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综述

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GDP)92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8.60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3927.82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3797.68亿元,增长10.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607元,增长8.4%。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797.58亿元,比上年增长3.4%。2020年,新疆308.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8%,其中,轻工业下降1.7%,重工业下降4.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3%。

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GDP)13597.11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1.75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795.50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7019.86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280元,比上年增长4.5%。

2020年,新疆308.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2021年,新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983.65亿元,比上年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6.06亿元,比上年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5967.36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7660.23亿元,增长6.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9%。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725元,比上年增长6.3%。

2022年,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41.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09.27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7271.08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7960.99亿元,增长1.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9%。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8552元,比上年增长3.3%。

2023年1月,新疆以GDP17741.34亿元,位列31省份2022年GDP情况第23位,同比增速3.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产业

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主要作物单产水平、人均农业产值和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中上水平。农业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5.8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883.54亿元。

1983年,结束了吃调进粮的历史,1984年粮食自给有余,1985开始粮食外调。

2006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近10倍,为中国西北地区年调出粮食最多的省区;肉类产量增长了30倍;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为中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以环塔里木盆地为重要基地的林果园艺业快速发展,总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哈密瓜、葡萄、香梨等“名特优”产品享誉国内外;蔬菜面积由9.25千公顷增加到186.82千公顷,主要城市冬季鲜菜自给率达到70%;有87种食品获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标志;农产品商品率达63%以上。

2014年,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44.0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1955.11亿元,增长7.2%;林业产值49.39亿元,增长5.8%;畜牧业产值651.20亿元,增长5.7%;渔业产值19.60亿元,增长5.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8.70亿元,增长6.5%。

2019年,新疆粮食种植面积3305.42万亩,比上年下降0.7%。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592.39万亩,增长2.9%;玉米种植面积1495.80万亩,下降3.5%。棉花种植面积3810.75万亩,增长2.0%。油料种植面积327.91万亩,下降2.5%。甜菜种植面积89.86万亩,增长4.7%。

2019年,新疆粮食产量1527.07万吨,比上年增加22.84万吨,增产1.5%。其中,夏粮产量579.28万吨,增产0.9%;秋粮产量947.79万吨,增产1.6%。谷物产量中,小麦产量576.03万吨,增产0.7%;玉米产量858.37万吨,增产3.7%。

2019年,新疆棉花产量500.2万吨,减产2.1%。油料产量66.41万吨,减产1.8%。甜菜产量445.33万吨,增产4.9%。

2019年,新疆特色林果产量1729.44万吨,比上年增产7.8%。其中,园林水果产量1118.72万吨,增产5.6%;坚果产量124.69万吨,增产16.7%;果用瓜产量486.03万吨,增产10.8%。

2019年,新疆猪牛羊禽肉产量160.6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其中,羊肉产量60.32万吨,增长1.6%;牛肉产量44.52万吨,增长6.1%;猪肉产量37.62万吨,下降1.3%;禽肉产量18.14万吨,增长13.4%。禽蛋产量40.46万吨,增长8.6%。牛奶产量204.42万吨,增长4.9%。牛羊猪存栏4940.01万头,比上年下降0.3%;牛羊猪出栏4512.83万头,增长1.2%。

2019年,新疆水产养殖面积114.29千公顷,下降5.1%。水产品产量16.67万吨,比上年下降4.4%。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15.20万吨,下降5.2%;捕捞水产品产量1.47万吨,增长5.0%。

2019年,新疆农业机械总动力2855.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4.89%,机耕率97.45%,机播率93.38%,机收率59.64%。

2021年,新疆粮食种植面积2371.6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3%。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135.25千公顷,增长6.2%;玉米种植面积1110.26千公顷,增长5.6%。棉花种植面积2506.07千公顷,增长0.2%。油料种植面积113.17千公顷,下降36.1%。甜菜种植面积47.58千公顷,下降23.6%。

2021年,新疆粮食产量(含薯类)1735.78万吨,比上年增加152.38万吨,增产9.6%。其中:夏粮产量641.30万吨,增产9.9%;秋粮产量1094.48万吨,增产9.5%。谷物产量中,小麦产量639.75万吨,比上年增产9.9%;玉米产量1012.65万吨,增产9.1%。

2022年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新疆夏粮总产量655.2万吨,播种面积1158.1千公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前,全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1.7%;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11.8%。已建成工业企业5万多个,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力量,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钢铁、煤炭、电力、纺织、建材、化工、医药、制糖、造纸、皮革、卷烟、食品等门类基本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9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894.88亿元。部分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如2006年,天然气和原油产量分别为164亿立方米、247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成品糖53.79万吨,居全国第四位。

2014年,新疆工业增加值3179.60亿元,增长10.0%。

2019年,新疆工业增加值3861.6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0%,股份制企业增长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5%,私营企业增长3.0%。分工业门类看,采矿业增长8.0%,制造业增长1.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1%,重工业增长5.1%。

全年十个主要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0.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0.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7.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0%;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长40.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8.4%;纺织业增长1.7%。

2019年,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623.36亿元,比上年下降19.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58.34亿元,比上年下降24.2%;股份制企业573.47亿元,下降21.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9.84亿元,比上年下降19.3%;分工业门类看,采矿业实现利润268.38亿元,下降16.2%;制造业253.86亿元,下降37.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01.12亿元,增长93.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0.99元,比上年增加1.77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5%,下降1.7个百分点。

2019年,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9%;完成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35.32亿元,增长27.2%。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03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

