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辽宁省

辽宁省人口

辽宁省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辽宁省的常住人口为4259.1407万人。

截至2022年底,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常住人口41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6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3.00%;乡村人口1133万人,占27.00%。全年出生人口17.2万人,出生率为4.08‰;死亡人口38.1万人,死亡率为9.04‰;人口自然增长率[20]为-4.96‰。年末0~15岁(含不满16周岁)人口47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1.25%;16~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2567万人,占61.16%;60周岁及以上人口1158万人,占27.59%。

辽宁省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除汉族以外, 还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51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670万人,占辽宁省总人口的16.02%。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列中国第五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例,居第十位。

辽宁省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6个满族自治县(新宾、岫岩、清原、本溪、桓仁、宽甸)、2个蒙古族自治县(喀左、阜新)。还有2个在省内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的市(凤城、北镇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土地面积为3.43万平方千米,占辽宁省总面积的23.3%;少数民族人口174万人,占自治县总人口54.3%,占辽宁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6%。辽宁省有77个民族乡,主要分布在葫芦岛市绥中县、兴城市,铁岭市西丰县、开原市,锦州市义县等地。在辽宁省的民族乡中有912个行政村,总面积为9911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2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9.97万人,占总人口的54.65%。

分类
辽宁省

辽宁省自然资源

辽宁省自然资源

辽宁省土地资源

辽宁省耕地面积409.29万公顷,占辽宁省土地总面积的27.65%,人均占有耕地约0.096公顷,其中有80%左右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区和辽西北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带;园地面积59.85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04%;林地面积569.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47%,是各类土地中面积最大的一类,东部山区是辽宁省的林业基地,其他地区则是以防风固沙等保护性的生态林为主;牧草地面积35.0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7%,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其他农用地面积49.9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38%;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113.47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7.67%;交通用地面积8.8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水利设施用地14.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未利用土地面积138.3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3%。

辽宁省植物资源

辽宁省有各种植物161科220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1300种以上。药用类830多种,如人参、细辛、五味子、党参、天麻、龙胆等;野果、淀粉酿造类70余种,如山葡萄、猕猴桃、山里红、山梨等;芳香油类89种,如月见草、薄荷、蔷薇等;油脂类149种,如松子、苍耳等,还有野菜类、杂料类、纤维类等。

根据辽宁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复查成果(2000年)资料,全省有林业用地面积634.4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464.1万公顷(含经济林面积141.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73.16%;疏林地面积5.69万公顷,占0.9%;灌木林面积22.75万公顷,占3.5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7.37万公顷,占2.74%;无林地面积123.9万公顷,占19.52%;苗圃0.63万公顷,占0.1%。森林覆盖率为31.84%。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1.85亿立方米,林分面积322.6万公顷,林分蓄积量1.75亿立方米,其中,幼龄林面积162.4万公顷,蓄积2903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蓄积的50.34%和16.61%;中龄林面积105.5万公顷,蓄积8067万立方米,分别占32.72%和46.15%;近熟林面积30.33万公顷,蓄积量3710万立方米,分别占9.39%和21.23%;成过熟林面积24.33万公顷,蓄积2797万立方米,分别占7.55%和16.01%。

辽宁省动物资源

辽宁省动物种类繁多,有两栖、哺乳、爬行、鸟类动物7纲62目210科492属827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6种,二类保护动物68种,三类保护动物107种。具有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的动物有白鹳、丹顶鹤、蝮蛇、爪鲵、赤狐、海豹、海豚等。鸟类400多种,占中国鸟类种类的31%。

辽宁省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3大类520多种。第一类浮游生物107种;第二类底栖生物280多种,主要有蛤、蚶、鲍鱼、海胆、牡蛎、海参、扇贝等;第三类游泳生物137种,包括头足类和哺乳类动物。辽宁省沿海捕捞业直接利用的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有鱼类117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70多种,如小黄鱼、大黄鱼、带鱼、鲅鱼、鳕鱼、鲳鱼等;虾类20多种,主要是对虾、毛虾、青虾等;蟹类10多种,主要是梭子蟹和中华绒螯蟹等;贝类20多种,主要有蚶、蛤、蛏等。辽宁省开发近海渔业生产潜力相当可观。近海水域二级生产力达320万吨,其中滩涂养贝生产潜力100万吨,沿岸动物生产潜力近150万吨,深水动物生产潜力70万吨。

辽宁省矿产资源

辽宁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0种,其中已获得探明储量的有66种(不含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放射性矿产、地下水和矿泉水),矿产地672处。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45种主要矿产中,辽宁省有36种620处矿产地。辽宁的菱镁矿是世界上具有优势的矿种,质地优良、埋藏浅,保有资源量矿石量25.6亿吨,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5.6%和25%左右,在全国具有优势的矿产还有硼、铁、金刚石、滑石、玉石、石油等6种,保有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56.4%(硼矿)、24.0%(铁矿)、51.4%(金刚石)、20.1%(滑石)、7.9%(石油),其中,硼矿、铁矿和金刚石居全国首位,滑石和玉石居全国第二位,石油居全国第四位。具有比较优势的矿产主要有煤、煤层气、天然气、锰、钼、金、银、熔剂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岩、硅灰石、玻璃用石英石、珍珠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沸石等16种。

