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浙江省

浙江省经济

浙江省经济

浙江省经济综述

浙江省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是浙江的四大经济支柱。其中杭州和宁波经济实力长期位居中国前20位。2014年11月,浙江省区被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2022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为7771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25亿元、33205亿元和4218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3.4%和2.8%,三次产业结构为3.0:42.7:5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849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7617美元),比上年增长2.2%。

2022年,浙江省全体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0302元、71268元和37565元,比上年增长4.8%、4.1%和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1.9%和4.3%。城乡收入比1.90,比上年缩小0.04。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9元,其中,山区26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9元,比上年增长15.8%,增速比全省低收入农户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全年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971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增长4.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4511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48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3.2%和5.8%。

浙江省第一产业

浙江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中国第一,蚕茧产量占中国第二,绸缎出口量为中国30%,柑桔产量中国第三,毛竹产量中国第一。浙江是中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柑橘、海鲜和竹制产品等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浙江省是中国的渔业大省,渔业由传统生产型,过渡到捕涝、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石浦渔港、沈家门渔港是中国最早四大中心渔港中占两席,海洋捕捞量居中国之首。杭嘉湖平原是中国三大淡水养鱼中心之一。2017年10月,浙江省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2022年,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102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总产量62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油菜籽播种面积124千公顷,增长3.4%;蔬菜671千公顷,增长1.0%;中药材46.6千公顷,下降1.6%;瓜果类83.7千公顷,下降4.5%。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08万吨,增长4.8%;猪肉产量71.4万吨,增长9.6%;禽蛋产量31.7万吨,增长2.5%;牛奶产量19.6万吨,增长5.7 %。水产品总产量648万吨,增长3.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501万吨,增长3.6%;淡水产品产量147万吨,增长3.5%。年末生猪存栏644万头,增长0.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71.1万头,增长2.6 %。全年生猪出栏851万头,增长9.9%。

浙江省第二产业

  • 工业

2022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90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上年增长4.2%,外商投资企业增长2.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3%。17个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个行业呈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医药、化学原料、计算机通信电子、汽车等行业分别增长16.2%、14.7%、14.6%和13.7%,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3532亿元,占比16.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3%。高技术、战略性新兴、装备等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9%、73.1%和6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07956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增长7.4%。

  • 建筑业

2022年,浙江省建筑业增加值438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6 %。

  • 未来产业

2022年8月22日,浙江省经信厅公布浙江省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名单8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入围。它们分别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人工智能、德清北斗地信、海宁第三代半导体、空天产业(无人机与卫星互联网)、未来网络(6G)、中国眼谷眼健康、宁波柔性电子和绍兴市越城区第三代半导体 。

浙江省第三产业

  • 国内贸易

2022年,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67亿元,比上年增长4.3%,规模首次站上3万亿元新台阶。按经营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940亿元,增长4.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527亿元,增长3.4%。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销售27280亿元,增长5.0%,餐饮收入3187亿元,下降1.0%。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日用品类、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西药品类等生活类商品消费稳定增长,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4.8%、10.2%、10.3%和14.2%。升级类商品消费加快增长。化妆品类、智能手机类零售额分别增长9.0%、8.2%。汽车类零售增长13.7%,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1倍;石油及制品类零售增长10.2%。全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7307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19.8%。全省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813家,全年商品成交额达2.1万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十亿元、超百亿元、超千亿元的商品市场分别有262家、41家和2家。

  • 对外经济

2022年,浙江省货物进出口46837亿元,其中,出口34325亿元,进口125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14.0%和10.7%。中欧(义新欧)班列开行2269列。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31935家,浙江自贸试验区所在10个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合计比上年增长11.3%。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910家,合同外资4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7%,实际使用外资193亿美元,增长5.2%。全省经备案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934家,比上年增长16.5%;对外直接投资备案额(中方投资额)130亿美元,增长45.0%。经备案(核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含港澳台地区)的境外企业568家,增长30.0%;备案额为79亿美元,增长45.1%,占全省比重为60.2%;在签署RCEP协议国家的境外企业293家,增长32.0%,备案额为63亿美元,增长66.1%。

  • 交通运输

2022年,浙江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375亿元,比上年下降1.1%。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12.2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89公里。共有民航机场7个,全年旅客吞吐量3471万人,其中发送量1786万人。铁路、公路和水运货物周转量13544亿吨公里,比上年提高4.7%;旅客周转量491亿人公里,下降31.2%。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19.2亿吨,下降0.4% ,其中,沿海港口15.4亿吨,增长3.4%。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2.6亿吨,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3335万标箱,连续5年全球第三,仅次于上海港、新加坡港。年末全省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1852万辆,其中私家车(个人小型、微型载客汽车)保有量1710万辆。

  • 邮电

2022年,浙江省邮政业务总量2187亿元,比上年下降2.0%。快递业务量229亿件,比上年增长0.5%,占全国比重20.7%。全年电信业务总量1122亿元,增长19.5%。移动电话用户9024万户,比上年增加164万户,普及率达138.0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0.8部/百人,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263万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36.2%,比上年末提高23.9个百分点。5G基站总数达到17.1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26.2个。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400万户,比上年增加283万户,普及率达52.0%。

  • 旅游

2021年,浙江省旅游总收入8275亿元,比上年下降24.2%,接待游客5.7亿人次,下降21.5%,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8.3万人次,下降91.8%

  • 金融、证券和保险

2022年末,浙江省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634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9%,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15.5%。住户本外币存款余额82242亿元,增长21.9%。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9808亿元,增长14.5%,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4.7%。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28991亿元,比年初增加4674亿元。年末境内上市公司657家,累计融资17887亿元。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3129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10亿元,增长9.7%;人身险保费收入2119亿元,增长9.3%。各类赔款及给付1076亿元,增长4.5%。其中,财产险赔付637亿元,人身险赔付438亿元。

分类
江苏省

江苏省经济

江苏省经济

江苏省经济综述

2022年,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22875.6亿元,迈上12万亿元新台阶,比上年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59.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5888.7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62027.5亿元,增长1.9%。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45.5:50.5。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4390元,比上年增长2.5%。

江苏省第一产业

2022年,江苏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33.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为近年来较高增速之一。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总产753.8亿斤,首次突破750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生猪产能回归合理区间。全年累计出栏生猪2258.7万头,同比增长2.2%;年末生猪存栏1452.7万头,同比下降2%,其中能繁殖母猪131.5万头,同比下降0.1%。肉类和水产品全面增产。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比上年增长3.9%,禽蛋产量增长1.4%,水产品产量预计突破500万吨、增长2.7%。

