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风情

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举行,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主要传统运动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圆仓式,再用圆木组成伞形圆顶,顶中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传统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蒙古族传统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内蒙古自治区饮食文化

蒙古族人的传统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特色美食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酪、马奶酒、莜麦面、卓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麻叶、德兴元烧麦等。

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是牛、马、羊、骆驼的奶制品。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色表示纯洁、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哈达上,唱起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不可推让,谢绝主人的敬酒。

内蒙古自治区民间音乐

蒙古族四胡音乐

蒙古族地区流行的四胡,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弦轴和轴孔无锥度,利用弦的张力紧压轴孔以固定,有的还在琴杆、琴筒上镶嵌螺钿花纹为饰,细竹系以马尾为琴弓,弓杆中部包以长10厘米铜皮或镶钢片、象牙,根部装骨或木制旋钮,张丝弦或钢丝弦。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种。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天鹅湖公园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蒙古族长调民歌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二人台牌子曲

二人台牌子曲早期出现于清咸丰年间,是由内地民歌,戏曲曲牌,佛教,道教、祭祀音乐的演奏形式衍变而来,同时融入蒙古民歌的乐器演奏风格。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戏曲形式的组成部分,同时又独立于二人台唱腔之外的器乐曲。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除用于配合演员演出动作、烘托舞台演出气氛外,还可以作为民间器乐单独演奏。二人台牌子曲是蒙汉劳动人民共创的民间音乐形式,100多年来为歌唱劳动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的音乐创作是蒙汉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体现。

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

潮尔道是很多典籍里的称呼,如果用蒙语来说,更准确的发音是“潮尔啉哆”。道既啉哆是蒙语“歌唱”的意思,潮尔道就是“和声演唱”的意思。潮尔道所谓的和声演唱是两个声部和在一起的演唱,其中高音部就是长调,而低音部部分就是潮尔道。

内蒙古自治区语言方言

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语(内蒙古方言),包括:1、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语。2、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语。3、卫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尔扈特、额鲁特、察哈尔土语。

汉族和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汉语,各地不一致,东部地区(东四盟和锡林郭勒盟东部)使用东北官话居多;中西部(巴彦淖尔至锡林郭勒盟西部)使用晋语较多;阿拉善盟等受甘肃、宁夏影响较大,以兰银官话为主。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字

蒙古文字

内蒙古自治区使用传统蒙古文字,主要通用回鹘式蒙古文;与蒙古国主要使用西里尔蒙古文音同字异。蒙古文字从蒙古人开始纪录自己的语言以来,就有很大的变化。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其他友好邻族的语言文字。传统蒙文是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形成的。早期的蒙古文字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款都跟回鹘文相似,称作回鹘式蒙古文。

分类
山西省

山西省历史文化

山西省历史文化

山西省历史文化综述

山西是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考古还表明:最早约在1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火烧骨,把中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山西南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约在4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史传“尧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舜都蒲坂(今运城永济市西南),禹都安邑(今运城夏县西北)”,记载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今临汾市尧都区南部有尧庙、东部有尧陵,运城市盐湖区北中部有舜帝陵庙。《禹贡》载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一带。近年来,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中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约公元前2070年,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奴隶制的夏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原始公社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开启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山西省文保

山西省素有文物大省的美誉,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单位”)名单中,山西新增79处,“国保单位”达531处,数量稳居全国第一。

山西省“国保单位”以其质量高、种类全、年代跨度久远、保存原貌完好而著称于世,蕴含文化多元,涵盖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革命遗址等相关类型。这些文物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在山西目前的531处“国保单位”中,古建筑数量最多,为421处,占比79.3%;古遗址46处,占比8.7%;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8处,占比5.3%;古墓葬20处,占比3.8%;石窟寺及石刻15处,占比2.8%;另有其他类一处,为稷山大佛。按类型划分,古建筑高居第一位,其次为古遗址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分别对应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特色文化。