2021年,新疆工业增加值4691.61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2%,股份制企业增长8.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0.6%,私营企业增长10.4%。分规模看,大型企业增长5.4%,中型企业增长16.5%,小微型企业增长23.5%。分工业门类看,采矿业增长8.6%,制造业增长7.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6.0%,重工业增长9.2%。

2021年,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91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6.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832.65亿元,增长199.0%;股份制企业1735.53亿元,增长194.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31.06亿元,增长416.4%;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476.93亿元,增长195.7%;制造业1213.82亿元,增长27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25.36亿元,增长41.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5.94元,比上年减少5.65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2.4%,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9%,比上年末下降3.6个百分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产业

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37.78亿元。

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

2019年,新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1.6亿元,比上年增长5.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34.0亿元,增长5.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7.6亿元,增长7.5%。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879.0亿元,增长5.0%;餐饮收入额482.6亿元,增长8.6%。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4%,饮料类增长5.3%,烟酒类下降2.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2.6%,化妆品类增长1.1%,金银珠宝类下降13.5%,日用品类下降3.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7.2%,中西药品类增长7.4%,家具类增长17.1%,通讯器材类下降6.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19.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4%,汽车类增长1.4%。

2020年7月30日,新疆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喀什)在线上举办,实现签约金额7.75亿元。

2021年,新疆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96.82亿元,比上年增长9.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03.61亿元,增长14.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57.74亿元,增长15.1%;金融业增加值1141.70亿元,增长1.2%;其他服务业增加值4007.11亿元,增长6.1%。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3.4%,利润增长11.3%。

分类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综述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生产总值4522.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48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021.55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2136.28亿元,增长7.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549元,比上年增长6.1%。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9.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20.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6.5%。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分别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4.5个和4.7个百分点。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485.2亿千瓦时,增长37.7%。全年全区网上零售额302.8亿元,比上年增长46.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3.5亿元,增长30.4%。

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69.57亿元,同比增速4%。

  •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2%。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5.7%,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0%。工业投资下降1.5%,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43.8%。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8%,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16.6%。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7.4%。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房地产开发投资466.95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住宅投资344.24亿元,增长11.6%;办公楼投资1.96亿元,下降52.0%;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5.12亿元,下降10.9%。

  • 人民生活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04元,比上年增长8.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91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37元,增长10.4%。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024元,比上年增长14.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386元,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536元,增长15.5%。全区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2%,其中城镇为26.4%,农村为29.1%。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产业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种植面积1033.93万亩,比上年增加15.18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00.56万亩,减少38.82万亩;水稻种植面积76.26万亩,减少14.97万亩;玉米种植面积551.13万亩,增加67.04万亩;薯类种植面积149.98万亩,增加7.32万亩。油料种植面积40.88万亩,减少8.6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97.66万亩,减少5.12万亩。瓜果种植面积84.37万亩,减少11.24万亩。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56.06万亩,减少0.98万亩。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总产量368.44万吨,比上年减产12.06万吨,下降3.2%,实现十八连丰。其中,夏粮产量19.73万吨,下降32.1%;秋粮产量348.70万吨,下降0.8%。全年全区小麦产量18.95万吨,下降31.8%;水稻产量41.00万吨,下降17.0%;玉米产量263.39万吨,增长5.8%;马铃薯产量(折粮)36.19万吨,下降12.9%。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蔬菜产量532.94万吨,比上年下降5.9%;红枣产量7.70万吨,下降6.2%;枸杞产量8.60万吨,下降12.2%;油料产量4.81万吨,下降27.7%。全年全区肉类总产量35.0万吨,比上年增长4.7%。其中,猪肉产量9.1万吨,增长13.9%;牛肉产量11.8万吨,增长3.4%;羊肉产量11.5万吨,增长3.4%;禽肉产量2.6万吨,下降11.1%。禽蛋产量12.9万吨,下降7.1%。牛奶产量280.5万吨,增长30.3%。水产品产量16.60万吨,增长2.7%。年末全区生猪存栏85.5万头,下降5.0%;肉牛存栏137.6万头,增长14.0%;奶牛存栏70.2万头,增长22.3%;羊存栏677.1万只,增长13.6%;活家禽存栏1231.0万只,增长4.2%。全年生猪出栏112.5万头,增长14.1%;肉牛出栏72.3万头,增长0.4%;羊出栏645.5万只,增长3.3%;活家禽出栏1224.7万只,下降11.7%。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产业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工业增加值1677.83亿元,比上年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2.8%,重工业增长7.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6.5%;股份制企业增长7.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7%;非公有工业增长9.4%,其中,私营企业增长10.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1.5%,制造业增长5.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8%。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长15.1%、电力行业增长13.5%、化工行业增长0.6%、冶金行业增长5.3%、有色行业增长2.0%、轻纺行业增长11.9%、机械行业增长3.2%、建材行业下降4.8%、医药行业增长26.5%、其他行业增长18.9%。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3%。

截至2021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发电装机容量6214.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4.6%。其中,火电装机容量3333.0万千瓦,增长0.2%;水电装机容量42.6万千瓦,与上年持平;风电装机容量1454.8万千瓦,增长5.7%;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384.0万千瓦,增长15.6%。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4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106.0亿元,增长1.2倍;股份制企业344.0亿元,增长1.4倍;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7.6亿元,增长62.3%。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68.5亿元,同比扭亏增盈70.0亿元;制造业利润389.4亿元,增长1.5倍;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4.7亿元,下降92.1%。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768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81.52亿元,比上年增长6.2%。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89.74万平方米,下降5.6%;房屋竣工面积839.93万平方米,增长11.0%;竣工产值387.11亿元,增长20.9%。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38.83万元/人,比上年增长28.3%。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产业

