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重庆市

重庆市经济

重庆市经济

重庆市经济综述

重庆市经济建设基本形成大农业、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开辟中欧班列(重庆)国际铁路大通道,目前中欧班列(重庆)已成为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物流陆路运输骨干;并主导发起建设“陆海新通道”。

2022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2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2012.05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1693.86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15423.12亿元,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9:40.1:53.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663元,比上年增长2.5%。民营经济增加值17404.40亿元,增长3.0%,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9.7%。

2022年,重庆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03.4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2.5%,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8.0%。

重庆市第一产业

重庆市农业历史悠久,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巴国时期,已是“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华阳国志·巴志》),桑蚕、麻、茶叶等开始种植。重庆耕地面积有162.2万公顷,农用耕地开发度较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重庆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柑橘、蚕桑、烟叶、药材、油桐、榨菜、生猪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中,特色农产品有重庆涪陵榨菜是“世界三大名腌菜”,奉节脐橙是中国“四大名橙”之一,梁平柚曾获全国柚类金江杯,是中国“三大名柚”之一,长寿沙田柚多次被评为“国优水果”。荣昌区是中国著名的种猪基地,其荣昌猪更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

重庆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类,其中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4大类,尤以水稻居首。经济作物名优品种主要有油菜、花生、桐子、生漆、茶叶、蚕桑、甘蔗、黄红麻、烟叶等。果树作物主要有柑桔、甜橙、柚、桃、李等,尤以柑桔最具盛名。饲养动物有60余种,生猪、羊、牛、兔是优势畜种。重庆市有江河鱼类120多种,鱼类养殖遍及各区县,长寿湖、大洪湖是重庆的鱼类养殖基地。

2022年,重庆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58.63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70.07万亩,比上年增长1.7%。粮食综合单产349.5公斤/亩,下降3.4%。全年粮食总产量1072.84万吨,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夏粮产量122.40万吨,增长1.1%;秋粮产量950.44万吨,下降2.2%。全年谷物产量756.39万吨,下降0.7%。其中,稻谷产量485.24万吨,下降1.6%;小麦产量6.28万吨,增长2.1%;玉米产量256.37万吨,增长0.7%。全年猪肉产量149.96万吨,增长5.6%。生猪出栏1904.43万头,增长5.4%。年末生猪存栏1197.14万头,增长1.5%。

重庆市第二产业

重庆市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和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210] 形成了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中国国内最大汽车产业集群,亦形成了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还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第二大的手机生产基地。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开埠后,重庆工业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埠通商的萌芽发展期;二是抗战时期大量企业搬迁到重庆的基础培育期;三是依托三线建设布局一批重大项目的巩固发展期;四是直辖以来的快速发展期。

2022年,重庆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27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2%,股份制企业增长4.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2.4%,私营企业增长4.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5%,制造业增长2.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分产业看,汽车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摩托车产业下降6.4%,电子产业下降3.0%,装备产业下降0.3%,医药产业增长6.1%,材料产业增长3.9%,消费品产业增长2.1%,能源工业增长11.3%。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5.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5.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2.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8.2%,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6.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5.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8.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9.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下降19.1%,股份制企业下降6.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22.6%,私营企业下降5.8%。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比上年增长62.6%,制造业下降1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1%。

2022年,重庆市建筑业增加值3417.87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0369.40亿元,增长4.3%。

重庆市第三产业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形成了以农业农村和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拥有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以及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重庆铁路保税物流中心、重庆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万州保税物流中心,过境72小时内免签,进口整车、水果、肉类、生鲜海产等口岸。

2022年,重庆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816.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83.96亿元,下降0.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67.71亿元,增长0.9%;金融业增加值2491.02亿元,增长2.4%;房地产业增加值1668.59亿元,下降5.2%;其他服务业增加值6795.10亿元,增长4.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323.89亿元,比上年下降2.3%。

2022年,重庆市货物运输总量13.54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3871.90亿吨公里。全年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20655.37万吨,增长4.3%。空港货物吞吐量41.58万吨,下降13.1%。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76.54万标准箱,其中,铁路吞吐量47.37万标准箱,增长24.2%。旅客运输总量2.11亿人,比上年下降40.0%。旅客运输周转量436.05亿人公里,下降32.4%。空港旅客吞吐量2246.09万人,下降40.0%。

2022年,重庆市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8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301.46万件,包裹业务32.80万件,快递业务10.92亿件。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收入18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8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2022年,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26.08亿元,比上年下降0.3%。

2022年,重庆市货物进出口总额815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出口5245.32亿元,增长1.5%;进口2913.03亿元,增长2.9%。

2022年末,重庆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9567.2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0051.8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7%。共有证券公司总部1家,证券营业部200家,证券分公司53家。境内上市公司70家,总股本1010.08亿股,股票总市值9347.16亿元。保费总收入981.09亿元,赔付各类保险金342.99亿元。

2022年,重庆市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063.26亿元,较上年下降1.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7%。年末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272个,其中,5A级景区11个,4A级景区140个。

分类
海南省

海南省经济

海南省经济

海南省经济综述

2022年,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6818.2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7.7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310.94亿元,下降1.3%;第三产业增加值4089.49亿元,下降0.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8:19.2:60.0。预计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602元。

2022年,海南省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8.79亿元,同口径比上年下降0.4%。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2.42亿元,同口径下降2.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609.32亿元,下降9.3%;非税收入223.10亿元,增长25.2%。海南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6.3%。

2022年,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5.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9.8%。

海南省第一产业

2022年,海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71.4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72.00亿元,均比上年增长3.5%。从内部行业看,种植业产值1253.82亿元,增长4.1%。粮食总产量146.58万吨,增长0.4%;播种面积273.01千公顷,增长0.6%。蔬菜(含菜用瓜)收获面积401.71万亩,增长1.9%;产量605.43万吨,增长2.8%。水果收获面积326.30万亩,增长4.7%;产量563.47万吨,增长7.2%。林业产值115.29亿元,下降3.5%。橡胶产量31.45万吨,下降9.0%。牧业产值340.41亿元,增长3.0%。生猪年末存栏323.35万头,增长4.1%,年内出栏410.22万头,增长7.3%。猪肉产量33.86万吨,增长10.9%。禽类肉量31.48万吨,下降2.5%。渔业产值466.57亿元,增长3.6%。水产品总产量171.18万吨,增长4.3%。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95.91亿元,增长12.5%。

海南省第二产业

2022年,海南省工业增加值770.11亿元,比上年下降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9%,重工业增加值下降2.0%;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22.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下降1.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2.8%。

从主要行业增加值情况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8.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3.3%,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6.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24.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0%,医药制造业增长1.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4.6%,汽车制造业增长35.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3%。

2022年,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944.26亿元,比上年增长9.1%。

2022年,海南省建筑业增加值545.60亿元,比上年下降2.2%。海南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单位343个,新增67个。本省资质内建筑企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61.83万平方米,增长9.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49.49万平方米,下降5.5%。本省资质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04亿元,下降27.1%;上缴税金14.39亿元,下降28.1%。

海南省第三产业

2022年,海南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58.80亿元,比上年下降1.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1.93亿元,下降4.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31.76亿元,下降11.3%;金融业增加值438.71亿元,增长3.0%;房地产业增加值570.98亿元,下降6.6%。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12.1%,营业利润为亏损40.83亿元。

旅游业

2022年,海南省接待游客6003.9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5.9%。其中接待过夜游客4278.10万人次,下降26.0%;接待国内游客5988.76万人次,下降25.9%。入境过夜游客15.2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2.8%,其中外国人11.29万人次,下降22.4%;香港同胞2.31万人次,下降19.2%;澳门同胞0.42万人次,下降27.4%;台湾同胞1.20万人次,下降30.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54.76亿元,比上年下降23.8%。

金融

2022年,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5799.8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1%。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15255.82亿元,增长4.0%。