山西省共11个地市均分布国保单位,其中,山西运城达103处,为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其后是长治74处、晋城72处、晋中70处、临汾54处、吕梁39处、太原38处、忻州37处、大同32处(含跨县一处)、阳泉11处、朔州6处,跨区域2处。

山西省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数量达1848处,单体古建筑可能达三十多万处,其中国保单位420处,约占中国古建筑国保单位的五分之一,占山西省国保单位总数的五分之四。山西古建筑不仅数量丰富,其年代之久远更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

山西省非遗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8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3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2103项,县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089项,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

山西省方言

山西省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晋语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山西省戏曲

山西省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至明代时,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演变出了“蒲州梆子”戏;蒲州梆子后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相结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赛戏之风也盛行开来,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出,唱“对台戏”。1980年晋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大戏

山西省地方剧种中的“大戏”即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梆子戏的曲体结构是首创的“两句式”“板腔体”剧种。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今永济)而得名,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剧目多达1000余个;蒲州梆子传到晋中,与当地的秧歌及说唱艺术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同治以后,随着晋中地区经济的繁荣,中路梆子名气愈益响亮,以“晋剧”称名于世;明朝末年,二次大规模移民使大量晋南人迁居晋北,移民喜闻乡音,使蒲剧在晋北渐渐传播开来,受到蒲剧传播的影响,晋北产生了声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起源于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晋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

小戏

上党落子和晋南眉户是小剧种中的大剧。受宗教文化影响,山西有晋北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戏、永济道情戏等道情戏;山西各地的秧歌戏有16种;“碗碗腔”剧种代表为“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其他小戏有二人台、小花戏、繁峙蹦蹦、耍孩儿、凤台小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

山西省节令

山西省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添仓节

添仓就是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里添东西,指望当年增产增收。到了添仓节,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六月六节

六月初六日,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遂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初六日,在山西许多地方演化成了庙会。

山西省庙会

山西人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山西民间古庙会代表:太原动物园庙会;晋祠古庙会;乡宁县四月初八“油糕会”;洪洞广胜三月十八古庙会;芮城县三月三古庙会。

山西省艺术

山西锣鼓

威风锣鼓山西省的鼓品种达数十种,其中代表为山西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剪纸

广灵剪纸“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著称。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制出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

面塑

山西民间面塑山西省民间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生活理想的体现。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

旺火

生旺火是山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单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炕围画

炕围画的形式构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两组边道,按照一定的规格布置而形成其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以各种画空。既具完整对称的装饰形式,又具简繁对比的表现内涵。炕上部分是其主体,锅台画、灶头画、看墙画是其外延部分。

山西省宗教

山西省境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个宗教团体,信教群众约185万人。全省经认定备案宗教教职人员6386人,全省宗教活动场所2844处,各级宗教团体共221个。

佛教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山西境内。南北朝时期山西佛教盛行,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太武帝讨灭北凉后,将信奉佛教的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3万户迁徙到平城(今大同),由于鲜卑人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亟需安抚汉人,所以具有麻痹作用的佛教在北魏境内兴盛起来。唐朝是山西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佛教的各个宗派如纷纷来到山西建立基地,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道教

永乐宫东汉时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数地方修建了道教庙观。《清凉山志》记载: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南北朝是山西道教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北魏王朝统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师道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山西道教进入了第一个历史高峰期。唐朝统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巩固统治地位,山西道教进入又一个历史兴盛时期。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滞。

山西省文化村镇

截至2016年3月,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先后公布了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山西省共有8个镇、32个村上榜。

