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海南省

海南省自然资源

海南省自然资源

土海南省地资源

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51.87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约42.5%,人均土地约0.44公顷。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收获2~3次。

按适宜性划分,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类型: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他地。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31.36万公顷,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20.51万公顷。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截止2021年10月19日,海南省拥有耕地486912.73公顷、园地1217705.83公顷、林地1174148.14公顷、草地17101.33公顷、湿地121178.30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43093.2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8949.3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83111.21公顷。

海南省植物资源

海南省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海南岛有维管束植物46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49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复杂,垂直分带明显,且具有混交、多层、异龄、常绿、干高、冠宽等特点。

海南省热带森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其中五指山属未开发的原始森林。热带森林以生产珍贵的热带木材而闻名,属于特类木材的有花梨、坡垒、子京、荔枝、母生5种,一类材34种,二类材48种,三类材119种。

截止2021年12月,海南省林地面积3424.86万亩、海南省森林总面积3296.44万亩、海南省森林蓄积量16112.88万立方米。

海南省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可入药的植物约2000种,药典收载的有500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四大南药包括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动物药材和海产药材资源有鹿茸、牛黄、穿山甲、海龙、海马、海蛇、琥珀、珍珠、海参、珊瑚、蛤壳、牡蛎、石决明、海龟板等近50种。

海南省动物资源

海南省陆生脊椎动物有660种,其中两栖类43种,爬行类113种,鸟类426种,哺乳类78种。在陆生脊椎动物中,23种为海南特有。世界上罕见的珍贵动物有黑冠长臂猿和坡鹿、水鹿、猕猴、黑熊、云豹等亦珍贵。1998年5月公布的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结果,共记录了4个纲、32个目、77个科、320种动物。320种动物中,有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属省级保护动物。发现历史上没记录过的鸟类14种。

海南省有一级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29种,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132种。其中,哺乳纲15种,鸟纲121种,爬行纲13种,两栖纲2种,昆虫纲9种,蛛形纲1种。

海南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2.57万公顷。海洋水产在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40多种。许多珍贵的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约2.5万多公顷,养殖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澡类等20多种。海南岛的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的鱼)有15科57属72种。

海南省矿产资源

海南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海南省共发现矿产88种,经评价有工业储量的矿种70种,其中已探明列入矿产资源储量统计的59种,产地487处。海南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优势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玻璃用砂、钛铁砂矿、锆英砂矿、宝石、富铁矿、铝土矿(三水型)、饰面用花岗岩、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等。

海南省周边海域已探明的天然气田主要有崖13-1、东方1-1、乐东15-1等。玻璃用砂已探明大型矿床4处,主要分布于儋州、东方、文昌等地。钛铁砂矿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海岸,已探明矿床24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1处。锆英石砂矿已探明大型矿床3处、中型6处、小型19处,主要分布于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市县。已探明宝石大型矿床1处,位于文昌境内。富铁矿分布于昌江石碌镇一带,保有储量2.31亿吨,是国内少有的富铁矿之一。已探明铝土矿大型矿床1处,位于海南岛北部的蓬莱地区。饰面用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屯昌、琼中、三亚、乐东、白沙等市县,花色品种主要有崖县红、翠玉红、翠白玉、四彩花、玫瑰红、芝麻白等。饮用天然矿泉水各市县均有发现。

分类
广东省

广东省自然资源

广东省自然资源

广东省水资源

广东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2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50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440亿立方米。除省内产水量外,还有来自珠江、韩江等上游从邻省入境水量2361亿立方米。广东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沿海台地和低丘陵区不利蓄水,缺水现象突出,尤以粤西的雷州半岛最为典型。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城市污水排污造成污染,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

广东省土地资源

根据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广东省陆地总面积17971602.40公顷。其中,农用地14973000.82公顷;建设用地2004462.40公顷;未利用地994139.18公顷。农用地中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别为2615887.97公顷、1271328.55公顷、10034269.34公顷、34.86公顷和1048390.10公顷。建设用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库与水工建筑面积分别为1631144.33公顷、179387.48公顷和193930.59公顷。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分别为439244.06公顷和554895.12公顷。广东省是国内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土地资源的特点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土地复种指数高;地势北高南低,海陆兼备,适合多元化经营;地缘人缘优势明显,有利于土地发展外向型经济;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资源尚有一定潜力;土地资源分布与建设用地需求空间“错位”,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难以协调。

