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河北省

河北省历史沿革

河北省历史沿革

河北省历史沿革

古称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河北为幽州。《禹贡》亦为冀州。《周礼·职方》曰幽州。

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今邢台市),经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至南庚迁奄,约130多年。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召公之子于燕国,封周公之子于邢国,河北成为燕、邢之地。

春秋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中山国、赵国和魏国、西北部属代国。邯郸和邢台曾是赵国都城。

秦始皇时,属巨鹿郡、邯郸郡、恒山郡、齐郡、济北郡、上谷郡、代郡、渔阳郡、右北平郡的地域。

西汉时,河北属幽州、冀州、并州小部分,幽州治所在蓟(今北京市),冀州治广川国(今河北冀州市旧城),并州则治晋阳(今山西太原)。东汉时属幽州、冀州。三国时属幽州、冀州。

西晋时,属幽州、冀州、司州部分,幽州治涿(今北京市),冀治房子(今石家庄市高邑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北燕、南燕占领。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代时,属冀州。辖武阳郡(大名)、清河郡(清河)、武安郡(永年)、恒山郡(正定)、河间郡(河间)、上谷郡(易县)、北平郡(卢龙)、信都郡(冀县)、襄国郡(邢台)、赵郡(赵县)、博陵郡(定州)等。

唐代时,属河北道、河东道小部分,河北道幽州范阳郡(北京)、沧州景城郡(沧县)、冀州信都郡(冀州)、瀛州河间郡(河间)、定州博陵郡(定州)、邢州钜鹿郡(邢台)、莫州文安郡(任丘)、易州上谷郡(易县)、深州饶阳郡(深州)、妫州妫川郡(怀来)、魏州魏郡(大名)、恒州常山郡(正定)、贝州清河郡(清河)、洺州广平郡(永年)、平州北平郡(卢龙)、赵州赵郡(赵县)等,河东道蔚州安边郡(蔚县)。

五代后晋时,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辽国。周世宗复三关,与契丹以白沟河为界。

北宋时,南部属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属于辽国南京道、西京道东部、中京道西部。河北东路辖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三府;十一州:沧州、冀州、博州、棣州、莫州、雄州、霸州、德州、滨州、恩州,清州;河北西路辖真定府(正定),中山府(定州),信德府(邢台),庆源府(赵县)四府。州九:相州,浚州,怀州,卫州,洺州,深州,磁州,祁州,保州。

金朝时,属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完颜亮定都于燕(今北京市)改置中都等路。

蒙古,初置燕京路。至元四年,定都于燕京,改大都路,置中书省。元代河北为中央直属的中书省。河北地区辖有保定路(清苑)、真定路(正定)、顺德路(邢台)、广平路(永年)、大名路(大名)、河间路(河间)、永平路(卢龙)、大都路(北京)、上都路南部、兴和路南部、大宁路部分等。

明属北直隶、山西小部分、鞑靼小部分,仍属中央直辖,天津开始设县。北直隶辖顺天府(大兴、宛平)、永平府(卢龙)、大名府(大名)、顺德府(邢台)、广平府(永年)、保定府(清苑)、真定府(正定)、河间府(河间)、宣化府(宣化)等。

清代属直隶省,辖顺天府(大兴、宛平)、顺德府(邢台)、广平府(永年)、保定府(清苑)、正定府(正定)、天津府(天津)、河间府(河间)、承德府(承德)、大名府(大名)、永平府(卢龙)、宣化府(宣化)等。直隶省省会在保定。清雍正八年(1730年)起,直隶总督驻保定府(今保定市),现存有当时的直隶总督署。

中华民国成立后,今河北境域主要属直隶省,民国三年(1914年),设立津海道,保定道,大名道,口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直隶省名不符实,以地在黄河以北为名,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河北省省会迁至天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位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河北省。1952年,撤销察哈尔省,将其原察南专区、察北专区划归河北省。1956年,撤销热河省,将其原大部分辖区划归河北省。1958年,将河北省的顺义、延庆、平谷、通县、房山、密云、怀柔、大兴等县划归北京市。1958年2月,天津划归河北省,1967年1月,天津恢复直辖市。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河北省的省会从保定市迁往石家庄市。1973年,将河北省的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等五县划入天津市,自此形成河北省现辖区规模。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2023年3月30日,雄安新区启用专属车牌冀X序列,“X”是雄的第一个字母,这标志着河北省和全国都多了一个新的车牌字母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