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上海市

上海市自然资源

上海市自然资源

上海市水资源

上海市内水资源流量主要由黄浦江及其他市内河道流量构成。黄浦江年均径流量为300多立方米/秒,年均流量100亿立方米,加上其他市内河道流量,上海市内水资源年均径流量合计为145亿立方米。由于一些外生因素的影响,每年水量变化较大,一般大致在50至230亿立方米的区间内波动。

上海市矿产资源

上海市境内缺乏金属矿产资源,建筑石料也很稀少,陆上的能源矿产同样匮乏。20世纪70年代,上海市开始在近海寻找油气资源,在多口钻井中获得工业原油和天然气。

据初步估算,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约有60亿吨,是中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附近的南黄海,经过调查和勘探,也发现油气资源,估算有2.9亿吨储量。东海海水中化学资源丰富,在长江口浅海底下,还发现一些矿物异常区,有锆石、钛铁砂、石榴石、金红石等重要矿物。

上海市生物资源

  • 植物资源

上海市境内天然植被残剩不多,绝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仅分布于大金山岛和佘山等局部地区,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滩地和港汊。栽培的农作物共有100多个种类,近万个品种。蔬菜多达400多种,居全国之冠,瓜果和观赏花卉品种也很多。

  • 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主要是畜禽品种,野生动物种类已十分稀少。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77属226种,其中淡水鱼171种,海水鱼55种。

分类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

黑龙江省水资源

黑龙江省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组成的黑龙江流域,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牡丹江、呼兰河、蚂蚁河、倭肯河、通肯河、安邦河、挠力河、海浪河、呼玛河、额木尔河、讷谟尔河、汤旺河、拉林河、乌斯浑河、乌裕尔河、穆棱河等;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4处较大湖泊及星罗棋布的泡沼。

黑龙江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97.44亿立方米,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173.14亿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10.3亿立方米,人均水量2160立方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龙江省年平均径流深为132.4毫米,折合水量为602.24亿立方米。全省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1.59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19.51亿立方米,山丘区与平原区重复计算量为11.85亿立方米,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79.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125.69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727.93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为286.2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用水量171.82亿立方米,地下水用水量114.41亿立方米。

黑龙江省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黑龙江省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黑龙江省耕地总面积为2.579亿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约占全省国土调查总面积的37%,与“二调”数据相比,耕地增幅近8%。从耕地变化结构上看,黑龙江省水田面积增幅较大,达96%。

黑龙江省林地总面积3.243亿亩,占全国林地总面积近8%;草地总面积为1778.61万亩,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比例较小,不到1%;湿地总面积为5251.48万亩,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15%。这三种地类占全省国土调查面积56%。

黑龙江省建设用地总量为2117.25万亩,国土开发强度约为3%。按照可比对标准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十年间,黑龙江省建设用地增加164.97万亩。

黑龙江省植物资源

黑龙江省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构成了全省以山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全省林地面积占整个土地面积的近一半。此外,还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这些复杂的地域中分布着2100余种的植物,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有1000余种。

这些植物资源按用途可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野果植物、淀粉植物、油料植物、色素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饲料植物、木材植物、树胶植物、树脂植物、纤维植物、环保植物、观赏植物、农药植物、蹂料植物等17大类。在木材植物中有全国十分珍贵的红松、黄菠萝、核桃揪、水曲柳、东北红豆杉等,黑龙江省林区每年都为国家生产大量的木材。食用植物是黑龙江省野生经济植物中分布较多、贮量较大的一类,其中以蕨菜、薇菜、老山芹等产量为最大。

黑龙江省动物资源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共476种,其中兽类88种、鸟类361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1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兽类有东北虎、豹、紫貂、貂熊、梅花鹿5种,鸟类有丹顶鹤、大鸨、白獾、中华秋沙鸭等1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兽类有马鹿、黑熊、棕熊、雪兔等11种,鸟类有大天鹅、花尾榛鸡、鸳鸯等56种。其中有许多都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十分珍贵的野生动物,如东北虎、紫貂、梅花鹿、马鹿等。鸟类中久负盛名的“飞龙”即是分布在全省的花尾棒鸡。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林业省份之一,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及完达山。

