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海南省

海南省地理环境

海南省地理环境

海南省位置境域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岛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37′—111°03′,北纬18°10′—20°10′之间,岛屿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的大雪梨,长轴作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 西沙群岛地理位置介于北纬15°46′—17°08′,东经111°11′—112°54′之间;南沙群岛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35′—11°55′,东经109°30′—117°50′之间;中沙群岛地理位置介于北纬13°57′—19°33′,东经113°02′—118°45′之间。

海南省地形地貌

海南省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海南省的山脉多数在500~800米之间,实际上是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为绵延起伏在低丘陵之上的长垣,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三大山脉:五指山山脉位于海南岛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岛最高的山峰;鹦哥岭山脉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

海南省地质

海南省地质构造形态在空间分布上,以各种不同的方向、形迹和性质的构造组合,形成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北西向构造等主要构造体系,成为陆地的主要构造格局,控制着岛陆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及晚近时期的山川地势的展布。东西向构造从北往南有4条构造带,北东向褶皱和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在空间分布上可分为北东和北北东2组构造带。海南岛纵深地质构造表现为地幔隆起背景上的凹陷区,幔凹中心在琼中至乐东一带,幔凹深度为30多千米。由于岛内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差异,在地质构造、沉积建造和岩浆活动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

海南省气候

海南省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月份温度仍达17~24℃,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海南省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2600毫米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总降水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节,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30%,少雨季节干旱常常发生。

海南省水文

海南省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水面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三条大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岛北部,至海口市入海,全长311公里;昌化江发源于琼中县空示岭,横贯海南岛西部,至昌化港入海,全长230公里;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分别发源于琼中县五指山和风门岭,两支流到琼海市龙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63公里。海南岛上自然形成的湖泊较少,人工水库居多,著名的有松涛水库、牛路岭水库、大广坝水库和南丽湖等。

分类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环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环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置境域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8′~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东连广东省,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与云南省毗邻,东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贵州省,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管辖北部湾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沿海有岛屿646个,其中最大的涠洲岛面积约24.7平方千米。 [18] 广西南部海域中有浮水洲岛,也称为夜莺岛。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形地貌

广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状。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

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石山、水面6类。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为主,海拔400~800米的低山次之,山地约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39.7%;海拔200~400米的丘陵占10.3%;海拔200米以下地貌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地,占26.9%;水面仅占3.4%。盆地中部被两列弧形山脉分割,外弧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内弧形成右江、武鸣、南宁、玉林、荔浦等众多中小盆地。平原主要有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两类,河流冲积平原中较大的有浔江平原、郁江平原、宾阳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面积最大的浔江平原达到630平方千米。广西境内喀斯特地貌广布,集中连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和桂东北,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7.8%,发育类型之多世界少见。

广西境内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山脉多呈弧形。山脉盘绕在盆地边缘或交错在盆地内,形成盆地边缘山脉和内部山脉。盆地边缘山脉从方位上分:桂北有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桂东有猫儿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山和萌渚岭;桂东南有云开大山;桂南有大容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桂西为岩溶山地;桂西北为云贵高原边缘山地,有金钟山、岑王老山等。内部山脉有两列,分别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驾桥岭、大瑶山和西北—东南走向的都阳山、大明山,两列大山在会仙镇交会。盆地边缘山脉中的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米,是华南第一高峰。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

广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临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日照时间短、天气干暖。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变性冷气团的交替影响,干旱、暴雨、热带气旋、大风、雷暴、冰雹、低温冷(冻)害气象灾害较为常见。

各地年平均气温17.5~23.5℃。桂林市大部及隆林、靖西、德保、乐业、凤山、南丹、罗城、三江、融安、金秀等地气温在20.0℃以下,最低的金秀为17.5℃,最高的涠洲岛为23.5℃。春季全自治区平均气温22.2℃,比常年同期偏高1.3℃,为1951年以来第二高。各地年平均降水量841.2~3387.5毫米。百色、河池以及崇左大部,三江、柳城、忻城、隆安、武鸣等地降水在1500毫米以下,其余地区在1500毫米以上,最少的田林仅为841.2毫米,最多的防城港市为3387.5毫米。全自治区平均年降水量1694.8毫米,与常年相比偏多1成,春季、秋季降水量分别偏多2成和近4成,冬季偏少2成,夏季正常。各地年日照时数1213.0~2135.2小时。桂北大部、百色市南部山区及龙州、东兴和浦北在1500小时以下,其余地区在1500小时以上,最少的那坡仅为1213小时,最多的合浦为2135.2小时。全自治区平均年日照时数1540.4小时,与常年相比偏多21.3小时,冬季偏少96.9小时,秋季偏少33.5小时,春季和夏季分别偏多34.1和26.8小时。

