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沿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沿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名称由来

新疆古称西域,西域一词特指新疆地域范围从古代一直延续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统治时期。

清军入关以前,所统辖的疆域仅限于中国东北地区。入关后,迅速统一了中国大部。但在个别地区,它的统治也是经过了多年反复之后才最终确立的。清朝前期的几代皇帝,都视统一全中国为己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清政府在中国的控制区域不断扩大和巩固。到了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时,清政府的政令终于可以施行于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乾隆皇帝将最后由自己所确立的清政府统治的地区称为新疆。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之后,将古称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也称为新疆。

新疆这个名称,有另外一层意思。继公元1878年左宗棠自阿古柏手中收复了新疆之后,1882年沙俄侵略者也被迫归还了伊犁地区。于是,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他在给清朝皇帝的奏折中称新疆是“他族逼处,故土新归”。于是以新疆为省名就有了一层新的意义。即新疆自古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但因为是新从阿古柏和沙俄手中收复的失地,故以新疆定为省名,有“故土新归”之意。1884年新疆建省,正式定名新疆省。从口头传统上已经成为特指西域地区名词“新疆”一词正式成为特指中国西域地区的专用名词,沿用至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秦时期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资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形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中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新疆出土距今3000年前的彩陶三角形纹、涡纹、弦纹的绘制和诸如陶豆一类器形,甘肃和内地彩陶艺术已影响到新疆彩陶文化艺术的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汉时期

中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起,西域便已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至西汉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西汉王朝征服西域之大业是从讨伐匈奴开始的。匈奴是秦汉之际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一个实力强盛的游牧民族,初弱,后强盛。汉朝对北方地区,包括西域的统一管辖,结束了该地区长期以来诸游牧部落不相统属的分割局面,为后来全国性的统一局面形成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刘彻为了打败匈奴,巩固其统治,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为此他先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又命李广利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两伐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使西域的许多城国相继臣服于汉。前102年,汉军攻破大宛城(今费尔干纳),汉朝在西域各国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汉朝在西域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统领之。

因匈奴内争,其主管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率万余众降汉,汉使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匈奴在西域的统治力量随之瓦解。于是汉廷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地的郑吉“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曰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西汉时期,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极大地带动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域的农作物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继传入内地,被誉作“天马”的大宛马、乌孙马、各种毛皮也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原地区。同时,中原地区的丝绸和丝织品也传入西域并经此西传欧洲。伴随着屯田士兵而传入西域的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经验,如铁铧、铁锄等铁制农具及代田法,有掘井技术和冶铁技术等。

东汉初立,无暇经营西域。最初欲通过莎车控制西域以达到对抗匈奴的目的,但西域诸国不满莎车王贤的奴役和侵凌,西域诸国皆附匈奴。公元73年,汉明帝遣将出塞北击匈奴,又遣班超至鄯善、于阗计杀匈奴使,鄯善、于阗遣子入侍,归属于汉。公元74年,疏勒归汉。该年冬,东汉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恢复了汉对西域的统治。

公元76年,焉耆、龟兹攻没西域都护陈睦,汉章帝放弃经营西域,罢除了戊己校尉与都护。公元91年汉军在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该年冬季,龟兹、姑墨、温宿降附,汉重置西域都护,以班超为都护,治龟兹它乾城,又置西域长史及戊己校尉,公元94年,班超破焉耆,西域50余国悉纳质属汉。

任尚任西域都护时,为政严苛,引发诸国不满。公元106年秋,西域诸国叛汉。汉廷征还任尚,以段禧为西域都护。公元107年,汉安帝以“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为由,罢西域都护,迎还伊吾卢、柳中屯田吏士。汉廷弃西域后,北匈奴复收属西域诸国。公元123年、126年,班勇先后击败匈奴伊蠡王、呼衍王。公元127年,焉耆乞降,西域诸国俱归属汉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1年,三国之一的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末年,前凉政权(公元301年-公元376年)创建者张骏发兵西征,占领高昌地区,设立高昌郡。北魏王朝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治理。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罶哒、吐谷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10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罶哒,起于塞北,5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4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隋唐时期

隋朝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巡幸河西,高昌王麴伯雅等27国首领使者,到张掖觐见。吐谷浑伏允对河西走廊丝绸商道壅遏和劫掠。公元608年,隋朝击败吐谷浑伏允,隋炀帝在西域东部以及青海设西海、河源等郡,但是除了极短暂的控制青海最东边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几个郡并未被隋朝控制,隋炀帝派伏顺去管理余众,才到西平,就不能前进到达,不得不返回了。几年之后,吐谷浑伏允收复全部失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抵御不了。