对外经济

2022年,海南省货物进出口总额2009.47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出口722.60亿元,增长120.7%;进口1286.87亿元,增长12.8%。货物进出口逆差564.27亿元。

2022年,海南省服务进出口总额35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卫星数据出口首次突破,成功举办数字贸易促进消费升级海南峰会。

分类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综述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总值(GDP)24740.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5.51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8187.90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2537.45亿元,增长7.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2%、33.1%和5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0%、28.7%和53.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206元,比上年增长6.9%。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7.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6%。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收入3027.89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0.12亿元,增长4.8%,其中税收收入1191.09亿元,增长7.0%,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6.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10.20亿元,比上年下降6.0%,其中,民生重点领域支出4551.8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8.3%。

2022年,广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00.8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269.81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8938.57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13092.49亿元,增长2.0%。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产业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种植面积2822.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6.9千公顷,增长0.6%。甘蔗种植面积857.81千公顷,减少17.02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67.05千公顷,增加4.85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596.33千公顷,增加60.41千公顷。木薯种植面积165.50千公顷,减少8.27千公顷。果园面积1389.32千公顷,增加36.8千公顷。茶园面积96.07千公顷,增加4.79千公顷。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总产量1386.5万吨,比上年增加16.5万吨,增长1.2%。其中,春收粮食产量26.6万吨,增长2.4%;早稻产量480.0万吨,增长0.7%;秋粮产量879.9万吨,增长1.5%。谷物产量1306.7万吨,增长1.2%。其中,稻谷产量1017.9万吨,增长0.4%;玉米产量285.2万吨,增长4.3%。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油料产量75.86万吨,比上年增长2.7%。甘蔗产量7365.11万吨,下降0.6%。蔬菜产量(含食用菌)4047.46万吨,增长5.7%。园林水果产量2798.08万吨,增长13.7%。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猪牛羊禽肉产量432.44万吨,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猪肉产量245.24万吨,增长40.9%;牛肉产量14.03万吨,增长3.0%;羊肉产量4.02万吨,增长10.2%;禽肉产量169.15万吨,下降6.0%。禽蛋产量27.08万吨,增长1.4%;牛奶产量13.09万吨,增长17.1%。生猪出栏3113.89万头,比上年增长36.5%。年末生猪存栏2128.19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6.4%。蚕茧产量40.74万吨,比上年增长8.2%。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品产量352.94万吨,比上年增长2.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06.66万吨,增长3.8%。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木材产量470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9%。天然松脂74.77万吨,增长3.3%。油茶籽35.06万吨,增长17.1%。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产业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部工业增加值6074.49亿元,比上年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9.0%;股份制企业增长10.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9%;非公有工业企业增长8.6%。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7.7%,制造业增长7.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8%。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3%,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15.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30.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0.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7.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3%,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汽车制造业下降3.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2.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2%。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28.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36.7%;股份制企业增长42.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7.2%;非公有制企业增长22.7%。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比上年增长70.8%,制造业增长35.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6.9%。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69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2896.11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产业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06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50.46亿元,增长14.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79.78 亿元,增长14.8%;金融业增加值1709.21亿元,增长4.2%;房地产业增加值1984.17亿元,增长1.3 %;其他服务业增加值5214.87 亿元,增长 8.8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5%,营业利润增长3.7%。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38.50亿元,比上年增长9.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8%。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7309.23亿元,增长8.8%,餐饮收入额1229.27亿元,增长10.5%。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5.0%,化妆品类下降11.1%,金银珠宝类增长18.6%,日用品类增长4.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2.4%,中西药品类增长4.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2.2%,家具类增长38.5%,通讯器材类增长1.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9%,汽车类增长2.8%。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货物进出口总额5930.63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出口2939.11亿元,增长8.6%;进口2991.52亿元,增长38.3%。进出口逆差(出口小于进口)52.41亿元。对东盟国家进出口总额28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出口1657.29亿元,增长8.1%;进口1163.88亿元,增长38.4%。

截至2021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879.44亿元,比年初增加2213.89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706.23亿元,增加2190.66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9851.13亿元,比年初增加4654.35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325.29亿元,增加4586.30亿元。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83.29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43.62亿元,增长4.5%;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45.79亿元,增长6.1%;健康险和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65.2亿元和28.69亿元,分别增长12.0%和3.2%。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94.75亿元,增长15.5%。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160.53亿元,增长24.2%;寿险业务给付 40.97亿元,下降14.5%;健康险和意外险业务赔款及给付分别为84.3亿元和8.96亿元,分别增长19.8%和18.1%。

分类
广东省

广东省经济

广东省经济

广东省经济综述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与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接下来广东还将打造由珠三角九市和环珠三角六市组成的大珠三角经济区,打出政策“组合拳”,提速粤东西北振兴发展。

广东省政府于2017年12月发布了《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在城镇化方面,广东要形成以珠三角世界级湾区城市群为引领、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阳城市带为支撑的世界级沿海都市带。该《规划》提出,要对接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布局,推进形成“一轴、多中心、集群式”城镇空间结构。“一轴”即依托沿海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构建贯通粤东、珠三角、粤西的沿海发展主轴;“多中心”即以广州、深圳为主中心,珠海、汕头、湛江为副中心,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汕尾、揭阳、潮州、阳江、茂名等为地区性中心,构建“双核多心”功能等级体系。

经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2021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24369.67亿元,比上年增长8.0%。(广东成为国内唯一一个GDP超12万亿元的省份,连续33年居全国第一。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3.66亿元,增长7.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2%;第二产业增加值50219.19亿元,增长8.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3.0%;第三产业增加值69146.82亿元,增长7.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2.8%。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40.4:55.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828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234美元),增长7.1%。(经广东省统计局核实,这也是广东人均GDP首次超过1.5万美元大关。)分区域看,珠三角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80.9%,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6.2%、7.0%、5.9%。

2021年,广东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03.43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税收收入10784.32亿元,增长9.1%。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222.73亿元,增长4.2%。其中,教育支出3798.44亿元,增长8.0%;卫生健康支出1839.33亿元,增长3.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41.50亿元,增长18.1%。民生类支出12805.5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0.3%。

2021年,广东省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0.3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5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45%,比上年回落0.08个百分点。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4.9%。

2021年,广东省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8%。分类别看,交通通信类上涨4.4%,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1.8%,居住类上涨1.0%,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0.3%,医疗保健类上涨0.2%;食品烟酒类下降0.6%,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5%。

2021年,广东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4%,其中高技术类与上年持平,能源类上涨9.3%;轻工业上涨1.7%,重工业上涨4.2%;生产资料上涨5.0%,生活资料上涨0.4%;初级产品上涨16.3%,中间产品上涨4.3%,最终产品上涨2.1%;采矿业上涨18.5%,制造业上涨3.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上涨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0%,其中初级产品上涨14.7%,中间产品上涨7.3%。九大类原材料购进价格七升一平一降,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18.4%,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9.5%,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上涨26.4%,化工原料类上涨9.8%,木材及纸浆类上涨4.7%,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上涨2.1%,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上涨2.8%,农副产品类下降0.5%,纺织原料类与上年持平。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1.2%,其中农业产品上涨0.8%,林业产品上涨9.3%,牧业产品下降11.8%,渔业产品上涨5.0%。

2021年,广东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18133元,与2020年的108045元相比,增加10088元,同比名义增长9.3%,增速与2020年持平。

2021年,广东省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3%。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增长6.1%,民间投资增长7.8%,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增长15.2%。分地区看,珠三角核心区增长8.1%,东翼下降10.5%,西翼增长16.7%,北部生态发展区增长2.9%。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1.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9.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2%。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2.9%。工业投资增长19.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4.6%。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6.3%,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5.1%,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5.2%,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46.6%,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投资增长104.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4.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4.4%,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12.8%。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7465.85亿元,比上年增长0.9%。分地区看,珠三角核心区14202.86亿元,增长0.7%;东翼1117.62亿元,增长1.3%;西翼929.34亿元,增长8.8%;北部生态发展区1216.04亿元,下降2.6%。分用途看,商品住宅开发投资12438.31亿元,增长4.4%;办公楼投资1268.27亿元,下降16.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354.95亿元,下降7.7%。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4011.2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1826.26万平方米,下降8.5%。

