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

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西藏自治区民居

西藏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处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为材的竹楼或木楼,甚至还有窑洞。

帐篷:

帐篷是西藏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制作帐篷的材料一般是牛毛,纺线后编织拚缝而成。帐中以木杆支撑。牵拉帐篷的多为用牛羊毛或牛羊皮编拧成的粗绳,以木桩或牛羊角为帐篷桩,用以固定帐篷。在搭建帐篷时,牧民们通常将帐门朝东以背风;帐房中央为灶台,用以取暖、熬茶、做饭;帐篷内部正中多供神龛、佛经、酥油灯等;南侧摆放着食品等日常用品,还兼作厨房;北侧则主要摆放卧具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厅堂”。牧民们会在牵拉帐篷的绳子上挂上祈求福运的五彩经幡。

平顶碉房:

平顶碉房:在农区或城镇,更多见到的则是平顶碉房。最地道的碉房为石头所砌,也有的碉房为土木结构,特点是冬暖夏凉。碉房一般为多层建筑,底层一般用来作畜圈,二层为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作经堂,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西藏自治区饮食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酒文化: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比较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

茶文化: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分类
贵州省

贵州省地方文化

贵州省地方文化

贵州省苗族剪纸

黔东南苗族称剪纸为“剪花”、“苗花纸”。在长期的刺绣实践中,艺人们发现用剪纸图案来代替在绣面上描绘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既省工又省时,同时也能保持绣面的干净洁亮,从此,她们就把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艺术的“蓝本”。为了保证刺绣的质量,苗族妇女们把她们的聪明才华和喜怒哀乐等审美观融入到剪纸图案中,使之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族民间剪纸形式灵活多样,各具特色。如“中心构图式”,艺人主要在画面中心表现主题,四周讲究相应的对称协调,用不同的花木草虫来装饰搭配。这与“不完全对称”式那种以中轴为坐标,以量的平均分配来使画面产生稳定感、层次感和节奏感有所不同,突破只讲求统一,不讲求变化的单调刻板的构图形式。

贵州省美食文化

贵州菜又称黔菜。在明朝初期,贵州菜已趋于成熟,许多菜式都有600多年的历史。

贵州菜肴的一大特色就是酸。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菜家家腌制,食之开胃消食。酸汤则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酸菜的腌制主要原料为萝卜、白菜、卷心菜等。酸汤的制作又分菜类酸、鱼类酸、肉类酸、米类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

贵州省各地小吃一览表

地区美食
贵阳花溪牛肉粉、肠旺面、青岩豆腐、卤味、串串香、丝娃娃、洋芋粑、青岩卤猪蹄、青岩鸡辣角、清镇黄粑、青岩玫瑰糖、豆腐圆子、糕粑稀饭、恋爱豆腐果、酸辣烫、叉烧圆子粉等
六盘水水城羊肉粉、水城烙锅、岩脚面、郎岱富硒茶、水城凉粉、荷叶糯米鸡、豆汤圆子火锅、兰家牛肉粉、郎岱凉粉等
兴义刷把头、兴义羊肉粉、兴义牛肉粉、鸡肉汤圆、舒记杠子面、聂记凉剪粉、贞丰糯米饭、盒子粑、兴义香酥鸭、三合汤、冲冲糕、邱家鸡蛋糕等
安顺波波糖、安顺荞凉粉、安顺裹卷、鸡肉饼、黄平牛肉干、一品大包、碗耳糕等
瓮安阴辣椒、凉拌折耳根、漤菜、酸大肠等
毕节毕节汤圆、毕节羊肉粉、王猪脚、竹荪炖鸡、徐家太婆香豆花、恋爱豆腐、夜郎八卦鸡、王傻子烧鸡、炒荞饭、燕麦炒面、纳雍猪米肠、毕节臭豆腐干、燕麦炒面、奢香玉簪、发粑、黄粑、木梳粑、彝家水花酒、石姨妈菜叶豆腐乳、芙蓉蹄筋等
罗甸荞灰豆腐、荷叶粑、罗甸花米饭等
都匀冲冲糕、油炸鲜鱼、蹄花饭、砂锅豆腐、涮鸡片等
遵义羊肉粉、豆花面、豆腐皮火锅、赤水竹笋、绥阳空心面条、遵义鸡蛋糕等
铜仁江口米豆腐、油香粑、社饭等