唐贞观九年(634年),唐朝李靖、李道宗、侯君集等数次大破吐谷浑,吐谷浑王伏允自缢而死,伏顺率领吐谷浑全国投降于唐朝。640年(贞观十四年),唐军占领高昌,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设庭州;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统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辖境相当今新疆及哈萨克东部、吉尔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656年(显庆元年)至664年(麟德元年),这期间,是武则天为皇后辅佐唐高宗到垂帘听政阶段。在之后的二十年间,唐军发动了对西突厥的一系列远征,唐高宗发大军分南北两道进攻西突厥,一举灭掉了西突厥,在657年西突厥彻底投降,西突厥领土全部为唐所有。显庆、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区扩大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直至阿姆河两岸城的诸城邦国包括今新疆大部分。

670年,吐蕃进入安西,673年,唐朝重新控制安西;678年,吐蕃取龟兹等四镇;679年,唐将崔知辩率军击吐蕃,占领龟兹、硫勒等四镇;687年-689年,武则天削减安西防务,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收安西四镇,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驻唐兵3万。702年,唐王朝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年间(公元712年-公元756年在位),唐朝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此后,唐王朝抵御吐蕃、阿拉伯帝国对西域的争夺,于715年、717年、747年(高仙芝取小勃律)、751年(怛罗斯之战)与吐蕃、阿拉伯帝国及其附属势力多次交战。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被严重削弱,公元790年左右,吐蕃占据西域北庭,公元790年以后,吐蕃占据安西。不久之后,回鹘驱逐吐蕃,占据西域。怀信可汗(795-805年在位)时,回鹘驱逐吐蕃,控制北庭。回鹘保义可汗(808-821年在位)时,回鹘势力已向西扩展至焉耆、龟兹。9世纪中叶后,吐蕃和回鹘都衰落下来,这一地区进入混战时期。西域出现了几个国家并列存在的局面。其中主要有高昌、黑汗王朝和于阗等地方政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覆灭高昌与喀喇汗王朝后,由西迁西域的回鹘人汇同其他操突厥语族建立地方政权。于阗是古老的塞人居地。唐亡后,于阗尉迟王族执政,与中原地区往来密切,因曾受过唐朝册封而自称李姓。诸黑汗王朝在10世纪和11世纪控制今日的新疆西部,同一时期回鹘的一支在新疆中部定居。

辽国覆灭前夜,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在占据西州回鹘和黑汗国旧地后,向西扩展到阿姆河流域,大石于1132年(一说1131年)称帝,建立西辽政权。疆域包括天山南北,帕米尔高原以西至咸海以南的阿姆河西岸,巴尔喀什湖东北至蒙古西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元朝时期

1206年,蒙古帝国建立,1271年,改国号为元。蒙元时期西域大部分地区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即察合台汗国。另外元朝在今伊犁河流域曾设置阿里麻里(阿力麻里)行省,但不久就并入察合台汗国。又在阿姆河南岸曾设立行省,后并入伊利汗国。今乌鲁木齐一带曾设置别失八里行省,后一度被察合台汗国占据,后期重新成为元朝的辖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明朝时期

明代在西域处于退缩状态,在今克什米尔东北和藏西设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1406年,又设立哈密卫,任用当地世族首领为各级官吏统辖当地军政事宜,维持商贸通道安全,对西域地区实施羁縻控制。洪武三年(1370年)察合台汗国灭亡后其后裔建别失八里,都城在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永乐十六年(1418年)迁都亦力把里(今伊宁)。15世纪中叶,吐鲁番部强大,1472年,哈密等卫所一度被吐鲁番攻破,诸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明朝最后退守嘉峪关。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朝时期

17世纪,准噶尔(蒙古的一支)叛乱,并攻打外蒙古。1697年,清军击败了准噶尔,控制了新疆东部。雍正皇帝时,贵州东南部新辟疆土亦称新疆。当时,西域新疆和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新纳入清王朝统治之下的地域,统称“新疆六厅”。《清史稿》载:“十二年,哈元生进新辟苗疆图志,以尹继善督云、贵,而复有黔苗之变。初,苗疆辟地二三千里,几当贵州全省之半,增营设汛,凡腹内郡县防兵大半移戍新疆。”