2022年经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2022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2911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40.36亿元,增长5.2%,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1.8%;第二产业增加值52843.51亿元,增长2.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2.9%;第三产业增加值70934.71亿元,增长1.2%,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5.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1:40.9:55.0,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190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151美元),增长1.7%。

广东省第一产业

综述

2021年,广东省粮食再获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1279.9万吨,产量创近9年最高水平,同比增长1.0%。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4.0%;园林水果产量增长4.0%,其中荔枝、龙眼、火龙果等岭南佳果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2%、12.0%和22.6%;茶叶产量增长8.8%;猪肉产量增长36.8%;水产品产量增长5.2%,其中淡水产品增长6.2%,海水产品增长4.3%。

农业

距今1.4万年前广东先民就驯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头。

2021年,广东省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19.55万亩,比上年增长0.4%;糖蔗种植面积192.58万亩,下降6.1%;油料种植面积536.26万亩,增长0.6%;蔬菜种植面积2088.37万亩,增长2.1%;中草药种植面积88.78万亩,增长11.5%。

2021年,广东省全年粮食产量1279.87万吨,比上年增长1.0%;糖蔗产量1118.08万吨,下降4.9%;油料产量117.32万吨,增长3.3%;蔬菜产量3855.73万吨,增长4.0%;水果产量1826.73万吨,增长4.0%;茶叶产量13.95万吨,增长8.8%。

2021年末,广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527.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

2022年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夏粮总产量68.6万吨,播种面积142.9千公顷。

牧业

2021年,广东省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51.75万吨,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猪肉产量263.23万吨,增长36.8%;禽肉产量182.19万吨,下降6.7%。年末生猪存栏2075.48万头,增长17.4%;生猪出栏3336.63万头,增长31.5%。

渔业

2021年,广东省全年水产品产量921.67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海水产品469.96万吨,增长4.3%;淡水产品451.71万吨,增长6.2%。

广东省第二产业

021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5万亿元,同比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5.2%,增速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行业恢复加快,全省在产大类行业增长面92.3%,比前三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支柱行业中,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恢复情况好于整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9.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9%;其中,生物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同比分别增长44.3%、28.0%。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4.2%;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增加值增长19.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其中,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56.5%,集成电路增长30.3%,新能源汽车增长155.6%。

2021年,广东省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9.2%,股份制企业增长9.1%,集体企业增长4.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9.5%,重工业增长8.8%。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长4.9%,中型企业增长13.2%,小微型企业增长12.3%。

2021年,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9%。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8.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4.7%,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23.5%,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2.6%,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0.1%。

2021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4.2%。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1.3%,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增长15.3%,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11.1%,先进轻纺制造业增长7.8%,新材料制造业增长8.5%,石油化工业增长8.0%。

2021年,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4.6%。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0%,汽车制造业增长9.4%。

2021年,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其中,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7.5%,建筑材料增长9.9%,金属制品业增长12.1%,食品饮料业增长8.5%,家具制造业增长13.1%,纺织服装业增长1.3%。

2021年,广东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4%,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1.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7.4%。

2021年,广东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092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171.62亿元,增长18.0%。亏损企业亏损面17.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1541.83亿元,增长21.3%;股份制企业6845.21亿元,增长1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974.07亿元,增长10.9%。分行业看,采矿业利润419.90亿元,增长65.2%;制造业10036.11亿元,增长18.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71.54亿元,下降34.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10元,增加0.28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44%,提高0.15个百分点。

2021年,广东省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170.10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9671个,增长16.0%;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345.58亿元,增长15.8%;实现利润总额525.00亿元,下降3.1%;利税总额1020.65亿元,下降0.1%。

广东省第三产业

综述

2021年,广东省接触性服务行业有序运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0.9%。交通运输总体稳定,货运量同比增长11.9%,其中,铁路、公路运输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26.4%、15.7%;21个地市全部进入高铁时代,旅客出行更加便捷,高铁客运量同比增长7.3%,占整体客运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3.6%、5.2%。快递市场加速扩张,业务量、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4%、12.5%。信息消费快速发展,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6.3%,5G移动电话期末用户同比增长17.9%,占全部移动电话用户比重25.2%;移动互联网宽带接入流量同比增长34.0%。企业经营稳步复苏,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1%,利润总额增长11.8%,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利润总额增长112.6%。

2021年,广东省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10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957.31亿元,增长11.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742.70亿元,增长10.9%;金融业增加值11058.06亿元,增长5.9%;房地产业增加值10804.67亿元,增长3.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45443.90亿元,增长6.8%。

2021年,广东省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01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利润总额5220.45亿元,增长3.1%。其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6%,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9%。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1.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3.3%,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22.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0.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1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5.5%。

2021年,广东省全年货物运输总量398514万吨,比上年增长11.9%。货物运输周转量28388.03亿吨千米,增长2.9%。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09600万吨,增长3.6%。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69170万吨,增长10.5%;内贸货物吞吐量140430万吨,增长0.6%。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078.20万标准箱,增长5.2%。

2021年,广东省全年旅客运输总量62126万人,比上年下降29.2%。旅客运输周转量2352.19亿人千米,下降10.1%。

2021年末,广东省公路通车里程22.3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1042千米,比上年末增长5.3%。年末铁路运营里程5278千米,其中200km/h以上标准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2367千米。高铁客运量占全部铁路客运量比重84.7%。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2702.55万辆,增长8.1%,其中私人汽车2366.49万辆,增长8.0%。民用轿车保有量1569.44万辆,增长7.5%,其中私人轿车1464.24万辆,增长7.7%。

2021年,广东省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928.66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3021.10亿元,增长25.9%;快递业务量294.57亿件,增长33.4%;快递业务收入2454.34亿元,增长12.5%;电信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1907.55亿元,增长26.3%。年末电话总用户18340万户,增长3.8%;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072万户,下降2.8%;移动电话用户16268万户,增长4.7%。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4278万户,增长10.0%。年末移动互联网用户15070万户,增长5.7%。

国内贸易

2021年,广东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87.7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分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923.93亿元,增长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63.78亿元,增长22.3%。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39427.05亿元,增长9.3%;餐饮收入4760.66亿元,增长15.4%。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6.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2%,化妆品类下降1.5%,金银珠宝类增长43.2%,日用品类增长8.0%,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7.3%,书报杂志类增长3.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4%,中西药品类增长15.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8.9%,家具类增长21.4%,通讯器材类增长26.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6.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1.7%,汽车类增长6.7%。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增长22.5%,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比重28.9%。

对外经济

2021年,广东省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826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出口50528.7亿元,增长16.2%;进口32151.6亿元,增长17.4%。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8377.1亿元,比上年增加2267.8亿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额20419.3亿元,增长16.3%。

2021年,广东省全年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6155个,比上年增长25.6%。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840.02亿元,增长13.6%;其中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合计对广东直接投资金额1551.50亿元,增长17.1%。

2021年,广东省全年经核准境外新增中方实际投资额16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3%。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56.2亿美元,下降0.3%;对外劳务合作新签劳务人员合同工资总额6.4亿美元,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8.7亿美元;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7.03万人。

金融

2021年末,广东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93169.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5%;各项贷款余额222234.29亿元,增长13.6%。年末全省农村合作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5463.39亿元,增长8.9%;各项贷款余额24137.68亿元,增长15.5%。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年利润(税后)3028.21亿元,下降5.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15%,回落0.04个百分点。