分类
辽宁省

辽宁省地理环境

辽宁省地理环境

辽宁省位置境域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介于东经118°53’至125°46’,北纬38°43’至43°26’之间。南濒黄、渤二海,辽东半岛斜插于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遥相呼应;西南与河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东北与吉林省为邻;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辽宁省陆地总面积14.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辽宁省海域广阔,辽东半岛的西侧为渤海,东侧临黄海;海域(大陆架)面积15万平方千米,其中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千米。沿海滩涂面积2070平方千米;陆地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绥中县老龙头,全长2292.4千米,占中国海岸线长的12%。

辽宁省地形地貌

辽宁省地形概貌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势大致为自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东西两厢,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马蹄形向渤海倾斜。辽东、辽西两侧为平均海拔800米和500米的山地丘陵;中部为平均海拔200米的辽河平原;辽西渤海沿岸为狭长的海滨平原,称“辽西走廊”。在辽宁省陆地总面积中,山地为8.8万平方千米,占59.5%;平地为4.8万平方千米,占32.4%;水域和其他为1.2万平方千米,占8.1%。

辽宁省境内山脉分别列东西两侧。东部山脉是长白山支脉哈达岭和龙岗山的延续部分,由南北两列平行山地组成,海拔在500—800米左右,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峰有老秃顶子山(1325米)和花脖子山(1336米,为省内最高点)。主要山脉有清原摩离红山,本溪摩天岭、龙岗山,桓仁老秃子山、花脖子山,宽甸四方顶子山、凤城凤凰山,鞍山千朵莲花山和旅顺老铁山等。西部山脉是由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构成的,海拔在300—1000米之间,主要有努鲁儿虎山、松岭、黑山和医巫闾山等。

辽宁省有海洋岛屿266个,面积191.5平方千米,占中国海洋岛屿总面积的0.24%,占中国总面积的0.13%,岛岸线全长627.6千米,占中国岛岸线长的5%。主要岛屿有外长山列岛、里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大鹿岛、觉华岛、长兴岛等。

辽宁省水文

辽宁省境内有大小河流3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7条,在1000—5000平方千米的有31条。主要有辽河、浑河、大凌河、太子河、绕阳河以及中朝两国共有的界河鸭绿江等,形成辽宁省的主要水系。辽河是省内第一大河流,全长1390千米,境内河道长约480千米,流域面积6.92万平方千米。境内大部分河流自东、西、北三个方向往中南部汇集注入海洋。河流水文特点为:河道平缓,含沙量高,流量年内分配不均,泄洪能力差,易生洪涝。东部河流水清流急,河床狭窄,适于发展中小水电站。

辽宁省气候

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境内雨热同季,日照丰富,积温较高,冬长夏暖,春秋季短,四季分明。雨量不均,东湿西干。辽宁省阳光辐射年总量在100—200卡/平方厘米之间,年日照时数2100—2600小时。春季大部地区日照不足;夏季前期不足,后期偏多;秋季大部地区偏多;冬季光照明显不足。全年平均气温在7—11℃之间,最高气温零上30℃,极端最高可达40℃以上,最低气温零下30℃。受季风气候影响,各地差异较大,自西南向东北,自平原向山区递减。年平均无霜期130—200天,一般无霜期均在150天以上,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辽宁省是东北地区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在600—1100毫米之间。东部山地丘陵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西部山地丘陵区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是辽宁省降水最少的地区;中部平原降水量比较适中,年平均在600毫米左右。

分类
辽宁省

辽宁省行政区划

辽宁省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辽宁省共辖14个地级市,分别是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盘锦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辽宁省人民政府驻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号。

辽宁省行政区划一览

地级市行政代码车牌代码电话区号邮编下辖县级行政区
沈阳市(副省级、省会)210100辽A024110000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区、苏家屯区、浑南区、沈北新区、于洪区、辽中区、新民市、康平县、法库县
大连市(副省级、计划单列市)210200辽B0411116000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庄河市、长海县
鞍山市210300辽C0412114000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
抚顺市210400辽D024113000新抚区、顺城区、望花区、东洲区、抚顺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
本溪市210500辽E024117000平山区、溪湖区、明山区、南芬区、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
丹东市210600辽F0415118000元宝区、振兴区、振安区、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
锦州市210700辽G0416121000古塔区、凌河区、太和区、凌海市、北镇市、黑山县、义县
营口市210800辽H0417115000站前区、西市区、鲅鱼圈区、老边区、盖州市、大石桥市
阜新市210900辽J0418123000海州区、新邱区、太平区、清河门区、细河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
辽阳市211000辽K0419111000白塔区、文圣区、宏伟区、弓长岭区、太子河区、灯塔市、辽阳县
盘锦市211100辽L0427124000双台子区、兴隆台区、大洼区、盘山县
铁岭市211200辽M024112000银州区、清河区、调兵山市、开原市、铁岭县、昌图县、西丰县
朝阳市211300辽N0421122000双塔区、龙城区、北票市、凌源市、朝阳县、建平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葫芦岛市211400辽P0429125000连山区、龙港区、南票区、兴城市、绥中县、建昌县
按照行政区划代码排序,资料来源辽宁省政府网