分类
山东省

山东省文化

山东省文化

山东省方言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汉语方言分区资料,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

冀鲁官话: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

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指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及山东临沂、菏泽、滕州、济宁、曲阜等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

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 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其中山东青岛、烟台、威海,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山东省宗教

山东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种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东有千年以上历史,伊斯兰教主要自13世纪随回族穆斯林徙居山东后发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起来的。

1990年,全山东省信教群众120万人,宗教活动场所3040处,宗教教职人员2578人。

山东省饮食

鲁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省内地理差异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体系。宋代后,成为“北食”的代表之一。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已达黄河流域、东北,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鲁菜是中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唐及东北三省。

山东省戏曲

山东是中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时起等10人,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风双献头》深得人民的喜爱。戏曲到明清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

现代戏曲剧30多种,可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等。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获得梅花奖的豫剧演员章兰、朱桂琴、李新花等还活跃在山东各地的舞台上。

弦索腔由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主要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号称“东柳”的柳子戏是弦索腔剧种中流传较广。

肘鼓子腔,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所包含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由说唱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有:吕剧、坠剧、渔鼓戏、东路大鼓、八仙戏、蓝关戏等。

山东省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自20世纪以来,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齐鲁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齐鲁化。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分类
安徽省

安徽省地方文化

安徽省地方文化

在繁昌区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省这块土地上。

在东至县发掘了有着安徽“周口店”之称的距今40万年年前的华龙洞,在蚌埠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证据。安徽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

安徽省文化主要由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等组成。

安徽地域文化

分类简介
淮河文化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
新安文化新安文化,隋朝设立新安郡,明代为徽州府,明清之际经济文化发达,因而产生徽学。
皖江文化皖江文化,是以潜山为中心的古皖文化,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包含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京剧、黄梅戏徽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李公麟、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敬敷书院、省立安徽大学、发达的基础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禅宗二祖、三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桐城派文化、新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等。
庐州文化以庐州为代表的庐州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孕育出庐剧等优秀戏曲。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项目名称
民间文学鞭打芦花的传说孔雀东南飞传说六尺巷传说老子故事的传说
桐城歌徽州楹联匾额徽州民谣涂山大禹传说
皇藏峪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白牡丹的传说捻军歌谣
民间音乐砀山唢呐五河民歌皖西大别山民歌寿州锣鼓
凤阳民歌金寨古碑丝弦锣鼓繁昌民歌铜陵牛歌
淮河锣鼓贵池民歌石台唱曲九华山佛教音乐
谢郢锣鼓潜山弹腔徽州民歌齐云山道教音乐
民间舞蹈棒鼓舞卫调花鼓临北狮子舞祁门傩舞
旱船舞火老虎秧歌灯东至花灯
太和狮子灯肘歌抬歌竹马灯黎阳仗鼓
云舞十兽灯无为鱼灯板凳龙
戏曲黄梅戏庐剧徽剧泗州戏
皮影戏亳州二夹弦推剧南陵目连戏
淮北梆子戏坠子戏含弓戏皖南花鼓戏
曲子戏洪山戏文南词石台目连戏
白曲淮北花鼓戏嗨子戏鸡公调
灵璧琴书门歌锣鼓书淮北大鼓
扁担戏清音渔鼓道情梨簧戏
杂技与竞技华佗五禽戏晰扬掌埇桥马戏叶村叠罗汉
民间美术吴山铁字火笔画萧县剪纸望江挑花
萧县石刻灵璧钟馗画凤画青阳农民画
皖南木雕萧县农民画徽派版画徽州篆刻
传统手工技艺淮河柳编工艺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舒席制作技艺
大救驾制作工艺紫金砚制作技艺太平府铜壶技艺石台油坊榨制技艺
临泉毛笔制作工艺传统加工纸制作技艺无为剔墨纱灯技艺徽墨制作技艺
博望打铁工艺桑皮纸制作技艺徽州漆器制作技艺徽州建筑技艺
五城米酒制作工艺徽派盆景技艺滁菊制作技艺安徽茶叶
传统医药新安医学西园喉科
民俗花车转阁洋蛇灯走太平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琅琊山初九庙会涂山禹王庙会九华山庙会跳五猖
安苗节界首苗湖书会徽菜程大位珠算法
天长孝文化徽州祠祭轩辕车会九曲黄河阵