2021年末,广东省证券市场共有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759家,市价总值15.48万亿元。全年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累计筹资12819.31亿元。北交所上市公司10家,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挂牌企业975家。证券公司28家,证券公司分支机构1665家,股票账户数19696.76万户,增长13.9%;代理股票交易额149.69万亿元,增长26.7%。基金公司36家,共管理3073只公募基金。基金规模77972.77亿份,增长36.6%;基金净值91590.23亿元,增长35.6%。期货公司22家,全年公司代理交易额228.04万亿元,增长38.2%。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6127家,管理私募基金29307只,基金规模33686.93亿元。

2021年,广东省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578.96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2920.67亿元,增长3.7%;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395.91亿元,增长2.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1262.37亿元,增长6.4%。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881.04亿元,增长20.1%。其中,寿险业务赔付支出404.48亿元,增长5.9%;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810.02亿元,减少2.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666.54亿元,增长89.0%。

分类
湖北省

湖北省经济

湖北省经济

湖北省经济综述

2022年,湖北省生产总值为53734.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86.7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1240.61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27507.59亿元,增长2.7%。三次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9.3:38.6:52.1调整为9.3:39.5:5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205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44.43万户,比上年增长27.4%。全省市场主体达到736.41万户,增长13.9%。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湖北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5.0%。按产业划分,一、二、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5.5%、24.3%、9.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15.9%、24.2%和0.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9.4%。补短板强功能建设加快推进,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4.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7.0%。全年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5502个,比上年增长16.3%,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额增长26.7%。

财税收支

2022年,湖北省完成财政总收入5682.49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80.73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可比增长8.5%。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411.25亿元,可比增长5.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26.03亿元,增长8.7%。

人民生活

2022年,湖北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9%。分类别看,交通通信价格上涨4.7%,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4%,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3%,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2%,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4%,居住价格上涨1.4%,衣着价格上涨1.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8%。

2022年,湖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14元,比上年增长6.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26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09元,增长7.9%。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828元,增长4.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121元,增长2.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991元,增长7.6%。

湖北省第一产业

2022年,湖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321.87亿元,比上年增长4.3%。

农业

2022年,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4688.9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97千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2263.96千公顷,减少8.63千公顷;小麦种植面积1031.26千公顷,减少20.80千公顷;玉米种植面积775.82千公顷,增加13.12千公顷;大豆种植面积229.87千公顷,增加6.10千公顷。

2022年,湖北省粮食产量2741.15万吨,比上年减少23.18万吨,减产0.8%。谷物产量2591.49万吨,减产0.8%。其中,稻谷产量1865.78万吨,减产0.9%;小麦产量405.57万吨,增产1.6%;玉米产量312.32万吨,减产3.5%。大豆产量35.38万吨,减产4.9%。

2022年,湖北省油料产量374.19万吨,比上年增长5.7%;茶叶产量41.99万吨,增长3.8%;园林水果产量773.00万吨,增长2.0%;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407.93万吨,增长2.5%。

林业

2022年,湖北省完成造林面积15.3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4.68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0.43%。森林抚育面积21.69万公顷。年末全省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

畜牧业

2022年,湖北省猪牛羊禽肉产量440.59万吨,比上年增长3.7%。其中,猪肉产量331.69万吨,增长4.3%;牛肉产量16.26万吨,增长2.7%;羊肉产量10.53万吨,增长9.1%;禽肉产量82.11万吨,增长0.6%;禽蛋产量207.96万吨,增长5.7%。年末生猪存栏2550.92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8%;全年生猪出栏4286.15万头,比上年增长4.2%。

渔业

2022年,湖北省水产品产量500.42万吨,比上年增长3.6%。

湖北省第二产业

工业

湖北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是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清末(1889—1911年)是湖北早期工业化的启动及其快速发展时期。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督鄂起,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大力推行“湖北新政”。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化企业。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截至2022年末,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525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7%,股份制企业增长8.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2%,私营企业增长6.7%。轻工业增长5.9%,重工业增长7.6%。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5.4%,制造业增长6.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5%。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7%,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4.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2.1%。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6.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8.0%,产品销售率为95.5%,出口交货值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39.64亿元,下降2.4%。

建筑业

2022年,湖北省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115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新签合同额29579.53亿元,增长15.9%。

湖北省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湖北省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0.1%、1.7%、0.9%、5.6%、-2.7%、4.6%。

国内贸易

2022年,湖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64.80亿元,比上年增长2.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9023.92亿元,增长2.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40.88亿元,增长3.3%。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9072.48亿元,增长2.7%;餐饮收入额3092.32亿元,增长3.2%。全年网上零售额达到3744.2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16.0亿元,增长6.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5%。

对外经济

2022年,湖北省货物进出口总额61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进口1961.5亿元,增长5.4%;出口4209.3亿元,增长20.0%。全省对前三大贸易伙伴东盟、欧盟、美国进出口额分别为982.1亿元、755.9亿元和674.0亿元,其中,对东盟、欧盟进出口额分别增长32.1%、8.8%。全省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额1884.3亿元,增长17.8%,占比为30.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1918.1亿元,增长33.7%,占比为31.1%。

招商引资

2022年,湖北省新设立外商投资项目478个。实际使用外资(FDI)26.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2.2亿美元,增长5.1%。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9.4亿美元,增长3.4%。外派各类劳务人员15537人次,与上年持平。

房地产业

2022年,湖北省商品房销售面积6385.0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6%;实现商品房销售额5413.25亿元,下降25.3%。

邮电通信

2022年,湖北省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42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快递业务量32.12亿件,快递业务收入267.38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67.82亿元,增长30.6%。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3.6万千米;固定电话用户447.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055.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3.9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290.79万户,比上年增加209.4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86.5亿GB,增长21.5%。

旅游业

2018年,湖北省国内旅游人数7.27亿人次,增长13.8%;国内旅游收入6344.33亿元,增长15.0%。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湖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9563.66亿元,比年初增加7087.0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45975.34亿元,增加7275.14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4062.43亿元,比年初增加7024.44亿元。其中,住户贷款22114.28亿元,增加979.45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51000.76亿元,增加6058.34亿元。

保险业

2022年,湖北省实现保费收入1952.47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3.15亿元,增长11.4%;人身险保费收入1529.31亿元,增长2.1%。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01.92亿元,增长4.3%,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261.23亿元,增长5.6%;人身险赔付支出340.69亿元,增长3.2%。

分类
河南省

河南省经济

河南省经济

河南省经济概况

2022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61345.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17.78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25465.04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30062.23亿元,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为9.5:41.5:49.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106元,增长3.5%。

2022年,河南省财政总收入6188.75亿元,比上年下降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61.64亿元,下降2.1%,其中税收收入2590.32亿元,下降8.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0.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644.64亿元,增长8.8%。

2022年,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2元,比上年增长5.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84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97元,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06,比上年缩小0.06。

2022年,河南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019元,比上年增长3.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539元,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824元,增长5.3%。

2022年,河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5.7%。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2.8%。

河南省第一产业

河南省耕地面积为687.1万公顷,名列中国第2。总播种面积达1207万公顷,其中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是全国粮食产量超过3000万吨大关的3个省区之一。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大,占粮播面积的54%,产量一直占全国的20%以上,高居全国第一。玉米是仅次于小麦的河南省第2大粮食作物,薯类作物是河南第3大类粮食作物。水稻是河南省的第4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省粮播面积的4%,其产量占总产量的8%。河南是中国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是中国第2产豆大省。河南是中国主要产棉区之一,棉花总产量居全国第2位,烟叶总产量一直居全国第1,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河南油料作物的生产主要包括花生、油菜籽和芝麻,其播料播种面积和产量列全国各省区第3位。1990年10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1993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郑州价格”的产生结束了中国没有粮油批发价格的历史,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市场的“晴雨表”。

河南粮食总产量占到中国的近十分之一,小麦总产量更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多,花生、芝麻产量均居全国第1,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3。作为中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河南牛、猪、禽饲养量以及禽、蛋、肉、奶产量均居中国前4位。河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成为全国第1的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第1肉制品大省、第1肉牛大省。中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