广东省生物资源

广东省动植物种类繁多。广东省有维管束植物289科、2051属、7717种。其中野生植物6135种,栽培植物1582种。此外,还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植物种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有仙湖苏铁、南方红豆杉等7种,属于二级的有桫椤、广东松、白豆杉、樟、凹叶厚朴、土沉香、丹霞梧桐等48种。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可观。

广东省动物种类多样。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有774种,其中兽类110种、鸟类507种、爬行类112种、两栖类45种。此外,还有淡水水生动物的鱼类281种、底栖动物181种和浮游动物256种,以及种类更多的昆虫类动物。动物种类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猫、水鹿、穿山甲、猕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

广东省开展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至2015年底,广东省有森林公园1086个。广东省重视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广东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

广东省野生动物资源情况。根据《广东省陆生脊椎动物分布名录》,广东省陆生脊椎动物4纲、36目、143科、928种,其中两栖纲3目、11科、75种,爬行纲2目、22科、156种,鸟纲21目、80科、553种,兽纲10目、30科、144种。根据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广东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保护野生动物25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9种(兽类12种,鸟类26种,蜥蜴2种,蛇类1种,水生17种,昆虫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5种(兽类14种,鸟类109种,蜥蜴6种,蛇类8种,蛙类3种,水生49种,昆虫6种)。其中由林业部门管理的188种,一级有华南虎、云豹、小灵猫、大灵猫、穿山甲、梅花鹿、麝、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蟒蛇等42种;二级有猕猴、黑熊、豹猫、藏酋猴、赤狐、黄喉貂、毛冠鹿、水鹿、白鹇、白胸翡翠、白腰杓鹬、斑头大翠鸟、斑头秋沙鸭、大壁虎、脆蛇蜥等146种。

广东省野生植物资源情况。广东有维管束植物7700多种,隶属于2051属、289科,其中野生植物有6135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57种(包括国家一级8种,国家二级49种)。其中由林业部门管理的一级保护植物有广东苏铁(仙湖苏铁)、水松、南方红豆杉、合柱金莲木、伯乐树、报春苣苔等6种;二级有七指蕨、金毛狗蕨、中华桫椤、粗齿桫椤、大叶黑桫椤、小黑桫椤、黑桫椤、桫椤、白桫椤、苏铁蕨、华南五针松等39种。

广东省矿产资源

广东省分布有南岭成矿带、武夷成矿带和粤西成矿带等3条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禀赋居全国中等水平。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至2020年底,发现矿产151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04种,查明资源储量排名位居国内前10名的矿种56种,主要有铌钽、锆、油页岩、建筑石料、高岭土、稀土、玻璃用砂、锡、银、硫铁矿、铅、锌、钨、海砂等,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广东省陆域发现矿产地2988处;海域矿产比较丰富,富含海砂、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等。

广东省海洋资源

广东省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物和植物,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约460万吨;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19.49万公顷,是全国著名的海洋水产大省。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己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广东省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大陆最南端的灯楼角有全国唯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

广东海域辽阔,滩涂广布,陆架宽广,港湾优良,岛礁众多,海洋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海域面积42万平方千米,是陆地国土面积的2.3倍。大陆海岸线长4114千米,居全国首位。拥有海岛1963个,岛岸线长2378千米,其中90%以上的海岛为无居民海岛,面积小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占50%以上。沿海港湾众多,适宜建港的有200多个。

分类
湖北省

湖北省自然资源

湖北省自然资源

湖北省水资源

2015年,湖北省地表水资源量991.15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33.2毫米,比2014年偏多11.9%。其中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986.29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34.4毫米,偏多11.9%;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8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359.2毫米,偏多7.8%。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前,丹江口水库除给河南省刁河灌区少量供水外,大量库水为湖北汉江中下游所用。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统计: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1050平方千米,在湖北省十堰境内的水域面积62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0%;十堰市境内库岸线3524.8千米,约占总库岸线长度的76.4%;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中,有10条在十堰境内。中线工程淹没涉及两省6县市、40个乡镇,湖北分别占5个、30个;34.49万动迁移民,湖北动迁18.13万人,占52.6%。湖北是核心水源区和水资源净调出区,湖北省只供水,不受水,是纯贡献区。