2022年9月20日,根据气象干旱监测,广西等地仍然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

广西境内河流大多随地势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的横贯中部以及两侧支流的树枝状水系。集雨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6条,总长3.4万千米,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144米。河流分属珠江、长江、桂南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最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85.2%,集雨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833条,主干流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自西北折东横贯全境,出梧州经广东入南海,在境内流长1239千米。长江水系分布在桂东北,流域面积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3.5%,集雨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30条,主干流湘江、资江属洞庭湖水系上游,经湖南汇入长江。秦代在湘江(今兴安县境内)筑建的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独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于桂南,流域面积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10.7%,较大河流有南流江、钦江和北仑河,均注入北部湾。自云南入广西再出越南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积仅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0.6%。此外,广西还有喀斯特地下河433条,其中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有248条,坡心河、地苏河等均各自形成地下水系。

广西境内大陆海岸线西始于广西与越南交界的东兴市竹山街竹山港,东止于广西与广东交界的英罗港,全长1628.6千米。南流江口、钦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铁山港、大风江口、茅岭江口、防城河口为溺谷型海岸;钦州及防城港两市沿海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为台地型海岸。0~20米的浅海面积6488平方千米。滩涂面积1000多平方千米,软质沙滩约占滩涂面积的90%。北部湾近海海底平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倾斜度不到2°,水深多在20~50米之间。

分类
湖北省

湖北省地理环境

湖北省地理环境

湖北省位置境域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最东端是黄梅县,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来凤县,最北端是郧西县。

湖北省地形地貌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6%,24%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湖北省气候特征

湖北省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日照

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

气温

湖北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气温多变,秋季气温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降水

湖北省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梅雨期。

湖北省水系水文

河流

湖北省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千米以上的有4228条,河流总长5.92万千米,其中河长在100千米以上的河流41条。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县滨江村出境,流程1041千米。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省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省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千米。

湖泊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有纳入全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755个,湖泊水面面积合计2706.851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水面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231个。

湖北省土壤类型

湖北省共有14个土类,32个亚类,138个土属,455个土种。

湖北省植被条件

按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系统,湖北省自然植被分为4个植被型组: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水生植被;12个植被型: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革叶灌丛、常绿落叶阔叶灌丛和水生植被等,30个群系组,124个群系。

分类
河南省

河南省地理环境

河南省地理环境

河南省位置境域

河南省位于位于中国中东部、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理坐标:西起东经110°21′,东至东经116°39′,跨经度6°18′,直线距离约580千米;南自北纬31°23′,北到北纬36°22′,跨纬度4°59′,直线距离约550千米。东连山东、安徽,西邻陕西,北与河北、山西相接,南临湖北;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

河南省地质

  • 综述

河南省大地构造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给内外生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是研究华北、华南乃至中国地壳演化的重要地区。

  • 地层

河南省地层发育齐全,从太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以栾川—固始韧性剪切带为界分为华北和秦岭两个地层区,秦岭地层区又以镇平—龟山韧性剪切带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两个地层分区。

  • 侵入岩

河南省有岩体466个,其中酸性岩类占85%,中性岩类10%,余为基性—超基性岩和碱性岩。河南的侵入岩有南、北老,中间新的分布特征。王屋山期前的侵入岩仅分布在华北区,为前造山阶段侵入岩。晋宁期侵入岩分布在华北区及南秦岭区,说明华北、扬子板块体制开始,出现板块俯冲,造山开始。加里东—华力西期花岗岩分布在北、南秦岭区,为俯冲—碰撞造山阶段侵入岩。燕山期花岗岩分布在华北区及南秦岭区的桐柏—大别山一带,为后造山阶段花岗岩。

