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上海市

上海市历史沿革

上海市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上海市属吴国。

战国时期,上海市先后属越国、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晋朝,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秦汉及以后,上海市先后属会稽郡、吴郡,分属海盐、由拳、娄县诸县。

唐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太守奏准设立华亭县(今松江区),上海地区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华亭县辖境约今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团一线以西地区。

北宋时期,上海大陆地区分属华亭县和昆山县,崇明地区属海门县。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设上海务。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县,上海地区始有两个独立行政区划。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府,次年改称松江府,仍置华亭县隶之。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辖于松江府,标志着上海市建城之始。上海县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青浦县大部、闵行区大部、浦东新区大部和南汇县。元代后期,上海地区有松江府和嘉定州和崇明州2州及华亭县和上海县2县。

末,有松江府及所属华亭、上海、青浦3县,苏州府所属嘉定、崇明2县,金山卫。

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华亭(治所)、娄(与华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贤、福泉、金山、南汇8县,太仓州嘉定、宝山2县。清嘉庆十年(1805年),上海地区基本形成10县1厅的格局,有松江府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7县及川沙抚民厅,太仓州嘉定、崇明、宝山3县。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缩存600平方千米,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浦东新区大部、闵行区大部。县城为原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环线内区域。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县洋泾浜以北一带划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上海英租界。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以虹口一带划为上海美租界。

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松江府、太仓州,上海地区直属江苏省,有上海、华亭(后改名松江)、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等10县。民国三年(1914年),江苏省划分为沪海等5道,其中沪海道驻上海县,辖今属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嘉定、宝山、崇明等县以及今属江苏省的海门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为淞沪市。民国十五年(1926年),孙传芳督江苏省,成立淞沪商埠,分全境为上海、闸北、浦东、沪西以及吴淞5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成立,直辖于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辖市一级建置。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的大上海计划,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扩大市区范围包括上海、宝山县的一部分,设立17个区,而上海地区各县则仍属江苏省,从此上海市与上海县分离。城市范围东达浦东,西至静安寺、徐家汇,南趋龙华,北达宝山路底。同年,上海特别市宣布租界为特别区。7月,接收上海县属上海(沪南)、闸北、蒲淞、洋泾、引翔港、法华、漕河泾、高行、陆行、塘桥、杨思和宝山县吴淞、殷行、江湾、彭浦、真如、高桥等17市乡,为上海特别市的实际境域,面积494.69平方千米(不含租界)。并改17市乡为17区,上海始有区一级建置。上海地区的上海、嘉定、宝山、松江、川沙、青浦、南汇、奉贤、金山、崇明10县仍隶属江苏省。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115] 次年12月,江苏省川沙、南汇、奉贤、崇明、宝山、嘉定等县和上海县浦西地区划归汪伪上海市政府管辖。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伪国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历时百年的上海租界结束。(上海都市图集的图册资料来源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

上海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上海市平均海拔高度2.19米,大金山岛为上海最高点,海拔高度103.7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主要有流经市区的主干道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杨河、淀浦河等。

约6000年前,上海西部即已成陆。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春申君的封邑,故别称申。晋朝时,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称为“扈渎”,后又改“沪”,故上海简称“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市建城之始。上海历史代表文化有“吴越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等

2022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652.80亿元,比上年下降0.2%。第一产业增加值96.95亿元,下降3.5%;第二产业增加值11458.43亿元,下降1.6%;第三产业增加值33097.42亿元,增长0.3%。

分类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历史沿革

黑龙江省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肃慎、东胡、秽貊、汉人的部分先民,就已定居在黑龙江地区。并开始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隶属性质的贡纳关系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燕置真番障塞。

前4世纪至前3世纪,境内有夫余政权建立,地跨今黑龙江省南部。

秦以后,在黑龙江地区生息活动的先后有挹娄人、夫余人、高句丽、汉人、鲜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

唐初隶属安东都护府管辖,唐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最盛时辖5京15府62州,地跨今黑龙江省东部和南部。定都上京(今宁安)。唐代设忽汗州、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室韦都督府(黑龙江省西部)。

辽朝,时归东京道管辖。

金朝,收国元年(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定都会宁府(今阿城),直至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金时属上京道管辖,下辖三路,即恤品路、胡里改路、蒲峪路;在两个地区设泰州和肇州。

元代,设开元路、水达达路,隶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明代,设奴儿干都司及护印军,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下游右岸)