2022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10778.3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04千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682.45千公顷,减少8.24千公顷;玉米种植面积3857.52千公顷,增加4.19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92.45千公顷,减少11.92千公顷,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287.12千公顷,减少5.80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82.50千公顷,增加24.43千公顷。

2022年,河南省粮食产量6789.37万吨,比上年增加245.17万吨,增产3.7%。其中,夏粮产量3813.05万吨,增产0.3%;秋粮产量2976.32万吨,增产8.6%。小麦产量3812.71万吨,增产0.3%;玉米产量2275.05万吨,增产10.9%。

2022年,河南省油料产量684.03万吨,比上年增产4.1%,其中花生产量615.41万吨,增产4.6%。蔬菜产量7660.35万吨,增产3.1%。食用菌产量184.95万吨,增产3.8%。瓜果产量1506.90万吨,增产3.2%。

2022年,河南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55.27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其中,猪肉产量434.89万吨,增长1.9%;牛肉产量36.71万吨,增长3.3%;羊肉产量29.05万吨,增长0.6%;禽肉产量154.63万吨,增长3.1%。禽蛋产量456.24万吨,增长2.2%。牛奶产量213.17万吨,增长0.5%。年末生猪存栏4260.52万头,比上年末下降3.0%;全年生猪出栏5918.83万头,比上年增长2.0%。

河南省第二产业

河南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省份第1位,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1世纪前10年,河南工业结构以冶金、化学、建材、轻纺、能源等传统行业为主。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手机、盾构机等产品产量跻身世界前列,矿山机械、起重机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汽车工业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宇通、少林、日产和海马等“河南制造”的各类车辆奔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宇通客车,已经占据全国大客车行业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中国第一台大型拖拉机、第一台大型球磨机、第一台高速柴油机、第一台液压支架、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第一块浮法玻璃、第一张帘子布、第一辆纯电动客车、第一台隧道盾构机由河南制造。

2022年,河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9592.76亿元,比上年增长4.2%。

202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2%;股份制企业增长5.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6%;私营企业增长1.2%。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7.9%,制造业增长4.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0%。分重点产业看,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5.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3%;传统支柱产业增长4.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8.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9%;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2.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9%;高耗能行业增长4.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8.6%;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5.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5.4%;消费品制造业增长3.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6%。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6.9%。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发电装机容量11946.6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7.5%。其中,火电装机容量7272.23万千瓦,下降0.4%;水电装机容量438.65万千瓦,增长7.7%;风电装机容量1902.75万千瓦,增长2.8%;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333.04万千瓦,增长50.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3190.3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8%。其中,清洁可再生电力(水电、风电、光电)发电量482.71亿千瓦时,增长3.0%,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为15.1%。

202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0206.77亿元,比上年增长5.8%;实现利润总额2534.00亿元,下降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8.45元,比上年增加0.54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08.4元,增加4.2元。

2022年,河南省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086.95亿元,比上年增长6.3%。建筑业企业本年新签合同额16357.17亿元,下降4.7%。

河南省第三产业

  • 批发和零售业

河南丹尼斯百货2022年,河南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496.54亿元,比上年下降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21.08亿元,增长7.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066.49亿元,下降6.0%;金融业增加值3301.35亿元,增长5.1%;房地产业增加值3631.00亿元,下降2.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587.38亿元,增长9.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007.87亿元,下降0.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7429.02亿元,下降0.7%;利润总额423.29亿元,下降33.7%。

2022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07.41亿元,比上年增长0.1%。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330.42亿元,增长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076.99亿元,增长0.4%。

2022年,河南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0%,饮料类增长6.0%,烟酒类增长11.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2.0%,日用品类增长4.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6%,中西药品类增长12.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8%,汽车类下降3.0%。

2022年,河南省网上零售额36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088.8亿元,增长16.7%。

  • 交通运输业

2022年,河南省货物运输总量25.87亿吨,比上年增长1.6%。货物运输周转量11404.41亿吨公里,增长9.2%。旅客运输总量2.69亿人次,下降47.5%。旅客运输周转量697.17亿人公里,下降36.9%。机场旅客吞吐量1079.36万人次,下降50.8%。机场货邮吞吐量62.57万吨,下降11.4%。

  • 邮电业

2022年,河南省邮电业务总量157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邮政行业业务总量567.20亿元,增长4.0%;电信业务总量1007.66亿元,增长23.9%。快递业务总量44.53亿件,增长2.2%;快递业务收入331.35亿元,增长3.8%。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648.4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643.13万户。电话普及率114.30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13335.70万户。全年新开通5G基站4.30万个;全省5G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682.40万户。

  • 房地产业

2022年,河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6793.36亿元,比上年下降13.7%。其中,住宅投资5802.16亿元,下降13.4%。全年房屋施工面积57696.54万平方米,下降8.0%;新开工面积8948.68万平方米,下降34.5%;商品房销售面积11141.00万平方米,下降16.1%;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755.38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0.4%。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20.91万套,新开工20.15万套。

  •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3173.08亿元,比年初增加9716.87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2548.37亿元,增加10118.1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6075.61亿元,增加5534.84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5528.53亿元,增加6083.91亿元。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共有上市公司156家。发行股票157只,其中发行A股107只,发行境外股票50只。本年首次发行、再融资募集资金259.73亿元,其中A股发行和再融资募集资金251.42亿元。年末A股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11048.48亿元。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369.52亿元。其中,财产险579.26亿元,人身险1790.26亿元。赔款支出与给付801.53亿元。其中,财产险401.80亿元,人身险399.73亿元。

  • 对外经济

河南新郑综合保税区2022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值8524.1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出口5247.0亿元,增长5.2%;进口3277.1亿元,增长3.2%。

2022年,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新设立企业329个,比上年下降3.5%;实际使用外资17.8亿美元,增长118.2%。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1076.9亿元,增长4.0%。

2022年,河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对外直接投资13.8亿美元,增长0.8%。

  • 旅游业

2022年,河南省共接待国内游客43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60亿元。

分类
山东省

山东省经济

山东省经济

山东省经济综述

山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2007年以来经济总量居第3位。

2022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8743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98.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5014.2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46122.3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为7.2∶40.0∶52.8。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120.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9.3%。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3.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3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61.0%、158.7%。

山东省第一产业

山东耕地率属全国最高省份,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长期稳居中国各省第一位。山东不仅栽培植物、饲养畜禽品种资源丰富,而且可资利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山东省的粮食产量较高,粮食作物种植分夏、秋两季。夏粮主要是冬小麦,秋粮主要是玉米、地瓜、大豆、水稻、谷子、高粱和小杂粮。其中小麦、玉米、地瓜是山东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2022年,山东省农林牧渔业产值1213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粮食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1108.8亿斤,比上年增加8.6亿斤,连续9年过千亿斤。森林面积3357.2万亩,森林覆盖率14.2%。猪牛羊禽肉产量838.4万吨,比上年增长2.9%;禽蛋产量(不含小品种)438.1万吨,下降3.8%;牛奶产量304.4万吨,增长5.6%。水产品总产量(不含远洋渔业产量)843.9万吨,增长2.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24.9万吨,增长2.6%;淡水产品产量119.0万吨,增长4.3%。年末专业远洋渔船553艘。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稳步推进,实施16处灌区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4亿元,衬砌改造渠道525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680座,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84万亩,新增节水能力3295万立方米。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56.7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060.6万亩。高标准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2个。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重点培树80个骨干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山东省第二产业

山东的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据中国各省前三位,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较多,号称“群象经济”。此外由于山东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肉蛋奶的产地,因此在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和食品工业相当发达。

重工业企业发展迅速,重点工矿业企业有齐鲁石化、山东电力、山东钢铁、山东海化、胜利油田、兖矿集团、中国铝业山东铝厂、南山集团、晨鸣纸业等。

截至2022年11月,山东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67.8%,居全国第二位,整体信息化、数字化水平领先全国平均水平,数字化转型增速居全国首位。