黑龙江省林业经营总面积317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有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3.6%,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森林树种达100余种,利用价值较高的有30余种。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

截至2020年末,黑龙江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6种(含亚种),已开发利用的有61种。探明资源量的有88种,其中石油、天然气、钼矿、铜矿、石墨、高岭土、水泥用大理岩等矿产位居全国前十位。2020年,黑龙江省采矿业工业总产值1458.6亿元(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714.8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9081.3亿元)的16.1%。

分类
辽宁省

辽宁省自然资源

辽宁省自然资源

辽宁省土地资源

辽宁省耕地面积409.29万公顷,占辽宁省土地总面积的27.65%,人均占有耕地约0.096公顷,其中有80%左右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区和辽西北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带;园地面积59.85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04%;林地面积569.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47%,是各类土地中面积最大的一类,东部山区是辽宁省的林业基地,其他地区则是以防风固沙等保护性的生态林为主;牧草地面积35.0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7%,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其他农用地面积49.9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38%;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113.47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7.67%;交通用地面积8.8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水利设施用地14.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未利用土地面积138.3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3%。

辽宁省植物资源

辽宁省有各种植物161科220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1300种以上。药用类830多种,如人参、细辛、五味子、党参、天麻、龙胆等;野果、淀粉酿造类70余种,如山葡萄、猕猴桃、山里红、山梨等;芳香油类89种,如月见草、薄荷、蔷薇等;油脂类149种,如松子、苍耳等,还有野菜类、杂料类、纤维类等。

根据辽宁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复查成果(2000年)资料,全省有林业用地面积634.4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464.1万公顷(含经济林面积141.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73.16%;疏林地面积5.69万公顷,占0.9%;灌木林面积22.75万公顷,占3.5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7.37万公顷,占2.74%;无林地面积123.9万公顷,占19.52%;苗圃0.63万公顷,占0.1%。森林覆盖率为31.84%。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1.85亿立方米,林分面积322.6万公顷,林分蓄积量1.75亿立方米,其中,幼龄林面积162.4万公顷,蓄积2903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蓄积的50.34%和16.61%;中龄林面积105.5万公顷,蓄积8067万立方米,分别占32.72%和46.15%;近熟林面积30.33万公顷,蓄积量3710万立方米,分别占9.39%和21.23%;成过熟林面积24.33万公顷,蓄积2797万立方米,分别占7.55%和16.01%。

辽宁省动物资源

辽宁省动物种类繁多,有两栖、哺乳、爬行、鸟类动物7纲62目210科492属827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6种,二类保护动物68种,三类保护动物107种。具有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的动物有白鹳、丹顶鹤、蝮蛇、爪鲵、赤狐、海豹、海豚等。鸟类400多种,占中国鸟类种类的31%。

辽宁省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3大类520多种。第一类浮游生物107种;第二类底栖生物280多种,主要有蛤、蚶、鲍鱼、海胆、牡蛎、海参、扇贝等;第三类游泳生物137种,包括头足类和哺乳类动物。辽宁省沿海捕捞业直接利用的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有鱼类117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70多种,如小黄鱼、大黄鱼、带鱼、鲅鱼、鳕鱼、鲳鱼等;虾类20多种,主要是对虾、毛虾、青虾等;蟹类10多种,主要是梭子蟹和中华绒螯蟹等;贝类20多种,主要有蚶、蛤、蛏等。辽宁省开发近海渔业生产潜力相当可观。近海水域二级生产力达320万吨,其中滩涂养贝生产潜力100万吨,沿岸动物生产潜力近150万吨,深水动物生产潜力70万吨。

辽宁省矿产资源

辽宁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0种,其中已获得探明储量的有66种(不含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放射性矿产、地下水和矿泉水),矿产地672处。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45种主要矿产中,辽宁省有36种620处矿产地。辽宁的菱镁矿是世界上具有优势的矿种,质地优良、埋藏浅,保有资源量矿石量25.6亿吨,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5.6%和25%左右,在全国具有优势的矿产还有硼、铁、金刚石、滑石、玉石、石油等6种,保有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56.4%(硼矿)、24.0%(铁矿)、51.4%(金刚石)、20.1%(滑石)、7.9%(石油),其中,硼矿、铁矿和金刚石居全国首位,滑石和玉石居全国第二位,石油居全国第四位。具有比较优势的矿产主要有煤、煤层气、天然气、锰、钼、金、银、熔剂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岩、硅灰石、玻璃用石英石、珍珠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沸石等16种。