2022年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省夏粮总产量1400.3万吨,播种面积2470.8千公顷。

江苏省第二产业

2022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8%,制造业增长5.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6.7%,股份制企业增长7.4%,民营企业增长8.8%,其中私营企业增长7.5%。分行业看,列统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70%。增加值排名前十大行业中,7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汽车、电气机械行业分别增长14.8%、16.3%,年内始终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比上年分别增长10.8%、8.5%,高于规上工业增速5.7个、3.4个百分点

江苏省第三产业

2022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其中,金融业增长7.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9.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7.6%。2022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2%、13.3%、11.8%、11.4%,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1—11月,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8%,高出规上服务业0.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稳定恢复,带动商务服务业增长10.9%。产业科技创新持续加快,带动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同比增长33.3%。

分类
上海市

上海市经济

上海市经济

上海市经济综合

2022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652.80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95亿元,下降3.5%;第二产业增加值11458.43亿元,下降1.6%;第三产业增加值33097.42亿元,增长0.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4.1%。

上海市主要经济指标

年度GDP人口人均GDP进出口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980311.89亿元1829美元174.73亿元
1990781.66亿元1236美元74.31亿美元166.99亿元
20004771亿元1609万人3万元547.10亿美元497.96亿元
201017166亿元2303万人7.6万元3688.69亿美元2873.58亿元
201525123亿元2415万人10.4万元4517.33亿美元5519.50亿元
201832680亿元2424万人13.5万元34009.3亿元7108.15亿元
20214.32万亿元 [142]2489.43万人17.36万元75742.70亿元7771.8亿元
20224.47万亿元18.04万元

上海市第一产业

2022年,上海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65.93亿元,比上年下降5.0%。其中,种植业144.69亿元,下降4.7%;林业6.87亿元,下降26.1%;牧业45.11亿元,增长1.0%;渔业51.25亿元,增长2.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18.01亿元,下降16.5%。

2022年,上海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7.1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9%。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2.28万公顷,增长4.6%;蔬菜播种面积8.75万公顷,增长2.6%。全年全市粮食产量95.57万吨,比上年增长1.7%;地产蔬菜产量255.36万吨,增长4.4%;生猪出栏99.24万头,增长9.9%;鲜奶产量30.22万吨,增长2.9%;水产品产量25.89万吨,下降0.1%。

2022年,上海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数共987家,产品1902个,全年获证产量124.83万吨;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达30.9%;农产品地理标志16个。

2022年,上海市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2200公顷;至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538家,其中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40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90家;各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0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6家;经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3781家,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15家。

上海市第二产业

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早在1861年就有了引进国外高科技设备的电机缫丝厂。1919年前后,上海已经是全国工人人数最多、工人比例最高的城市。近代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集中了约50%的民族资本类企业、约40%的资本额、约50%的年产值。占据全国九成造船吨位数的江南造船厂,整体规模和单位造船能力均居世界首位。

2022年,上海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794.54亿元,比上年下降1.5%。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505.68亿元,下降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473.68亿元,下降1.1%。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88.19亿元,比上年下降11.7%;实现税金总额1841.67亿元,增长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5.3%。

2022年,上海市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273.90亿元,比上年增长0.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8203.12万平方米,增长6.2%;竣工面积8759.23万平方米,下降5.1%。

上海市第三产业

金融

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有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交易所、上海钻石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所、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资金拆借市场、国家黄金储备运营中心、国家外汇储备运营中心、上海银清企业服务有限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央行征信系统中心、支票节流数据处理中心)、中国四大银行(农行、中行、工行、建行)上海总部、各大外资银行大中华总部、中国反洗钱资金监控中心、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中国保险交易所等不同种类的金融单位。上海金融法院获批成立,原油期货成功上市,中国人寿上海总部、建信金融科技等总部型功能性机构落户,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展。

2022年,上海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626.31亿元,比上年增长5.2%。

2022年末,上海市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2293.06亿元,比年初增加16463.21亿元;贷款余额103138.91亿元,比年初增加7106.78亿元。

2022年,上海市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932.9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上海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额496.09万亿元,增长7.6%。全年通过上海证券市场股票筹资8477.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发行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共43217.07亿元,下降14.0%。至年末,上海证券市场上市证券30110只,比上年末增加3121只。

2022年,上海市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181.30万亿元,比上年下降15.5%。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133.04万亿元,增长12.6%。银行间市场总成交金额2114.04万亿元,增长23.8%。上海黄金交易所总成交金额8.52万亿元,下降17.0%。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095.0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原保险赔付支出654.55亿元,下降11.3%。

国内贸易

2022年,上海市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068.50亿元,比上年下降9.7%。

2022年,上海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6.45万亿元,比上年下降7.1%。其中,零售业销售额1.26万亿元,下降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42.14亿元,比上年下降9.1%(见表8)。其中,无店铺零售额3663.66亿元,下降4.5%。网上商店零售额3461.40亿元,下降3.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1%。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3.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7%。

对外经济

2022年,上海关区货物进出口总额7715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进口31625.05亿元,下降1.4%;出口45527.27亿元,增长4.3%。

2022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41902.75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进口24768.53亿元,下降0.5%;出口17134.21亿元,增长9.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为36.4%。按市场分,对欧盟进口5112.93亿元,下降6.4%,出口3146.68亿元,增长20.8%;对美国进口2078.99亿元,增长4.3%,出口3145.15亿元,增长1.9%;对东盟进口3541.21亿元,增长1.6%,出口2118.93亿元,增长11.7%;对日本进口2593.01亿元,下降7.7%,出口1344.11亿元,增长2.8%。

2022年,上海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352家,比上年下降35.1%;合同金额402.26亿美元,下降33.4%;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239.56亿美元,增长0.4%。全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8.75亿美元,下降9.3%,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3.7%;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230.73亿美元,增长1.0%,占比为96.3%。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92个,上海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91家,外资研发中心531家。年内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

2022年,上海市备案对外直接投资项目658个;对外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86.2亿美元,下降56.1%。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91.6亿美元,增长15.5%;完成营业额93.8亿美元,下降9.6%。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0648人次,下降32.5%。

2022年,上海市共举办各类展览及活动21个,展览面积104.9万平方米。其中,举办国际展7个,展览面积93.2万平方米;举办国内展4个,展览面积5.7万平方米;举办活动10个,举办面积6万平方米。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有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9%。