服务业

服务业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10.66亿元,比上年增长6.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04.02亿元,增长12.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4.50亿元,增长10.8%;金融业增加值331.41亿元,增长1.3%;房地产业增加值191.96亿元,增长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58.61亿元,增长1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67.53亿元,增长2.2%。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货物运输总量4.69亿吨,比上年增长9.5%;货物运输周转量812.54亿吨千米,增长16.3%。全年全区旅客运输总量0.38亿人,下降0.8%;旅客运输周转量105.40亿人千米,增长5.7%。

截至2021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民用汽车保有量(含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94.4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3.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68.09万辆,增长8.0%。民用轿车保有量86.49万辆,增长6.7%。其中,私人轿车82.83万辆,增长6.8%。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2.46亿元,比上年增长24.1%。邮政业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74.39万件;包裹业务5.50万件;快递业务量9962.97万件,快递业务收入15.41亿元。全年全区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04.00亿元,增长30.9%。年末全区电话用户总数914.10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866.12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17.13万户,比上年增加33.4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750.80万户,比上年增加38.09万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149178.00万GB,增长28.9%。

国内贸易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5.12亿元,比上年增长2.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81.49亿元,增长2.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3.63亿元,增长0.8%。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168.41亿元,增长2.8%;餐饮收入额166.71亿元,增长1.4%。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0.3%,饮料类增长12.3%,烟酒类增长4.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4.7%,化妆品类下降1.9%,金银珠宝类增长1.6%,日用品类下降10.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5%,中西药品类增长0.1%,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7.8%,通讯器材类下降17.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1.1%,汽车类下降0.8%。

对外经济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货物进出口总额214.04亿元,比上年增长73.4%。其中,出口174.81亿元,增长101.7%;进口39.23亿元,增长6.8%。货物贸易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35.58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67.00亿元,增长71.5%。其中,出口62.96亿元,增长79.8%;进口4.04亿元,下降0.1%。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9个,实际使用外资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0.9亿美元,增长12.5%。

财政金融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79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0.01亿元,增长9.7%。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00.74亿元,增长14.0%,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5.4%。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484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466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46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284亿元。

截至2021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上市公司16家,总股本213.87亿股,总市值2126.0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6.6%。其中,流通市值1130.71亿元,增长56.3%。全年证券交易额14053.09亿元,增长10.3%。年末全区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41家,比上年末下降14.6%。

截至2021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省级营业性保险分公司24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11.14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财产险收入65.35亿元,下降3.7%;寿险收入100.80亿元,增长4.3%;健康险收入38.04亿元,下降4.8%;意外伤害险收入6.95亿元,增长10.8%。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73.04亿元,增长10.5%。其中,财产险赔款45.82亿元,增长19.4%;寿险业务给付13.79亿元,下降20.9%;健康险给付11.20亿元,增长29.2%;意外伤害险赔款2.24亿元,增长34.7%。

旅游业

截至2021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待国内外游客3623.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7%。其中,国内游客3622.51万人次,增长5.7%。国内旅游收入286.38亿元,增长44.1%。实现旅游总收入286.65亿元,增长44.0%。

分类
青海省

青海省经济

青海省经济

青海省经济综述

2022年,青海省实现生产总值3610.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80.18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585.69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644.20亿元,下降2.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6%。人均生产总值为60724元,比上年增长2.1%。

2022年,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7.6%。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2.3%。工业投资增长21.6%。

青海省第一产业

2022年,青海省粮食播种面积303.4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6千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01.26千公顷,增加2.44千公顷;青稞播种面积92.69千公顷,增加2.01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2.67千公顷,增加0.13千公顷;豆类播种面积14.13千公顷,减少0.97千公顷;薯类播种面积67.85千公顷,减少2.64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82.7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26千公顷。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46.60千公顷,增加3.10千公顷;蔬菜43.37千公顷,增加1.07千公顷;药材32.36千公顷,减少3.61千公顷(其中枸杞28.90千公顷,减少1.61千公顷);青饲料51.84千公顷,增加1.34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07.27万吨,连续15年超过百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51.81万吨,比上年增长1.1%。

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牛存栏645.52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5%;羊存栏1354.03万只,下降2.3%;生猪存栏58.82万头,下降23.8%;家禽存栏144.51万只,下降3.2%。全年牛出栏205.70万头,比上年增长2.7%;羊出栏676.08万只,增长0.5%;生猪出栏76.92万头,增长6.3%;家禽出栏158.84万只,下降2.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0.87万吨,比上年增长2.6%。

青海省第二产业

2022年,青海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22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0.2%;股份制企业增长16.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2.1%。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长49.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3.7%,制造业增长30.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7%。

2022年,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优势产业中,新能源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倍,装备制造业增长1.6倍,新材料产业增长1.5倍,盐湖化工产业增长31.3%,油气化工产业增长0.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2%,比重较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2022年,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2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倍。国有控股企业利润489.13亿元,增长1.3倍;股份制企业利润792.78亿元,增长1.7倍;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35.73亿元,增长97.3%。采矿业企业利润83.92亿元,增长77.5%;制造业企业利润692.32亿元,增长2.3倍;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企业利润52.63亿元,下降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5.30元,比上年减少3.41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6.47元,减少2.45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8.2%,提高8.7个百分点。

2022年,青海省建筑业增加值357.02亿元,比上年下降7.6%。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94个,比上年末增加18个;全年实现利润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71.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竣工面积174.79万平方米,下降36.9%。