分类
山西省

山西省自然资源

山西省自然资源

山西省水资源

山西省是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省内黄河流域面积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7.8%。除了流经省界西、南两面长达965千米的黄河干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较大河流有5条,分别是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漳河、滹沱河;流域面积小于10000平方千米、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中等河流有48条;流域面积小于1000平方千米、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小河流有397条。山西省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绝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境内,向省外发散流出。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的发源地,因此也被誉为“华北水塔”。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大型水库蓄水量15.9亿立方米。

山西省土地资源

山西省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在内的耕地有386.95万公顷,忻州、临汾、吕梁、朔州、运城等5个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省耕地的61%;包括果园、茶园等在内的园地为64.0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运城、吕梁、临汾等3个市,占全省园地的75%,其中临猗县园地面积最大,占全省园地15%;包括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等在内的林地有609.57万公顷,吕梁、临汾、忻州、晋中等4个市林地面积较大,占全省林地的55%;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等在内的草地为310.51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忻州、大同、吕梁、晋中、临汾等5个市,占全省草地的73%;包括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内陆滩涂、沼泽地在内的湿地有5.44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忻州、运城等2个市,占全省湿地的46%;包括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村庄用地、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在内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101.76万公顷;包括铁路用地、轨道交通用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在内的交通运输用地有26.98万公顷;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在内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为17.31万公顷。

山西省植物资源

山西省已知的维管植物有27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63种。山西植被从南到北可分为: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2022年,山西省森林面积32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6%。

山西省动物资源

山西省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已知的有439种(含历史记录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7种:褐马鸡、金雕、朱鹮、白鹳、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丹顶鹤、大鸨、胡兀鹫、遗鸥、虎、金钱豹、梅花鹿、原麝、林麝。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包括鸟类42种,两栖类1种,兽类11种。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有苍鹭、星头啄木鸟等27种。属于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315种。山西是中国拥有野生华北豹数量最多的省份,包括榆次、灵丘、五寨、宁武、和顺、左权、陵川、阳城、沁县、翼城、夏县、平陆、交口、平遥、沁源,都发现了华北豹。2017年5月,山西省确定可识别华北豹个体达80只。

山西省矿产资源

山西省已发现的矿种达120种,其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3种。资源储量居中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镁矿、冶金用白云岩等5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主要矿产为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金红石等32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09.01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17.3%,居全国第三;煤层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04.0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铝土矿资源保有储量15.27亿吨(矿石量),居中国第一,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32.44%;铁矿保有资源储量39.37亿吨,居全国第八位;铜矿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条山区,保有资源储量229.94万吨(金属量);金红石保有资源储量426.3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煤、铝土矿等沉积矿产分布广泛,铁矿、铜矿等重要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但是重要金属矿产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

山西省国土资源

2022年1月27日,山西省公布第三次国土调查(下称“三调”)主要数据,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城镇村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中,全省耕地5800余万亩。山西全省耕地共5804.25万亩。其中,水田7.53万亩,占比0.13%;水浇地1571.73万亩,占比27.08%;旱地4225.00万亩,占比72.79%。忻州、临汾、吕梁、朔州、运城等5个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省耕地的61%。

园地961.38万亩,主要分布在运城、吕梁、临汾等3个市,占全省园地的75%。林地9143.50万亩,吕梁、临汾、忻州、晋中等4个市林地面积较大,占全省林地的55%。草地4657.66万亩,主要分布在忻州、大同、吕梁、晋中、临汾等5个市,占全省草地的73%。

湿地全省涉及5个二级地类,共81.64万亩,主要分布在忻州、运城等2个市,占全省湿地的4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26.35万亩。其中,城市用地162.23万亩,占比10.63%;建制镇用地160.42万亩,占比10.51%;村庄用地979.78万亩,占比64.19%;采矿用地198.84万亩,占比13.03%;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5.07万亩,占比1.64%。