湖北省土地资源

湖北省以林地和耕地占主导,城乡建设用地和水域也有较大分布,呈现“五分林地三分田,一分城乡一分水”格局。根据湖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全省耕地7152.88万亩,主要分布在平原湖区和低丘岗地区,荆州市、襄阳市、荆门市、黄冈市和孝感市等地耕地面积较大。种植园用地730.50万亩,主要分布在宜昌市、黄冈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林地13920.20万亩,主要分布在十堰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襄阳市和黄冈市等地。草地134.08万亩,主要分布在咸宁市、随州市、黄冈市、孝感市、襄阳市等地。湿地91.86万亩,主要分布在荆州市、武汉市、黄冈市、襄阳市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117.2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较大的是武汉市、黄冈市、荆州市、襄阳市、宜昌市等地。交通运输用地494.90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较大的是襄阳市、黄冈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荆州市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975.54万亩,主要分布在荆州市、武汉市、黄冈市、孝感市、荆门市等地。

湖北省植物资源

湖北省天然分布维管植物292科1571属6292种。其中,苔藓植物51科114属216种,蕨类植物41科102属426种,裸子植物9科29属100种,被子植物191科1326属5550种。其中,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2种(国家Ⅰ级保护的11种,Ⅱ级保护的151种),如水杉、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大别山五针松、珙桐、花榈木等。列入全国优先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有大别山五针松、水杉、峨眉含笑、扣树、小勾儿茶、喜树、长果安息香、庙台槭、黄梅秤锤树、霍山石斛、大黄花虾脊兰等11种,占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总种数的9.17%。湖北省是“活化石”水杉的原产地,闻名世界的“水杉王”就生长在恩施州的利川市。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珙桐在神农架国家公园、五峰后河、宣恩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成群落分布。利川市、罗田县、保康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水杉之乡”、“中国野生兰花之乡”、“中国紫薇之乡”。

湖北省动物资源

湖北省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洋界、华中区,有陆生脊椎动物687种,其中两栖类48种、鸟类456种、爬行类62种,兽类121种。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猕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种。全省共有鱼类20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8%以上,其次为鳅科,占8%左右。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

2018年,湖北省共记录到越冬水鸟20万只。截至2023年3月3日,湖北越冬水鸟86种,种群数量达1054592只。其中以雁鸭类为最多,共35种,种群数量达725811只,占总种群数量的68.82%。在86种水鸟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9种,种群数量为70847只,占总种群数量的6.7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白鹤、白头鹤、黑鹳和东方白鹳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小天鹅、大天鹅、鸳鸯、棉凫、花脸鸭、斑头秋沙鸭、黑颈䴙䴘、灰鹤、水雉和白琵鹭13种。小天鹅的种群数量为最大,达41913只,占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的59.16%,其次为白琵鹭。在134个调查地点中,水鸟种群数量超过1万只的调查地点有21个。其中,网湖、崇湖、龙感湖和沉湖的水鸟种群数量超10万只,网湖的水鸟种群数量最大,为139648只,其次为崇湖(123956只)。网湖水鸟种类最多,50种,其次为沉湖47种。

湖北省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不含亚矿种,下同),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已发现但尚未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种。

列入《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的矿种有80种(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地下水、矿泉水等未列入)。已上《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矿区956个,矿产地1287处,产地数较多的矿产有:煤、铁、磷、石灰岩、铜、金、硫铁矿、银、矿盐、铌、钽、芒硝、白云岩、粘土、石煤等。1287个矿产地资源储量规模为中、小型的矿产地占90%,大型、特大型的矿产地仅占6.9%。磷、矿盐、芒硝、石膏、铁、铜、金、银、石灰岩等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矿产。化肥用橄榄岩、碘、溴、石榴子石、累托石粘土和建筑用辉绿岩居全国首位。保有资源储量位于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7种。按2000年底保有矿产资源储量,全国统一计算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湖北省为14728亿元,居全国第14位;人均潜在总值2.48万元,居全国第17位。

分类
河南省

河南省自然资源

河南省自然资源

河南省水资源

河南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境内有1500多条主干河流纵横交错,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93条。河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常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440立方米。河南省水力资源蕴藏量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5万千瓦。河南是国家特大型水利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主要受水地以及输水总干渠工程渠首所在地,开通以来河南段常年平均受水量达8.7亿立方米。

河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属严重缺水省份。

河南省植物资源

河南省植物兼有南北种类,维管植物有198科、1142属、3979种,占全国维管植物的10%,其中蕨类植物29科、70属、205种及变种多裸子植物10科、28属、74种及变种多被子植物159科、1044属、3670种及变种,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3种,省级保护植物64种,它们共同组成了河南的植物区系。