旅游产业

2022年,上海市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874.02亿元,比上年下降42.3%。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65家,旅行社1885家,A级旅游景区134个,红色旅游基地34个。全年接待来沪入境旅游者63.18万人次,比上年减少38.8%。其中,入境外国人38.69万人次,减少31.7%;港、澳、台同胞24.49万人次,减少47.5%。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8816.17万人次,减少36.0%。全年入境旅游外汇收入17.22亿美元,减少52.0%;国内旅游收入2080.14亿元,减少41.2%。

分类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经济

黑龙江省经济

黑龙江省经济综述

2022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901.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09.9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48.9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42.2亿元,增长3.8%。三次产业结构为22.7:29.2:48.1。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0.6%。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二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3.1%、10.6%,第三产业下降6.3%。从隶属关系看,中央投资增长9.9%,地方投资下降1.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投资增长9.3%,民间投资下降9.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下降18.4%。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二期、鹤哈高速、铁力至伊春铁路、5G通信工程等“两新一重”项目带动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社会领域投资增长5.9%,其中,教育投资增长30.2%。

财税收支

2022年,黑龙江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0.6亿元,自然口径下降0.8%,剔除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因素后增长9.3%。其中,税收收入793.3亿元,下降8.8%。在税收收入中,国内增值税265.8亿元,下降13.4%;企业所得税109.6亿元,增长0.5%;个人所得税34.2亿元,增长4.2%。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52.0亿元,增长6.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88.6亿元,增长20.0%;教育支出594.4亿元,增长4.1%;科学技术支出46.5亿元,增长6.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25.8亿元,增长7.2%;卫生健康支出436.3亿元,增长11.2%。

人民生活

2022年,黑龙江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46元,比上年增长4.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42元,增长4.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7元,增长3.8%。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412元,下降1.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011元,下降1.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162元,下降0.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5%。

黑龙江省第一产业

2022年,黑龙江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农业产值4320.5亿元,增长1.7%;林业产值212.3亿元,增长5.0%;畜牧业产值1842.8亿元,增长3.9%;渔业产值147.9亿元,增长3.7%;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94.7亿元,增长4.7%。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含有机食品)9137.1万亩,比上年增长3.6%。绿色食品企业(合作社)1136个,下降1.9%;绿色食品产品3118个,增长2.3%。绿色食品企业(合作社)牵动农户94.5万户。

农业

2022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7763.1万吨。其中,水稻、玉米和大豆分别为2718.0万吨、4038.4万吨和953.4万吨。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468.3万公顷,其中,水稻、玉米和大豆分别为360.1万公顷、597.0万公顷和493.2万公顷。

2022年,黑龙江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2.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其中,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6.3万公顷,增长3.5%;油料播种面积4.0万公顷,下降3.1%;瓜果类播种面积3.6万公顷,下降5.7%;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6.4万公顷,增长0.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59.8万吨,增长4.7%;油料产量14.3万吨,增长5.3%;瓜果类产量141.1万吨,增长0.7%。

畜牧业

2022年,黑龙江省生猪存栏和出栏量分别为1439.1万头和2317.3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4.0%;牛和羊出栏量分别为311.4万头和895.9万只,分别增长3.9%和1.8%。猪肉产量191.8万吨,增长3.8%;牛肉产量52.7万吨,增长3.9%;羊肉产量15.2万吨,增长1.7%;禽肉产量51.8万吨,增长6.2%。禽蛋产量107.8万吨,下降1.8%。生牛奶产量501.2万吨,增长0.2%。

生产条件

截至2022年末,黑龙江省农业机械总动力7090.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0%。

黑龙江省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22个,比上年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8%。从重点行业看,装备工业增长5.5%,石化工业下降7.3%,能源工业增长2.2%,食品工业增长2.9%。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5%,汽车制造业增长2.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6.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1%。从产品产量看,工业机器人3106套,增长16.7倍;金属切削机床2299台,增长1.2倍;饲料添加剂138.2万吨,增长44.0%;金属轧制设备12.0万吨,增长42.6%;铁路货车11037辆,增长34.1%;电站用汽轮机1020.5万千瓦,增长30.9%;电工仪器仪表283.7万台,增长20.9%;亚麻布4798万米,增长20.3%;汽车82627辆,增长8.6%。 

2022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2418.7亿元,比上年增长8.4%;营业成本10128.6亿元,增长6.4%;利润总额604.0亿元,增长15.0%;资产总计19182.1亿元,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1.56元,比上年减少1.51元。

建筑业

2022年,黑龙江省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6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3162个,比上年增长3.0%,实现营业收入1437.3亿元,下降2.2%。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黑龙江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8.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7和3.0个百分点。1—11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8%。

国内贸易

2022年,黑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0.0亿元,比上年下降6.0%。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565.3亿元,下降5.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4.7亿元,下降6.4%。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4719.4亿元,下降5.7%;餐饮收入额490.6亿元,下降8.8%。在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新能源汽车类增长1.1倍,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比上年增长38.3%,家具类增长17.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0.8%。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18.0亿元,比上年增长4.9%,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9%,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

2022年,黑龙江省货物进出口总值2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33.0%。其中,出口545.6亿元,增长22.0%;进口2106.0亿元,增长36.2%。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2278.1亿元,增长37.3%;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234.1亿元,增长11.3%;加工贸易进出口86.1亿元,增长9.4%。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进出口1653.8亿元,增长41.2%;民营企业进出口890.5亿元,增长26.9%;外资企业进出口102.8亿元,下降8.7%。机电产品出口190.1亿元,比上年增长8.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7.6亿元,下降19.4%。

招商引资

2022年,黑龙江省使用外资新设立企业143个,比上年增长14.4%;合同外资金额12.9亿美元,下降23.2%;实际使用外资2.3亿美元,下降40.8%。全省千万元及以上利用内资项目实际利用内资2975.5亿元,增长47.9%;新签千万元及以上利用内资项目1192个,下降14.4%。

房地产业

2022年,黑龙江省房地产开发投资628.6亿元,比上年下降32.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60.6亿元,下降24.3%;民间投资460.5亿元,下降3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7.6亿元,下降65.1%。商品房销售面积925.5万平方米,下降31.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39.5万平方米,下降30.3%。