山西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一览

批次类别村镇名称
第一批名镇静升镇(灵石县)
名村西湾村(临县碛口镇)
第二批名镇碛口镇(临县)
名村皇城村(阳城县北留镇)张壁村(介休市龙凤镇)西文兴村(沁水县土沃乡)
第三批名镇汾城镇(襄汾县)娘子关镇(平定县)
名村梁村(平遥县岳壁乡)良户村(高平市原村乡)郭峪村(阳城县北留镇)
小河村(阳泉郊区义井镇)
第四批名镇大阳镇(泽州县)
名村师家沟村(汾西县僧念镇)李家山村(临县碛口镇)夏门村(灵石县夏门镇)
窦庄村(沁水县嘉峰镇)上庄村(阳城县润城镇)
第五批名镇新平堡镇(天镇县)润城镇(阳城县)
名村店头村(太原晋源区晋源街道)大阳泉村(阳泉郊区义井镇)西黄石村(泽州县北义城镇)
苏庄村(高平市河西镇)湘峪村(沁水县郑村镇)王化沟村(宁武县涔山乡)
北洸村(晋中太谷区北洸镇)冷泉村(灵石县两渡镇)阎景村(万荣县高村乡)
光村(新绛县泽掌镇)
第六批名镇周村镇(泽州县)
名村丁村(襄汾县新城镇)郭壁村(沁水县嘉峰镇)大周村(高平市马村镇)
拦车村(泽州县晋庙铺镇)冶底村(泽州县南村镇)奥治村(平顺县阳高乡)
谷恋村(祁县贾令镇)伯方村(高平市寺庄镇)屯城村(阳城县润城镇)

分类
河北省

河北省历史文化

河北省历史文化

  • 文化遗产

河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046处,拥有长城、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庙宇、清东陵、清西陵等3项5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居全国第三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0处,居全国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7项,居全国第二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1人,居全国前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0人。

  • 红色太行(革命文化)

支撑元素主要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129师司令部、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前南峪抗大旧址等。太行山纵贯我省西部在全国具有很高知名度,从南到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四市的太行山区分布着129师司令部、前南峪抗大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等全国知名的革命圣地,特别是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前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 壮美长城(和合文化)

支撑元素主要包括老龙头、山海关、潘家口水下长城、金山岭长城、大境门等。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融合线。河北是长城途经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最具代表的省份。

  • 诚义燕赵(根脉文化)

支撑元素主要包括赵国都城:邢台、邯郸及邢台古城、中山国遗址、易县燕下都、涿州三义宫、邺城、永年广府古城、正定古城等。战国七雄在中国家喻户晓,河北省据有其二,另外中间还有一个号称战国第八雄的中山国。无论是燕人荆轲国难当头的慷慨悲歌、义无反顾,还是在赵国信都(今河北邢台)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开中国改革之先河,廉颇、蔺相如外敌当前摒私欲讲大义的将相和,包括中山以千乘之国七雄虎视中不甘平庸、奋发有为的无畏气概。

  • 神韵京畿(直隶文化)

支撑元素主要包括直隶总督署、承德避暑山庄,遵化清东陵,易县清西陵,宣化钟鼓楼、义和团廊坊大捷以及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涿鹿县三祖圣地、张北县元中都遗址等。河北元为中书省,明为京师,清为直隶省,地位显赫,拱卫首都的地理位置一直延续下来。清代直隶总督统管京津冀衙署在保定,第二政治中心在承德,清朝皇家陵寝一处为唐山遵化的清东陵,另一处为保定易县的清西陵。同时北洋、民国时期包括建国后河北省会在京津保之间的变迁也可挖掘宣传,还有张承与北京的后花园、水源地关系,廊坊的京津走廊地位等。位于张家口阳原县境内泥河湾古人类遗址、涿鹿县中华炎黄蚩三祖圣地、张北县元中都遗址等历史遗存,更强化了京畿重地的神韵感。

  • 弄潮渤海(开放文化)

支撑元素主要包括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黄骅港以及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唐山。河北环渤海有著名的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唐山,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座成功的机械化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和第一件卫生瓷,有旅游胜地北戴河、黄金海岸等,有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和黄骅港等系列港口。

分类
天津市

天津市历史文化

天津市历史文化

天津市方言

天津话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流行于天津及其周边地区,特指以天津老城为中心的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天津方言岛”内人们所说的方言。