青海省第三产业

2022年,青海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8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55.24亿元,增长6.9%;金融业增加值286.19亿元,增长2.6%;房地产业增加值144.95亿元,下降4.0%;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71.11亿元,下降14.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4.57亿元,下降24.3%。

2022年,青海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2.08亿元,比上年下降11.2%。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单位)^[17]零售额309.51亿元,下降16.3%;限额以下单位(个体户)零售额532.57亿元,下降7.9%。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85.53亿元,下降1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6.55亿元,下降11.0%。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775.85亿元,下降10.8%;餐饮收入66.23亿元,下降15.1%。

2022年,青海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3.0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出口总额26.5亿元,增长55.5%;进口总额16.5亿元,增长12.3%。

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613.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415.88亿元,增长15.1%;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598.54亿元,增长16.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044.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3%。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453.49亿元,增长3.4%;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5591.26亿元,增长3.3%。

2022年,青海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06.39亿元,比上年下降0.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42.10亿元,增长0.4%;财产险保费收入44.84亿元,与上年持平;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9.44亿元,下降3.3%。全年保险赔付额39.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寿险赔付额7.04亿元,增长11.6%;财产险赔付额26.12亿元,增长1.2%;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额6.04亿元,下降9.3%。

分类
陕西省

陕西省经济

陕西省经济

陕西省经济综述

2022年,陕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772.68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5.34亿元,增长4.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15933.11亿元,增长6.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6%;第三产业增加值14264.23亿元,增长2.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5%。人均生产总值82864元,比上年增长4.3%。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6898.3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6%,占比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陕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9%,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8.1%,农户投资下降2.0%。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8.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5%。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0.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7%,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4.0%,文化产业投资下降12.5%。

财税收支

2022年,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11.58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26.8%。其中,各项税收2682.85亿元,同口径增长29.2%;非税收入628.73亿元,增长16.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66.34亿元,增长11.5%。其中,节能环保支出增长3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1.9%,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8.1%。

人民生活

2022年,陕西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16元,比上年增加1548元,增长5.4%。其中,工资性收入16053元,增长5.4%,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3.3%;经营净收入3896元,增长5.3%,占12.9%;财产净收入1925元,增长4.6%,占6.4%;转移净收入8242元,增长5.7%,占27.4%。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848元,比上年增加502元,增长2.6%。

2022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31元,比上年增加1718元,增长4.2%。其中,工资性收入24219元,增长4.2%;经营净收入3207元,增长4.8%;财产净收入3348元,增长3.4%;转移净收入11657元,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766元,比上年减少18元,下降0.1%。

2022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4元,比上年增加960元,增长6.5%。其中,工资性收入6497元,增长6.5%;经营净收入4702元,增长6.1%;财产净收入259元,增长4.3%;转移净收入4246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094元,比上年增加936元,增长7.1%。

2022年,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0∶1,较上年缩小0.06。2022年,陕西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0%;食品价格上涨3.2%,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2.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

陕西省第一产业

2022年,陕西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10.5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增加值2004.54亿元,增长3.9%;林业增加值52.11亿元,增长11.1%;牧业增加值496.61亿元,增长4.9%;渔业增加值22.07亿元,增长6.6%。

农业

2022年,陕西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17.4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4%。其中,夏粮1105.10千公顷,与上年持平略增;秋粮1912.37千公顷,增长0.7%。

林业

2022年,陕西省森林覆盖率46.84%。全年营造林面积390.6千公顷,森林蓄积量5.7亿立方米,林地面积12530千公顷,林业自然保护区60个,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1119.3千公顷。

畜牧业

2022年,陕西省肉类总产量132.09万吨,比上年增长3.2%。其中,猪肉产量101.6万吨,增长4.1%。禽蛋产量63.6万吨,增长0.3%。生牛奶产量107.9万吨,增长3.1%。年末生猪存栏903.5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1%;牛存栏150.6万头,增长0.9%;羊存栏878.3万只,下降0.3%;家禽存栏7701.2万只,增长0.1%。

渔业

2022年,陕西省水产品产量17.35万吨,比上年增长1.6%。

陕西省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陕西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3158.3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制造业增长5.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1%;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8.2%,非能源工业增长5.8%;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4.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352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营业利润4600.3亿元,增长25.2%。

建筑业

2022年,陕西省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893.0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0067.87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总产值6598.29亿元,增长11.2%;签订合同额24520.56亿元,增长12.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252.73万平方米,增长10.1%。

陕西省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陕西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其中,金融业增长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3.0%。1—11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684.87亿元,增长3.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1.3%,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17.9%。

国内贸易

2022年,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0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071.27亿元,增长0.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30.34亿元,增长6.2%。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9273.52亿元,增长1.9%;餐饮收入1128.09亿元,下降1.8%。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7%,中西药品类增长14.5%,粮油、食品类增长13.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1.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6.3%,烟酒类增长4.8%,家具类增长2.7%,汽车类增长1.3%,金银珠宝类增长0.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1%,通信器材类下降1.5%,日用品类下降2.8%,化妆品类下降2.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1.2%。

对外经济

2022年,陕西省进出口总值4835.34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出口3011.35亿元,增长17.8%;进口1823.99亿元,下降16.4%。

招商引资

2022年,陕西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14家,较上年同期增加2家;合同外资62.13亿美元,同比增长3.3倍;实际利用外资14.64亿美元,同比增长37.6%。

房地产业

2022年,陕西省房地产开发投资4254.79亿元,比上年下降4.2%。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8711.61万平方米,下降4.2%。商品房销售面积3308.72万平方米,下降22.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58.92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3.7%。