邮电通信

2022年,黑龙江省电信业务总量261.2亿元,增长24.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36.8万户,增长6.3%;移动电话用户3828.6万户,增长1.8%。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22.5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30.4万户,增长11.5%;移动互联网用户3136.9万户,增长1.4%。快递业务量72638.1万件,增长20.1%;快递业务收入89.5亿元,增长7.4%。

旅游业

2022年,黑龙江省共接待国内游客11818.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7.5%;旅游收入706.1亿元,下降47.5%。其中,接待省外游客1851.5万人次,占比15.7%,接待省内游客9967.1万人次,占比84.3%。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黑龙江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8782.5亿元,比年初增加4462.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28214.8亿元,增加4082.5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4770.3亿元,增加104.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358.0亿元,比年初增加948.4亿元。其中,住户贷款6887.9亿元,减少39.3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18048.4亿元,增加1002.5亿元。

截至2022年末,黑龙江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40家,其中,沪市27家,深市13家。按照企业类型划分,国有控股17家,民营控股19家,外资控股1家,其他控股3家。上市公司总股本625.43亿股,总市值3213.97亿元。年内累计实现境内股权融资38.42亿元;6家公司债券发行人通过沪深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筹资176.6亿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58家,挂牌公司累计股票筹资0.68亿元,年内黑龙江省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215.02亿元。截至年末,全省有证券公司1家,证券分支机构182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1家;期货公司2家,期货分支机构15家。

保险业

2022年,黑龙江省原保险保费收入982.4亿元,比上年下降1.3%,其中,财产险收入218.4亿元,增长10.0%;人身险收入764.0亿元,下降4.1%>%。人身险中,寿险收入522.3亿元,下降4.9%;健康险收入226.5亿元,下降1.9%;人身意外伤害险收入15.3亿元,下降10.9%。全省原保险赔付支出324.5亿元,比上年下降4.4%,其中财产险赔付134.0亿元,下降2.3%;人身险赔付190.5亿元,下降5.8%。人身险中,寿险赔付98.9亿元,增长18.4%;健康险赔付88.4亿元,下降23.2%;人身意外伤害险赔付3.2亿元,下降8.8%。

分类
吉林省

吉林省经济

吉林省经济

吉林省经济综述

2021年,吉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35.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两年平均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3.84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4768.28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6913.40亿元,增长7.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3%。

2021年,吉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3.97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税收收入809.39亿元,增长4.9%。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96.72亿元。

2021年,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1.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民间投资增长11.6%,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36.8%,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4.5%。

2022年,吉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70.24亿元,同比降速1.9%。

吉林省第一产业

2021年,吉林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04.18亿元,比上年增长6.3%。

2021年,吉林省粮食种植面积572.1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95万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83.73万公顷,增加0.02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440.12万公顷,增加11.40万公顷;豆类种植面积31.18万公顷,减少8.19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5.46万公顷,减少0.17万公顷。

2021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4039.24万吨,比上年增产6.2%。其中,玉米产量3198.44万吨,增产7.6%,单产7267.15公斤/公顷,增长4.8%;水稻产量684.67万吨,增产2.9%,单产8177.40公斤/公顷,增长2.9%。

2021年,吉林省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73.18万吨。其中,猪肉产量142.42万吨,比上年增长35.6%;牛肉产量40.85万吨,增长5.6%;羊肉产量7.63万吨,增长47.1%;禽肉产量82.28万吨,下降5.5%。禽蛋产量104.72万吨,下降14.1%。生牛奶产量32.69万吨,下降16.7%。年末生猪存栏1137.60万头,增长26.5%;全年生猪出栏1750.17万头,增长32.4%。

2021年,吉林省水产品产量24.95万吨,比上年增长1.9%。

吉林省第二产业

2021年,吉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3839.49亿元,比上年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0%,集体企业增长9.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2.3%。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0.7%,制造业增长4.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2%。

2021年,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重点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2%,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5.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1.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6%。

2021年,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30.6%。分门类看,采矿业亏损额大幅减少,制造业增长16.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由盈利转为亏损。重点产业利润增长33.5%。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35.1%,装备制造业利润下降5.6%。

2021年,吉林省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9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吉林省第三产业

2021年,吉林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1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50.04亿元,增长8.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9.08亿元,增长14.7%;金融业增加值964.34亿元,增长3.2%;房地产业增加值798.20亿元,增长3.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63.70亿元,增长15.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22.67亿元,增长4.8%。

2021年,吉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16.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641.43亿元,增长9.9%;餐饮收入额575.20亿元,增长12.4%。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61.97亿元,增长9.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54.66亿元,增长14.3%。

2021年,吉林省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2.3%,化妆品类增长10.6%,金银珠宝类增长45.3%,日用品类增长28.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8.1%,中西药品类增长15.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5.8%,家具类增长20.4%,通讯器材类增长32.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71.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9.7%,汽车类增长9.5%。

2021年,吉林省网上零售额596.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3.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67.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2.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7%。

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9596.33亿元,比年初增加2349.79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9461.82亿元,增加2342.07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4609.83亿元,增加1858.73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594.72亿元,增加1854.90亿元。

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48家。证券市场资金账户396.8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2.06万户;证券账户967.36万户,增加125.70万户。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76031.49亿元,增长39.6%。其中,股票交易额27487.88亿元,增长19.5%;债券交易额47054.85亿元,增长56.2%;基金交易额1432.97亿元,增长11.4%。

2021年,吉林省原保险保费收入691.29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寿险收入349.20亿元,健康险收入155.92亿元,意外伤害险收入15.66亿元,财产险收入112.70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42.81亿元,增长13.3%。其中,寿险赔款及给付63.34亿元,健康险赔款及给付63.45亿元,意外伤害险赔款3.33亿元,财产险赔款112.70亿元。

分类
辽宁省

辽宁省经济

辽宁省经济

辽宁省经济综述

2022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28975.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97.6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1755.8亿元,下降0.1%;第三产业增加值14621.7亿元,增长3.4%。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8775元,比上年增长2.8%。

2022年,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3.6%。分产业看,全年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6.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分经济类型看,全年国有控股投资比上年增长24.2%,港澳台商控股投资增长4.6%,外商控股投资增长24.8%;民间投资下降7.6%。分建设性质看,全年新建投资比上年增长18.1%,扩建投资增长0.2%,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3.3%。全年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38.8%。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67.7%,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52.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3.9%,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投资增长13.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31.4%。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6.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5.8%。在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4倍,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13.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9.9%,医药制造业投资下降48.6%。