天津市民俗

天津是中国北方的曲艺之乡,各种表演艺术门类齐全,民间工艺有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魏记风筝、天津地毯等

天津市饮食

津菜是具有天津风味的地方菜系。历经几百年发展,逐步完善成一个涵盖汉民菜、清真菜、素菜、家乡地方特色菜和民间风味小吃的完整体系。

天津市建筑

天津是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最早的城市之一,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文化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天津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个,完整保存着877座历史风貌建筑,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 古代建筑

天津独乐寺天津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16年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包括独乐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楼教堂、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黄崖关古长城,有各种造型的烽火台20多座,盘旋于群山峻岭之中,四周风景优美如画。天津市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著名的有天后宫、玉皇阁、文庙、天主教堂、清真大寺、大悲禅院、广东会馆,以及周恩来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旧址等。

  • 近代建筑

意式风情区(6张)天津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城市建筑独具特色,既有雕梁画栋、典雅朴实的古建筑,又有众多新颖别致的西洋建筑。有英国的中古式、德国的哥特式、法国的罗曼式、俄国的古典式、希腊的雅典式、日本的帝冠式等,通常把这些外国建筑称为“小洋楼”。

  • 现代建筑

新时期天津建造很多风格迥异的建筑,如建成时中国第一高的天津广播电视塔,具有欧式风情的津湾广场、天津音乐厅,融合中国传统折纸艺术元素的现代风格建筑津塔,拉德芳斯区新凯旋门风格的津门建筑群,玻璃与钢结构形如天鹅的天津博物馆,跨越海河永乐桥上的摩天轮天津之眼,大型现代火车站天津站、天津西站,以及天津站旁的全金属质地的世纪钟等。天津包括在建的超过150米的摩天大楼有60余栋,位居世界前列。

  • 桥梁建筑

解放桥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道密布,建有大量各式各样的桥梁,近代的开埠,使天津拥有了一些西方开启式钢桥如吊旋的解放桥、金钢桥,平转的金汤桥,平拖的金华桥。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天津共有桥梁100多座,其中跨海河桥梁达20多座,每座桥都有不同的样式。海河桥梁有永乐桥、金钢桥、狮子林桥、进步桥、北安桥、大沽桥、赤峰桥、保定桥、大光明桥、金阜桥、直沽桥、光华桥、国泰桥、富民桥等。

  • 地标建筑

天津环球金融中心津塔:是天津新的地标式建筑,津塔高336.9米。

鼓楼:位于天津老城中心,曾是天津卫的“三宗宝”之一,民谚说:“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津湾广场:坐落于和平区解放路金融街地区,是天津20项重大服务业项目之一,是天津金融城标志性区域。

天塔:位于河西区聂公桥南、紫金山路与津溜公路汇合处,天塔总高度415.2米,占地300亩,世界第七,亚洲第三高塔。天塔1991年建成,耸立于碧波与云霄之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水中之塔”,其势如剑倚天,享有“天塔旋云”之美称。

天津之眼:天津之眼是永乐桥摩天轮,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摩天轮直径110米,轮外装挂64个360度透明座舱每个座舱可乘坐8个人,可同时供512个人观光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主楼高达530米,是国内施工难度最大的超高建筑之一。在“已建成及已封顶超高层建筑类别”位列中国长江以北第一高楼、全中国第四高楼及全球第八高楼。(截至2018年)

天津市宗教

天津有五种宗教得到政府承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1979年以来共恢复开放宗教活动场所79处,其中佛教的大悲院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天主教的望海楼天主堂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天主教天津教区的主教座堂西开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大寺、基督教安里甘教堂以及道教的天津天后宫和玉皇阁。

天津市曲艺

天津是诸多曲艺形式发源、兴盛和发展的地方。其中,天津时调、天津快板、京东大鼓、京韵大鼓、铁片大鼓、快板书等曲艺形式是在天津形成;而京剧、河北梆子、相声、评剧、评书、单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是在天津兴盛和发展的。相声和京剧更是天津曲艺的重要代表。