2022年,山东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8739.0亿元,比上年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分门类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7.3%,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2%,利润总额下降12.6%。建筑业总产值17559.6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建筑业企业10643家,比上年增加1346家;签订建筑合同额382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山东省第三产业

2022年,山东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612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6%。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6.6%。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5%、12.1%和9.2%。

2022年,山东省接待国内游客5.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026.3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9.5%和27.2%。国家A级旅游景区1205家,其中5A级景区1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6家。培育、创建绿色旅游饭店332家。确定首批文旅康养强县10个。成功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等活动。发放使用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1.1亿元。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重点村7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6个、景区化村庄291个。在全国首创开展民宿集聚区创建,公布第一批16个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

2022年,山东省电信业务总量1104.4亿元,比上年增长29.6%;邮政业务总量669.3亿元,增长4.1%;快递业务量57.7亿件,增长3.1%。电话用户总数12834.6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1700.4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264.7万户,增长10.4%,其中100M以上高速率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占97.3%。移动互联网用户9770.6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106部/百户。

2022年,山东省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客运量1.6亿人次,货运量32.3亿吨。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周转量414.8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4208.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4%。

山东省著名品牌

海尔张裕齐鲁石化青岛啤酒海信双星澳柯玛鲁能
得益乳业鲁南制药五征新华制药罗欣药业新华医疗万华山东临工
皇明太阳能兖矿浪潮中国重汽孚日家纺胜利油田力诺山东黄金
歌尔声学谷神中通客车时风山推股份如意太阳纸业华勤
金锣兰陵集团沂州集团华盛江泉天元集团国人西服中科蓝天泰山
今缘春酒业希努尔新郎汇源

分类
江西省

江西省经济

江西省经济

江西省经济综述

2019年,江西省生产总值(GDP)24757.5亿元,比上年增长8.7%。

2020年,江西省地区生产总值25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3.8%。

2022年,江西省地区生产总值32074.7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451.5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4359.6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15263.7亿元,增长4.2%。三次产业结构为7.6:44.8:47.6,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49.9%和4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923元,增长4.6%。

2022年,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6%。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0.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1%。民间投资增长5.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4%。社会领域投资增长26.2%。

2022年,江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48.3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税收收入1788.9亿元,下降7.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88.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全年为市场主体办理新增减税退税缓税(费)近千亿元,其中留抵退税444.4亿元,降低、缓缴各项社保费44.6亿元,减免房屋租金5.4亿元。

2022年,江西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19元,比上年增长5.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97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36元,增长6.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9,比上年缩小0.04。

2022年,江西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708元,比上年增长7.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976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984元,增长8.4%。全省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0%,其中城镇为31.2%,农村为33.4%。

2022年,江西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4%。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2.5%。

江西省第一产业

  • 历史发展

西汉时,鄱阳湖平原和赣江、抚河沿岸谷地农垦逐步兴起,南昌、九江开始成为江西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

西晋末年,北方迁入鄱阳湖周围地区的人口渐增,带来了北方的先进耕作技术。至南朝时,江西已有大量粮食东运。安史之乱以后,省境不仅北部平原及南北通道沿线地区农业兴盛,而且东北、西北及中部丘陵区也广泛开发,粮食、茶、麻等作物有很大发展。

南宋初,省境陆续兴修了多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在农业较发达地区,农作物生产开始萌发专门化过程,茶叶产地日增,婺源茶叶誉为绝品;朱橘、柑橘、金橘运销京师;

明、清时期,省境民屯普遍,水利工程又有更大发。明初垦荒面积曾达43万余公顷;

清末,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江西已有所发展的茶叶、粮食、烟叶、苎麻、蓝靛等的生产备受排挤减产。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西粮食产量较抗战前最高年产量减少60%,森林面积缩减30%,70%的油茶林面积及85%的茶园面积陷于荒芜。

  • 产业现状

江西农业江西是中国江南以水稻为主的重要粮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0-70%。其中水稻常年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5-90%,稻谷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95%。1957年以后双季稻面积不断扩大。小麦的分布以赣北为主,甘薯则以赣中、赣南最多,大豆则主产于鄱阳湖东岸、南岸及吉泰盆地。80年代以来,江西在鄱阳湖畔和吉泰盆地建设了一批商品粮基地县。

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在内的油料作物约占江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70%,其中油菜籽占40%以上。油茶是省内主要的木本油料,面积约100万公顷,略少于湖南,居全国第2位。棉花主要产于赣北、赣中和赣东北3大棉区。江西是中国南方产蔗区之一。苎麻为江西具有全国意义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经济作物。黄红麻以余江、金溪为主要产地。烤烟主要分布于赣南。茶园以赣东北及赣西北的修水流域一带最为集中。柑橘栽培集中于新干、清江,抚河流域和赣南三大片。

江西是中国东南重要的木材、毛竹产地之一。全省活立木蓄积量达2.54亿立方米,竹材蓄积量为8.8亿株。森林以樟、楠、柏、栲、栎类等阔叶树居多,针叶树则有杉木、马尾松等。山地丘陵中还广泛分布有油茶、油桐、乌桕等多种经济林木。森林主要集中分布于三南、安寻、上犹江、遂川、幕阜山等11个林区。

畜牧业以养猪和水禽较有基础。赣江、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区为全省养猪业较发达的地区。全省有乐平猪、玉山黑猪、赣州白猪、兴国茶园猪和滨湖黑猪等优良猪种及杂种猪。养牛业以黄牛较盛,多分布于丘陵山区,滨湖及河谷平原地区则以水牛为主。此外有山羊和地方家兔等。水禽主要有肉用大余和宜春麻鸭及玉山大白鹅等。泰和武山的“武山鸡”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江西是中国淡水渔业重点省份之一。包括鄱阳湖在内的总水面达166.7万公顷,其中可供养殖的水面达26.7万公顷。省境长江沿岸一带水域,所产鱼苗除供全省养殖外,还运销国内许多省区。名贵鱼类有鲥鱼和婺源的荷包鲤、兴国的红鲤等。

2022年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江西夏粮总产量23.4万吨,播种面积72.8千公顷。

2022年,江西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23.8亿元,比上年增长4.3%。粮食种植面积3776.4千公顷,增长0.1%。其中,谷物种植面积3477.6千公顷,下降0.4%。油料种植面积737.5千公顷,增长3.4%。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524.6千公顷,增长4.0%。蔬菜种植面积704.4千公顷,增长2.6%。棉花种植面积19.7千公顷,增长78.8%。甘蔗种植面积13.7千公顷,增长2.0%。

2022年,江西省粮食产量2151.9万吨,比上年减产1.8%。油料产量137.5万吨,增产5.0%。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786.9万吨,增产3.3%。棉花产量2.2万吨,增产26.4%。甘蔗产量62.5万吨,增产3.0%。烟叶产量2.7万吨,增产4.7%。茶叶产量7.7万吨,增产4.5%。园林水果产量538.9万吨,增产4.0%。

2022年,江西省猪牛羊禽肉产量358.6万吨,比上年增长4.2%。其中,猪肉产量249.9万吨,增长4.8%;牛肉产量17.1万吨,增长2.5%;羊肉产量3.1万吨,增长8.8%;禽肉产量88.4万吨,增长3.0%。禽蛋产量68.4万吨,增长9.2%。水产品产量283.2万吨,增长5.1%。年末生猪存栏1730.1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8%;全年生猪出栏3064.6万头,比上年增长5.3%。

江西省第二产业

  • 工业

从汉代开始,江西就是内地重要的造船基地。龙泉(今遂川)郭氏父女创龙泉码,为传统木材贸易作出重大贡献 [19] 。“安史之乱”以后,江西境纺织、陶瓷以及银、铜、铁、铅等采冶业均有所发展。昌南(景德)镇瓷器则已名闻天下。南宋及元初,景德镇成为闻名全国的瓷都,渐为中国瓷器制造业中心之一。明初手工业以冶铁、炼铜铸币业著名;手工造纸遍布各地;制瓷业日趋发达,到明初官窑、民窑已近3000余座,年可产瓷器数十万件。