清代,设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管辖黑龙江地区。顺治九年(1652年),清廷派梅勒章京率兵驻守宁古塔(原海林县、宁安县境内)地方,翌年升为昂邦章京。东北地区被划分为两大军事驻防区域。康熙十年(1671年),清朝沿黑龙江岸筑城,名黑龙江城。清朝末期改名为黑龙江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12月,清廷决定,划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镇守吉林等处将军)辖区之西北地区,增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将军辖区。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齐齐哈尔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衙门由墨尔根迁到齐齐哈尔,从此,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的首府,是黑龙江近300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形成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共同守卫东北。这是黑龙江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咸丰八年(1858年)和咸丰十年(1860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和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占了黑龙江省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使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行政区域大为缩小。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取消副都统,相继设立道、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建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江东六十四屯被沙皇俄罗斯武力占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4月,清廷对东北地区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从本来设置的将军改设巡抚,为一省之长。实行省、府、县三级体制。在省之下、府之上设立道以为监察区域。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黑龙江省沿袭清代省、道、县三级体制,共辖龙江、绥兰、黑河三道,省会齐齐哈尔。后增设呼伦道,共为4道,21县,6设治局。当时为吉林省所辖而今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有滨江、依兰2道,18县。民国六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政府逐步收回中东路“附属地”的行政主权。民国九年(1920年),将该区域定为“东省特别区”。民国十一年(1922年),东北当局设立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以统一监督节制该区域内的军警、外交、司法各机关。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北京政府批准东省特别区独立于黑龙江、吉林两省区域之外,成为与省并列的特别行政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黑龙江省辖42县,11设治局。当时隶属于吉林省今属黑龙江省的有22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开始。 [69] 东北沦陷后,日伪政权实行省、县(市)二级体制。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开始对东北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省的数量增多,区域划小。伪满洲国覆亡前夕,东北地区划分为15省1特别市,其中在今黑龙江省内设有龙江、滨江、三江、黑河、北安、东安6省,下辖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东安5市,74县,3旗。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在黑龙江省境内先后成立了5个省和1个直辖市,即黑龙江省、嫩江省、合江省、绥宁省、松江省5个省和哈尔滨直辖市。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东北各省市行政联合办事处在哈尔滨成立,是东北地区最高行政机关,哈尔滨在东北所处的位置称之为北满。后改称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下,实行省(特别市)、县(市)二级行政制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绥宁省改设为牡丹江专区,直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同年11月,哈尔滨市改称特别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至9月,黑龙江、嫩江2省曾合并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省会齐齐哈尔。同年8月,牡丹江专区撤销,设立牡丹江省,1947年7月该省撤销,所辖区域分别并入合江、松江2省。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成立新的松江省,省会哈尔滨。同时,将哈尔滨市改为松江省辖市。黑龙江、松江两省共辖5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兴山),71县,2矿区(鸡西、双鸭山),2旗。解放战争时期,在黑龙江省境内曾设立专区一级的行政区域,除黑河专区外,存在时间均不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省、市(地)、县3级体制。黑龙江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仍设松江、黑龙江两省,所辖市(地)、县(旗)不变。1950年10月,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市设立了市辖区行政建置。松江省省会哈尔滨市也开始设立相当于县一级的市辖区,两省共有14个市辖区。1953年8月,哈尔滨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1954年8月,松江省建制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由齐齐哈尔市迁往哈尔滨市,哈尔滨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为黑龙江省省会。同时,将原黑龙江省所辖白城地区的7县划归吉林省管辖。此后,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域再没有大的变化。合省后的黑龙江省辖98个县级以上行政建置单位,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鹤岗5市,黑河、嫩江、合江3专区,66县、旗,2个兼有行政职能的县级矿区(鸡西、双鸭山),22个市辖区。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所属的呼伦贝尔盟(共2市、12旗)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黑龙江省所属的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从7月1日起划归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绥芬河市和抚远县由黑龙江省直接管理。2017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绥芬河市和抚远市不再由黑龙江省直接管理。

分类
吉林省

吉林省历史沿革

吉林省历史沿革

吉林省古代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吉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约5万—1万年前出现的“寿山仙人洞”、“榆树人”、“安图人”、“青山头人”,是吉林古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舜、禹夏商周时代,吉林省境内的古代民族就开始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隶属性质的贡纳关系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这一时期形成了肃慎、濊貊、东胡、山戎、夫余等民族地方政权,燕国置二龙湖古城、真番障塞管辖。并建有辽东郡吉林燕长城。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灭卫满朝鲜设玄菟郡,管辖吉林省东南部。东部和南部的长白、图们、敦化、和龙、汪清、龙井、珲春、延吉等市县,先后属苍海郡、临屯郡、乐浪郡;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县则先后属真番郡、玄菟郡。这是吉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

前37—668年间,扶余属于公孙度东国,高句丽活跃于吉林,曾定都于集安丸都山和国内城,与东汉、燕国、曹魏、隋朝等中原政权时战时和,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和新罗联合灭高句丽,设置安东都护府,西北部地区属唐室韦都护府。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敦化东牟山立“震国”。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受唐玄宗册封“渤海国”,统治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后曾定都和龙、珲春。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为契丹所灭,设东丹国,在西部设黄龙府。

国时期,吉林省大部分隶属东京道,西部为上京道管辖。

金国在其辖境设上京路、北京路、东京路、成平路、海兰江路,基本覆盖今吉林省全境。贞祐三年(1215年),女真人蒲鲜万奴建立东真国。天兴二年(1233年),为蒙古所灭。