河南省动物资源

河南省已知动物3500多种,其中原生动物51种,多孔动物和腔肠动物6种,扁形动物10种,线形动物23种,环节动物10种,软体动物17种,节肢动物2500余种,鱼类110种,两栖类19种,爬行类37种,鸟类300余种,哺乳类72种,大部分种类有重要经济价值,少部分对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有很大危害。

河南动物的地理分布成分属古北界和东洋界,按“中国自然区划分类单位”制定的原则,河南动物区划分为2个区、6个省,全省两栖类19种,属东洋界的12种,占总种数的63.1%;古北界7种,占总种数的36.8%。爬行动物37种中,属古北界的5种,占总种数的13.5%;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共有种计8种,占总种数的21.6%;东洋界24种,占总种数的64.9%,哺乳动物72种,除广布种外,属古北界26种,占总种数的52%;东洋界24种,占总种数的48%。济源太行山中国豹通过影像累计辨识个体不少于6只。

河南省林业资源

2017年,河南省共营造林481.67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26.28千公顷。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0个,面积76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1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覆盖率24.53%。

河南省矿产资源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和矿业大省,矿业产值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5位。全省已发现的矿种144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0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93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以及天然碱、盐矿、耐火黏土、萤石、珍珠岩、水泥灰岩、石墨“七大非金属矿产”。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资源中,保有资源储量居首位的有9种,居前3位的有35种,居前5位的有46种,居前10位的有72种。灵宝、栾川、桐柏、叶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金城”“中国钼都”“中国天然碱之都”和“中国岩盐之都”。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已发现的矿种144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0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93种。

分类
山东省

山东省自然资源

山东省自然资源

山东省淡水资源

山东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根据山东1956年~2000年实测资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79.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3.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98.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65.4亿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59.8亿立方米)。黄河水是山东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资源,每年进入山东水量(黄河高村站1951年~2007年资料)为359.5亿立方米,按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黄河分水方案,一般来水年份山东可引用黄河水70亿立方米。长江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山东省可以利用的另一主要客水资源。根据南水北调水资源规划,山东省一期将引江水14.67亿立方米,二期引江水34.52亿立方米。

山东省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亩均占有量少;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剧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等。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34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9%(小于1/6),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1/25),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倒数第3位,远远小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

山东省海洋资源

山东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近海栖息和洄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有一定产量的虾蟹类近20种,浅海滩涂贝类百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多种。其中,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有藻类131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近50种,其中,海带、裙带菜、石花菜为重要的养殖品种。山东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为山东盐业、盐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山东还有可供养殖的内陆水域面积26.7万公顷,淡水植物40多种,淡水鱼虾类7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虾类20多种。

山东省土地资源

山东土地利用类型按一级分类共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8大类,其特点是垦殖率高,后备资源少。因受生物、气候、地域等因素影响,山东省土壤呈多样化,共有15个土类、36个亚类、85个土属、257个土种,适宜于农田和园地的土壤主要有潮土、棕壤、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粗骨土6个土类的15个亚类,其中尤以潮土、棕壤和褐土的面积较大,分别占耕地的48%、24%和19%。

山东省土地总面积1571.26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3%,居全国第19位。其中,农用地115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61%;建设用地251.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98%;未利用地163.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41%。在农用地中,耕地751.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8%;园地100.7万公顷,占6.40%;林地135.7万公顷,占8.6%;牧草地3.4万公顷,占0.2%;其他农用地165.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0.5%。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和工矿用地209.3万公顷,占13.3%;交通运输用地16.3万公顷,占1.0%;水利设施用地25.5万公顷,占1.6%。山东省人均耕地0.08公顷(1.20亩)。

山东省矿产资源

山东已发现150种矿产资源(贝壳砂、球石、彩石不在全国统计范围内),查明资源储量的有81种,其中石油、天然气、煤、地热等能源矿产7种;金、铁、铜、铝、锌等金属矿产25种;石墨、石膏、滑石、金刚石、蓝宝石等非金属矿产46种;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3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2634处(不含共伴生矿产地数)。发现矿产资源种类占全国发现总数的87.2%,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资源种类占全国查明矿产资源种类的50.9%。

