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北京市

北京市经济

北京市经济

北京市经济综合

2022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610.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7%。其中,第一产业[2]增加值111.5亿元,下降1.6%;第二产业增加值6605.1亿元,下降11.4%;第三产业增加值34894.3亿元,增长3.4%。三次产业构成为0.3︰15.9︰83.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0万元。

2022年,北京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14.4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2.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69.2亿元,增长3.7%。

北京市第一产业

2022年,北京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2.0%。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129.8亿元,增长2.3%;林业产值86.5亿元,增长1.4%。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万公顷,增长26.0%,粮食总产量45.4万吨,增长20.1%;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98.9万吨,增长20.1%;年末生猪存栏量36.8万头,下降37.7%,生猪出栏量32.2万头,增长4.3%。设施农业播种面积48.7万亩、实现产值59.8亿元,分别增长4.3%和3.3%。农业观光园1027个,实现总收入18.4亿元。实际经营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农户)7105户,实现总收入13.7亿元。

北京市第二产业

  • 工业

2022年,北京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03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6.7%,剔除新冠疫苗生产因素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2366.3亿元,下降5.7%。

  • 建筑业

2022年,北京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866.1亿元,比上年下降0.9%。本年新签订合同额20381.2亿元,增长1.9%。

北京市第三产业

  • 邮政电信

2022年,北京市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28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0.5%。邮政业完成邮政函件业务量1.1亿件,快递业务量19.6亿件。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5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2.6%。

  • 金融

2022年末,北京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218628.8亿元,比年初增加18899.2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97819.9亿元,比年初增加8786.9亿元。

2022年,北京市证券交易额184.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年末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拥有上市公司162家,比上年增加80家;拥有总股本213.5亿股,增长70.1%;北交所上市公司全年发行股票18.0亿股(其中公开发行17.5亿股),增长1.2倍;融资金额达到167.0亿元(其中公开发行163.8亿元),增长1.2倍。

2022年末,北京市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758.5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全年各类保险赔付支出776.0亿元,下降7.5%。

  • 旅游业

2022年,北京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8亿人次,比上年下降28.5%;实现旅游总收入2520.3亿元,下降39.5%。

  • 市场消费

2022年,北京市的市场总消费额比上年下降4.9%。

  • 对外经济

2022年,北京市地区进出口总值364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进口30555.5亿元,增长25.7%;出口5890.0亿元,下降3.8%。

2022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4.1亿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7%。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2022年上半年,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32.0亿元,首次超过金融业,增速和占比均居北京市首位,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北京市数字经济

2021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北京市将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2022年7月30日,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成果发布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正式发布。这是北京市首次以蓝皮书形式集中展示数字经济发展成效与成果。2021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16251.9亿元,占GDP比重达40.4%,比重位列全国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8918.1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54.87%。近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设企业年均增加1万家,北京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8000多家,占北京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19%。数字经济大型企业数量逐年增多,收入千亿级企业由2018年的2家增长到2021年的5家;百亿级企业由2018年的39家增长到2021年的58家。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北京市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二。

分类
湖南省

湖南省经济

湖南省经济

湖南省综述

2021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46063.1亿元,比上年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22.9亿元,增长9.3%;第二产业增加值18126.1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23614.1亿元,增长7.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9440元,增长7.8%。2021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8.0%。其中,民间投资增长9.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下降5.1%,非国有投资增长12.9%。分投资方向看,民生工程投资下降3.8%,生态环境投资增长3.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5%。分区域看,长株潭地区投资增长7.3%,湘南地区投资增长7.5%,大湘西地区投资增长6.2%,洞庭湖地区投资增长9.5%。2021年,湖南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50.7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税收收入2246.0亿元,增长9.1%;非税收入1004.7亿元,增长5.7%。税收收入中,国内增值税784.2亿元,增长11.9%;企业所得税271.0亿元,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64.8亿元,增长3.4%。其中,教育支出1389.9亿元,增长4.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45.1亿元,增长3.4%;卫生健康支出775.4亿元,增长6.6%;科学技术支出221.0亿元,增长5.6%;住房保障支出240.4亿元,增长1.1%。2022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48670.37亿元,同比增速4.5%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02.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9182.6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4885.1亿元,增长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598元,增长4.8%。三次产业结构为9.5:39.4:51.1。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2%、51.3%和40.5%。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6%,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4%。