代隶属于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开元路、北达达路、中书省泰宁路及中央枢密院直领的成平府辖区。

代大部分隶属吉林船厂、奴儿干都司,西部的洮南一带属大宁都司的泰宁卫,东南部一带为建州卫,为建州女真发源地之一。

顺治十年(1653年),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当代吉林省建制始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乌拉”,吉林由此得名,随后宁古塔将军驻地迁移至吉林市。乾隆五年(1740年),颁布了“流民归还令”,对山海关以东地区施行封禁政策。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并未能阻止为生活所迫的华北大批汉族农民流入吉林省中部一带,并向北、向东、向西扩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宁古塔将军正式更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 [8] “吉林”由原来城邑名称扩大为行政区称谓。吉林将军辖区大体包括松花江、绥芬河、牡丹江、图们江流域,西起开原威远堡边门,东至乌苏里江两岸和库页岛在内的沿江及海中诸岛,北起外兴安岭至日本海及黑龙江下游,南至长白山区。嘉庆五年(1800年),增设长春厅,为长春建制之始。嘉庆八年(1803年),清政府废止禁令。

吉林省近代

咸丰十年(1860年),中俄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原属吉林省的沿海地区被割让给俄国,吉林变成了内陆省。光绪四年(1878年),吉林设置垦务局,大事垦殖,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并逐步形成东部的农林地区,中部的农业地区和西部农牧地区的差异特点。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吉林行省,设吉林巡抚,省会设于吉林市。光绪帝尝试通过政治改革挽回清朝内忧外患的局面,他首先发布谕旨:裁撤东北三将军,设立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吉林省组成巡抚衙门,吉林将军、吉林分巡道随之废除,吉林巡抚成为吉林省最高民政长官,并兼理旗务。同年,吉林省仿照关内行省之例,先后在省下置四路分巡兵备道。

民国元年(1912年),吉林省作为22行省之一,区划沿清旧制不变。民国二年(1913年),颁布现行各县行政官厅组织,把旧时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即以原有区域为县之区域,仍按旧志分全省为四路,民国三年(1914年),把原有四个路、道依次改为吉长道(治长春县)、滨江道(治滨江县)、依兰道(治依兰县)、延吉道(治延吉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战斗在吉林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维持会”。后把东北划成9省,吉林省领长春、吉林2市和永吉、榆树等18县1旗。10月2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在长春成立吉合区党委。11月10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撤销吉合区党政军机构,成立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员会。11月25日,中共永吉地委征得驻吉苏军同意,成立吉林市民主政府。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及民主政府从吉林市撤出,国民党在此成立了吉林省政府。同时中共发起了四次“四平战役”。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9日,中共占领吉林市。3月10日,中共吉林省政府迁至吉林市。10月19日,驻长春国民党守军起义投诚,长春解放。自此吉林省全境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1日,长春市政府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属改由吉林省政府直属,东北划分为6省。

吉林省现代

新中国建立初期,吉林省辖2个市、2个专区、1旗、22个县和1个工业特区。

1954年,东北行政区划调整,将原黑龙江省的7个县划归吉林省,与原属吉林的乾安县共同组建白城专区;将原辽东省的1市9县划归吉林省,设立通化专区;将原辽东省的辽源市、西安县、东丰县和原辽西省的四平市、双辽县、梨树县划归吉林省管辖。东北6省改为4省,吉林省与黑龙江省、辽宁省以两省新划归吉林省的市、县界线为省界,与朝鲜、苏联国界仍旧。

1954年9月27日,长春直辖市改为省辖,省会迁往长春。

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的哲里木盟和呼伦贝尔盟的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划归吉林省管辖。

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哲里木盟和白城地区的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从此,吉林省行政区划延续。

分类
辽宁省

辽宁省历史沿革

辽宁省历史沿革

辽宁省古代

石器时代

辽宁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800年的新乐文化,距今6000年—5000年的红山文化,以及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禹分九州时,辽宁属于幽州。

代时,属于北方大国——孤竹国。

商亡后,箕子东迁,建立箕子朝鲜。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对孤竹、朝鲜和东胡、山戎进行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辽宁分属燕国辽东郡、辽西郡,下辖狗泽都、阳安都、白庚都、酉城都、侯城、二龙湖古城、真番障塞等。

并天下,分天下为36郡,其中在辽宁地区设置有辽东郡、辽西郡。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辽宁地区大部属辽东王,小部属燕王。

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年),划分天下为十三州,其中辽宁地区属幽州。

东汉时期,增设玄菟郡和辽东属国,郡国下设24个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州郡县时代。辽宁地区公孙度设置有平州,州下设有辽东郡、昌黎郡、玄菟郡、辽西郡、乐浪郡、带方郡等,郡下置县。

南北朝时期,地方政权更替频繁,辽宁的行政建置变迁十分繁杂,但从北燕开始基本上仍为州郡县三级制,州郡县数目越来越多,区划越来越小。

北齐时期,辽宁地区除高句丽设置的30个城外,北齐在此共设置了1州、2郡、7县。从晋元兴三年至唐乾封三年(404年—668年),辽河以东属高句丽,其所设行政建置为城邑建置机构。