交通运输用地404.74万亩,包括铁路、轨道交通、公路、农村道路、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管道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59.62万亩,运城、吕梁、忻州等3个市水域面积较大,占全省水域的42%。

分类
河北省

河北省自然资源

河北省自然资源

河北省动物资源

河北省的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现知陆栖(包括两栖)脊椎动物530余种,约占全国同类动物种类的29.0%,其中兽类80余种,约占全国的20.3%;鸟类420余种,约占全国的36.1%;爬行类、两栖类分别有19种和10种。全省拥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动物137种。在野生动物资源中,有不少全国珍贵、稀有种类,如鸟类中褐马鸡是河北特有,世界珍禽,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其它珍稀动物还有白冠长尾雉、天鹅、猕猴、金钱豹、青羊、黄羊、白鼬等

河北省盛产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鲂鱼、黑鱼、鳝鱼、虾、蟹等。坝上的细鳞鱼,沽源的鲫鱼,秦皇岛的香鱼、文昌鱼,白洋淀的鳜鱼、桂鱼,都很有名。沿海鱼类主要有:带鱼、黄花鱼、梭鱼、比目鱼、偏口鱼、鲆鱼、鲳鱼、面条鱼、墨鱼等110多种。有虾类20多种,其中琵琶虾产量最大,对虾驰名国内外。蟹类有10多种,也很有名。贝类,有文蛤、青蛤、蛏、牡蛎、蚶等。藻类有紫菜、石花菜、海参等。

河北省植物资源

河北省是中国植物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植物种类总共有204科、940属、28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占全国的40.4%;裸子植物7科,占全国的70%;被子植物144科,占全国的49.5%。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野大豆、水曲柳、黄檗、紫椴、珊瑚菜等。

河北省森林主要分布于冀北山地。其中燕山地区林地面积占全省60%以上,冀西北盆地、太行山和坝上地区林地面积占全省23%。主要树种有油松、华北落叶松、山杨、白桦、柞栎。全省森林资源由北向南依次递减,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森林覆盖率排序依次是:冀北山地47.65%,冀西北山地21.45%,太行山区19.84%。城镇、村屯等人口聚集区绿化水平相对较低。森林资源以中幼龄林为主,所占比例为84.22%,河北省森林覆盖率34%。

河北省栽培作物主要有: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水稻、高粱、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麻类等,木本植物500多种,包括用材树100多种,驰名中外的树种有青杨、香椿、栓皮栎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有云杉、油松、柏树、华北落叶松、榆、椴、槐、杨、青檀、白楸及桦木材类等;特种经济树种漆树、杜仲、泡桐、黄连木等也有分布。

河北省的果树有百余种,干果主要有板栗、核桃、柿子、红枣及花椒等,板栗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居全国第一;鲜果主要有梨、苹果、红果、杏、桃、葡萄及石榴等,梨的产量居全国第一,野果猕猴桃、酸枣、榛子、山杏、山葡萄等也有一定产量。河北省果品拥有许多著名产品,如赵县雪花梨,深州蜜桃,宣化葡萄,昌黎苹果,沧州金丝小枣,阜平、赞皇大枣、迁西板栗,卢龙露仁核桃等畅销国内外。灌木的种类很多,分布较广,有些野果及药材也属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也很多,仅坝上地区即有300多种,包括不少优良牧草,如禾本科的羊草、无芒麦草、冰草,豆科的紫花苜蓿,山野豌豆等。药用植物已被利用的有800多种,主要有葛藤、甘草、麻黄、大黄、党参、枸杞、枣仁、柴胡、防风、知母、白芷、远志、桔梗、薄荷及黄芩等。

河北省水资源

2019年,河北省平均降水量442.7毫米,比上年减少64.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89.0毫米。全省地表水资源量51.3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97.86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重复计算量,全省水资源总量113.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50.5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减少91.19亿立方米。全省总供水量182.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8.32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96.44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为7.53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为182.2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102.91亿立方米,林牧渔畜用水量11.4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18.81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4.89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22.15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22.09亿立方米。