邮电通信

2022年,陕西省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83.89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快递业务量11.28亿件,增长0.9%。电信业务总量455.20亿元,增长25.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76.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834.36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2627.81万户,5G移动电话用户1654.58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1760.44万户。

旅游业

2021年,陕西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9057.9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9.4%;国内旅游收入3433.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3%。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陕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1956.81亿元,同比增长13.4%,比年初增加7331.7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860.45亿元,同比增长10.1%,比年初增加4481.12亿元。截至2022年末,陕西省境内证券公司3家。各类证券营业部240家(含外地公司在陕西的营业部),比上年减少8家。年末证券开户数777.9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92.72万户。

保险业

2022年,陕西省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1102.02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财产险272.79亿元,增长7.1%;人身险829.23亿元,增长4.0%,累计赔付支出360.3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67.96亿元,下降1.0%;人身险赔付支出192.40亿元,增长13.9%。

分类
甘肃省

甘肃省经济

甘肃省经济

甘肃省经济综述

2022年,甘肃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1.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15.3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3945.0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5741.3亿元,增长4.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968元,比上年增长4.7%。2022年,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3278.7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9.3%。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1%。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6.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7.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7%。基础设施投资下降0.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社会领域投资增长7.1%。全年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77.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下降9.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9.0%。

财税收支

2022年,甘肃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7.6亿元,按自然口径下降9.4%,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和上年一次性收入因素,同口径增长4.9%。其中,税收收入582.7亿元,同口径增长4.9%;非税收入324.8亿元,同口径增长5.0%。从主体税种看,国内增值税207.6亿元,同口径增长6.9%;企业所得税84.7亿元,增长5.8%;个人所得税23.6亿元,下降1.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63.5亿元,增长5.7%。其中,民生支出3338.8亿元。

人民生活

2022年,甘肃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73.1元,比上年增长5.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72.4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5.2元,增长6.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3.09,比上年缩小0.08。

2022年,甘肃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489.4元,比上年增长0.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207.0元,下降2.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494.2元,增长2.6%。全省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7%,其中城镇为29.9%,农村为32%。

2022年,甘肃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7%。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3.5%。

甘肃省第一产业

农业

2022年,甘肃省粮食种植面积270.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3万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73.9万公顷,增加2.8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107.4万公顷,增加2.3万公顷;马铃薯种植面积57.6万公顷,减少1.0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5.4万公顷,增加1.9万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29.9万公顷,增加0.7万公顷。果园面积33.2万公顷,增加0.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7.0万公顷,增加0.7万公顷。2022年,甘肃省粮食产量1265.0万吨,比上年增产2.7%。其中,夏粮产量342.3万吨,增产3.8%;秋粮产量922.7万吨,增产2.4%。2022年,甘肃省蔬菜产量1736.6万吨,比上年增产4.9%。中药材产量137.5万吨,增产4.6%。园林水果产量575.4万吨,增产6.7%。

畜牧业

2022年,甘肃省猪牛羊禽肉产量141.5万吨,比上年增长5.6%。牛奶产量91.8万吨,增长37.8%。年末牛存栏531.8万头,增长3.7%;牛出栏247.8万头,增长0.4%。羊存栏2595.6万只,增长6.4%;羊出栏2278.0万只,增长8.2%。生猪存栏699.5万头,增长2.1%;生猪出栏895.7万头,增长6.0%。

甘肃省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甘肃省全部工业增加值329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3%;集体企业增长34.5%,股份制企业增长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2%;私营企业增长12.9%。分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增长1.5%,省属企业增长13.3%,省以下地方企业增长8.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2.2%,重工业增长7.4%。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8.9%,制造业增长5.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截至2022年末,甘肃省发电装机容量6780.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2%。其中,火电装机容量2312.6万千瓦,增长0.2%;水电装机容量971.8万千瓦,增长0.5%;风电装机容量2073.0万千瓦,增长20.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417.4万千瓦,增长23.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5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474.1亿元,增长24.2%。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2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制造业298.6亿元,下降21.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2.4亿元,增长2.7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2元,比上年增加1.1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4%,提高0.2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建筑业

2022年,甘肃省建筑业增加值657.6亿元,比上年增长4.6%。年末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670个,比上年末增加296个。

甘肃省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甘肃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95.6亿元,比上年下降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55.6亿元,增长17.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55.0亿元,下降7.5%;金融业增加值925.1亿元,增长2.9%;房地产业增加值573.2亿元,下降3.2%;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681.0亿元,增长6.5%。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4%,利润总额增长6.3%。

国内贸易

2022年,甘肃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2.2亿元,比上年下降2.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16.2亿元,下降2.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06.0亿元,下降3.0%。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3515.9亿元,下降1.4%;餐饮收入额406.3亿元,下降13.5%。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1%,烟酒类下降1.5%,化妆品类下降18.9%,金银珠宝类下降2.3%,日用品类下降13.7%,中西药品类增长9.9%,汽车类下降12.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27.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22.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1%。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5.9%。

对外经济

2022年,甘肃省外贸进出口总值5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出口127.3亿元,增长31.4%;进口456.9亿元,增长15.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78.3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占全省外贸总值的47.6%。其中,出口45.3亿元,增长70.4%;进口233亿元,增长17.6%。

招商引资

2022年,甘肃省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29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1248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0%。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4554万美元,增长1.58%。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57783万美元,增长31.68%。