  • 相声

天津的相声兴始于清末民初。那时在天津老城城根开始有了专供艺人演出的两块“明地”。天津著名的相声演员有: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高英培、马季、冯巩、牛群、郭德纲等。

  • 话剧

话剧《雷雨》话剧是中西文化在天津碰撞交融最为突出的代表。早在1901年,教育家张伯苓就开始提倡戏剧,其弟张彭春则是第一个到外国学习现代戏剧艺术,并把西方写实剧首先介绍到中国的早期话剧活动家及导演。1906年,李叔同与同学曾孝谷在天津创办业余话剧团体“春柳社”并首演《茶花女》,开中国话剧之先河。天津的剧作家曹禺创作的话剧《雷雨》便是以民国时期的天津作为背景。此外,天津出现过的著名话剧人还有焦菊隐、于是之、林兆华、谢添等。

天津市音乐

20世纪30年代,几位世界级的古典音乐家包括小提琴家雅沙·海飞兹、弗里茨·克莱斯勒、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等先后来到天津演出。李叔同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作词的《送别歌》在民国初年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名篇。

天津市文学

天津文学是“津味文学”和“卫派文学”的集合,在某一历史阶段曾间断性地呈现出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如“津味小说”的出现,但置放到一个更为长远的历史视域来看,“天津文学”的地域性和传承性都不那么明显。

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天津文坛是由解放区来的作家、诗人、戏剧家主导的,他们自身也成为天津文坛的主体,如孙犁的《风云初记》和《津门小集》等,都在这时期诞生。天津作家冯骥才是天津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小说、散文众多,《挑山工》《珍珠鸟》等多篇文章入选教科书。

天津市书画

天津绘画历史久远,康熙乾隆年间,天津画坛是正统画风的重要领地。天津书法界早期有四大家,华世奎、孟广慧、严修、赵元礼。天津书画八大家有王学仲、孙其峰、孙克纲、王颂余、萧朗、爱新觉罗·溥佐、赵松涛、穆仲芹,还有弘一法师李叔同等。当代书画家有何家英、霍春阳、吴玉阳。

天津市地名由来

关于”天津”之名的由来,最早的记载是关于星座。《隋书·天文志》在记载”九坎东列星”时说:”尾亦为九子箕,亦曰天津”;《宋史·天文志》道:”天津九星在虚宿”;旧《静海县志》却云:”女宿上有天津九星”;乾隆《天津县志》收记了以上诸条,并把此作为天津”故以为名”的说法之一。

而史料最充分、记载最清楚的一种说法,是明成祖朱棣赐名说。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王朝权利,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王,分别驻守各地。第四个儿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燕王朱棣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在诸王中实力最强。由于建文帝平庸无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难”为名,发兵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朱棣率兵从天津的前身——直沽出发,偷袭沧州,并经过几年的战争,最终攻陷南京,夺取皇位。1402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为了纪念开始发兵的”龙兴之地”,朱棣把”直沽”这个曾经的”天子渡河之地”赐名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天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天津得到赐名后,于同年设置了军事部门。”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至今人们经常提到的”天津卫”一词,就是从此而来。

分类
北京市

北京市历史文化

北京市历史文化

北京市名称由来

北京市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北京市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废顺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北京市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市文物古迹