据2011年度全国统计资料,山东省列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75种,列前5位的有45种,以非金属矿产居多。据2011年底全国保有资源总量统计,山东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资源有金、铪、自然硫、石膏、玻璃用砂岩、饰面用花岗岩、电气石、陶瓷土、水泥配料用红土、陶粒用粘土10种;列全国第2位的有石油、菱镁矿、金刚石、石榴子石、钛(金红石)、玉石、透辉石、建筑用辉石岩、饰面用玄武岩、建筑用闪长岩、建筑用角闪岩、水泥用灰岩12种;列第3位的有锆、铸型用砂、片云母、熔剂用蛇纹岩、晶质石墨、制碱用灰岩、化工用白云岩、陶瓷用砂岩、耐火黏土、饰面用辉长岩、饰面用角闪岩11种;列第4位的有铁矿、钴、滑石、明矾石、建筑用花岗岩5种。

山东省生物资源

山东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45种。树木600多种,分属74种209属,以北温带针、阔叶树种为主。各种果树90种,分属16科34属,山东因此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中药材800多种,其中植物类700多种。

山东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烟、麻类产量都很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陆栖野生脊椎动物500种,其中,兽类73种,鸟类406种(含亚种),爬行类28种,两栖类10种。陆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种类繁多,居全国同类物种之首。在山东境内的动物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16种。

分类
江西省

江西省自然资源

江西省自然资源

江西省矿产资源

江西地下矿藏丰富,是中国矿产资源配套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有铜、钨、银、钽、钪、铀、铷、铯、金、伴生硫、滑石、粉石英、硅灰石等。铜、钨、铀、钽、稀土、金、银被誉为江西的“七朵金花”。

江西省水资源

  • 地热水及矿水资源

温泉江西地处粤闽高、中温热水带边缘,截止2008年7月8日,发现温泉百余处、热水钻孔20多处。最高温度达82℃(温泉)及88℃(钻孔)。以60℃以下的多,约占总数的86%左右。温泉总流量平均每秒718.6升,热水钻孔总自流量平均每秒151.4升。温泉分布以赣南和赣中南为最密,约占总数的62.7%,热水孔也多集中于该区,约占64%左右。

  • 水资源和水力资源

地表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江西平均年降水深1600毫米,相应平均每年降水总量约2670亿立方米。河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385亿立方米,折合平均径流深828毫米,径流总量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居全国第五位,按耕地平均居全国第六位。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天然资源多年平均值为212亿立方米以上。年内分配为:丰水期123.8亿立方米,占全年的58%,多在4—7月间;平水期55.5亿立方米,占26%,多在3、8、9、10月间;枯水期34.1亿立方米,占16%,多在11、12月,以及次年1、2月间。其年际变化为:偏丰年(频率20%)282亿立方米,平水年(频率50%)217亿立方米,偏枯年(频率75%)150亿立方米,枯水年(频率95%)67亿立方米。

江西具有集中开采价值的地下水资源为68亿立方米/年。鄱阳湖平原最丰富,具集中开采价值的地下水在江西分布面积较小,仅2.7万平方千米。

水力资源

江西滨江傍湖,水域宽广,水能理论蕴藏量682万千瓦以上。在华东地区六个省区中处于第二位。可开发的水力资源有610.89万千瓦,年发电量215.61亿度。其中25万千瓦以上大型水电站有万安、峡山、峡江3处,装机容量131.8万千瓦,年发电量45.55亿度。省内中小河流密布,广大农村蕴藏着相当丰富的小水电资源 。

江西省耕地土壤

土壤与植被红壤和黄壤是江西最有代表性的地带性土壤。以红壤分布最广,总面积13966万亩,约占江西总面积的56%,根据红壤的发育程度和主要性状,大致可划分为红壤、红壤性土、黄红壤等类。

黄壤面积约2500万亩,约占江西总面积的10%,常与黄红壤和棕红壤交错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山山地中上部海拔700米至1200米之间。土体厚度不一,自然肥力一般较高,很于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

此外还有山地黄棕壤,而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面积则很小。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是重要旱作土壤,此外有冲积湖积性草甸土。石灰石土面积不大。耕作土壤以水稻土最为重要,面积约3000万亩,占江西耕地的80%左右。

江西省生物资源

  • 植物资源

赣南脐橙江西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有种子植物约4000余种,蕨类植物约470种,苔藓类植物约100种以上。低等植物中的大型真菌可达五百余种,有标本依据的就有300余种,其中可食用者有100多种。植物系统演化中各个阶段的代表植物江西均有分布,同时发现不少原始性状的古老植物,还有银杏等。