房地产业

2022年,甘肃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9%,其中住宅投资增长0.1%。房屋施工面积12268.4万平方米,下降7.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8953.6万平方米,下降4.1%。在房屋施工面积中,房屋新开工面积2105.3万平方米,下降37.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660.8万平方米,下降35.0%。房屋竣工面积917.8万平方米,下降37.3%,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27.9万平方米,下降32.3%。商品房销售面积1470.4万平方米,下降33.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388.2万平方米,下降34.5%。

邮电通信

2022年,甘肃省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49.5亿元,比上年下降0.7%。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678.1万件;包裹业务28.3万件;快递业务量2.0亿件,增长6.1%;快递业务收入38.2亿元,增长3.2%。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96.5亿元,增长21.5%。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21.5万个,其中4G基站11.0万个,5G基站3.7万个。全省年末电话用户总数3084.2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278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中4G移动电话用户1636.4万户,5G移动电话用户894.6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11.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2.1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用户1092.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7.5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1067.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3.9万户。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47.8亿GB,比上年增长13.6%。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754.3万个,增长8.1%。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43.9部/百人。

旅游业

022年,甘肃省共接待国内游客1.35亿人次,比上年下降51.2%;实现国内旅游综合收入665亿元,下降63.9%。旅游人均花费493元,比上年减少174元。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甘肃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89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1%,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826.5亿元,增长10.1%。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5389.8亿元,增长6.2%,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281.0亿元,增长6.5%。截至2022年末,甘肃省境内上市公司37家,比上年末增加3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36家,H股上市公司1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3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

保险业

2022年,甘肃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90.9亿元,比上年增长0.1%;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58.0亿元,下降9.5%。

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万企兴万村”行动

西藏自治区“万企兴万村”行动

2022年1月,西藏自治区召开“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标志着“万企兴万村”行动在西藏自治区全面开展。

据了解,2021年7月16日,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在山东潍坊召开,标志着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正式启动。西藏自治区“万企兴万村”行动是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在接下来的5年里,西藏自治区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将按照“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以产业振兴为重点,以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为抓手,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实施村企结对共建,不断增强乡村造血功能,探索民营企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西藏特色发展之路

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经济

西藏自治区经济

西藏自治区经济综述

旧西藏经济十分落后,交通闭塞,没有现代工业,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自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别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建立了现代工业、交通通讯业,原有的农牧业、商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2015年,西藏人均GDP为3203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4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57元。

2018年,西藏实现生产总值(GDP)1477.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628.37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719.01亿元,增长4.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397元,增长7.0%。按年平均美元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58.0美元。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8.8%、42.5%、48.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8个百分点。

2018年,西藏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9.42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0.29亿元,增长23.9%。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082.48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72.71亿元,增长17.3%。与民生相关的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8.20亿元,下降38.3%;教育支出232.85亿元,增长5.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06.75亿元,增长5.0%;节能环保支出45.65亿元,增长9.3%。

2018年,西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6元,增长11.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97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0元,增长10.8%。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域实现整体脱贫。

2019年,西藏人均GDP为4890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10元。

2020年,西藏GDP总量为1902.74亿元,增速达到7.8%

202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增长超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2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和14%,实现连续19年两位数增长。

2022年GDP,2132.64亿元,同比增速1.1%。

西藏自治区第一产业

西藏的耕地面积绝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阶地、山麓斜坡、冲积扇地和湖泊平原一带。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开垦而来的。土壤类型因分布环境条件不同,在质地上有很大差异。大部分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低,即使有少数土地含腐植质较多,亦因温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数量少、分解缓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分耕地还存在着地面不平整、耕层较浅、砂性重、石砾多、质地偏粗、易漏肥等现象。在复种区耕作土壤的潜在肥力和较大肥力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较强。到1998年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园田和平整土地100多万亩,按农业人口的劳动力平均,每人接近一亩。在土质改造方面,进行黏掺沙、沙掺粘,种植豆科作物,多施有机肥料,使部分土壤质地得到改良。

2017年,西藏自治区积极推广青稞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88%。同时提高青稞质量安全,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农药比2016年减少10.5%。粮食总产达103.7万吨,连续3年稳定在百万吨以上。青稞产量达79.5万吨,比2016年增加6.7万吨,实现历史新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达11.1公斤。

河谷农业

素有”西藏粮仓”之称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河谷地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西起拉孜,东至桑日,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处达200公里,窄处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三个地、市的22个县和5个国营农场,是西藏最重要的河谷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也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西藏自治区第二产业

工业

2017年,西藏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03.02亿元,比2016年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7.7%;股份制企业增长1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3.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0.6%,制造业增长5.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6.3%。

2017年,西藏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23.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2.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2016年下降15.5%,食品制造业下降26.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6.4%,医药制造业增长8.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6.4%。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40.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8%。能源消费总量466.22万吨标准煤,比2016年增长6.6%。

建筑业

2015年,西藏自治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06.31亿元,比2014年增长16.3%。

2017年,西藏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11.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6增长12.2%。

西藏自治区第三产业

2017年,西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3.32亿元,比2016年增长13.9%。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38.01亿元,增长14.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5.30亿元,增长12.6%。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435.50亿元,增长13.7%;餐饮收入87.82亿元,增长15.1%。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增长较快的有: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2.2%,书报杂志类增长31.3%,饮料类增长44.3%,五金、电料类增长28.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6倍。

对外贸易

2017年,西藏进出口总额58.85亿元,比2016年增长13.9%。其中:出口总额29.50亿元,下降5.5%;进口总额29.35亿元,增长43.6%。

在进出口贸易中,边境小额贸易23.39亿元,比2016年下降21.7%,占39.7%。其中:出口总额23.18亿元,下降21.7%;进口总额0.21亿元,下降17.0%。