隋、唐、辽、金时期,为道、路时代。在该时期内,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的一级机构基本上是道和路。

隋代,前期为州县二级制,隋代后期为郡县二级制;在辽宁地区设有柳城郡、辽西郡、辽东郡,郡下设县。

唐代,始行道、州、县三级制,辽宁地区归河北道管辖。道下设营州都督府(东夷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府下设有州县。

辽代,辽宁地区设有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道下设有府州县。

金代,辽宁地区设置有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北京路等,路下设有州县。辽金时期的基层建置机构州、县数量大,隶属关系繁杂,是辽宁地区普遍设置、广泛开发的时期。到金代,涉及辽宁地区的建置有4路,22个路属路、州、府,并下辖35个州县及8个州下县。

元代,辽宁地区设置了辽阳行省,行省下设有路、州、县机构。

明朝,辽宁地区设置了辽东都司,都司下设25卫和2州。

清初划归盛京特别行政区,清末改为奉天省。

清朝,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制度,以盛京将军(奉天将军)系统辖治旗人,以奉天府,府州县管理民人。

辽宁省近代

甲午战争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政府逼迫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欲割让辽东半岛。俄、德、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俄国以迫日还辽有功,同清政府签署中俄密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俄国租下旅顺与大连两港口。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本偷袭俄国在旅顺的海军,引起日俄战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朝政府改东北地区的军府制为行省制,裁撤盛京将军,设奉天省,简称“奉”。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北京政府统治时期,奉天省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民国二年(1913年),奉天省设立东路道、西路道、南路道、北路道、中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奉天省划分为辽沈道、东边道、洮昌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先后将北京改名北平,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改奉天市为沈阳市,“辽宁”才成为本省的现名。省下设有3市、59县、6旗。此外当时涉及辽宁地区的县有热河道的4个县及“关东厅”的旅顺市。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沦陷,伪满洲国在辽宁地区设有奉天省、锦州省、安东省、热河省,省下辖有市、县。杨靖宇领导的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战斗在辽宁省东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冀热辽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辽宁的建置基本上是省、市、县三级制。

辽宁省现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地区设辽东省、辽西省和沈阳市、旅大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5个中央直辖市,两省共辖9市、1个专区、49个县。

1952年11月,辽西省山海关市划归秦皇岛市。

1954年8月1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辽东、辽西省合并,成立辽宁省,原5个中央直辖市划归辽宁省管辖;辽宁省设10个地级市、1个县级市,36个县。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撤销热河省建置,将原由热河省管辖的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县、建昌县、北票县和喀喇沁左旗划归辽宁省管辖。

196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管辖。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辽宁省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分类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沿革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沿革

内蒙古自治区名称由来

清代将较早内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称为“内札萨克蒙古”,将后来陆续归附的喀尔喀、厄鲁特等部称为“外札萨克蒙古”,不设札萨克的察哈尔、唐努乌梁海等部称为内属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后来演变出“内蒙古”一词。在蒙古语中,内蒙古的名称原来和汉语一致(鲍培转写:dotuγadumongγol;西里尔写法:дотоодмонгол)。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将蒙古语名称更改为(鲍培转写:öbörmongγol;西里尔写法:өвөрмонгол)。其中(鲍培转写:öbör;西里尔写法:өвөр)蒙古文意思是“山的阳面”即“阴山的南面”。汉语一般仍称为“内蒙古”,也有少数人称这一地区为来源于漠南蒙古的一词,直译“南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建制沿革

远古时期,内蒙古已经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另见辽河出土的红山文化。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东胡人在内蒙古地区游牧生活。

《史记》记载夏桀的儿子淳维是匈奴先祖,并笼统的介绍了淳维北遁后匈奴千余年的历史。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考证认为,早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战国后期,燕国、赵国、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内蒙古地区,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阴山山脉南部定居。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这两个游牧民族之后,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建云中城。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呼和浩特定居。“赵长城”经过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

燕将秦开击败东胡之后,构筑“燕北长城”,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宁城。东胡之后往北迁移。

秦国的北部领土已经拓展到内蒙古地区,成为西部霸主。

匈奴冒顿单于在夺取单于之位后,公元前206年灭了东胡,并对汉朝产生威胁。匈奴帝国疆域十分广阔,疆域最东达到辽河流域,最西到达葱岭(现帕米尔高原),南达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内蒙古地成为了匈奴与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

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乌桓山和鲜卑山都在内蒙古境内。东汉末年,乌桓部落被曹操攻克,乌桓山便不见于史籍。

匈奴势力期间两次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北匈奴逐渐北迁、西迁。南匈奴逐渐内徙,后在五胡乱华期间被消灭。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连接和增建加固从前各国的长城,以防御匈奴。阴山山脉南部,如云中郡,是边防重镇。

两汉时修筑汉长城并且对匈奴的三百战争最终取胜,汉朝全盛时,在漠南地区置五原郡、朔方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一带。著名将领吕布就出生于此。