区县北京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合计126处)
东城区北京大学红楼丨天安门丨人民英雄纪念碑丨故宫丨天坛丨智化寺丨国子监丨雍和宫丨皇史宬丨古观象台丨北京城东南角楼丨正阳门丨太庙丨社稷坛丨北京孔庙丨崇礼住宅丨北京鼓楼、钟楼丨可园丨孚王府丨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淳亲王府、英国使馆旧址、花旗银行旧址、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日本使馆旧址、意大利使馆旧址、正金银行旧址、日本公使馆旧址、法国使馆旧址、奥匈使馆旧址、国际俱乐部旧址、法国兵营旧址、比利时使馆旧址、圣米厄尔教堂)丨袁崇焕墓和祠丨地坛丨柏林寺丨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丨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丨亚斯立堂丨协和医学院旧址丨孙中山行馆丨明北京城城墙遗存(东便门段、左安门值房)丨文天祥祠丨普度寺丨东堂丨基督教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旧址丨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丨智珠寺丨北京站车站大楼
西城区妙应寺白塔丨北海及团城丨北京宋庆龄故居丨恭王府及花园丨郭沫若故居丨牛街礼拜寺丨天宁寺塔丨大高玄殿丨历代帝王庙丨南堂丨景山丨白云观丨法源寺丨先农坛丨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丨德胜门箭楼丨月坛丨中南海丨关岳庙丨醇亲王府丨广济寺丨安徽会馆丨报国寺丨清农事试验场旧址丨西什库教堂丨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丨北京国会旧址丨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丨国民政府财政部印刷局旧址丨大栅栏商业建筑(瑞蚨祥旧址门面、谦祥益旧址门面、祥义号旧址门面、劝业场旧址)丨北平图书馆旧址丨北京鲁迅旧居丨万松老人塔丨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西便门段)丨克勤郡王府丨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教堂丨西交民巷近代银行建筑群(中央银行旧址、大陆银行旧址、保商银行旧址、中国农工银行旧址、户部银行旧址)丨辅仁大学本部旧址丨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丨李大钊旧居丨梅兰芳旧居丨长椿寺丨北京湖广会馆
朝阳区北京东岳庙丨清净化城塔丨元大都城墙遗址丨日坛丨四九一电台旧址
海淀区真觉寺金刚宝座丨颐和园丨圆明园遗址丨觉生寺丨景泰陵丨碧云寺丨大慧寺丨十方普觉寺丨未名湖燕园建筑丨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丨元大都城墙遗址丨大觉寺丨静明园丨健锐营演武厅丨万寿寺丨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丨摩诃庵丨慈寿寺塔丨醇亲王墓丨双清别墅丨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
丰台区卢沟桥丨金中都水关遗址丨镇岗塔丨长辛店“二七”大罢工旧址(劳动补习学校旧址、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旧址、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警察局驻地旧址、二七机车厂近代建筑遗存、工人夜班通俗学校旧址、“二七”烈士墓)
石景山区法海寺丨承恩寺丨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通州区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潞河中学、富育女校、华美学校)
房山区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含房山大白玉塘采石场遗址)丨周口店遗址丨琉璃河遗址丨万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丨十字寺遗址丨金陵丨良乡多宝佛塔丨姚广孝墓塔丨琉璃河大桥丨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
昌平区居庸关云台丨十三陵丨银山塔林丨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
门头沟区戒台寺丨潭柘寺丨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丨灵岳寺
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平谷区上宅遗址
延庆区延庆古崖居丨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
跨省文保大运河(北京段包括:高梁闸、什刹海、玉河故道、白浮泉遗址、黑龙潭及龙王庙、广源闸、平津闸、庆丰闸、永通桥及石道碑、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南新仓、通州燃灯塔等文物点)丨长城
备注1.明北京城城墙遗存为东城区和西城区共有。2.元大都城墙遗址为朝阳区和海淀区共有。3.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为昌平区和延庆区共有。4.玉河故道包括澄清上闸(含万宁桥)、澄清中闸(含东不压桥)5.包括北齐长城、明长城。北齐长城东起平谷区,经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昌平区,门头沟区。明长城东起平谷区,经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昌平区,西迄门头沟区。