河北省矿产资源

截至2021年底,河北省已发现矿产159种(以下涉及矿种均为亚矿种),其中有查明资源量的矿产133种,无查明资源量的矿产26种;列入《2021年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以下简称《储量表》)的矿产94种,未列入《储量表》的矿产39种。列入《储量表》矿产地1560处,按矿产大类划分:能源矿产167处、金属矿产911处、非金属矿产482处;按矿产地规模划分:大型213处、中型369处、小型978处。列入《储量表》的矿产中,资源量排位居全国前5位的有铁矿、冶金用白云岩等39种;位次在6至10位的有钼矿、熔剂用灰岩等17种。主要矿产中,煤炭居全国第13位;铁矿居全国第3位;钼矿居全国第10位;金矿居全国第18位;冶金用白云岩居全国第5位;水泥用灰岩居全国第13位。

河北省风能资源

河北省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以及太行山、燕山山区。截止2019年底河北省已累计实现风电装机1760万千瓦,居全国第三位。

河北省地热资源

河北省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广泛,且埋藏较浅,为对流型、传导型、多种成因迭加复合型等。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全省地热资源可划分为冀北山地区、冀西山地区、冀西北山间盆地、河北平原区四大热水区。如果将已探明的深层地热资源和浅层地热能加在一起,换算成标准煤之后的总量1751.28亿吨。平原区地热水的可开采总量14.04亿立方米,实际年开采量5000多万立方米,占总量的3.6%。

河北省生物质能资源

2018年,河北省秸秆可收集量5842万吨,资源化利用5656万吨,利用96.8%。按年能源化5.1%的水平,河北省每年可以得到298万吨以上的生物质燃料。按照获得的热量计算,可以替代约210万吨标准煤。河北省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居全国前列。河北省森林覆盖率34%。

河北省太阳能资源

河北省太阳年辐射量为4981-5966兆焦/平方米,日照率50%-70%,冀北的张家口、承德地区年日照小时数平均为3000-3200小时,冀中、冀东地区为2200-3000小时,分别为太阳能资源二类和三类地区。截止2019年第三季度河北省已累计实现光伏装机1363万千瓦,居全国第三位。

分类
天津市

天津市自然资源

天津市自然资源

天津市水资源

流经天津市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1095.1千米。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还乡新河6条人工河道,总长度为284.1千米。二级河道有79条,总长度为1363.4千米,深渠1061条,总长度为4578千米。天津还多次引黄济津,并有一定数量的地下水。引滦入津输水工程是天津80年代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把水引到天津,每年向天津输水10亿立方米。天津地下水蕴藏量丰富,山区多岩溶裂隙水,水质最好,矿化度低,泉水流量一般在7.2~14.6吨/小时,雨季最大可达720~800吨/小时。全市有大型水库3座,总库容量3.4亿 

天津市矿产资源

天津市已发现矿产资源有35个矿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6种、非金属矿产21种、水气矿产3种。目前天津市开采的矿种为石油、天然气、地热和矿泉水。附近海域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超过1.9亿吨,天然气储量638亿立方米。盐田面积为263平方公里,海盐年产量188万吨,是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区之一

天津市地热资源

天津市地热资源属于非火山沉积盆地中、低温热水型地热。水温多为30℃至90℃,具有埋藏浅、水质好的特点,已发现的10个具有勘探和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异常区,面积2434平方千米,热水总储藏量达1103.6亿立方米,是中国迄今最大的中低温地热田

天津市海洋资源

天津省海岸线位于渤海西部海域,南起歧口,北至涧河口,长达153千米。有滩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滩涂面积约370多平方千米,已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主要是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海水成盐量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盐产地,拥有中国最大的盐场。进行海水淡化,解决淡水不足的潜力很大。截至2016年,已发现45个含油构造,储量十分可观。天津有约153千米的海岸线,拥有中国最著名的海盐产区长芦盐场

天津市生物资源

天津地区植被大致可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草丛、草甸、盐生植被、沼泽植被、水生植被、沙生植被、人工林、农田种植植物等11种。渔业资源种类约有80多种,主要渔获种类有30多种。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截至2020年,我市共观测记录鸟类452种,较2014年记录种类增加了36种