2022年,辽宁省建设项目13000个,比上年增加1448个,完成投资增长19.1%。其中,亿元以上建设项目3839个,增加463个,完成投资增长23.3%;10亿元以上建设项目414个,增加49个,完成投资增长27.5%。全年新开工建设项目5877个,比上年增加913个,完成投资增长51.7%。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建设项目1106个,增加256个,完成投资增长84.7%;10亿元以上新开工建设项目108个,增加63个,完成投资增长1.8倍。

2022年,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24.3亿元,比上年下降8.7%,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0.4%。其中,各项税收1664.1亿元,下降15.6%,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3.8%。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53.0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12.0亿元,增长9.8%;教育支出746.4亿元,增长6.1%;卫生健康支出463.8亿元,增长16.2%;住房保障支出230.5亿元,增长13.6%。

2022年,辽宁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89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03元,增长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8元,增长3.6%。城镇新增就业46.2万人。年末农民工总量46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246万人,本地农民工221万人。

辽宁省第一产业

2022年,辽宁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61.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8.0千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16.4千公顷,减少4.2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758.0千公顷,增加33.8千公顷;其他谷物播种面积106.5千公顷,减少15.0千公顷。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65.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0.0千公顷。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11.4千公顷,减少23.4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336.0千公顷,增加7.2千公顷。全年果园面积339.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3千公顷。

2022年,辽宁省粮食产量2484.5万吨,为历史第二高产年,比上年减少54.2万吨,下降2.1%。其中,水稻产量425.6万吨,增长0.2%;玉米产量1959.2万吨,下降2.5%;其他谷物产量46.4万吨,下降9.3%。全年油料产量113.4万吨,比上年下降2.4%。全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055.4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全年水果产量879.7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全年造林作业面积81.7千公顷,森林抚育面积23.6千公顷,育苗面积21.0千公顷,义务植树0.6亿株。全年林木采伐蓄积量313.0万立方米。

2022年,辽宁省猪牛羊禽肉产量444.3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猪肉产量242.6万吨,增长1.6%;牛肉产量32.3万吨,增长2.7%;羊肉产量6.7万吨,下降3.0%;禽肉产量162.8万吨,增长4.2%。全年禽蛋产量315.8万吨,比上年下降2.9%。全年生牛奶产量134.7万吨,比上年下降3.0%。全年生猪出栏2894.3万头,比上年增长1.5%;年末生猪存栏1414.6万头,增长8.1%。

2022年,辽宁省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472.0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海洋捕捞48.6万吨,增长2.1%;海水养殖338.3万吨,增长4.0%;淡水捕捞3.7万吨,增长0.5%;淡水养殖81.4万吨,下降0.4%。

截至2022年末,辽宁省有高标准农田面积2274.0千公顷,比上年末增加260.7千公顷。全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298.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6.1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包括渔船)2642.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加78.8万千瓦。全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9千公顷。

辽宁省第二产业

2022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6%。分经济类型看,全年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下降2.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4%;私营企业增加值下降4.2%。分门类看,全年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3.3%,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3.7%。

分行业看,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2%。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8.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4%,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持平。全年石化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3.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6%。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下降10.9%。全年冶金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5%。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下降4.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下降7.4%。全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9%。其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10.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下降0.1%,食品制造业增加值下降4.3%。

2022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8%;股份制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品销售率为100.0%;私营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8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35854.2亿元,比上年增长0.3%;利润总额1540.9亿元,下降10.2%。

2022年,辽宁省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签订工程合同额7979.9亿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本年新签订工程合同额4658.2亿元,下降6.3%。

辽宁省第三产业

2022年,辽宁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26.2亿元,比上年下降2.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510.8亿元,下降1.9%。分经营地看,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085.9亿元,比上年下降2.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440.4亿元,下降1.8%。分消费类型看,全年商品零售额8837.1亿元,比上年下降2.4%;餐饮收入额689.1亿元,下降5.9%。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8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583.7亿元,增长6.6%。

2022年,辽宁省货物进出口总额79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出口3584.6亿元,增长8.2%;进口4322.8亿元,下降2.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295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出口1035.8亿元,增长24.9%;进口1915.7亿元,增长19.4%。分贸易方式看,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5451.7亿元,比上年增长5.2%;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577.8亿元,下降13.5%;保税物流进出口总额767.8亿元,增长20.2%。分经济类型看,全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1417.3亿元,比上年下降13.1%;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3565.7亿元,增长13.1%;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2910.5亿元,下降0.6%。分商品看,在出口中,全年机电产品出口1763.7亿元,比上年增长5.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8.5亿元,下降6.0%;钢材出口318.2亿元,增长5.3%;农产品出口299.6亿元,增长15.3%。在进口中,全年机电产品进口1158.6亿元,比上年下降8.1%;原油进口1252.6亿元,增长7.9%;汽车零配件进口436.2亿元,下降9.7%;农产品进口407.0亿元,增长18.6%;金属矿及矿砂进口391.2亿元,下降26.7%;高新技术产品进口386.3亿元,增长0.2%。

2022年,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0.5%。全年实际到位内资67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126份,比上年增长53.7%;新签合同额14.1亿美元,下降31.2%;完成营业额13.9亿美元,增长48.7%。全年共备案(核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0家。全年对外劳务合作派出人员1.3万人次。

截至2022年底,辽宁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5375.7亿元,比年初增加5380.2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4534.4亿元,增加5404.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4321.0亿元,比年初增加1186.2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3809.2亿元,增加1304.6亿元。在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贷款中,年末住户贷款余额13617.0亿元,比年初增加138.7亿元。

截至2022年底,辽宁省有境内上市公司86家,年内首发上市7家;境内上市公司累计实现境内融资204.2亿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融资123.2亿元,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81.0亿元。年末有证券公司3家,证券分公司65家,证券营业部310家;期货分公司55家,期货营业部52家。

2022年,辽宁省原保险保费收入1401.5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04.5亿元,增长8.6%;人寿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727.7亿元,增长0.4%;人身意外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5.7亿元,下降9.7%;健康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43.5亿元,增长4.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总额510.9亿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260.0亿元,下降2.1%;人寿保险赔付支出140.0亿元,增长6.5%;人身意外险赔付支出8.1亿元,增长5.2%;健康保险赔付支出102.7亿元,下降16.0%。