  • 火山岩

河南省岩浆喷发活动剧烈,火山岩分布广泛,王屋山期出露面积5300平方千米,加里东期1580平方千米,燕山期330平方千米,喜山期74平方千米,嵩阳期和中条期火山岩已遭受深变质。

河南省地形地貌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河南省地貌可分五区:

  1. 黄淮海平原,为黄河、淮河和卫河冲积而成的大平原,总面积8万多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近50%。平原地势平坦,黄河以南,平原略向东南倾斜;黄河以北逐渐向东北倾斜。平原海拔高度多在100米以下,东部降至50米左右,在信阳地区东北的沿河一些地方海拔高度在30米以下,为全省地势最低处。孟津以东发育有巨大的黄河冲积扇,孟津至兰考间的黄河河床高出地面3—7米,历史上决口泛滥改道频繁,在故道附近形成许多沙地、沙丘和凹地,地势起伏较为显著。
  2. 豫北山地,位于太行山东麓和黄河以北,有林虑山、王屋山等,因断层作用形成海拔1500米左右的单面山,山势挺拔雄伟、气势磅礴。山地东西两侧地貌有显著差异,西北坡和缓,逐渐倾入山西高原;东南坡险峻、陡落于黄卫河平原。山前有海拔300—400米的丘陵,山间多小型盆地,较大的有林县、沁阳等盆地,山坡和岗地上黄土分布普遍。
  3. 豫西山地,秦岭山系的四支余脉在全省西部呈扇形向东北和东南展开,构成了面积广大的豫西山地。北支龋山及其余脉邯山,沿黄河南岸延伸,为厚层黄土所覆盖;中间两支为熊耳山和外方山,东北端嵩山海拔1440米,耸立于低山丘陵之间;南支伏牛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环绕于南阳盆地西侧和北缘,群峰巍巍,绵延数百里。嵩山、伏牛山为淮河流域同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整个山地海拔一般为500—2000米,灵宝县境的老鸦岔高2413.8米,是全省最高峰。
  4. 南阳盆地,位于豫西山地与豫南山地之间,为汉江支流唐河、白河的侵蚀及冲积平原,盆地面积约2600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海拔80—150米。东北部山体中断处有著名的南襄隘道,古为南北交通要冲。
  5. 豫南山地,由桐柏山、大别山组成,与安徽的霍山合称淮阳山地,横亘于鄂、皖、豫边境,海拔多在800米左右,是淮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河南省气候特征

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时,全年无霜期201~285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022年平均气温15.8℃。平均年降水量594.3毫米。平均年日照时数2024.1小时。

根据综合自然区划,河南省可划分为12个自然地区和42个自然区。12个自然地区是:桐柏大别山温热湿润地区、大别山北麓温热湿润地区、南襄盆地温热半湿润地区、伏牛山南侧温暖湿润地区、伏牛山东端温暖地区、嵩山周围温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洛阳西部山地丘陵温和半干旱地区,太行山温凉半干旱地区、秦岭东段温和温凉湿润半温润区、太行山前平原温凉半干旱地区、黄淮平原温暖温和湿润半湿润地区、黄河冲积扇温和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河南省水文

河南省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河南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60条。

河南省自然灾害

河南省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地震、干热风、病虫害、滑坡、崩坝、水土流失等。其中旱、涝两种灾害危害最大,主要发生在7—8月。

1450—1949年的500年间,水旱灾发生的概率为2—3年一遇,大的平均为11—12年一遇,特大的平均为80—100年一遇。其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年份有1553年、1593年、1632年、1761年和1931年。发生特大旱灾的年份有1637—1641年、1876—1878年和1941—1942年。1637—1641年是连续5年的长期干旱,最严重的旱灾发生在1640年,84个县遭灾。

