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贵州省

贵州省地理环境

贵州省地理环境

贵州省位置境域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最东部为黔东南州天柱县地湖乡,最西部为毕节市威宁县玉龙乡,最南部为黔西南州兴义市洛万乡,最北部为遵义市道真县阳溪镇。

贵州省地形地貌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省气候

贵州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年降雨量在1000—1400毫米之间;年无霜期在250—300天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4—6摄氏度,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15—23摄氏度。独特的气候特征,使贵州成为理想的休闲旅游和避暑胜地。 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贵州省水文

贵州省河流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

分类
贵州省

贵州省行政区划

贵州省行政区划

贵州省区划沿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贵州置6个行政督察区,分管各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贵阳市。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贵州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下辖78个县(市)。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贵阳;12月26日,成立贵州省人民政府。解放初期,全省设1个直管市、8个专区、1个专区辖市,共置79县。

1956年4月,撤销贵定专区、镇远专区和都匀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治所为凯里(同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镇远成立,之后于1958年迁往凯里)和都匀。

1956年,四川省綦江县2个村划归贵州省鳛水县(后改称习水县)。

1960年,撤销安顺专区郎岱县、设六枝市,后改为六枝县。

1965年,恢复都匀市建制,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1966年,在原安顺专区六枝县、毕节专区水城县、兴义专区盘县的基础上设置六枝工矿区、水城工矿区、盘县工矿区。

1970年,设万山特区,属铜仁专区管辖。合并六枝、盘县、水城三工矿区及原属县,设置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设立六盘水专区,管辖原安顺专区的六枝特区、原毕节专区的水城特区、原兴义专区的盘县特区。

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专区,设地级六盘水市,辖3个特区,市政府驻水城特区,为贵州省第二个地级市。

1981年9月,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治所为兴义。

1983年,撤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县,设县级凯里市,为自治州首府。

1987年,撤销六盘水市水城特区,设水城县和钟山区,六盘水市政府驻地改为钟山区;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兴义县,建立兴义市。

1990年,撤销遵义地区赤水县,设县级赤水市。合并安顺市和安顺县,作为安顺地区行政中心。

1992年,撤销六盘水市盘县特区,改设盘县。撤销安顺地区清镇县,设县级清镇市,仍属安顺地区管辖。

1994年,撤销遵义地区仁怀县,设县级仁怀市。撤销毕节地区毕节县,设县级毕节市,为毕节地区行政中心。

1996年,将原属安顺地区的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划归贵阳市管辖。

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原县级遵义市改为红花岗区。

2000年,撤销安顺地区,设立地级安顺市,原县级安顺市改为西秀区。

2003年,析分遵义市红花岗区部分地区,成立遵义市汇川区。

2011年,撤销铜仁地区,设地级铜仁市,原县级铜仁市改为碧江区,原万山特区改为万山区。铜仁市辖2区8县。同年,撤销毕节地区,设地级毕节市。原县级毕节市改为七星关区。

2013年,推行省直管县试点模式,将原属遵义市的县级仁怀市,毕节市的威宁县划为省直管县试点。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同意设立贵州贵安新区。同年,撤销安顺市平坝县,设安顺市平坝区。

2016年,撤销遵义市遵义县,设遵义市播州区。

2017年4月,民政部同意撤销六盘水市盘县,设县级盘州市,由六盘水市代管。

201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黔西南州兴仁县,设立县级兴仁市。

2020年7月,撤销六盘水市水城县,设六盘水市水城区。

202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黔西县,设立县级黔西市。

贵州省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3月,贵州省辖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6个地级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民族自治州;10个县级市、50县、11自治县、1特区、16个区,共88个县级政区;832镇、122乡、193民族乡、362街道。总计1509个。 省政府驻地贵阳市云岩区。

贵州省区划一览表

地级单位人口(万人)面积(km2区号车牌代码市辖区、自治州首府县级市县、自治县
贵阳市598.780340851贵A观山湖区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清镇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
遵义市660.67307630851贵C汇川区红花岗区播州区赤水市仁怀市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六盘水市303.1699140858贵B钟山区水城区六枝特区盘州市
安顺市247.0692670851贵G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毕节市689.96268520857贵F七星关区黔西市赫章县纳雍县织金县金沙县大方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铜仁市329.85180030856贵D碧江区万山区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375.86303390855贵H凯里市镇远县黄平县施秉县三穗县岑巩县天柱县锦屏县剑河县台江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丹寨县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349.44261950854贵J都匀市福泉市荔波县贵定县瓮安县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三都水族自治县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301.51168050859贵E兴义市兴仁市 [85]普安县晴隆县贞丰县望谟县册亨县安龙县

分类
贵州省

贵州省历史沿革

贵州省历史沿革

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

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夜郎国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境内)。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

西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开辟了从四川南部经贵州西部平夷(今毕节)至江(北盘江)、南到番禺(今广州)的通道。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

东汉时,沿袭西汉建置。

三国时,西南大部地区蜀汉政权占有。贵州属牂牁郡、朱提郡、兴古郡、江汉郡、涪陵郡。

两晋南北朝,今贵州境内,除置牂牁郡外,边远地区又分属朱提、江汉等郡。

隋时,在贵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阳郡。此外,今贵州东北地区分属黔安郡和沅陵郡。

唐代,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从地域上看,乌江以北多系经制州,乌江以南多系羁縻州。

宋代,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府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而主要属夔州路。开宝七年(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宋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贵州”才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但当时的“贵州”仅限于今贵阳一带。

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贵州境内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别隶属于湖广、四川、云南3行省。

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军民府并都匀府、黎平府、思州府、思南府、铜仁府、镇远府、石阡府。

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

民国二年(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贵州全省分为黔中道、黔东道、黔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各道观察使改称道尹。民国九年(1920年),废道。

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并在部分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即红二军团)进入黔东,建立黔东特区;7月,成立了特区委员会,在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等县建立了县、区、乡革命委员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进入贵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在大定建立了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后迁毕节县城),以后还在毕节、大定、黔西等地建立了县、区、乡人民政权。抗日战争时期,贵州人民积极进行民族救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