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右翼中旗哈古勒河附近。内蒙古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胡人迁入中原的主要发起地之一。四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

北齐、北周和隋唐时突厥势力左右蒙古高原。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在突厥内战中战败只身南下归附隋朝,隋文帝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突厥启民政权在内蒙古建立。这个政权直辖于隋朝中央政府。隋朝与启民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和使臣往来。隋炀帝曾先后两次亲自出塞北巡,开中原王朝皇帝亲临塞北藩属政权巡视的先例。隋大业七年(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隋朝短暂的控制了大约今内外蒙古全境。

唐太宗时,突厥颉利可汗南下侵唐,迫使唐结渭水之盟。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在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县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唐将李靖率三千精骑夜袭阴山趁黑夜攻下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迫使颉利可汗逃遁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贞观四年(630年)三月颉利被俘,东突厥亡。唐军把颉利带到长安,颉利可汗后投降唐朝,老死长安。唐朝在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联合回纥等铁勒部落,击灭薛延陀。由燕然都护府管理铁勒故地,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永徽元年(650年),唐朝军队俘车鼻可汗,突厥故土尽为唐有。唐高宗设瀚海都护府(后改名为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二十四州。唐代天宝元年(742年)将云州改为云中(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约是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乾元元年(758年)云中再改为云州。唐安史之乱后,内蒙古地西部为回鹘国控制,以明教为国教。东部为兴起的契丹人的势力范围。五代初年,契丹入侵,神册元年(916年),契丹占领云中故城,单于都护府废除。

五代十国初柔然人的一支后裔契丹人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创立了契丹部族政权,神册元年(916年)建立契丹国,会同十年(947年)更国号为辽国,期间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都城上京。辽代“丰州”为今呼和浩特市附近。

辽被金灭了之后,蒙兀室韦人的一个小小分支的后裔蒙古人进入这一地区,今内蒙古的大部地区还是属于金国的范围。在云中一带生活的是突厥支的汪古。

开禧二年(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54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迁都大都前的上都(开平城)就在今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

漠北地区是初期蒙古帝国的核心地,帝国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哈拉和林。景定元年(1260年),蒙哥汗死后,留守首都的阿里不哥被蒙古本土的贵族推举为大汗,据有漠北。而忽必烈闻讯后,也在开平自立为大汗,据有漠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不久逝世,或谓遭忽必烈毒杀。漠北、漠南尽为忽必烈所有。

由于忽必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基础都在漠南地(今内蒙古),因此不再以和林为都城,而迁都于燕京,并改称大都。由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镇守。后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省会和林,管辖范围大概为今内蒙古北部、蒙古国全境、西伯利亚南部。而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属于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西部一部分土地属于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中部一小部分直辖于中书省。

明朝成立后元朝残余势力退回漠北,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人北元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北元覆亡之后而分裂出来的鞑靼和瓦剌和兀良哈的活动范围,漠南则是明军对抗北元的前线反攻基地。明朝在漠南地区先后设置了卫所40多处分别为九大塞王辖区,永乐元年后诸卫非徒既废。土木堡之变英宗复辟后河套无人驻守,鞑靼在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开始有规模地进入河套,15世纪末,东部蒙古首领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实现“中兴”。隆庆六年(1572年),蒙古首领达延汗的孙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建“库库和屯”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订立藩属关系,阿勒坦汗被奉为“顺义王”。明政府于万历年间赐汉名“归化”,意思是令少数民族归顺、化一,服从明朝廷的统治。

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

漠南蒙古16个部49个封建主在崇德元年(1636年)前后归属于清朝。此后,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后向清朝遣使纳贡。同时,沙俄的侵略魔爪伸进了中国新疆厄鲁特蒙古地区,并收买和策动厄鲁特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等对青海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发动侵袭,清朝经过多次用兵,终于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平定了准噶尔少数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蒙古族地区。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地“兀鲁斯”、“鄂托克”的基础上,清政府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在今呼和浩特东部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后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清朝时漠南蒙古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内札萨克49旗分属于6个盟,同时呼伦贝尔地区隶属黑龙江。鸦片战争后,沙皇俄罗斯不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还攫取了各种特权,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修筑铁路、掠夺资源,控制蒙古地区的经济命脉,掠夺和搜刮财富。 咸丰九年(1859年)6月,英、法侵略军进犯大沽口,驻守在那里的2000多名蒙古族骑兵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不顾清朝政府的卖国投降命令,奋起自卫还击。经过一昼夜激战,击沉敌舰4艘,毙伤敌军400多人,打得侵略军狼狈逃窜。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蒙古族人民掀起了反对清朝政府和蒙古族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咸丰八年(1858年),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爆发了由贫困牧民丕勒杰等领导的“独贵龙”运动(或作“多归轮”,蒙古语“环形”、“圈子”之意。参加“独贵龙”的人,开会时按环形席地而坐,发表文件签名时也依次将名字排成一个圆圈,因以得名),反抗贵族官吏的苛捐杂税和兵差徭役。此后,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人民都以“独贵龙”的形式与统治阶级不断地展开斗争。内蒙古东部则有蒙古族白凌阿领导的义州、朝阳起义,汉、蒙古等族人民团结战斗,打击了统治者。