湖南省第一产业

2021年,湖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62.4亿元,增长10.4%。其中,农业产值3532.9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455.8亿元,增长9.5%;牧业产值2542.5亿元,增长20.6%;渔业产值570.8亿元,增长4.3%。2021年,湖南省粮食种植面积4758.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6千公顷,增长0.1%。其中,夏粮面积113.9千公顷,增加7.6千公顷,增长7.1%;早稻面积1219.6千公顷,减少6.1千公顷,下降0.5%;秋粮面积3424.9千公顷,增加2.2千公顷,增长0.1%。秋粮面积中,中稻及一季晚稻面积1479.2千公顷,增加3.1千公顷,增长0.2%;双季晚稻面积1272.3千公顷,减少19.7千公顷,下降1.5%。全年粮食产量3074.4万吨,比上年增加59.2万吨,增产2.0%。其中,夏粮产量45.2万吨,增加2.0万吨,增产4.7%;早稻产量743.8万吨,增加25.1万吨,增产3.5%;秋粮产量2285.4万吨,增加32.1万吨,增产1.4%。2021年,湖南省棉花种植面积60.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2%;糖料种植面积7.5千公顷,下降0.8%;油料种植面积1479.8千公顷,增长1.8%;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391.5千公顷,增长2.7%。棉花产量8.0万吨,增产8.1%;油料263.0万吨,增产0.9%;烤烟18.4万吨,增产0.4%;茶叶25.9万吨,增产3.4%;蔬菜及食用菌4268.9万吨,增产3.9%。2021年,湖南省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559.7万吨,比上年增长23.7%。其中,猪肉产量443.1万吨,增长31.2%;牛肉产量21.3万吨,增长3.9%;羊肉产量17.5万吨,增长8.7%;禽肉产量77.8万吨,下降0.5%。年末生猪存栏4202.0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2.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68.1万头,增长4.7%;牛存栏435.1万头,下降0.7%;羊存栏775.1万只,增长1.8%;家禽存笼37456.1万羽,下降0.6%。全年生猪出栏6121.8万头,比上年增长31.4%;牛出栏180.7万头,增长3.5%;羊出栏1064.1万只,增长8.2%;家禽出笼54025.2万羽,下降0.7%。禽蛋产量117.9万吨,下降0.8%;牛奶产量5.7万吨,增长1.8%;水产品产量266.1万吨,增长2.8%。2021年,湖南省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8千公顷。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66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463万亩。开工各类水利工程7.0万处,投入资金267.1亿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0.7亿立方米。农村公路提质改造4510千米。

湖南省第二产业

2021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其中,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8.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0.6%。高技术制造业[4] 增加值增长21.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3.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5] 增加值增长13.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1.7%。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9.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4.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0.2%。分区域看,长株潭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湘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大湘西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洞庭湖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2021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大米1908.1万吨,比上年增长6.2%;饲料2038.3万吨,增长17.6%;原油加工量808.9万吨,下降7.9%;水泥10454.8万吨,下降5.0%;钢材2979.7万吨,增长8.3%;十种有色金属233.2万吨,增长10.1%;混凝土机械3.7万台,下降6.8%;汽车67.3万辆,增长4.9%;发电量1658.6亿千瓦时,增长10.1%。2021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106.2亿元,增长31.8%;集体企业3.5亿元,下降9.2%;股份合作制企业0.2亿元,下降36.8%;股份制企业1716.6亿元,增长15.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75.3亿元,下降24.4%;其他内资企业58.3亿元,增长4.4%。利润总额居前五位的大类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36.9亿元,增长7.1%;专用设备制造业182.5亿元,下降21.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73.8亿元,增长20.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1.7亿元,增长3.7%;农副食品加工业113.4亿元,增长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2.67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8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9.9%。2021年,湖南省建筑业增加值39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0%。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339.4亿元,增长1.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6367.9万平方米,增长12.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029.1万平方米,增长13.1%。

湖南省第三产业

2021年,湖南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563.0亿元,比上年增长9.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52.4亿元,增长8.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13.5亿元,增长13.3%;金融业增加值2288.0亿元,增长4.5%;房地产业增加值2945.4亿元,增长2.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000.7亿元,增长15.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414.5亿元,增长7.7%。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7.6%,利润总额增长41.7%。2021年,湖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分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082.3亿元,增长14.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514.6亿元,增长13.6%。分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额16326.0亿元,增长13.6%;餐饮收入额2270.8亿元,增长20.6%。分区域看,长株潭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28.4亿元,增长14.5%;湘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8.4亿元,增长14.2%;大湘西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8.9亿元,增长13.8%;洞庭湖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1.0亿元,增长14.8%。2021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598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出口4212.7亿元,增长27.5%;进口1775.8亿元,增长12.3%。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570.1亿元,增长35.8%;加工贸易出口399.2亿元,下降23.3%。出口额居前五位的商品中,电子元件237.3亿元,增长38.2%;钢材226.4亿元,增长245.1%;服装及衣着附件197.5亿元,增长12.7%;鞋靴188.3亿元,增长51.7%;电工器材170.2亿元,增长52.7%。分产销国别(地区)看,出口美国726.9亿元,增长59.1%;出口香港519.1亿元,下降9.1%;出口欧盟[12] 477.5亿元,增长33.7%;出口东盟713.0亿元,增长20.7%。截至2021年底,湖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2891.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5531.4亿元,增长11.5%;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3818.2亿元,增长2.7%。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5845.0亿元,增长13.0%。其中,住户贷款余额20776.5亿元,增长13.0%;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34950.3亿元,增长12.9%。截至2021年底,湖南省境内上市公司132家,全年直接融资总额51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年末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19944.0亿元,增长13.8%。年末证券公司营业部439家,增加3家;全年证券交易额121727.9亿元,增长71.0%。年末辖区共有期货公司2家,同比减少1家;全年成交金额71384.1亿元,增长21.7%。2021年,湖南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08.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寿险保费收入748.5亿元,增长6.2%;健康险保费收入328.3亿元,增长12.6%;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40.7亿元,增长4.9%;财产险保费收入391.2亿元,下降3.2%。原保险赔付支出528.9亿元,增长11.3%。