2022年,辽宁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8.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182.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6.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983.2万平方米,下降37.0%。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814.7亿元,比上年下降40.8%。其中,住宅销售额1659.7亿元,下降41.8%。

2022年,辽宁省邮政业务总量2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全年邮政业完成函件1437.5万件,比上年增长12.8%;快递17.1亿件,增长4.2%;快递业务收入168.9亿元,增长0.7%。全年电信业务总量4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全年订销报纸45949.0万份,订销杂志2636.5万份。年末电话用户5687.2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586.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100.9万户。年末固定电话普及率13.9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120.6部/百人。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569.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04.9万户。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420.8万户,增加595.6万户。年末5G用户1485.0万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重为29.1%。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58.0亿GB,比上年增长7.5%。

分类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述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231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54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1242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9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三次产业比例为11.5:48.5:40.0。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9%、62.3%、2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474元,比上年增长4.2%。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分城乡看,城市上涨1.7%,农村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2.0%,衣着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0.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交通和通信类上涨5.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2%,医疗保健类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8%。从工业生产角度看,全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1.2%。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7.6%。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2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7.0%。其中,税收收入2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7%,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7.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产业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69.0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5.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98%。粮食产量3900.6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77.8万吨,比上年增长2.8%。其中,猪肉产量73.7万吨,增长9.3%;牛肉产量71.9万吨,增长4.6%;羊肉产量110.2万吨,下降3.0%;禽肉产量22.1万吨,增长7.6%。禽蛋产量62.6万吨,比上年增长1.7%。牛奶产量733.8万吨,比上年增长9.0%。年末生猪存栏597.1万头,比上年增长5.6%;牛存栏820.4万头,增长12.0%;羊存栏6124.1万只,下降0.2%;家禽存栏5496.8万只,增长1.8%。

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产业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8.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9%。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6.8%,制造业增长10.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5%。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8.0%,食品制造业增长9.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9.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4.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2.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4.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3%。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原煤产量121354.3万吨,比上年增长13.4%;发电量6619.2亿千瓦时,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中,焦炭产量4672.5万吨,增长0.3%;单晶硅产量41.2万吨,增长25.7%;钢材产量3041.9万吨,增长2.1%;原铝产量611.4万吨,增长2.9%;乳制品产量415.2万吨,增长12.6%。

截至2022年底,内蒙古自治区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装机容量1681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9.1%。其中,火电装机容量10496万千瓦,增长6.8%;水电装机容量238万千瓦,与上年持平;风电装机容量4564万千瓦,增长14.3%;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478万千瓦,增长10.2%。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1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实现利润4060.0亿元,增长18.3%;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4.4%。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6.6元,比上年下降1.0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76.6元,增加0.3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3%,比上年末下降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6%。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或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239家,比上年增加49家。有工作量的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4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0%;房屋竣工面积1096万平方米,下降17.0%;房屋建筑竣工率为15.6%。

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产业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876.9亿元,比上年下降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17.9亿元,增长3.5%;金融业增加值981.7亿元,增长5.3%;房地产业增加值830.3亿元,下降1.5%。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3%,利润总额增长31.1%。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1.4亿元,比上年下降1.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390.0亿元,下降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81.4亿元,下降1.3%。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4408.5亿元,下降0.1%;餐饮收入562.9亿元,下降12.8%。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0.2%,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2.5%,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2.1%。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58.7亿元,比上年下降6.7%。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429.7万件,包裹业务10.1万件,快递业务量24213.5万件,快递业务收入48.3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年末全区移动电话用户总数3013.1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901.0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25.5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868.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1.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2577.0万户,减少88.2万户。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439809.9万GB,比上年增长8.6%。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房地产开发投资978.3亿元,比上年下降20.7%。其中,住宅投资771.0亿元,下降20.6%;办公楼投资7.4亿元,下降6.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80.0亿元,下降26.1%。商品房销售面积1380.5万平方米,下降25.7%;商品房销售额868.0亿元,下降28.5%。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5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出口总额630.3亿元,增长31.9%;进口总额893.3亿元,增长17.8%。

截至2022年底,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2313.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0195.3亿元,增长17.8%;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6753.9亿元,增长17.7%;机关团体存款余额4021.4亿元,增长10.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6919.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8%。其中,住户贷款余额8344.4亿元,增长6.8%;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8572.0亿元,增长8.3%。年末全区保险机构共有2934家,与上年持平。全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67.0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全年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240.1亿元,增长3.9%。全年人身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44.0亿元,累计赔付100.4亿元。全年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7.5亿元,累计赔付支出44.3亿元。

分类
山西省

山西省经济

山西省经济

山西省经济综述

2022年,山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25642.59亿元,继2021年迈上“两万亿”新台阶后,首次突破2.5万亿;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40.40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840.85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461.34亿元,增长2.7%。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9%,增速快于全国(5.1%)0.8个百分点。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5.9:38.7:55.3。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增长6.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5.7%,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0.7%,增速均快于全省投资。

财税收支

2022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53.9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占比78.1%的税收收入增长28.7%,占比21.9%的非税收入增长2.4%。

人民生活

2022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32元,比上年增长5.6%,快于全国(3.9%)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23元,增长6.6%,快于全国(6.3%)0.3个百分点。

2022年,山西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3.7%,衣着类上涨1.6%,居住类上涨0.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8%,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3%,医疗保健类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4%。

山西省第一产业

2022年,山西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415.43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农业

2022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464.3万吨,增长3.0%;其中夏粮产量245.2万吨,增长0.8%,秋粮产量1219.0万吨,增长3.5%;粮食亩产309.9公斤,增长2.6%。全省蔬菜产量1042.2万吨,增长6.7%;水果产量1017.6万吨,增长4.4%。

林业

2022年,山西省完成造林面积367.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0%,森林面积32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6%。

畜牧业

2022年,山西省生猪存栏816.0万头,增长10.2%;生猪出栏1185.9万头,增长4.9%。牛出栏57.2万头,增长1.1%;羊出栏748.0万只,增长6.1%;家禽出栏21096.1万只,增长11.0%。猪牛羊禽肉产量142.5万吨,增长6.0%;牛奶产量142.8万吨,增长5.7%;禽蛋产量118.0万吨,增长5.0%。