1950—1990年的41年间,年年都有水旱灾害。水旱灾害多年平均受灾面积为2.3万平方千米,成灾面积为1.6万平方千米,分别约占全省耕地的33.4%和22.4%。在水旱灾害多年平均受灾面积中,水灾为1万平方千米,旱灾为1.3万平方千米,旱灾稍大于水灾;在成灾面积中,水灾为0.8万平方千米,旱灾为0.8万平方千米,水旱灾基本相等。其间,水灾面积最大的是1963年,受灾面积达4.4万平方千米,成灾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全省耕地的64.3%和54.2%。水灾危害最重的是1975年,洪汝河上游、沙澧河上游发生特大洪水,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1950—1990年间,全省发生春旱35次,夏旱33次,秋旱16次,冬旱13次。其中两季连旱10次,三季连旱3次,四季连旱2次,六季连旱2次(1966年春至1967年夏;1982年春至1983年夏),七季连旱2次(1986年春至1987年秋;1988年春至1989年秋),十季连旱2次(1960年春至1962年夏;1977年春至1979年夏)。旱灾最大的是1988年,受灾面积达5.6万平方千米;成灾面积最大的是1986年,达3.6万平方千米,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0.9%和51.3%。旱灾最重的是1961年,由于旱灾加政策失误,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严重,全省粮食总产降到68.4亿千克,为1958年的54%。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共造成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478.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市380人、占全省95.5%;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其中郑州市409亿元、占全省34.1%。

河南省土壤

河南省土壤分布特点是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在此线以北的落叶阔叶林植被下,广泛分布着褐土,为暖温带地带性土壤;在此线以南,为北亚热带气候,植被类型系落叶阔叶林中有常绿阔叶林树种,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

分类
山东省

山东省地理环境

山东省地理环境

山东省位置境域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山东东西长721.03千米,南北长437.28千米,全省陆域面积15.58万平方千米。

山东省地形地貌

山东省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为山东省最高点。黄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为山东省陆地最低处。

山东省“山水林田湖”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山地面积22726.8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14.59%,水面面积6988.92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4.49%,林地面积24894.46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15.98%。种植土地面积83845.42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53.82%;湖泊面积1348.55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0.87%。

境内地貌复杂,大体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河平原、黄河三角洲等9个基本地貌类型。平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56%,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局部地区。台地面积占全省面积4.46%,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15.39%,主要分布在东部、鲁西南局部地区。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14.59%,主要分布在鲁中地区和鲁西南局部地区。

境内主要山脉,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区。属鲁中南山区者,主要由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组成;属胶东丘陵区者,由花岗岩组成。绝对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积15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大泽山等。

山东省气候

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14℃,山东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全年无霜期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递增,鲁北和胶东一般为180天,鲁西南地区可达220天。

山东省光照资源充足,光照时数年均2290—2890小时,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涝灾,冬、春及晚秋易发生旱象,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山东省水文

山东省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境内主要河流除黄河横贯东西、大运河纵穿南北外,其余中小河流密布山东省,主要湖泊有南四湖、东平湖、白云湖、青沙湖、麻大湖等。

山东省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6.5毫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222.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52.6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305.8亿立方米。另外,黄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385.8亿立方米,90年代因干旱入境水量减少为222亿立方米。

分类
江西省

江西省地理环境

江西省地理环境

江西省位置境域

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处于北纬24°29′14″至30°04′43″与东经113°34′18″至118°28′56″之间。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挨湖南,北毗长江共接湖北、安徽。全省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

江西省地形地貌

江西省的地形地貌以江南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略带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江西省地质与地貌地质构造上,以锦江—信江一线为界,北部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南部属华南褶皱系,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使二者合并在一起,后又经受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多次改造,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构造带,南部地区有大量花岗岩侵入,盆地中沉积了白垩系至老第三系的红色碎屑岩层,并夹有石膏和岩盐沉积;北部地区形成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断陷盆地,盆地边缘的山前地带有第四纪红土堆积。这是造成全省地势向北倾斜的地质基础。

地貌上属江南丘陵的主要组成部分。省境东、西、南三面环山地,中部丘陵和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北部则为鄱阳湖平原。鄱阳湖平原与两湖平原同为长江中下游的陷落低地,由长江和省内五大河流泥沙沉积而成,北狭南宽,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地表主要覆盖红土及河流冲积物,红土已被切割,略呈波状起伏。湖滨地区还广泛发育有湖田洲地。水网稠密,河湾港汊交织,湖泊星罗棋布。