辛亥革命时期,沙俄趁机勾结和支持少数封建上层和喇嘛活佛——哲布尊丹巴等在蒙古地区策动所谓“独立”、“自治”,煽动民族败类发动叛乱,妄图借机吞并蒙古地区。清亡之后喀尔喀蒙古走向独立,而内蒙古则在中华民国的统治下,分属于若干省。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改今呼和浩特为归绥县,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内蒙古地仍然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分属于绥远省、热河省、察哈尔省、宁夏省、黑龙江省等。

辛亥革命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略步伐。抗日战争期间,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曾被日本军占领,德王为首的群体与日本帝国合作,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机构,管理内蒙古部分地区。20世纪30年代初,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他们网罗蒙、汉奸头目,如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李守信、王英等,拼凑伪军,建立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蒙、汉各族人民进行残暴统治。日本人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本战败后,复称归绥市。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举行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满、回、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包含了察哈尔省、兴安省以及宁夏省、热河省、黑龙江省和绥远省的部分地区,选举乌兰夫为自治政府主席。会议决定每年的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自治政府迁址张家口。

1952年11月张家口划归河北省。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迁到归绥市,并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同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

1955年,撤销热河省。赤峰、乌丹、宁城3县及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设)3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

1969年7月5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除外)变更为黑龙江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参与组建大兴安岭地区,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巴彦淖尔盟的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巴彦诺尔、乌力吉、塔木素、阿拉滕敖包、笋布尔等公社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右旗其余部分和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

1979年5月30日,将黑龙江省的呼伦贝尔盟和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将吉林省的哲里木盟和白城地区的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辽宁省的昭乌达盟,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甘肃省的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从1979年7月1日起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分类
山西省

山西省历史沿革

山西省历史沿革

上古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约在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火烧骨,把中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出现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中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

大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今夏县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夏墟。

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

西周

西周初期大规模分封诸侯,山西中南部为十余个诸侯的领地,其中主要诸侯国是晋国。

春秋

晋国发展强大,逐步兼并了周边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

战国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分晋国,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陶寺遗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又不断增设到40余郡。今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古一带为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代郡、云中郡分辖,其中代、云中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70余县。

西汉

基本沿袭秦代郡县制,地方实行州郡县制,全国划分为13州。今山西及周边陕西、河北、内蒙古一带为并州、幽州、司隶州(京畿长安范围)3州领属,并归太原、上党、雁门、西河、代、河东6郡分辖,其中西河、代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东汉

地方建制基本沿袭西汉。西汉末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羌、鲜卑逐步内迁进入山西,并发展强盛起来。到东汉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区。

魏晋南北朝

初期的三国时期,今山西全境属魏国。

西晋永安元年(304年),匈奴酋长刘渊起兵左国城(今方山县城南南村)建国“汉”,不久迁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建立北方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随后其子刘聪打下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灭西晋,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割据一方的局面。在此期间,山西境域为刘渊族侄刘曜创建的前赵、羯族首领石勒创建的后赵、鲜卑族首领慕容皝创建的前燕、氐族首领苻洪创建的前秦、氐族贵族姚苌创建的后秦、鲜卑族首领慕容泓创建的西燕、鲜卑族首领慕容垂创建的后燕、匈奴部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创建的北魏等国的领地。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山西为北魏领地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山西绝大部分为东魏领地,南部余部为西魏领地。后来,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山西统一为北周领地。

隋朝建立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并州、代州、隰州、朔州设总管府。后来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最多时全国置190郡。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古一带为太原郡、定襄郡、马邑郡、雁门郡、娄烦郡、西河郡、离石郡、上党郡、长平郡、临汾郡、龙泉郡、文城郡、河东郡、正平郡分辖,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

部分景点(4张)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设山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太原路。

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山西省设立中路道,北路道和河东道。

山西作为革命老区,在民国十年(1921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详情见:红军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山西境内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十四年抗战中,山西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

山西省人民政府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同年9月,成立山西省人民政府。

分类
河北省

河北省历史沿革

河北省历史沿革

古称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河北为幽州。《禹贡》亦为冀州。《周礼·职方》曰幽州。

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今邢台市),经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至南庚迁奄,约130多年。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召公之子于燕国,封周公之子于邢国,河北成为燕、邢之地。

春秋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中山国、赵国和魏国、西北部属代国。邯郸和邢台曾是赵国都城。

秦始皇时,属巨鹿郡、邯郸郡、恒山郡、齐郡、济北郡、上谷郡、代郡、渔阳郡、右北平郡的地域。

西汉时,河北属幽州、冀州、并州小部分,幽州治所在蓟(今北京市),冀州治广川国(今河北冀州市旧城),并州则治晋阳(今山西太原)。东汉时属幽州、冀州。三国时属幽州、冀州。