渔业

2022年,山西省水产品产量5.3万吨,增长4.4%。

山西省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快于全国(3.6%)4.4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7.5%,制造业增长8.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6%;从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增长7.6%,非煤工业增长8.7%。2022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5%,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62.2%,节能环保产业增长36.4%;汽车制造业增长32.3%;食品工业增长12.9%,均明显快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2022年,山西省规上原煤产量130714.6万吨,增长8.7%;非常规天然气产量113.3亿立方米,增长20.2%;发电量4153.3亿千瓦时,增长7.5%,其中外送电量1463.7亿千瓦时,增长18.5%。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58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实现营业收入34243.5亿元,增长15.7%。

建筑业

2022年,山西省建筑业增加值1093.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全省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签订合同额14143.6亿元,增长6.1%;完成总产值6145.5亿元,增长8.2%;房屋施工面积22648.1万平方米,下降2.9%。

山西省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山西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5.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9%。1—11月份,全省规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1.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6.3%。

国内贸易

2022年,山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62.7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网上零售额847.4亿元,增长15.2%。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242.6亿元,下降2.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20.1亿元,下降3.7%。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6807.9亿元,下降2.6%;餐饮收入754.9亿元,增长0.1%。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2601.8亿元,下降2.9%,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85.7%,智能手机增长55.5%,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增长27.3%。

对外经济

2022年,山西省进出口总额1845.6亿元,比上年下降16.7%,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1.4亿元,下降10.3%;进口634.2亿元,下降26.6%。

招商引资

2022年,山西省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91家;按全口径统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8.3亿美元,增长2.4倍。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6.0亿美元,下降45.2%;完成营业额17.3亿美元,增长8.0%。

房地产业

2022年,山西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764.2亿元,下降9.3%。其中,住宅投资1395.4亿元,下降10.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23.1亿元,下降16.8%。

邮电通信

2022年,山西省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24.9亿元,下降4.5%;电信业务总量359.8亿元,增长15.1%。截至202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141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1414万户。全省宽带接入用户1470.6万户,增长8.9%。

旅游业

2022年,山西省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3010.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4.7%;门票收入8.2亿元,下降43.3%;经营收入32.9亿元,下降42.7%。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3647.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6%,比年初增加683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7620.9亿元,增长10.0%,比年初增加3406.0亿元。

保险业

2022年,山西省保费收入1012.9亿元,增长1.6%。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579.3亿元,增长0.1%;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164.3亿元,下降1.6%;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20.2亿元,下降6.8%;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49.2亿元,增长8.1%。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29.1亿元,下降2.4%。

分类
河北省

河北省经济

河北省经济

河北省经济综述

2022年,初步核算,河北省生产总值实现42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10.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7050.1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20910.0亿元,增长3.2%。三次产业比例为10.4∶40.2∶49.4。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56995元,比上年增长4.1%。

2022年,河北省城镇新增就业89.69万人,比上年减少2.8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0.02万人,比上年增加1.53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10.29万人,比上年减少1.52万人。

2022年,河北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7%,农村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7%,衣着下降0.3%,居住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6%,交通和通信上涨4.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4%,医疗保健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8%。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4.3%,蛋类价格上涨6.4%,猪肉价格下降4.5%,鲜菜价格下降0.2%。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4.7%;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5%。

2022年,河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6%。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7.9%。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3.0%,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2.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6%,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21.8%。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投资分别下降9.1%和40.1%;市政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2.0%;教育业、娱乐业、社会保障业等社会领域投资合计下降14.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5.0%。

2022年,河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84.0亿元,比上年下降2.0%,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6%。其中,税收收入2242.7亿元,下降18.0%,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4.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336.5亿元,比上年增长5.5%。

2022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26693.9亿元,比上年增长3.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0%。

2022年,河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67元,比上年增长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78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64元,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3,比上年缩小0.06。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890元,增长4.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071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271元,增长5.7%。全省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8.3%,农村为32.3%。

2021年,河北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82526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8185元。

河北省第一产业

2022年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河北省夏粮总产量1486.5万吨,播种面积2271.6千公顷。

2022年,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644.3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24%。粮食总产量3865.06万吨,增长1.05%。其中,夏粮产量1486.46万吨,增长0.26%;秋粮产量2378.61万吨,增长1.55%。棉花播种面积116.1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6.9%,总产量13.9万吨,下降12.9%。油料播种面积334.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4.5%,产量115.5万吨,下降2.5%。中草药播种面积139.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8%;中草药产量95.2万吨,增长18.9%。蔬菜播种面积838.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0%;蔬菜总产量5406.8万吨,增长2.3%。其中,食用菌(干鲜混合)产量196.7万吨,增长9.0%。园林水果产量1139.7万吨,比上年增长7.7%。食用坚果产量72.5万吨,增长12.8%。

2022年,河北省猪牛羊禽肉产量475.4万吨,比上年增长3.1%。其中,猪肉产量273.4万吨,增长2.9%;牛肉产量58.1万吨,增长4.0%;羊肉产量36.9万吨,增长8.9%;禽肉产量107.0万吨,增长1.3%。禽蛋产量398.4万吨,增长3.0%。牛奶产量546.7万吨,增长9.7%。水产品总产量(不含远洋)108.2万吨,比上年增长4.9%。其中,海水养殖58.0万吨,增长6.2%;淡水养殖27.4万吨,增长5.4%。海洋捕捞19.1万吨,增长0.5%;淡水捕捞3.8万吨,增长11.8%。农业机械总动力8249.08万千瓦(不包括农业运输车),比上年增长1.88%。

河北省第二产业

2022年,河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4675.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7.1%,集体企业下降22.4%,股份制企业增长5.1%,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8.1%,私营企业增长1.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7.5%,制造业增长4.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7%。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7.5%,中型企业增长8.0%,小型企业增长0.8%。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下降3.0%,食品制造业增长16.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5.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0%,医药制造业增长10.8%,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3.4%,汽车制造业下降2.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61.2亿元,比上年下降45.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4.4亿元,下降30.7%;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00.3亿元,下降50.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6.3亿元,下降30.7%;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6.8亿元,下降60.8%。分门类看,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126.6亿元,下降31.5%;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954.9亿元,下降54.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179.8亿元,增长7.3倍。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2021年为84.07,比上年提高0.06。

2022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6%。规模以上工业八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5.8%,其中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增长11.8%、新能源产业增长0.7%、信息智能产业增长6.0%、新材料产业增长9.9%。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6%。全年网上零售额实现41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2022年,河北省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413.6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5918.4万平方米,增长1.0%;房屋竣工面积7099.0万平方米,下降13.6%。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利润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47.6亿元,增长54.6%。

