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万企兴万村”行动

西藏自治区“万企兴万村”行动

2022年1月,西藏自治区召开“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标志着“万企兴万村”行动在西藏自治区全面开展。

据了解,2021年7月16日,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在山东潍坊召开,标志着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正式启动。西藏自治区“万企兴万村”行动是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在接下来的5年里,西藏自治区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将按照“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以产业振兴为重点,以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为抓手,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实施村企结对共建,不断增强乡村造血功能,探索民营企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西藏特色发展之路

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

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西藏自治区民居

西藏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处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为材的竹楼或木楼,甚至还有窑洞。

帐篷:

帐篷是西藏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制作帐篷的材料一般是牛毛,纺线后编织拚缝而成。帐中以木杆支撑。牵拉帐篷的多为用牛羊毛或牛羊皮编拧成的粗绳,以木桩或牛羊角为帐篷桩,用以固定帐篷。在搭建帐篷时,牧民们通常将帐门朝东以背风;帐房中央为灶台,用以取暖、熬茶、做饭;帐篷内部正中多供神龛、佛经、酥油灯等;南侧摆放着食品等日常用品,还兼作厨房;北侧则主要摆放卧具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厅堂”。牧民们会在牵拉帐篷的绳子上挂上祈求福运的五彩经幡。

平顶碉房:

平顶碉房:在农区或城镇,更多见到的则是平顶碉房。最地道的碉房为石头所砌,也有的碉房为土木结构,特点是冬暖夏凉。碉房一般为多层建筑,底层一般用来作畜圈,二层为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作经堂,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西藏自治区饮食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酒文化: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比较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

茶文化: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分类
山东省

山东省文化

山东省文化

山东省方言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汉语方言分区资料,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

冀鲁官话: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

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指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及山东临沂、菏泽、滕州、济宁、曲阜等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

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 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其中山东青岛、烟台、威海,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山东省宗教

山东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种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东有千年以上历史,伊斯兰教主要自13世纪随回族穆斯林徙居山东后发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起来的。

1990年,全山东省信教群众120万人,宗教活动场所3040处,宗教教职人员2578人。

山东省饮食

鲁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省内地理差异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体系。宋代后,成为“北食”的代表之一。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已达黄河流域、东北,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鲁菜是中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唐及东北三省。

山东省戏曲

山东是中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时起等10人,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风双献头》深得人民的喜爱。戏曲到明清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

现代戏曲剧30多种,可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等。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获得梅花奖的豫剧演员章兰、朱桂琴、李新花等还活跃在山东各地的舞台上。

弦索腔由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主要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号称“东柳”的柳子戏是弦索腔剧种中流传较广。

肘鼓子腔,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所包含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由说唱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有:吕剧、坠剧、渔鼓戏、东路大鼓、八仙戏、蓝关戏等。

山东省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自20世纪以来,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齐鲁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齐鲁化。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分类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

  • 语种

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 满两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 

  • 语系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名称内容
①汉藏语系汉藏语系分为汉语和藏缅、苗瑶、壮侗三个语族。属于藏缅语族的有藏、嘉戎、门巴、仓拉、珞巴、羌、普米、独龙、景颇、彝、傈僳、哈尼、拉祜、白、纳西、基诺、怒苏、阿侬、柔若、土家、载瓦、阿昌等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语言;属于壮侗语族的有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语言。
②阿尔泰语系阿尔泰语系分为蒙古、突厥、满-通古斯三个语族。属于蒙古语族的有蒙古、达斡尔、东乡、东部裕固、土、保安等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西部裕固、图佤等语言;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语言。
③南岛语系南岛语系的是高山族诸语言,还有回族的回辉话。
④南亚语系南亚语系是孟高棉语族的有佤、德昂、布朗、克木等语言。
⑤印欧语系印欧语系是属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和属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
⑥其他语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佤、黎等民族制订了文字方案。从文字的体系和字母的形式来看,中国的文字有意音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体系和古印度字母(梵文)、回鹘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方块形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形式等。此外,朝鲜语和京语的系属中国官方尚未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一般归于中国当代文学范畴。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当代文学阶段。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它限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多元文学。这种性质使当代文学以极其复杂的面貌和特征显著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形态和时代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大体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1949—1966年)、“文革”十年(1966—1976年)和新时期(1976年以后)三个历史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又出现了中国自由作家、中国自由文学等概念,将中国当代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史无前例的高度,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更加模糊和个人情绪化,一个真正的对于文学的自我回归的年代正在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了数十个文学奖项,其中较权威的有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等。2000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收集了18位最著名的中国作家用过的书桌、椅子和书写工具,以及大量文学作品、手迹、译文、信件和其他资料。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首次获得此奖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饮食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警句,经过千年的发展独自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

中医是一种起源于中国,以古代中国汉民族的医学实践为主体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节日

节假日日期假期天数(不含调休)
新年(元旦)1月1日1天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3天
清明清明节当日1天
劳动节5月1日1天
端午农历端午当日1天
中秋农历中秋当日1天
国庆节10月1日、2日、3日3天
节假日日期假期天数假期日期规定
妇女节3月8日半天妇女当天放假半天
青年节5月4日半天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的青年当天放假半天
儿童节6月1日1天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当天放假1天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建军节)8月1日半天现役军人当天放假半天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对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决定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