安(今杭州),宋帝赵显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到福州,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力图恢复宋室江山。后因王积翁叛变,南剑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拥戴渡海去广东。

朝时期,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于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迁福州,次年还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并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复置。次年,改行尚书省。

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并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设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销。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

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终明一代,福建设八府一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杀。郑鸿逵、苏观生等迎唐王朱聿键来闽。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翌年,隆武政权覆灭。

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宁州。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又在澎湖设安抚司。郑经治理台湾时,把东都改名东宁,升天兴、万年两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龙岩两县为直隶州。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到清末统计,福建省共设有9府、2州、58县、2厅。

省与府之间还设4个分道作为派出机构:宁福道驻福州,辖福州府、福宁府;兴泉永道驻厦门,辖兴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龙道驻漳州,辖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延建邵道驻南平,辖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此外,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抚。督、抚原属临时设置,可是后来迄未取消。由于督、抚权力很大,成为全省最高军事、民政长官,原来正式的省一级长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属官。另外,清朝还设置管领满洲驻防旗兵的镇守将军,原和地方行政无关,却兼管海关和粮储道、盐法道,遂也成省级官员。

辛亥革命后,历届中央政权均置福建省。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府、州制度,分设东、南、西、北四路观察使。民国三至十六年(1914—1927年)改设闽海道、厦门道、汀漳道、建安道等4个道;合并闽县、侯官为闽侯县,建安、瓯宁为建瓯县;改永春州、龙岩州为永春县、龙岩县;废除厅制,改平潭、云霄为县;析出同安县的厦门岛成立思明县。经过改革,全省计有4道、61县,仍然是省、道、县三级建制。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末,废除道制,成为省、县两级制;设10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别驻长乐、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龙岩、长汀、邵武、浦城等地。

福建划分专区开始,经过一段试行,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在这前后,对县、市也作了调整。民国十七年(1928年),从龙溪县划出华安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思明县为厦门市;1934年,把光泽县划给江西省(1949年划回);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从沙县、明溪、永安县各划出一部分设立三元县,从建瓯划出一部分设水吉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柘洋(原属霞浦)、周墩(原属宁德)两个特种区改建柘荣、周宁二县。抗日战争中,福建各地组建抗日武装队伍开展敌后游击战。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把闽侯县的鼓楼、南台、仓山等地划出设立福州市。

这样,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个行政督察区、2市、67县。1949年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崇安县,接着解放了闽北多个县城,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解放福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