分类
辽宁省

辽宁省历史沿革

辽宁省历史沿革

辽宁省古代

石器时代

辽宁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800年的新乐文化,距今6000年—5000年的红山文化,以及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禹分九州时,辽宁属于幽州。

代时,属于北方大国——孤竹国。

商亡后,箕子东迁,建立箕子朝鲜。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对孤竹、朝鲜和东胡、山戎进行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辽宁分属燕国辽东郡、辽西郡,下辖狗泽都、阳安都、白庚都、酉城都、侯城、二龙湖古城、真番障塞等。

并天下,分天下为36郡,其中在辽宁地区设置有辽东郡、辽西郡。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辽宁地区大部属辽东王,小部属燕王。

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年),划分天下为十三州,其中辽宁地区属幽州。

东汉时期,增设玄菟郡和辽东属国,郡国下设24个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州郡县时代。辽宁地区公孙度设置有平州,州下设有辽东郡、昌黎郡、玄菟郡、辽西郡、乐浪郡、带方郡等,郡下置县。

南北朝时期,地方政权更替频繁,辽宁的行政建置变迁十分繁杂,但从北燕开始基本上仍为州郡县三级制,州郡县数目越来越多,区划越来越小。

北齐时期,辽宁地区除高句丽设置的30个城外,北齐在此共设置了1州、2郡、7县。从晋元兴三年至唐乾封三年(404年—668年),辽河以东属高句丽,其所设行政建置为城邑建置机构。

隋、唐、辽、金时期,为道、路时代。在该时期内,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的一级机构基本上是道和路。

隋代,前期为州县二级制,隋代后期为郡县二级制;在辽宁地区设有柳城郡、辽西郡、辽东郡,郡下设县。

唐代,始行道、州、县三级制,辽宁地区归河北道管辖。道下设营州都督府(东夷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府下设有州县。

辽代,辽宁地区设有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道下设有府州县。

金代,辽宁地区设置有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北京路等,路下设有州县。辽金时期的基层建置机构州、县数量大,隶属关系繁杂,是辽宁地区普遍设置、广泛开发的时期。到金代,涉及辽宁地区的建置有4路,22个路属路、州、府,并下辖35个州县及8个州下县。

元代,辽宁地区设置了辽阳行省,行省下设有路、州、县机构。

明朝,辽宁地区设置了辽东都司,都司下设25卫和2州。

清初划归盛京特别行政区,清末改为奉天省。

清朝,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制度,以盛京将军(奉天将军)系统辖治旗人,以奉天府,府州县管理民人。

辽宁省近代

甲午战争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政府逼迫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欲割让辽东半岛。俄、德、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俄国以迫日还辽有功,同清政府签署中俄密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俄国租下旅顺与大连两港口。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本偷袭俄国在旅顺的海军,引起日俄战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朝政府改东北地区的军府制为行省制,裁撤盛京将军,设奉天省,简称“奉”。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北京政府统治时期,奉天省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民国二年(1913年),奉天省设立东路道、西路道、南路道、北路道、中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奉天省划分为辽沈道、东边道、洮昌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先后将北京改名北平,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改奉天市为沈阳市,“辽宁”才成为本省的现名。省下设有3市、59县、6旗。此外当时涉及辽宁地区的县有热河道的4个县及“关东厅”的旅顺市。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沦陷,伪满洲国在辽宁地区设有奉天省、锦州省、安东省、热河省,省下辖有市、县。杨靖宇领导的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战斗在辽宁省东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冀热辽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辽宁的建置基本上是省、市、县三级制。

辽宁省现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地区设辽东省、辽西省和沈阳市、旅大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5个中央直辖市,两省共辖9市、1个专区、49个县。

1952年11月,辽西省山海关市划归秦皇岛市。

1954年8月1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辽东、辽西省合并,成立辽宁省,原5个中央直辖市划归辽宁省管辖;辽宁省设10个地级市、1个县级市,36个县。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撤销热河省建置,将原由热河省管辖的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县、建昌县、北票县和喀喇沁左旗划归辽宁省管辖。

196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管辖。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辽宁省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