北京市文化遗产

  • 京剧

京剧是中国国粹。京剧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 风俗特产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风习俗:北京小吃、京剧、京韵大鼓、相声、舞台剧、铁板快书、景泰蓝、牙雕、毛猴、漆雕、赛蝈蝈和蝈蝈笼、吹糖人、捏面等等。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种类文化
音乐智化寺京音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门头沟京西幡乐、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顺义曾庄大鼓
舞蹈门头沟京西太平鼓、延庆旱船、昌平后牛坊村花钹大鼓、密云蝴蝶会、米粮屯高跷会、海淀扑蝴蝶、白纸坊太狮老会、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沙峪村竹马、汤河川大班小班米粮屯高跷、蝴蝶舞、童子大鼓老会、花钹大鼓、蝴蝶会
戏剧昆曲、京剧、河北梆子、大兴诗赋闲、柏峪燕歌戏
曲艺相声、岔曲、单弦、京韵大鼓、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平谷调、京西太平鼓、和韶乐、曾庄大鼓、京西幡乐沙峪竹马、柏峪秧歌戏、赋弦
杂技与竞技天桥中幡、抖空竹、帽山满族二魁摔跤、围棋、中国象棋
美术北京牙雕工艺、曹氏风筝工艺、北京玉器工艺
手工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北京雕漆工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北京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宝刀衡制作工艺、绒布唐工艺、曹氏风筝工艺
传统医药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民俗北京春节厂甸庙会、门头沟妙峰山庙会、东岳庙行业祖师信仰习俗、房山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石景山古城村秉心圣会、通州区漷县镇张庄村龙灯会、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老会、张庄龙灯会、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全聚德烤鸭

老字号

种类品牌
饭庄全聚德,便宜坊,东来顺,稻香村,沙锅居,白魁老号,烤肉季,六必居,都一处烧麦馆,鸿宾楼,烤肉宛,王致和,正明斋,信远斋,泰丰楼,正阳楼,全素斋,一条龙,曲园酒楼,鸿兴楼,爆肚冯,燕雅轩,丰泽园,仿膳饭庄,东兴楼,西来顺,又一顺,恩元居
绸缎行瑞蚨祥,内联升,元隆顾绣,步瀛斋,谦祥益,丽丰祥,盛锡福,马聚源,天成斋,黑猴儿,同升和
药店同仁堂,南庆仁堂,长春堂,永仁堂,千芝堂,万全堂,鹤年堂
茶庄吴裕泰,元长厚,张一元,庆林春,永安茶庄,森泰茶庄,吴肇祥
文墨办公一得阁,文盛斋,戴月轩,荣宝斋,成文厚,萃文阁,清秘阁,文房四宝堂
小吃年糕杨,小肠陈,都一处,褡裢火烧,老磁器口豆汁店,华天小吃,爆肚冯,天兴居,庆丰包子,锦芳小吃、青云阁、天福号,坐地户,羊头马,豆腐脑白,年糕钱,老舍茶馆,姚记炒肝店,锦馨豆汁店,隆福寺小吃店,馄饨侯,东兴顺爆肚张,李记白水羊头,老磁器口豆汁店
其他普兰德,张顺兴,龙顺成,天蕙斋,大明眼镜,亨得利,亿兆百货,中国照相馆

北京市宗教文化

北京地区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万,约占北京4%。北京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

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北京市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主要寺庙观堂

佛教潭柘寺雍和宫(喇嘛教)广化寺广济寺
云居寺戒台寺法源寺报国寺
道教白云观(全真道)东岳庙(正一道)~~
伊斯兰教牛街礼拜寺东直门外清真寺东四清真寺~
天主教西什库教堂宣武门教堂王府井天主堂西直门天主堂
东交民巷天主堂天主教东堂天主教南堂~
基督教文门堂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市口堂宽街堂
海淀堂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尼古拉教堂(东正教)~

北京市建筑文化

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市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

2021年12月19日,北京文物局发布消息称,在北京市房山琉璃河遗址,2021年最新发掘的一座西周墓葬中出土了青铜卣。据介绍,青铜卣上的铭文出现“太保”“墉燕”“燕侯宫”等内容。有关专家认为,铭文中的“墉”字,是筑城之意,证实周王重臣召公亲自来过琉璃河遗址,并在此筑都。这篇铭文以文字资料实证了三千余年的北京市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