西晋时,属幽州、冀州、司州部分,幽州治涿(今北京市),冀治房子(今石家庄市高邑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北燕、南燕占领。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代时,属冀州。辖武阳郡(大名)、清河郡(清河)、武安郡(永年)、恒山郡(正定)、河间郡(河间)、上谷郡(易县)、北平郡(卢龙)、信都郡(冀县)、襄国郡(邢台)、赵郡(赵县)、博陵郡(定州)等。

唐代时,属河北道、河东道小部分,河北道幽州范阳郡(北京)、沧州景城郡(沧县)、冀州信都郡(冀州)、瀛州河间郡(河间)、定州博陵郡(定州)、邢州钜鹿郡(邢台)、莫州文安郡(任丘)、易州上谷郡(易县)、深州饶阳郡(深州)、妫州妫川郡(怀来)、魏州魏郡(大名)、恒州常山郡(正定)、贝州清河郡(清河)、洺州广平郡(永年)、平州北平郡(卢龙)、赵州赵郡(赵县)等,河东道蔚州安边郡(蔚县)。

五代后晋时,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辽国。周世宗复三关,与契丹以白沟河为界。

北宋时,南部属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属于辽国南京道、西京道东部、中京道西部。河北东路辖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三府;十一州:沧州、冀州、博州、棣州、莫州、雄州、霸州、德州、滨州、恩州,清州;河北西路辖真定府(正定),中山府(定州),信德府(邢台),庆源府(赵县)四府。州九:相州,浚州,怀州,卫州,洺州,深州,磁州,祁州,保州。

金朝时,属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完颜亮定都于燕(今北京市)改置中都等路。

蒙古,初置燕京路。至元四年,定都于燕京,改大都路,置中书省。元代河北为中央直属的中书省。河北地区辖有保定路(清苑)、真定路(正定)、顺德路(邢台)、广平路(永年)、大名路(大名)、河间路(河间)、永平路(卢龙)、大都路(北京)、上都路南部、兴和路南部、大宁路部分等。

明属北直隶、山西小部分、鞑靼小部分,仍属中央直辖,天津开始设县。北直隶辖顺天府(大兴、宛平)、永平府(卢龙)、大名府(大名)、顺德府(邢台)、广平府(永年)、保定府(清苑)、真定府(正定)、河间府(河间)、宣化府(宣化)等。

清代属直隶省,辖顺天府(大兴、宛平)、顺德府(邢台)、广平府(永年)、保定府(清苑)、正定府(正定)、天津府(天津)、河间府(河间)、承德府(承德)、大名府(大名)、永平府(卢龙)、宣化府(宣化)等。直隶省省会在保定。清雍正八年(1730年)起,直隶总督驻保定府(今保定市),现存有当时的直隶总督署。

中华民国成立后,今河北境域主要属直隶省,民国三年(1914年),设立津海道,保定道,大名道,口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直隶省名不符实,以地在黄河以北为名,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河北省省会迁至天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位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河北省。1952年,撤销察哈尔省,将其原察南专区、察北专区划归河北省。1956年,撤销热河省,将其原大部分辖区划归河北省。1958年,将河北省的顺义、延庆、平谷、通县、房山、密云、怀柔、大兴等县划归北京市。1958年2月,天津划归河北省,1967年1月,天津恢复直辖市。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河北省的省会从保定市迁往石家庄市。1973年,将河北省的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等五县划入天津市,自此形成河北省现辖区规模。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2023年3月30日,雄安新区启用专属车牌冀X序列,“X”是雄的第一个字母,这标志着河北省和全国都多了一个新的车牌字母序列。

分类
天津市

天津市历史沿革

天津市历史沿革

天津市古代

天津所在地原为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黄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区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国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

天津地区在商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但作为城市则形成较晚。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位于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渐重要,运河与“五河尾闾”(今海河)在市区三岔河口交汇,天津便以“三会海口”名于史册。唐朝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辽朝,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

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发展中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名称。

元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

天津市近代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至20世纪初,在天津城厢东南的海河两岸,先后设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地利和比利时九国租界,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上租界最多的城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清同治九年(1870年)至光绪二十八年间(1902年),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总督夏季一般在天津办公,其余时间在保定办公。清末时期,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天津属津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同年7月,直隶改称河北,省会仍设天津,10月省会迁北平。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天津市,直属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管辖;同年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天津市改为省辖市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30日,抗日战争爆发,天津沦陷

1937年12月14日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辖晋、冀、豫、鲁4省日军占领区及平津两市伪组织。

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即宣布解散,其职权为华北政务委员会所替代。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列强在津租界全部被国民政府收回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天津仍为直辖市。

天津市现代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东西突击集团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划为华北人民政府直辖市。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津被定为中央直辖市。

1952年4月,由于天津专区管辖的天津县隔断了同属于天津市管辖的塘沽与天津市区,故将天津县划归天津市领导,使得天津市区与塘沽区连为一体。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会再迁保定。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复为直辖市