赣中南以丘陵为主,多由红色砂页岩及部分千枚岩等较松软岩石构成,经风化侵蚀,呈低缓浑圆状,海拔一般200米,接近边缘山地部分的高丘,海拔约300-500米;其相对高度除南部在百米以上外,一般仅50-80米。丘陵之中,间夹有盆地,多沿河作带状延伸,较大的有吉泰盆地、赣州盆地。山地大多分布于省境边缘,主要有:东北部的怀玉山,东部沿赣闽省界延伸的武夷山脉,南部的大庾岭和九连山,西北与西部的幕阜山脉、九岭山和罗霄山脉(包括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等,成为江西与邻省的界山和分水岭。山脉走向以东北—西南向为主体,控制着省内主要水系和盆地的发育。多数山地由古老的变质岩系和花岗岩组成,山峰陡峭,堆积物较厚。黄岗山(2157米)为省内最高点,同时也是华东地区第一高峰。

江西省气候

江西省的气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6.3-25℃之间,一般自北向南递增。赣东北、赣西北山区与鄱阳湖平原,年均温为16.3-17.5℃,赣南盆地则为19.0-25℃。夏季较长,7月均温,除省境周围山区在26.9-28.0℃外,南北差异很小,都在28.0-29.8℃。极端最高温几乎都在40℃以上,成为长江中下游最热地区之一。冬季较短,1月均温赣北鄱阳湖平原为3.6-5.0℃,赣南盆地为6.2-8.5℃。全省冬暖夏热,无霜期长达240-307天。日均温稳定超过10℃的持续期为240-270天,活动积温5000-6000℃,对于发展以双季稻为主的三熟制及喜温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均甚有利。唯北部地形开敞,特大寒潮南侵时有不利影响。

江西为中国多雨省份之一。年降水量1341-1943毫米。地区分布上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地多,盆地少。庐山、武夷山、怀玉山和九岭山一带是全省4个多雨区,年均降水量1700-1943毫米。德安是少雨区,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其中4-6月约占42-53%,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多雨与少雨年份相差几近一倍,二者是导致江西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2022年9月20日,根据气象干旱监测,江西等地仍然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江西成了雨水“空窗区”

2022年,江西省平均气温19.0℃,偏高0.7℃,排历史第2高位;平均降水量1518.2毫米,偏少1.2成,为1961年以来第20低位。

江西省水文

江西省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有利于水源汇聚,水网稠密,降水充沛,但各河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对航运略有影响。地表径流赣东大于赣西、山区大于平原。全省共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度达1.84万千米,除边缘部分分属珠江、湘江流域及直接注入长江外,其余均分别发源于省境山地,汇聚成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系,最后注入鄱阳湖,经湖口县汇入长江,构成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向心水系,其流域面积达16.22万平方千米。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连同其外围一系列大小湖泊,成为天然水产资源宝库,并对航运、灌溉、养殖和调节长江水位及湖区气候均起重要作用。

江西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季节性变化很大,具有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过渡的特点。年内波动较大:1至3月占14-17%,4至6月占53-60%,7至9月占18-22%,10至12月占6-10%。径流最大月份一般是6月或5月,各河最大径流量月份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22%左右;径流最小月份一般是12月或1月,各河最小径流量月份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3%以下。

分类
福建省

福建省地理环境

福建省地理环境

福建省位置境域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31′~28°18′,东经115°50′~120°43′之间。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

福建省地形地貌

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长约53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山带北高南低,有不少15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山带中,有不少因断层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的垭口,通称为“关”、“隘”、“口”,自古为福建与江西、浙江陆上的天然通道和军事要冲。浦城县枫岭隘、武夷山市分水关、光泽县杉关、邵武市黄土隘、建宁县甘家隘、长汀县古城口等,地势都十分险要。斜贯福建省中部的闽中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部分。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山带中段的山势最高,山体最宽。德化境内的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大山带最高峰。以两大山带的主要山脉为脊干,分别向各个方向延伸出许多支脉,形成纵横交错的峰岭。山地外侧与沿海地带,则广泛分布着丘陵。它们或森列于河谷两侧,或环峙于盆地四周,或屹立于海岸岬角、滨海平原,或错落于巍峨群山之间。