  • 皇家建筑

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天坛布局合理,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传统民居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

宗教建筑

北京市现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市牛街礼拜寺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的西什库教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等。

中轴线建筑

北京中轴线是指元、明、清时的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北京市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千米。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市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永定门、中华门、地安门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毁,后重新修建了永定门城楼。

北京城池

北京市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

北京市饮食文化

北京市被《福布斯》列为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北京市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豆面酥糖、酸梅汤、茶汤、小窝头、茯苓饼、果脯蜜饯、冰糖葫芦、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灌肠、爆肚、炒肝等。

分类
湖南省

湖南省历史文化

湖南省历史文化

湖南省特色

  • 湖湘文化

岳麓书院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二者融贯,构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38]

  • 客家文化

客家人聚居在湘东、罗霄山脉以西的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桂东、汝城等地。他们在这儿的第一代祖宗,大多是来自遥远的广东、福建,也有江西老表。近年来,湖南客家人时常见诸媒体,以客家话、客家山歌、客家饮食等形式吸引人们的眼球。据湖南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宗铮的多年调查,湖南的客家人口多达200万,分布在湖南东部与江西省交界处以及南部与广东、广西交界处,分布成一条呈“L”线的狭长区域。其中,湘东罗霄山区的人数最多。而湘东客家人最多的县市为浏阳市,随后的则是炎陵、攸县、醴陵等地。浏阳的客家人数最多,但客家人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在炎陵。在全县人口以及居住面积中所占比例最大;语言、风俗最接近粤东地区的客家人,各种风俗习惯得到较好传承。 [125]湘东人的日常生活里,油茶、红薯、辣椒,以及醴陵瓷器、浏阳夏布与客家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另一方面,“湘东人”自小接受的学校教育,同样离不开客家人,他们当年创办的书院、义学等是现今的一些中小学校的前身。客家人来到湘东地区之后,先解决吃住等基本生存,再谋求其他。读书以致仕,寻求族群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明清两代,他们来到湘东地区,注入新鲜血液和生猛风气,为湖南的近代发展提供动力。

湖南省非遗

截至2022年10月,湖南省共10大类5254个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10个、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07个,国家级传承人121人、省级传承人304人、市县级传承人4416人。昆曲、皮影戏、汩罗江畔端午习俗、二十四节气等四项非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等3个项目被文旅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范围。全省设立省级非遗保护中心1个,14个市州设立非遗科(处)8个、挂牌6个,设立独立非遗保护中心7个、挂牌7个;全省127个县市区(含4个地方经开区)设立独立非遗股19个、挂牌108个,设立独立非遗保护中心33个、挂牌92个。

湖南省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

湘方言湘方言(也叫湘语)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包括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益阳、娄底等,2010年统计约为4500万人口。湘语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洲等大中城市。

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在湖南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和湘西的大部分地区和湘南的郴州市区和部分城镇,西南官话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在湘西北、湘西一带影响很广泛,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汉语方言,是湖广地区(湖南湖北)的第一大方言。

湖南省戏曲

湖南省有地方戏曲19种,艺术表演团体近100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湖南花鼓戏。花鼓戏《老表轶事》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在国家级精品剧目评选零的突破。大型山水实景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上演。

湖南省宗教

湖南宗教历史悠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并存。现有信教群众人数约540多万,有认定备案教职人员6200多人,爱国宗教团体255个,宗教院校3所(湖南佛学院、南岳坤道学院、湖南圣经学校),依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5400多处,其中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6处。道教36洞天、72福地中,湖南约各占1/6。

有宗教活动场所5313处,其中全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6处;现有教职人员约7700人;爱国宗教团体222个,其中全省性宗教团体7个(即省佛教协、省道教协、省伊斯兰教协、省天主教爱国会、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省基督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