2017年,西藏自治区与6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贸易。其中: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与其贸易总额达到24.08亿元,与2016年相比下降21.5%,占进出口总额的40.9%。除尼泊尔外,与西藏外贸交易居前三位的是法国、比利时和老挝,贸易额分别为11.98亿元、6.39亿元和2.77亿元,比2016年分别增长34.3%、1.1倍和27.7倍。

分类
云南省

云南省经济

云南省经济

云南省经济综合

2022年,云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95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2.18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0471.20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4470.82亿元,增长3.1%。三次产业结构为13.8∶36.2∶50.0。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716元,比上年增长4.7%。民营经济增加值15011.30亿元,增长4.4%,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1.8%,与上年持平。

2022年,云南省财政总收入3456.74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同口径下降0.9%,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8.6%。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49.32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0%,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4.4%。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69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

2022年,云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

云南省第一产业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东北大农业、江浙集约农业和京津沪都市农业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之一,全省粮食产量在全国13个主产区之外稳居领头位置,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1位,蔗糖、茶叶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2位,生猪、肉牛存出栏居全国前10名以内。

2022年,云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35.80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3629.90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492.20亿元,增长6.9%;牧业产值2192.30亿元,增长5.9%;渔业产值119.90亿元,增长3.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201.50亿元,增长7.1%。

2022年,云南省粮食总产量1957.96万吨,比上年增长1.4%。蔬菜产量2857.92万吨,增长4.0%;水果产量1289.05万吨,增长12.8%;茶叶产量53.39万吨,增长6.3%;鲜切花产量180.00亿枝,增长10.9%;中药材产量82.26万吨,增长12.6%;坚果产量250.08万吨,增长20.2%。

2022年,云南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7]520.33万吨,比上年增长6.9%。

云南省第二产业

云南省是中国最大的硅生产基地,能源产业成为云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力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居全国第7位,有9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为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

2022年,云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719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9.4%;装备制造业增长49.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5.4%,集体企业增长14.1%,股份制企业增长8.4%,私营企业增长10.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4.8%,制造业增长8.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3%。分行业看,烟草制品业比上年增长5.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5.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8.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0.3%。

2022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十种有色金属产量697.11万吨,比上年增长25.8%,其中,电解铝产量415.52万吨,增长33.9%。单晶硅产量26196.90万千克,增长56.4%;黄磷产量54.07万吨,增长21.5%;原盐产量165.41万吨,增长0.8%;卷烟产量709.06万箱,增长0.3%;成品糖产量258.23万吨,增长4.9%。

2022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994.3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实现利润1330.52亿元,增长8.2%。

2022年,云南省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282.41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168.65亿元,增长11.3%;实现利润181.02亿元,与上年持平;上缴税金145.62亿元,下降10.5%。

云南省第三产业

2022年,云南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518.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长7.5%,其中,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增长16.5%;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增长0.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5.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8.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7.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下降9.6%。

2022年,云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3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分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435.19亿元,增长1.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403.66亿元,增长1.2%。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9322.27亿元,增长1.0%;餐饮收入1516.57亿元,增长1.0%。

2022年,云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500.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出口总额241.39亿美元,下降11.7%;进口总额259.03亿美元,增长21.4%。

2022年,云南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594.59亿元,比上年增长3.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9441.11亿元,增长8.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1730.61亿元,增长12.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2338.62亿元,增长9.6%,其中,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1380.79亿元,增长5.9%;住户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8342.67亿元,增长3.3%。

2022年,云南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25.02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14.36亿元,增长9.9%。

2022年,云南省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累计融资326.08亿元,比上年增加3.63亿元。其中,A股再融资(包括配股、公开增发、非公开增发)70.65亿元,减少41.61亿元;云南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及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245.35亿元,增加87.71亿元。年末全省有上市公司42家,总股本715.58亿股;总市值8913.80亿元,减少2050.21亿元。

分类
贵州省

贵州省经济

贵州省经济

贵州省经济综述

2021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19586.42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30.92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6984.70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9870.80亿元,增长7.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9%,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808元,比上年增长8.0%。

2021年,贵州省财政总收入341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6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税收收入1177.14亿元,增长8.4%。

2021年,贵州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90.15亿元,比上年下降2.6%。其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16.95亿元,增长60.7%;城乡社区支出258.72亿元,增长23.4%;教育支出1128.38亿元,增长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92.67亿元,增长2.1%;卫生健康支出540.10亿元,下降4.5%。

2022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20164.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61.1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7113.03亿元,增长0.5%;第三产业增加值10190.37亿元,增长1.0%。

贵州省第一产业

2021年,贵州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91.97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种植业总产值3123.71亿元,增长8.8%;林业总产值319.82亿元,增长7.9%;畜牧业总产值958.96亿元,增长10.3%;渔业总产值69.83亿元,增长14.6%。

2021年,贵州省粮食播种面积4181.57万亩,比上年增长1.2%;粮食产量1094.86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全年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2271.62万亩,比上年增长0.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280.09万吨,比上年增长9.7%。年末果园面积1203.21万亩,比上年末增长2.9%;全年园林水果产量583.40万吨,比上年增长21.9%。