河北省第三产业

2022年,河北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429.1亿元,比上年增长4.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013.3亿元,下降4.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58.3亿元,下降6.9%;金融业增加值2931.8亿元,增长6.7%;房地产业增加值2403.1亿元,下降3.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914.4亿元,增长9.3%。全年物流业增加值2823亿元,下降4.9%。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1%,营业利润下降29.1%。

2022年,河北省邮政行业业务总量5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邮政函件业务1212.3万件,下降37.6%;包裹业务129.5万件,下降1.9%。快递业务量52.7亿件,增长4.1%;快递业务收入380.2亿元,下降5.8%。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748.4亿元,增长19.7%。

截至2022年末,河北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9384.7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733.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上升至117.3部/百人。固定电话用户651.4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992.6万户,比上年末净增195.7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是7578.8万户,年末净增66.3万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107.2亿G,比上年增长13.8%。

2022年,河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7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1731.3亿元,增长1.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988.8亿元,下降0.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2725.2亿元,增长1.4%;餐饮收入额994.9亿元,增长4.2%。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2.3%,饮料类下降1.3%,烟酒类下降6.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4%,化妆品类下降26.3%,金银珠宝类增长4.8%,日用品类下降4.4%,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8.6%,书报杂志类增长8.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4.4%,中西药品类增长17.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33.5%,通讯器材类增长16.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2.5%,汽车类增长1.6%。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891.5亿元,增长16.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8.4%,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

2022年,河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0.8%。其中,住宅投资增长0.6%,办公楼投资下降17.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14.8%。

2022年,河北省进出口总值完成5629.0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出口总值3407.4亿元,增长12.5%;进口总值2221.6亿元,下降7.0%。在出口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83.9亿元,增长9.1%;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90.4亿元,下降37.5%;钢材出口400.6亿元,增长2.8%;农产品出口142.7亿元,增长16.7%;机电产品出口1300.3亿元,增长19.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61.4亿元,增长12.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1968.3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出口1350.0亿元,增长16.7%;进口618.3亿元,增长35.1%。

2022年,河北省实际使用外资1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全省新设企业家数442家,增长14.8%;合同外资金额93.9亿美元,增长10.9%。备案(核准)对外投资企业60家,比上年下降16.7%;对外投资总额96.1亿美元,增长41.7%;中方对外投资额26.2亿美元,下降13.7%。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563人,下降30.3%。

截至2022年末,河北省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9818.3亿元,比年初增加11228.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9291.0亿元,比年初增加9204.9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6291.7亿元,比年初增加8681.3亿元。

2022年,河北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0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90.6亿元,增长8.4%;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040.4亿元,下降0.4%;健康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11.6亿元,增长1.6%。原保险赔付支出658.4亿元,增长3.4%。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342.9亿元,下降0.5%;寿险业务给付162.2亿元,增长6.8%;健康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153.3亿元,增长9.2%。

2022年,河北省接待国内游客3.32亿人次,创收(旅游总收入)3008.8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2.64%和31.99%。

分类
天津市

天津市经济

天津市经济

天津市经济综合

天津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 、改革开放先行区 、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

2022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16311.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6038.93亿元,下降0.5%;第三产业增加值9999.26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结构为1.7:37.0:61.3。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9235元,比上年增长1.8%。

2022年,天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46.55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按可比口径计算下降5.8%。税收收入1346.8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9%,可比下降6.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51.52亿元,民生领域支出占比在七成以上。

2022年,天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76元,比上年增长3.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03元,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18元,增长3.8%,快于城镇居民增速0.9个百分点。

天津市第一产业

2022年,天津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1.43亿元,比上年增长2.9%,连续3年提速。主要农作物产量增加,粮食总产量256.21万吨,增长2.5%,实现“十九连丰”;蔬菜产量256.44万吨,增长7.3%。牛出栏量15.68万头,增长4.9%;羊出栏量41.33万头,增长1.1%。生猪出栏200.51万头,存栏158.78万头,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19.25万头,增长3.0%。

天津市第二产业

2022年,天津市工业增加值5402.74亿元,比上年下降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0%。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4.7%,制造业下降2.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下降0.5%,民营企业下降1.6%,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下降0.9%。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0.4%,中小微型企业增加值下降2.7%。从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6.6%,医药制造业增长8.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3%,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7.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千亿级行业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0%,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4.0%,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47%,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减税降费持续推进,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3.3%,比上年末降低0.8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5.32元,比上年减少0.35元。

2022年末,天津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2719家,全年建筑业总产值4751.30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全年签订建筑合同额16550.48亿元,增长17.2%。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8808.39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3491.85万平方米。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58.16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0.6%。

天津市第三产业

2022年,天津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01.75亿元,比上年下降2.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61.14亿元,增长9.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26.21亿元,下降9.9%;金融业增加值2197.27亿元,增长2.4%;房地产业增加值1020.78亿元,下降3.3%。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4%,其中商务服务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4.3%和11.0%。

2022年,天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下降5.2%。

2022年,天津市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429亿元,比上年多增245亿元。年末中外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0488.25亿元,比年初增加4716.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8%。各项贷款余额42494.69亿元,比年初增加1598.60亿元,增长3.5%。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16.6%,增幅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创10年来新高;12条重点产业链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40%。获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实现16大类通用和特色场景全面落地。全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7家,年末境内上市公司共有70家。年末证券账户653.47万户。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68246.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67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全年赔付支出201.17亿元,增长7.4%。年末共有保险机构347家,保险公司从业人员7.34万人。

2022年,天津市共引进国内招商引资项目3763个,实际利用内资3699.97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引进服务业项目2599个,到位资金2807.03亿元,增长9.0%,占比75.9%;引进制造业项目944个,到位资金757.22亿元,增长12.9%,占比20.5%。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96家,合同外资额149.25亿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59.50亿美元,增长10.4%。

2022年,天津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448.52亿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进口4644.93亿元,下降1.0%;出口3803.59亿元,下降1.9%。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2274.00亿元,占全市出口比重为59.8%,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增长1.5%;加工贸易出口1126.59亿元,下降4.7%。从出口主体看,民营企业出口额增长10.4%,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分别下降23.9%和6.6%。从贸易伙伴看,对欧盟、美国、韩国和东盟出口分别增长5.8%、1.1%、11.8%和4.0%。“一带一路”、RCEP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全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占比34.2%,对RCEP成员国出口占比32.1%,分别比上年提高0.9个和2.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