分类
北京市

北京市自然资源

北京市自然资源

北京市水资源

北京市天然河道自西向东贯穿五大水系:拒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蓟运河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在海河汇入渤海(蓟运河除外)。

北京市有水库85座,其中大型水库有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海子水库。

北京市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约为29.21亿立方米,平均年可开采量约24~25亿立方米。一次性天然水资源年平均总量为55.21亿立方米。

2013年北京市总用水量35.3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1.4%。其中,生活用水14.5亿立方米,增长4.3%;工业用水5.6亿立方米,下降3.4%;农业用水12亿立方米,下降3.2%。

北京市矿产资源

北京市已发现的矿种共67种,矿床、矿点产地476处,列入国家储量表的矿种44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黑色金属矿产4种,有色金属、贵金属及分散元素矿产11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5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5种。共有产地300处,其中黑色金属产地49处,有色金属产地35处,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产地43处,化工原料非金属产地68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产地75处,煤炭产地30处。

北京市植物资源

北京地带性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间有温性针叶林的分布。

大部分平原地区已成为农田和城镇,只在河岸两旁局部洼地发育着以芦苇、香蒲、慈菇等为主的洼生植被,但多数洼地已被开辟为鱼塘,在搁荒地及田埂、路旁多杂草;湖泊,水塘中发育着沉水和浮叶的水生植被。

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表性的植被类型是栓皮栎林、栎林、油松林和侧柏林。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森林覆盖率增大,其下部以辽东栎林为主,海拔1000米至1800~2000米,桦树增多,在森林群落破坏严重的地段,为二色胡枝子、榛属、绣线菊属占优势的灌丛。海拔1800~1900米以上的山顶生长着山地杂类草草甸。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8%,森林蓄积量达到3164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3平方米,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达到9070亿元,林地绿地生态系统年碳汇能力达880万吨。

北京市动物资源

北京地区的动物区系有属于蒙新区东部草原、长白山地、松辽平原的区系成分,也有东洋界季风区、长江南北的动物区系成分,故北京市的动物区系有由古北界向东洋界过渡的动物区系特征。截至2009年,此动物区系中有兽类约40种,鸟类约220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7种,鱼类60种。

分类
湖南省

湖南省自然资源

湖南省自然资源

湖南省水资源

湖南省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水系发达,5km以上的河流有5341条。全省水系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水为骨架,主要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约占全省总面积96.7%,其余属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赣江水系及直入长江的小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50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8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68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91.5亿立方米(地下水非重复量为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全国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略高于全国水平,具有一定的水资源优势。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的三个问题,仍然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湖南省植物资源

湖南省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拥有5个森林类型、12个植被型组、23个植被型亚组、63个群组、143个群系。湿地生态系统分为江河、湖泊、沼泽湿地。经科学测算,全省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1.22万亿元,其中森林为1.01万亿元,湿地0.21万亿元。湖南省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拥有全球200个具有国际意义生态区的两个区,即武陵雪峰山脉和南岭罗霄山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跨北纬20到30度典型亚热带5个纬度,被誉为全球同纬度地带最有价值的生态区。植被丰茂,四季常青。2020年,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3个,面积9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30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71个,面积68.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22个,省级49个。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14个。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8.1万公顷,年末林地面积1298.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96%。

湖南省动物资源

湖南省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有华南虎、云豹、麋鹿等1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省分布维管束植物1089属、5500多种,占热带性属的47.9%,其中包括南方红豆杉、资源冷杉、绒毛皂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4种。区系成分复杂、地理成分多样、起源古老,被植物界誉为自白垩纪以来变动不大的古老植物王国,是古老孑遗裸子植物富集之乡。

湖南省土地资源

湖南省耕地面积414.88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1%;林地面积1221.03万公顷,约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4.8%;牧草地面积47.48万公顷,约占全国牧草地总面积的0.22%。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这为湖南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湖南省矿产资源

湖南省已发现矿种146种,探明资源储量矿种111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9种,非金属矿产63种,水气矿产2种。财政出资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247个,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58处。

分类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

中国资源情况

矿产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土地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森林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居世界首位。

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万立方米。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第88位。

动物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植物

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
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