分类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业国。2023年1月17日,据国家统计局消息:初步核算,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

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结构长期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城镇化、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等。在中央政府强力调控下,曾经过热的中国房地产经济开始降温。楼市调控产生的更大作用——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其效果开始显现。房地产过热暴露出中国经济一个大问题:制造业出现空心化,实体经济利润空间缩小,大量资金流向回报率高的房地产业,致使该行业价格最终暴涨。虽然房地产业能拉动经济,但经济发展不能靠高房价,泡沫一旦破裂,经济将长时间难以恢复。挤掉泡沫、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

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是,以满足需求作为经济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多元驱动作为满足需求、由大变强的现实途径,以协调来校正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经济发展要有系统思维,制定出富有远见的战略,着力优化动力结构,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中国经济发展需从历史、地理、增长、未来、联动、新科技、国际和空间等多个维度综合考虑。 [16]

地理

消费转化为动力 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脱离传统经济,不能脱离现有产业基础;中国经济发展需考虑东部沿海、中部平原、西北部山脉以及大江、大河、湖泊、湿地、河流等山川大势;中国经济发展要把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结构升级有机结合,处理好短期增长和长期竞争能力提升的关系。 

潮流

中国经济发展要顺应未来发展趋势与潮流,把握未来,面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要考虑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政策的关系;中国经济发展需考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生产方式的充分利用,抓住新科技革命催生新产业的战略机遇;中国经济发展要从世界大环境下确定比较优势,密切关注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发展要与空间布局优化相结合,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群发展、空间结构调整和优化等角度考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世界

中国经济要深植于世界的资源、生产、研发、设计、创新、贸易、金融和知识等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以高度开放和对外连接的国内市场,集结全球资源和要素,兼收并蓄,多元融合。

全球贡献

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质量增长,增长率高达6.9%,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继续带动世界经济前行。作为体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定盘星”和“压舱石”。

发展情况

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一个“五年规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12年1-9月份,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已经回落到7.7%。相较于中国过去30年接近10%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更是接近11.2%的增长速度。因此在10%或者8%以下,显然是经济增长变缓。另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种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变缓。增长保八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要保八,否则居民收入就会下降,社会就会出现问题。但是,已经回落到8%以下的增速,到9月份中国的新增就业已经超过1000万。换句话说到9月份为止,已经完成全年计划的新增就业数的114%。1—9月份统计的城镇失业率是4.1%。而且到9月份的时候,有18个省、市、自治区还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的增长幅度接近20%,这就意味着劳动力还是不足的,招工难,剩余就业难。换经济增速达到8%以下,中国仍然能够承受。三次回落至7%2013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经济增速为7.6%。回溯历史,1998年以来的15年里,中国经济增速有三次回落至7%平台,其中1999年上半年的增速同样为7.6%(按当时发布的数据,下同)。第一次增速回落至7%平台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速从1997年的8.8%,落至1998年的7.8%,进一步回落至1999年的7.1%。第二次增速回落至7%平台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刚刚爆发时的猛烈冲击,措手不及的中国经济增速从2008年三季度的9.0%猛落到四季度的6.8%、2009年一季度的6.2%、二季度的7.9%。第三次增速回落至7%平台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外需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到2012年二季度增速再度回落到7%平台,为7.6%,此后连续5个季度运行在7.4%至7.9%之间,期间略有反弹,但总体趋势是小幅下行。恢复增长截至2019年1月底,中国经济增长在2018年取得6.6%的好成绩,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全年6.5%左右的增长目标。 [2]2020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符合6%至6.5%的预期目标。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三季度增长6.0%,四季度增长6.0%。2020年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份最新经济数据。种种迹象显示,已经步入复工复产快车道的中国经济,主要指标持续改善,复苏态势仍在延续。2020年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疫情大考下2020年中国经济已实现正增长,分季度看,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长3.2%的基础上,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呈现稳定恢复增长态势。2021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初步核算,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  。2021年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至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8%,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1% [8] 。2021年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 2021年12月17日,经最终核实,2020年,GDP现价总量为1013567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减少了24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比初步核算数下降0.1个百分点。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 2022年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同比增长4.8%。 [12]2022年5月25日,2022年1—4月物流运行数据公布。4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冲击,物流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但农产品、能源采矿等基础产业物流需求实现增长,为抗击疫情、保障民生、推动经济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4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06.2万亿元,同比增长3.6%。从规模看,社会物流总额超过百万亿,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依然较为明显,物流需求依托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仍然保持扩张态势。从增速看,社会物流总额当月同比下降3.0%,累计增速较前期回落2.6个百分点。 [13]2022年12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核实的公告。公告显示,经最终核实,2021年,GDP现价总量为1149237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了55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