清末,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已有一定基础的纺织、造纸、瓷器等手工业遭严重打击。近代工业落后,唯煤矿和钨矿的开采略具规模。1898年萍乡煤矿大量开采,为便于煤炭外运,1905年修筑了萍(乡)株(洲)铁路,1908年又修筑了南浔铁路。省内丰富的钨矿资源亦深受帝国主义掠夺,从1917-1918年开始大规模土法开采赣南大庾、西华山一带钨矿,此后又扩及龙南、全南、崇义等县共30多个矿场,资源破坏严重。至1923年汉阳铁厂停办之后,萍乡煤矿产量大幅度下降。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西工业破坏无遗。

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建立了汽车、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建材、食品、纺织、医药等多门类工业体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制瓷等居全国前列,到了2019年,江西实现工业增加值8965.8亿元,比上年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34个行业大类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实现增长,重点监测的359种主要工业品中223种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形成了电子、汽车、电气机械、医药和农副食品五大重点行业。

江西有色金属采冶工业发达,逐步形成了“南钨北铜”为主体的国家重要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在赣州已建有钨冶炼厂。上饶、临川、九江、鹰潭等地正建设成为赣北铜业基地。贵溪冶炼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炼铜企业。江西钢铁工业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以省内铁矿和煤炭为原料,新余所产锰铁产量约占全国一半。龙南县为中国南方重要稀土生产地。

萍乡煤矿是开采历史较长、产量最大的老矿区,丰城煤矿为省内第2大煤矿,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建的现代化煤矿。

南昌为中国飞机制造基地之一;南昌、临川、上饶等地兴建了汽车制造工业;瑞昌、九江、湖口崛起为重要船舶工业基地。此外有拖拉机、柴油机、电机、机床、矿山机械制造、精密光学仪器和仪表制造。电子工业是省内新兴工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遍及全省,以南昌、景德镇、吉安等地为著。

制瓷工业历史悠久,著名瓷都景德镇历来是中国著名的瓷器生产中心。1949年以来,瓷器生产逐步机械化,产品分色釉瓷、彩绘瓷、刁镶瓷3大类,并恢复了金星绿、匀红、霁红等产品的制造。

轻工业以纺织、造纸、制糖等为重要。纺织工业以棉纺织工业为主,主要分布于九江、南昌、抚州3市;麻纺织和丝绸工业则以南昌为重点;化纤纺织工业以南昌和乐平为主。造纸工业以南昌、赣州、吉安为基础。制糖工业集中于赣南甘蔗产区的南康、赣县。

化学工业为江西新兴工业部门。九江已成为省内新兴的石油化工基地;南昌、新余以化肥生产为主;此外,还有九江、新干的制碱;南昌、鹰潭、德安的橡胶;南昌、于都、瑞金等地的塑料等。

木材加工工业以赣州、吉安、樟树、南昌为主。

2022年,江西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1770.3亿元,比上年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8.3%;股份制企业增长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9%;私营企业增长2.4%。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13.5%,制造业增长7.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7.2%,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13.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3.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4.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7.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2.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9%。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6%、16.9%、17.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7.1%、40.5%、30.9%,比上年提高3.9、2.0、2.9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8295.5亿元,比上年增长9.0%;实现利润总额3456.1亿元,增长11.6%;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65元,比上年增加0.22元。

2022年,江西省开发区投产工业企业16817家,比上年增加1442家。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增长7.9%,实现营业收入44745.7亿元,增长11.8%;实现利润总额3212.0亿元,增长14.9%。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开发区10个,比上年增加2个。

2022年,江西省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原煤194.6万吨,比上年下降8.3%。原油加工量718.9万吨,增长7.8%。发电量1568.6亿千瓦时,增长8.6%。

  • 建筑业

2022年,江西省建筑业增加值2597.2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939家。

江西省第三产业

  • 贸易

“安史之乱”以后,江西境商业渐发达。唐代为发展对外贸易,再度开辟穿越大庾岭、南达广州的驿道,各国使臣也沿此路线利用长江水运辗转抵长安。南昌、九江成为商旅汇聚的繁荣都邑。明、清时期,除南昌、九江外,清江、吉安、临川、赣州等自明代起亦成为较大都邑。九江商业尤为繁盛,被列为中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景德镇、樟树镇、河口镇、吴城镇号称江西四大镇。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繁盛的朝代,赣州在当时是全国36座名城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九江辟为商埠,1861年正式开埠通商。尤当长江航运兴起后,九江成为江西最大物资集散中心。

2022年,江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53.5亿元,比上年增长5.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813.0亿元,增长5.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2040.5亿元,增长5.5%。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11530.2亿元,增长5.3%;餐饮收入1323.3亿元,增长5.1%。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622.8亿元,增长14.4%。网上零售额2598.5亿元,增长18.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311.8亿元,增长17.5%。

2022年,江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53.5亿元,比上年增长5.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813.0亿元,增长5.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2040.5亿元,增长5.5%。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11530.2亿元,增长5.3%;餐饮收入1323.3亿元,增长5.1%。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622.8亿元,增长14.4%。网上零售额2598.5亿元,增长18.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311.8亿元,增长17.5%。

2022年,江西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713.0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出口值5088.4亿元,增长38.7%;进口值1624.6亿元,增长24.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254.0亿元,增长58.2%。

2022年,江西省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669家,比上年增加36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1.7亿美元,下降5.3%。利用省外项目实际进资10425.4亿元,增长9.3%。

  • 服务业

2022年,江西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263.7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844.5亿元,增长6.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41.7亿元,增长2.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55.5亿元,增长1.4%;金融业增加值2140.5亿元,增长5.6%;房地产业增加值2117.4亿元,下降1.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692.9亿元,增长9.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43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利润总额231.3亿元,下降2.5%。

  • 运输业

2022年,江西省货物运输总量196931.5万吨,比上年下降0.9%;货物运输周转量5119.8亿吨公里, 增长4.8%。九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8亿吨,增长1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6.9万标准箱,增长18.6%。南昌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823.6万吨,下降23.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6万标准箱,下降12.2%。

2022年,江西省货物运输总量196931.5万吨,比上年下降0.9%;货物运输周转量5119.8亿吨公里, 增长4.8%。九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8亿吨,增长1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6.9万标准箱,增长18.6%。南昌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823.6万吨,下降23.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6万标准箱,下降12.2%。

2022年末,江西省民用汽车保有量760.9万辆,比上年增长6.0%;民用轿车保有量441.6万辆,增长7.7%,其中私人轿车427.4万辆,增长7.9%。

  • 邮政电信业

2022年,江西省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完成邮政函件业务706.1万件,下降5.2%;包裹业务36.9万件,增长9.8%。快递业务量18.2亿件,增长13.9%;快递业务收入161.7亿元,增长12.1%。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3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31.4万个,其中4G基站17.3万个,5G基站6.5万个。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48.2万户,比上年末下降5.4%。移动电话用户4694.5万户,增长4.4%。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3.9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958.3万户,增长15.2%。移动互联网用户3974.7万户,增长3.1 %。

  • 房地产开发

2022年,江西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2.6%,其中住宅投资下降11.6%;办公楼投资下降15.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14.6%。商品房销售面积6702.6万平方米,下降12.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663.1万平方米,下降15.2%。商品房销售额4905.2亿元,下降16.8%,其中住宅销售额4138.6亿元,下降19.0%。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83.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7.3%,其中住宅待售面积338.7万平方米,增长4.3%。

  • 旅游业

2022年,江西省旅游接待总人数65537.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1.8%;旅游总收入5758.7亿元,下降14.9%。

  • 金融

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22年末,江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3162.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2775.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9%。