2021年,贵州省木材产量443.74万立方米。

截至2021年底,贵州省猪存栏1530.48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2.2%;牛存栏479.35万头,下降7.4%;羊存栏386.59万只,增长1.1%;家禽存栏12017.78万羽,下降0.5%。全年猪出栏1849.70万头,比上年增长11.3%;牛出栏180.06万头,增长2.2%;羊出栏279.97万只,下降5.9%;家禽出栏17672.57万羽,增长0.4%。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25.80万吨,比上年增长10.1%;禽蛋产量27.70万吨,增长5.9%;牛奶产量4.92万吨,下降6.4%。

2021年,贵州省水产品产量26.20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25.72万吨,增长6.5%。

贵州省第二产业

2021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8.9%。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4.8%,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4.4%,私营企业增长4.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9%。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2.5%,制造业增长15.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1%。年末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171个,比上年末增加280个。其中,特级和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130个,增加6个;二级资质企业947个,增加135个;三级资质企业及其他资质企业1094个,增加139个。

2021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06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082.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0%。全年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7.75元,下降1.25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2%,比上年末下降0.7个百分点。

截至2021年底,贵州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171个,比上年末增加280个。其中,特级和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130个,增加6个;二级资质企业947个,增加135个;三级资质企业及其他资质企业1094个,增加139个。

贵州省第三产业

2021年,贵州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3.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8.6%。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增长12.6%,餐饮收入额增长25.2%。

2021年,贵州省进出口总额65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出口总额487.11亿元,增长13.0%;进口总额167.05亿元,增长44.6%。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372.63亿元,增长0.2%;加工贸易68.12亿元,增长67.4%。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85.44亿元,增长45.7%;加工贸易47.49亿元,增长37.9%。

截至2021年底,贵州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048.12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住户存款14210.90亿元,增长11.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5829.38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住户贷款11178.74亿元,增长10.5%。

截至2021年底,贵州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3家,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3.06万亿元。全年证券、期货成交金额3.9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2%。

2021年,贵州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96.26亿元,比上年下降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4.6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81.60亿元。全年各项赔付支出206.95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40.37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66.58亿元。

分类
四川省

四川省经济

四川省经济

四川省经济综述

四川省是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和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全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4.03万亿元,增长9.6%。数字经济总量超1.4万亿元。已组建30余个智能制造、5G、区块链、工业互联网、超高清视频等产业联盟,1299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8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176个认定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保费支持4.8亿元。核电装备、重型燃机、工业级无人机等产品研制跻身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2022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5674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64.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1157.1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29628.4亿元,增长2.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6%、48.0%和35.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36.9∶52.6调整为10.5∶37.3∶5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7777元,增长2.9%。

四川省第一产业

四川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4500万~1500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000万亩左右,经济作物2200万~2500万亩,其它作物2300万~2500万亩。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苕、马铃薯、大豆等种植优势明显,尤以水稻最为突出,常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左右,占粮食面积的30%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均在2000万亩左右,红苕、马铃薯种植面积均在1000万亩以上;大豆400万亩以上。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水果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2022年,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6.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68.9万公顷,增长2.2%;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5.9万公顷,增长6.0%;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54.2万公顷,增长4.2%。粮食产量3510.5万吨,比上年减少2.0%,其中,夏粮产量增长1.7%,秋粮产量减少2.5%。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434.1万吨,增长4.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5198.7万吨,增长3.2%;茶叶产量39.3万吨,增长4.8%;园林水果产量1238.4万吨,增长7.4%。生猪出栏6548.4万头,比上年增长3.7%;牛出栏306.0万头,增长4.4%;羊出栏1792.7万只,增长1.5%;家禽出栏78087.1万只,增长0.8%。猪肉产量增长3.8%,牛肉产量增长4.7%,羊肉产量增长1.3%,禽蛋产量增长3.7%,牛奶产量增长3.6%。水产养殖面积19.0万公顷,减少0.2%;水产品产量172.1万吨,增长3.4%。

四川省第二产业

工业

四川是中国西部工业门类最齐全,优势产品最多实力最强的工业基地。机械、电子、冶金、化工、航空航天、核工业、建筑材料、食品、丝绸、皮革等行业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22年,四川省工业增加值16412.2亿元,比上年增长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796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8%,重工业增加值增长6.1%,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32∶6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4.5%,股份制企业增长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49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836.3亿元,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49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836.3亿元,增长10.7%。

建筑业

2022年,四川省建筑业增加值4888.6亿元,比上年增长5.1%。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9214个,实现利润总额550.9亿元,增长9.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7718.4万平方米,增长7.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398.7万平方米,下降3.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5436.4万平方米,下降6.6%。

四川省第三产业

四川是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各种生产、生活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2017年4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四川自贸区整体分为成都、泸州两个部分,涵盖三个片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总面积119.99平方千米。四川自贸区主要任务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的要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

国内贸易

2022年,四川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04.6亿元,比上年下降0.1%。

对外经济

2022年,四川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机构)755家;外商直接投资35.3亿美元,增长5.2%。在川落户世界500强达到377家。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73.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5.8亿美元,增长1.7%。备案境外投资企业共782家。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7879.5亿元。进出口总额10076.7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出口额6215.2亿元,增长9.2%;进口额3861.6亿元,增长1.3%。以美元计价,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511.7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额931.5亿美元,增长5.7%;进口额580.2亿美元,下降1.7%。

金融业

四川是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

2022年末,四川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027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8%。共有保险公司104家。原保险保费收入2297.8亿元,比上年增长4.2%。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763.9亿元,减少3.7%。有证券公司4家,期货公司3家,证券公司分公司77家,基金公司1家(筹建中),基金公司分公司18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证券公司营业部407家,期货公司营业部29家。证券主资金账户数1322.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1%。全年证券交易额25.5万亿元,比上年降低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