安徽省戏曲

安徽省被称为中国戏曲之乡,安徽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品种较多,名家迭出。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分别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坠子戏、花鼓灯、推剧、嗨子戏、文南词、目连戏、含弓戏、四平调、洪山戏、太湖曲子戏、怀腔、弹腔等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省文学

安徽省古代代表文学是徽文化、新安理学、道教文化、理学、桐城派、建安文学,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安徽新安江畔。朱熹亦自称“新安朱熹”。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安徽歙县篁墩,故誉为“程朱阙里”。

安徽省美术

安徽省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新安画派画派先驱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时期主要成员有方式玉、王尊素、吴山涛、王家珍、戴本孝、吴龙、吴田标、雪庄等,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安徽省方言

安徽境内方言

类别分布
徽语皖南徽语徽语是现代汉语中新近被确定的十大方言区之一(也有专家认为是吴语的分支)。皖南徽语主要指旧徽州府及部分毗邻地区的方言。歙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县、祁门、宁国(南鸿门乡等地)、东至县(东南部木塔一带)、石台县(占大区)等地的方言。
吴语吴语是现代汉语的十大方言之一。安徽省的吴语主要分布在黄山山脉以北和以东的14个县市范围内。其中太平县、泾县、石台县、铜陵、繁昌、南陵、湾沚区等地吴语的通用面较广。
赣语安徽省的赣语主要指通用于皖西南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安庆市、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县、贵池市西部及东南角等8个市县的方言。当地人传说,他们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的“瓦西坝”成批迁徙此地定居的。
江淮官话安徽省的江淮官话区,包括长江以南的池州、铜陵、芜湖、宣城、马鞍山等11个市县,和淮河以北的怀远县,江淮之间的合肥(除长丰县北部)、滁州(除明光部分地区、凤阳县)、六安市(除霍邱、寿县北部、金寨县西北部)、淮南(限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等地)、安庆(除望江县、怀宁县等赣语地区)等县市。
中原官话安徽省淮河以北的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和沿淮以南的凤阳县、蚌埠(不含怀远县南部)、淮南(不含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等地区)、寿县(北部)、霍邱、金寨县(西北部)、长丰县(北部)等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安徽省地名

乾隆年间,《清会典》从法律层面确定了顺治末、康熙初江南等三省分省的结果,乾隆《清一统志》将江苏与安徽两省分开,目录中已经全部为“以上某某省”。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分类
辽宁省

辽宁省地方文化

辽宁省地方文化

辽宁省民风民俗

辽剧:

又称辽南戏,源于营口盖州农村祭祀娱人的一种主要演出形式。演出时照本宣唱,唱腔曲调吸收、借鉴了河北省皮影的成分,唱腔以板式变化体为主。现有营口盖州辽剧团、大连瓦房店市辽剧团。

二人转:

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植根于民间文化,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

京剧:

颇具水平的有沈阳京剧院、锦州京剧院,前者是国家十大重点京剧院团之一。“南麒北马关外唐”,沈阳唐派(唐韵笙)是京剧的重要流派。

评剧:

评剧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和众多的表演流派,其中有3大流派韩花筱,都出自辽宁沈阳,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创立了韩派、花淑兰创立了花派、筱俊亭创立了筱派,

相声:

在中国相声地图上,沈阳的位置仅次于北京、天津。

评书:

知名演员有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单田芳等。

小品:

在每年的央视春晚上,有大批来自或成名于辽宁的演员,如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范伟、黄晓娟等。

舞蹈:

辽宁芭蕾舞团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五大芭蕾舞团之一。

海城高跷秧歌:

属于大鼓高跷,是辽南高跷的一支,经过300多年的不断演变,已经形成了舞蹈、杂技、音乐、小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辽宁省广播电视

辽宁电视台:创立于1959年10月1日,是中国最早的五家电视台之一。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1928年,奉天广播无线电台成立,台址位于沈阳市马路湾,即今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所在地。

辽宁广播电视塔:建成于1989年9月是集广播电视发射、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高塔是东北地区第一高塔,坐落于沈阳市沈河区青年大街南运河公园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