福建省气候

福建省靠近北回归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全世界亚热带气候的共同特点是气温较高,气候干燥。而福建背山面海,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像屏障般挡住北方寒冷空气入侵,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源源不断输向陆地,这就使得福建大部地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一是季风环流强盛,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回暖和转凉,四季的开始和结束,都随季风环流活动而转移。二是冬短夏长,热量资源丰富。全省无霜期在250~336天之间,多数地区接近或超过300天,与两广和台湾相近,具备优越的三熟制气候条件。三是冬暖,南北温差大;夏凉,南北温差小。四是雨、干季分明,水分资源充沛。五是地形复杂致使气候多样。六是灾害天气频繁。水、旱、风、寒历年可见,气候偏离常态是经常的。水灾主要是霉雨型洪涝和台风型洪涝。风灾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台风、大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沿海大风和局地强对流天气下的大风。旱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之别。寒有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和隆冬寒四种。

福建省水文

福建省河流众多,共有24个水系、663条河流,总长度达12850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全省较大的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和木兰溪,其中闽江长541公里,流域面积6.0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主流长258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河流,在广东大埔附近注入韩江,全长285公里,流域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福建地处丰水带,年总降水量为2011亿立方米,河水径流总量平均每年为1.2万立方米,加之山地坡度大,所以水力资源颇为丰富。据省水电部门资料,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168万千瓦,年可发电量916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水力地点1000处,总容量705万千瓦,年可发电量320亿千瓦时,居华东首位。同时,各水系河谷形态上普遍具有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的特点,建坝、建库的条件也特别优越。


分类
安徽省

安徽省地理环境

安徽省地理环境

安徽省位置境域

安徽省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东部经济区;地理位置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省,西接湖北省、河南省,东南接浙江省,南邻江西省,北靠山东省,东西宽450千米,南北长570千米;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

安徽省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盆地为最大。

安徽省十大名山

黄山(1864米)九华山(1342米)天柱山(1488.4米)白马尖(1774米)琅琊山(317米)
齐云山(585米)万佛山(1539米)皇藏峪(389米)八公山(241.2米)相山(342.8米)

安徽省气候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安徽省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2022年9月20日,根据气象干旱监测,安徽省等地仍然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

安徽省水文

安徽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属钱塘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长江、淮河流域。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进入安徽省境内至和县乌江后流入江苏省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在省境内416千米,属长江下游,流域面积6.6万平方千米。长江流经安徽境内400千米,淮河流经省内430千米,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千米。

安徽省共有湖泊580多个,总面积为1750平方千米,其大型12个、中型37个,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积为1250平方千米,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72.1%。淮河流域有八里河、城西湖、城东湖、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沂湖、洋湖等11个湖泊,长江流域有巢湖、南漪湖、华阳河湖泊群、武昌湖、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升金湖、黄陂湖、石臼湖等10个湖泊。其中巢湖面积770平方千米,为安徽省最大的湖泊,全国第五大淡水湖。

安徽境内十大湖泊

巢湖(770)大官湖(261)泊湖(240)龙感湖(223.22)石臼湖(207.65)
南漪湖(189)城东湖(180)菜子湖(173)瓦埠湖(160)破罡湖(140)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分类
浙江省

浙江省地理环境

浙江省地理环境

浙江省位置境域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跨北纬27°02′-31°11′,东经118°01′-123°10′。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省地形地貌

浙江省山地占74.6%,水面占5.1%,平坦地占20.3%,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千米,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2878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岛有26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东部以丘陵和沿海平原为主,中部以丘陵和盆地为主,西南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南的丘陵和盆地,浙东南的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舟山群岛主岛)为中国第四大岛,在《大清一统舆图》上,中国最大的岛屿是东北一隅的库页岛,比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加在一起还要大。1860年,沙皇俄罗斯通过《中俄北京条约》逼迫清朝政府割让该岛。 从此,这个历史上的中国第一大岛变成了俄罗斯第一大岛,中国第一大岛从库页岛变成台湾岛,原来的中国的第五大岛舟山岛变成中国第四大岛。