江西珍稀、濒危树种有110种,属于中国特有。其中60余种属中国亚热带特有,16种属中国江西特有。这些品种约占江西珍稀树种的73.3%。江西境内尚有不少古木大树。如庐山晋植“三宝树”、东林寺“六朝松”以及树龄逾千年的“植物三元老”之一的古银杏也保留有数十处;在婺源县篁岭保存有80多株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江西保留下来的古木大树有近40种。分属13科29属,分布点达95处。

  • 动物资源

彭泽县桃红岭梅花鹿江西已知野生脊椎动物1007种,其中,哺乳类105种,约占全国的21%;鸟类580种,约占全国的40%;爬行类77种,约占全国的20%;两栖类40种,约占全国的14%;鱼类205种,约占全国的5.9%。鄱阳湖是闻名世界的水鸟越冬地,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候鸟多达60-70万只,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88种,越冬白鹤最高数量达4000余只,约占全球的98%。鄱阳湖长江江豚约450头,占整个长江江豚种群近一半。

2019年9月,江西确定白鹤为该省“省鸟”。

分类
福建省

福建省自然资源

福建省自然资源

大陆海岸线全国第二,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自然岸线约258公里、全国领先。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4年保持全国第一。拥有世界遗产5处,“双世遗”武夷山和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福建土楼景色怡人。毛茶产量全国第二,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全国第一,大红袍、铁观音、白茶等名扬中外。

福建省海洋资源

福建海区属于亚热带海洋和大陆架浅海,是寒、暖流交汇的地方;由于还有大量淡水注入,营养物质丰富,水温适中,宜于浮游生物繁衍生长,所以浮游生物种类多、密度高、数量大、分布广。据调查,闽东渔场浮游生物以硅藻占优势,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闽南渔场浮游生物以蓝藻和硅藻居多,浮游动物主要为糠虾和桡足类。浮游动物丰富,吸引大量鱼类汇聚,所以福建海区鱼类资源丰富,鱼类达752种,其中经济鱼虾类有100多种,主要捕捞对象是带鱼、大黄鱼、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马面鲀、马鲛鱼、鳗鱼、乌贼、鱿鱼、梭子蟹、毛虾等。以往由于捕捞技术落后,一般仅在近海作业,致使福建的鱼类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此外,福建滩涂面积约有280万亩,可作围垦、养殖和晒盐之用。

福建省植物资源

福建省植物种类繁多,总数达5000多种。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红栲、栲树、格氏栲、苦槠、大叶槠、甜槠、青冈栎、石栎、厚壳桂、肉桂、黄楠、紫楠、香叶树、红桂木、白桂木、榕树、阿丁枫、蚊母树、木荷、黄杞、石楠等几十种。杉木是福建优良树种之一,材质好,生长快,在建筑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藤木植物也很丰富,主要种类有密花豆藤、花皮胶藤、倪藤、金缨子等。竹类有毛竹、麻竹、苦竹、芦竹、绿竹、黄竹、青竹、刚竹、方竹等。此外,还保存有许多白垩纪和第三纪遗留下来的古老植物,如银杏、金钱松、罗汉松、三尖杉、红豆杉、建柏、鹅掌楸、长叶榧、钟萼木等。

福建省动物资源

福建省野生动物主要属于东洋界动物区系,但由于高海拔的地方存在着跨地带性气候,所以一些古北界的动物也可以在福建省栖存。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种野生动物有数千种,仅在脊椎动物方面,即有:兽类130种,占全国四分之一;鸟类540种,占全国二分之一;爬行类115种,占全国三分之一;两栖类44种,山溪鱼类几十种;昆虫类5000种以上,占全国五分之一。在各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明令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猕猴、大小灵猫、黄腹角雉、红嘴相思鸟等12种。

福建省矿产资源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知矿产116种,其中金属矿产53种、非金属矿产63种,发现矿产地4836处(含矿床、矿点及矿化点)。截至1990年底,全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0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33种,非金属42种,地下水及地下热水、矿泉水3种。累计列入省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地634处。全省已探明大型矿床51处,中型矿床81处,其中居全国前5名的矿产有19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中,占重要地位的有钨、铁、锰、钼、铌、钽、铅、锌、稀土矿以及叶蜡石、重晶石、高岭土、石英砂,花岗石、萤石、石灰岩(含水泥灰岩、熔剂灰岩、化工灰岩)和煤等。其中优势矿产资源有钨、钽、叶蜡石、萤石、石英砂、高岭土、花岗石和重晶石。它们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已被大量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经济优势的矿产有铁、锰、石灰岩、地下热水和砖瓦粘土等,金、银、铜、铅、锌、锡、稀土等矿产具有潜在的优势。磷、石膏以及陆地上的石油、天然气等为短缺的矿产。