2022年末,江西省境内证券市场共有上市公司77家,其中,主板公司51家,创业板公司20家,科创板公司5家,北交所公司1家。辖区内证券公司2家,分公司52家,证券营业部299家,证券交易额8.7万亿元;期货公司1家,分公司9家,期货营业部22家,期货代理成交金额3.9万亿元。

2022年,江西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72.5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04.2亿元,寿险保费收入475.4亿元,健康险保费收入169.9亿元,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23.0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54.5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192.5亿元,寿险赔付74.6亿元,健康险赔付80.6亿元,人身意外伤害险赔付7.0亿元。

分类
福建省

福建省经济

福建省经济

福建省经济综合

2022年,福建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109.85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76.2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5078.20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24955.45亿元,增长4.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6829元,比上年增长4.3%。

2022年,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20513.89亿元,比上年增长7.5%。第一产业投资394.94亿元,增长10.4%;第二产业投资7235.74亿元,增长17.0%,其中,工业投资7231.01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投资12883.21亿元,增长2.7%。基础设施投资5231.80亿元,增长15.0%。民间投资11587.07亿元,增长5.2%。高技术产业投资1711.90亿元,增长8.5%。全年到位资金1778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

2022年,福建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382.30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增长1.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39.06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02.93亿元,增长9.6%。

福建省第一产业

福建省耕地总面积1854.8万亩,人均耕地0.61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植物种类3000多种,有丰富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果茶、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资源。

2022年,福建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02.87亿元,比上年增长3.9%。粮食种植面积837.6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48千公顷。粮食产量508.70万吨,比上年增加2.28万吨,增长0.5%。其中,稻谷产量393.75万吨,增加0.57万吨,增长0.1%。猪肉产量128.07万吨,增长3.0%;禽蛋产量59.83万吨,增长7.0%;牛奶产量21.51万吨,增长10.7%。年末生猪存栏956.76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0%;全年生猪出栏1614.13万头,比上年增长4.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862.35万吨,比上年增长1.1%。其中,淡水产品产量98.95万吨,增长3.5%;近海捕捞153.12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远洋渔业62.48万吨,增长3.0%;海水养殖547.79万吨,增长0.8%。

福建省第二产业

2022年,福建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9628.83亿元,比上年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其中,轻工业增长6.6%,重工业增长4.9%;采矿业增长3.9%,制造业增长5.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3%。工业产品销售率95.5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的38个行业大类中有25个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5.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0.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71.32亿元,比上年下降6.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7.18元,比上年增加0.93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79%,下降0.86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3.5%,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建筑业增加值5518.86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129.46亿元,增长8.3%。

福建省第三产业

2022年,福建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230.37亿元,比上年增长7.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960.00亿元,增长0.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34.41亿元,增长2.9%;金融业增加值3889.78亿元,增长6.7%;房地产业增加值2674.86亿元,下降3.0%。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50.12亿元,比上年增长3.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290.71亿元,增长3.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59.41亿元,增长1.8%。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9189.04亿元,增长3.4%;餐饮收入额1861.08亿元,增长2.3%。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5.0%,饮料类增长9.5%,烟酒类增长20.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8.6%,化妆品类增长10.6%,金银珠宝类增长1.3%,日用品类增长1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6%,中西药品类增长7.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6.3%,家具类下降3.0%,通讯器材类增长2.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8.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9%,汽车类下降0.8%。全年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226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2022年,福建省货物进出口总额19828.55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出口额12140.53亿元,增长12.3%;进口额7688.02亿元,增长0.9%。进出口顺差4452.51亿元。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733家,比上年下降0.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9亿美元,增长1.8%。全年新备案(核准)境外投资企业和分支机构173个,比上年增长10.9%。实际对外投资额18.6亿美元,下降7.9%。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7亿美元,下降32.8%;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劳务人员45545人次,下降3.3%。

2022年末,福建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2927.9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5373.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0%。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437.6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9%。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3997.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

2022年末,福建省境内A股上市公司169家,比上年末增加8家,总市值31712.27亿元;B股上市公司数量为1家,总市值5.98亿元。

2022年,福建省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374.6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财产险358.8亿元,人身险1015.87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46.89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财产险223.77亿元,人身险223.13亿元。

2022年,福建省接待入境游客48.2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5.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14亿美元,下降36.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9146.80万人次,下降3.8%;国内旅游收入4306.54亿元,下降11.4%。旅游总收入4327.70亿元,下降11.6%。

分类
安徽省

安徽省经济

安徽省经济

安徽省经济综述

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2021年,安徽省生产总值42959.2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3360.6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17613.2亿元,增长7.9%,其中工业增加值13081.7亿元、增长8.9%,制造业增加值11354.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26.4%、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1985.4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4:40.0:51.6调整为7.8:41.0:51.2。预计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32467元/人,比上年增加15463元/人。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321元(折合10900美元),比上年增加7910元。

2021年,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9.4%。其中,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7.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4%,民间投资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9.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9%。工业投资增长13.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4.6%。

2021年,安徽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98.2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税收收入2389.9亿元,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91.1亿元,增长1.6%。重点支出项目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2.5%,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4.8%,教育支出增长4.3%,城乡社区支出下降0.3%。全年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288.3亿元。新增减税降费334.3亿元。

2022年,安徽省生产总值4504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13.7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8588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22943.3亿元,增长2.2%。

安徽省第一产业

2021年,安徽省粮食播种面积10964.4万亩,比上年增加30.1万亩;粮食产量4087.6万吨,比上年增产1.7%。其中,夏粮1699.9万吨,增产1.7%;早稻99.2万吨,增产8.8%;秋粮2288.5万吨,增产1.4%。油料产量167.1万吨,增产2.9%。棉花产量2.9万吨,下降28.7%。

截至2021年底,安徽省生猪存栏1582.5万头,比上年增长11.5%;全年生猪出栏2797.8万头,增长30.1%。猪牛羊禽肉产量455.2万吨,增长15.2%。禽蛋产量177.1万吨,下降3.9%。牛奶产量47.6万吨,增长26.3%。水产品产量236.5万吨,增长1.8%。

截至2021年底,安徽省农业机械总动力69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2.1%。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51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3万亩。

安徽省第二产业

截至2021年底,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553户,比上年增加1184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1.8%,股份制企业增长8.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2.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6%,制造业增长8.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5%。分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8个保持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3.2%,汽车制造业增长17.4%,金属制品业增长14.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2%。工业产品中,汽车、微型计算机设备、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分别增长29.5%、19.1%和5.7%。

2021年,安徽省煤炭产能12876万吨,发电装机容量8465.7万千瓦,其中燃煤火电装机5274.1 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2964.6万千瓦。

2021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6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811.6亿元,增长12.2%;股份制企业2273.2亿元,增长13.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40.4亿元,增长15.6%;私营企业846.3亿元,增长9.2%。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259.4亿元,增长45.4%;制造业2381.5亿元,增长18.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8.9亿元,下降81.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29元,比上年增加0.27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96%,下降0.16个百分点。

2021年,安徽省建筑业增加值4559.3亿元,比上年增长5.2%。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7274家,比上年增加1396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3888.6万平方米,增加4511.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012.9万平方米,减少593.4万平方米。

安徽省第三产业

2021年,安徽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0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056.9亿元,增长8.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98.5亿元,增长17.2%;金融业增加值2779.5亿元,增长5.9%;房地产业增加值3300.2亿元,增长6.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964亿元,增长10.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267.4亿元,增长9.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6.8%,其中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为代表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4%。

2021年,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721.8亿元,增长16.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49.3亿元,增长18.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8550.3亿元,增长14.5%;餐饮收入2920.9亿元,增长37.3%。

2021年,安徽省进出口总额69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出口4094.8亿元,增长29.5%;进口2825.4亿元,增长23.4%。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35.5%和37.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790.1亿元,增长36%。其中,出口1285.9亿元,增长30.7%;进口504.1亿元,增长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