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的沿海平原和丘陵,浙中地区的盆地,浙西南地区的丘陵和山地,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各类地貌齐全。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平原、丘陵、盆地为主。四大平原有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

浙江省气候

浙江省地处亚热带中部,属季风性湿润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年日照时数在1100-2200小时之间,年均降水量在1100-2000毫米之间。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因受海洋和东南亚季风影响,浙江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变化,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气候资源配置多样。同时受西风带和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双重影响,气象灾害繁多,是中国受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冰雹、冻害、龙卷风等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2022年9月20日,根据气象干旱监测,浙江等地仍然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

浙江省水文

浙江省境内有西湖、东钱湖等容积100万立方米以上湖泊30余个,海岸线(包括海岛)长6400余公里。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运河(浙江段)、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钱塘江为第一大河,上述8条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运河外,其余均独流入海。

分类
江苏省

江苏省地理环境

江苏省地理环境

江苏省位置境域

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跨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陆域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土地总面积的1.12%,高邮市周山镇志光村龙华组确定为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点。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千米,共26个海岛。

江苏省地形地貌

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陆地面积为103229.17平方千米,其中,平原面积占比86.89%,达89706.03平方千米,丘陵面积11916.16平方千米,山地面积1606.98平方千米,江苏省平原面积占比居中国各省首位,主要由苏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

江苏省是中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脉、云台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连云港云台山玉女峰为江苏最高峰,海拔625米。

江苏省气候

气候类型

江苏省位于亚洲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地带。一般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北地区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江苏省拥有10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海洋对江苏省的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以及江苏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的综合影响下,江苏省基本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热同季、雨量充沛、降水集中、梅雨显著,光热充沛。

季节划分

江苏省受季风影响,春秋较短,冬夏偏长,南北温差明显。春季平均起始时间为3月31日,平均长度为68天左右;夏季平均起始时间为6月7日,平均长度为104天;秋季平均起始时间为9月19日,平均长度为61天;冬季平均起始时间为11月19日,平均长度为134天。江苏省的北部和南部在季节起止时间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一般淮北地区和苏南地区会相差一周左右的时间。

气温

江苏等温线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在13.6~16.1℃之间,分布为自南向北递减,年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南部的东山,最低值出现在北部的赣榆。冬季的平均气温为3.0℃,各地的极端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冬季的1月或2月,夏季的平均气温为25.9℃,各地极端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盛夏的7月或8月,春季平均气温为14.9℃;秋季平均气温为16.4℃,春秋两季的气候相对温和。

降水

江苏省年降水量为704~1250毫米,江淮中部到洪泽湖以北地区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以南地区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分布是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在江苏最南部的宜溧山区,最少的地区在西北部的丰县。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江苏省雨水充沛,南北差异不大,年际变化小。

江苏省全年降水量季节分布特征明显,其中夏季降水量集中,基本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冬季降水量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各占全年降水量的20%左右。夏季6月和7月间,受东亚季风的影响,淮河以南地区进入梅雨期,梅雨期降水量常年平均值大部地区在250毫米左右;一般在江淮梅雨开始之后的一周左右,江苏省淮北地区进入“淮北雨季”,此时往往是江苏省暴雨频发,强降水集中的时段。

江苏省水文

长江横贯江苏省东西433千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千米,海岸线长957千米。江苏省地处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长江横穿江苏南部,江水系江苏最可靠的水资源。境内有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白马湖、石臼湖、微山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大运河、淮沭河、串场河、灌河、盐河、通榆运河、苏北灌溉总渠和通扬运河等各支河,河渠纵横,水网稠密。

中国五大淡水湖,有两个位于江苏省,太湖2250平方千米,居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千米,居第四,此外还有大小湖泊290多个,其中5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12个。

江苏省自然灾害

由于江苏省地处中纬度的海陆相过渡带和气候过渡带,兼受西风带、副热带和低纬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影响,气象灾害频发,种类多、影响面广,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强对流(包括大风、冰雹、龙卷等)、雷电、洪涝、干旱、寒潮、雪灾、高温、大雾、连阴雨等。

2022年9月20日,根据气象干旱监测,江苏省等地仍然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