分类
安徽省

安徽省自然资源

安徽省自然资源

安徽省植物资源

安徽省维管束植物3200多种,分属205科,1006属,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科的60.3%、属的31.7%、种的11.7%。其中蕨类植物34科、71属、240种,种子植物171科、938属。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64科、921属、2900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科的51.4%、属的31.8%、种的12.2%。皖南丘陵山区中保存了丰富的古老科、属、种孑遗植物。

安徽省动物资源

安徽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4245种,占全国种数的14.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脊椎动物44目121科742种,占全国种数的14.1%,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二级保护的70种,世界特有的野生动物扬子鳄和白鳍豚就产在安徽中部的长江流域。

安徽省矿产资源

安徽省矿产种类较全,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种6种,金属矿种22种,非金属矿种96种,水气矿产2种,探明储量的67种,煤、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分类
浙江省

浙江省自然资源

浙江省自然资源

浙江省水资源

浙江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600毫米左右,是中国降水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但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008立方米,最少的舟山等海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600立方米。

浙江省土地资源

截至2021年,浙江有耕地129.05万公顷(1935.70万亩)。其中,水田106.28万公顷(1594.23万亩),占82.36%;旱地22.76万公顷(341.47万亩),占17.64%。园地76.03万公顷(1140.45万亩)。其中,果园37.33万公顷(559.88万亩),占49.09%;茶园17.11万公顷(256.71万亩),占22.51%;其他园地21.59万公顷(323.86万亩),占28.40%。林地609.36万公顷(9140.36万亩)。其中,乔木林地459.04万公顷(6885.65万亩),占75.33%;竹林地90.63万公顷(1359.50万亩),占14.87%;灌木林地23.19万公顷(347.86万亩),占3.81%;其他林地36.49万公顷(547.35万亩),占5.99%。草地6.35万公顷(95.31万亩)。湿地16.52万公顷(247.84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4.68万公顷(1720.18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4.69万公顷(370.33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0.25万公顷(1053.79万亩)。

浙江省的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浙江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

浙江省生物资源

浙江省植被资源在3000种以上,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45种。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浙江林地面积667.97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0.5%,活立木总蓄积1.9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中,乔木林面积420.18万公顷,竹林面积78.29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85.95万公顷。

浙江的森林覆盖率、毛竹面积和株数位于中国前茅。其中竹林面积占中国的1/7,竹业产值约占中国的1/3,森林群落结构比较完整,具有乔木林、灌木林、草本三层完整结构的面积占了乔木林的54.2%,只有乔木层的简单结构的面积仅占乔木林的1.5%。森林的健康状况良好,健康等级达到健康、亚健康的森林面积比例分别为88.45%和8.23%。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总体上属中等偏上水平,森林植被类型、森林类型、乔木林龄组类型较丰富。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野生动物有兽类80多种,鸟类300~400种,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二级保护动物103种,省级保护动物44种。

浙江省矿产资源

浙江省境内矿产种类繁多,有铁、铜、铅、锌、金、钼、铝、锑、钨、锰等,以及明矾石,萤石、叶蜡石、石灰石、煤、大理石、膨润土、沸石等。明矾石矿储量居世界第一(60%),萤石矿储量居中国第二。

浙江省境内已发现矿产113种。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统计矿产资源储量的矿产93种(不包括油气、放射性矿产)。浙江省列入统计的矿区有2392个,比上年减少302个,其中固体矿产矿区2343个,地热矿泉水矿区49个。

非金属矿产丰富,部分矿种探明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以探明资源储量而言,明矾石、叶蜡石居全国之冠,萤石、伊利石、铸型辉绿岩居全国第二,饰面闪长岩第三,沸石、硅灰石、透灰石、硼矿、膨润土、珍珠岩等列前十名之内。多数矿床规模大,埋藏浅,开采条件好。

金属矿产点多面广,但规模不大。浙江省铁、铜、钼、铅、锌、金、银、钨、锡矿产较多,但多数为小型矿床或矿点,仅少数矿产地达到大中型规模,且矿石组成复杂,共伴生多种元素。