1973年8月,经国务院决定,将宁河县、静海县、武清县、蓟县、宝坻县5个县划归天津市领导。

1979年5月5日,河北省遵化县出头岭、西龙虎峪和官场三个人民公社划归天津市蓟县管辖,划入10100公顷。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2016年7月28日决定,撤销蓟县,设立蓟州区,原行政区域和政府所在地不变。至此,天津市县级行政建制成为历史,全部实现城区化管理,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

2021年9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天津被列为超大城市

分类
北京市

北京市历史沿革

北京市历史沿革

北京市建置沿革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黄帝之后人于蓟,在今北京市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一带),为广阳郡郡治,同时设渔阳郡,治所为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区统军庄镇)。汉高祖五年,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而不变。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燕郡。大业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1914年老北京地图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627年),幽州划归河北道。后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国号为“大燕” 。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北宋初年,赵光义在高梁河(今北京市西城区)与辽战斗,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金国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正式建都于燕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铁木真麾下大将木华黎于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元大都成为全中国的交通中心,北到岭北行省,东到奴儿干都司(治所黑龙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从这一时期起,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如今的北京市也从此得名。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宗、明英宗的部分时期,北京还曾一度降为行在,京师复为南京应天府。

明清时设置顺天府管辖首都地区,地位与北京市类似,但管辖面积不同。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也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并签订《北京条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打进北京,大量文物被侵略军和坏民劫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在京与十一个国家签署了《辛丑条约》。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民国伊始,北京市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范围规格与顺天府大致相同,直辖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民国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战争后,首都迁回南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市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后改为北平市,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80]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军队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市,并重新更名为北平。北平市所辖范围较之前顺天府、京兆地方及北京市为小,大致包括今西城区、东城区全境,朝阳区大部、海淀区南半部、石景山区南部和丰台区北半部。1949年1月,在原国民党时期20个区的基础上临时划定32个区,4月将32个区合并为26个区,6月接管任务完成后调整为20个区。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率领25万国民党军队投向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市,北京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北京市建都朝代

朝代(时期)中心位置
燕国北京
春秋战国·蓟国北京广安门外
春秋战国·燕国房山区琉璃河镇,一说北京广安门外
北京广安门外
北京广安门外
北京
北京
北京
中华民国北京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分类
湖南省

湖南省历史沿革

湖南省历史沿革

远在旧石器时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类活动。距今1.2万多年前人类即在此种植稻谷,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开始在此过定居生活。湖南在原始社会时为三苗、百濮与扬越(百越一支)之地,据宁乡县、安乡县、津市、澧县、道县和平江县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证明,湖南境内在40万年前有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活动,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种植稻谷,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湖南的先民就开始过定居生活。夏、商和西周时,湖南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苍梧郡,洞庭郡二郡。秦始皇设黔中郡、长沙郡两郡。西汉初期,属于长沙国,汉武帝之后属荆州刺史部辖区,辖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郡。

岳阳楼(始建220年前后,重建1879年)三国时,属吴国荆州,置昭陵郡,为荆南五郡。西晋时,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湘州、江州。南朝宋、齐、梁时,分属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荆州,南朝陈时分属荆州、沅州。隋高祖开皇九年(589年)平南陈,而统一中国后,在湖南设长沙郡、武陵郡、沅陵郡、澧阳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等八郡。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从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湖南,建立楚国,国都为长沙。宋朝,分全国为路,路下设州、府、军、监,各辖若干县。湖南主要在荆湖南路。

岳麓书院(始建公元976年)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临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宝庆路、武冈路、桂阳路、茶陵州、耒阳州、常宁州。元朝政府还在今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个长官司或蛮夷长官司,分别隶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管辖。明朝行省设布政使司,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为府(州),府下设县,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辖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

《曾国藩庆贺太平宴》清朝地方政权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康熙三年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均移驻长沙。湖广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独立建省。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抚直接管辖。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立湖南省,下设长宝道、岳常澧道、辰沅永靖兵备道、衡永郴桂道四道,道下为府,直隶州(厅),府(州)下为县。雍正元年(1723年),设湖南布政使司,雍正二年,偏沅巡抚易名湖南巡抚。会战与起义(2张)中华民国时,湖南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县两级。民国三年(1914年),湖南省设湘江道、衡阳道、武陵道、辰沅道四道,道下辖县 。民国五年(1916年)10月,省府裁撤武陵道,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澧县、安乡、临澧、南县11县划归湘江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4县划归辰沅道。湖南省分为三道,湖南划分的三道一直延续到道制撤消。民国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仅存省、县两级。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湖南省划为九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湖南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各区辖6—10县不等,并成立长沙市、衡阳市两省辖市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 [95] 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以前,湖南省有2市、10行政督察区、77县,湖南省政府驻长沙;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长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设置长沙地级市;1956年,设置株洲地级市,以及长沙、衡阳、郴县、常德、益阳、邵阳、永州7个直属专区,湘西行政区及所辖永顺、沅陵、会同3个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