浙江省海洋资源

浙江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占中国的20.3%,居中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中国第5位。有沿海岛屿3000余个,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是中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陆域面积有1940.4万公顷,90%以上无人居住。

浙江岸长水深,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占中国的1/3以上,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港口、渔业、旅游、油气、滩涂五大主要资源得天独厚,组合优势显著。截至2013年,有港口58个,泊位650个,年吞吐量2.5亿吨。海岸滩涂资源有26.68万公顷,居中国第三。舟山是浙江唯一的海岛市,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之一。浙江海域辽阔,气候温和,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的栖息生长与繁殖。生物种类繁多,素有“中国鱼仓”美誉。

浙江可供海水养殖的品种:石斑鱼、鲍鱼、扇贝、海参、鳗鲡、褐菖鲉、黑鲷、真鲷、鲈鱼、鮸状黄姑鱼、黄条鰤、河豚、卵形鲳鲹、鲻骏鱼、海鳗、中华乌塘鳢、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刀额新对虾、脊尾对虾、梭子蟹、青蟹、海马。

浙江省其他资源

二次能源

括苍山风力发电站电力生产与供应: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815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1%。淘汰小火电(小油机)30.9万千瓦。全省6000千瓦以上发电机组发电量290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全年从外省净调入电量543亿千瓦时。

热电联产:全省供热机组装机容量943万千瓦,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11.6%。年发电量214亿千瓦时,比上年降低0.9%;年集中供热量3.6亿吉焦,比上年增长0.8%。(截至2015年)

可再生能源

风能、太阳能:全省建成投产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04.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2.7%,发电量16.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2%。至2015年底,全省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约2.3倍。(截至2015年)

分类
江苏省

江苏省自然资源

江苏省自然资源

江苏省水资源

江苏省境内降雨年径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间。江苏省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地下水源丰富。

江苏省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河湖众多,水系复杂。江苏省本地水资源量321亿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492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径流占95%以上。

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142.4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34.4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13.1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5.1亿立方米。

2018年12月10日从江苏省水利厅获悉,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江苏河长湖长已实现水体全覆盖,共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5.7万余人,恢复水域面积92平方千米

江苏省土地资源

截至2018年4月,江苏省耕地面积687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86亩。全省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千米,共26个海岛。沿海未围滩涂面积5001.67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居全国首位。

江苏省湿地资源丰富,湿地面积为282.19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195.32万公顷,人工湿地86.87万公顷。湿地的分布,沿海以近海与海岸湿地为主,苏南以湖泊、河流、沼泽类型为主,里下河地区以河流湖泊为主,苏北以人工输水河与运河为主。

江苏省植物资源

截至2017年,江苏省森林面积156万公顷,林木覆盖率22.9%,活立木总蓄积量9609万立方米。全省有国家森林城市9个(无锡市、扬州市、徐州市、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南通市、盐城市、连云港市)。

江苏省重点国家保护植物有金钱松、银缕梅、宝华玉兰、天目木兰、琅琊榆、香樟、青檀、榉树、香果树、银杏、短穗竹、秤锤树、明党参、珊瑚菜、独花兰、莼菜、野菱、野大豆、水蕨、中华水韭等,计20种,分属17科19属,其中中国特有种13种。全省共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地46处,面积1.2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内,保护种质资源树种1063种,如金钱松、宝华玉兰、南京椴、楸树、青檀、黄连木、银杏、银镂梅等。

江苏省动物资源

截至2016年,江苏省共有野生动物604种,其中兽类79种,爬行类56种,两栖类21种,鸟类448种。鸟类主要是野鸡、野鸭,沿海有丹顶鹤、白鹤、天鹅等珍稀飞禽,沿海地区还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约有850多种,尚有可利用和开发前途的野生植物资源600多种。水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0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著名的吕四、海州湾、长江口、大沙等四大渔场,盛产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水产品。内陆水面有2600多万亩,养殖面积1140万亩。有淡水鱼类140余种,是中国河蟹、鳗鱼苗的主要产地。被称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鱼、银鱼、白虾,都是水中珍品。

江苏省矿产资源

江苏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3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有69种,矿产地共596处。矿产资源表现为“三多三少”:矿产种类多、人均占有少;小型矿床多、大型矿床少;非金属矿多、金属矿少。岩盐、芒硝、凹凸棒石粘土、高岭土、金红石、水泥用灰岩、陶瓷土等是江苏省特色和优势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