1755年,清朝攻占固勒扎;1757年,清朝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乾隆皇帝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取因“故土新归”之意。1759年,清朝又平定天山以南因准噶尔部消失而趁机坐大的回部,即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反叛,从此完全确立了清朝对新疆的稳固统治,也解除了哈萨克汗国来自准噶尔贵族的威胁。大、中、小三个玉兹,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部分牧民迁回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放牧;要求归附的不仅仅是哈萨克和布鲁特,葱岭以西的各部落,还有新疆西部的巴达克山、帕米尔、布哈尔、山克、塔什干、爱乌罕(阿富汗)等纷纷表示归附。1771年,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打败沙皇俄罗斯的阻拦从几千里外的哈萨克草原回归祖国。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领土主权遭到列强的践踏,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外国入侵,反对分裂以及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任务更为繁重。新疆同祖国的命运越来越密切。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位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更深受沙俄侵吞之害。1851年到1860年前,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64年的《塔城条约》将新疆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南大约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俄国,后归塔吉克斯坦。1865年春,毗邻新疆的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从喀什进入新疆,统治新疆绝大部分地区达6年,给新疆人民带来沉着灾难。1871年,借口伊犁农民起义和阿古柏势力威胁到俄国安全,俄国侵占包括固勒扎城(伊宁市)在内的伊犁河谷,清朝在新疆只剩下塔城等少数据点。

1875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就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到1878年1月,清军陆续收复了阿古柏侵占的天山南北诸地,史称“清军收复新疆之战”。1881年(光绪七年),清政府使臣曾纪泽经过与沙俄艰苦的外交斗争,达成《中俄伊犁条约》,议定次年沙俄军队撤出伊犁,中国以赔款和允许俄商在新疆贸易不纳税,俄国在嘉峪关和吐鲁番设领事等作为代价。1882年,伊犁回到祖国的怀抱。

1882年至1884年,沙俄根据《中俄伊犁条约》中关于修改南、北疆边界的原则性约定,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界约》《塔尔哈巴台西南界约》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等5个勘界议定书,由此又割占了霍尔果斯河以西、斋桑湖以东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884年(光绪十年),清政府发布新疆建省上谕,设立新疆省,由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在新疆实行与中国内地一样的行政制度。刘锦棠被任命为首任新疆巡抚,新疆政治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

1892年,俄国强占了中国清朝新疆西南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见沙俄侵占帕米尔事件)。

清朝对新疆的经营,无论是规模和范围皆远胜从前历代,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至1909年(宣统元年),新疆省下辖4道,道以下共隶有6府、10厅、3州、21个县或分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国时期

清王朝进入公元20世纪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不久,新疆革命党人刘先俊等人计划于迪化城策动起义。因叛徒出卖而失败。翌年,以杨缵绪、冯特民、李辅黄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伊犁起义成功。宣告清朝在伊犁反动统治的结束。

之后因清朝宣统皇帝退位,袁世凯命杨增新为新疆都督,杨增新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革命党人妥协,资产阶级领导的伊犁起义失败。

对清朝所设府厅州县一律改为县,全省共八道三十七县。道有迪化道、伊犁道、塔城道、和阗道、焉耆道、阿克苏道、喀什噶尔道 ,划归者一,阿尔泰。

杨增新担任新疆都督后,在统治新疆17年后,死于统治集团内讧。1928年,金树仁继新疆都督,社会动乱进一步加深。1933年末,金树仁被迫出逃。盛世才接任都督,开始其长达10年之久的统治。

在一些进步青年的影响和苏联的帮助下,盛世才于1936年形成“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同盛世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10月,盛世才同意中国共产党在迪化成立八路军办事处,滕代远任主任。随后,党中央派遣了一百多位党员来疆工作。

1941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侵苏战争,盛世才错误估计形势,公开与苏联、中共对抗。制造“四一二阴谋暴动案”捕杀中共党员,杀害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中共党员,抛弃六大政策,投向国民党。

抗战末期,苏联再次介入新疆事务。1944年,爆发了反对国民党统的“三区革命”,艾力汗·吐烈窃取了“三区革命”初期的领导权,在伊宁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自任“主席”。1944年9月,蒋介石将盛世才调到南京,派吴忠信任新疆省长,并命令西北军阀甘肃省主席马步芳派一个军的骑兵驻扎在新疆各地,进行武装平叛。阿合买提江·哈斯木为代表的力量逐步排除反动势力,1946年6月,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等撤销了艾力汗·吐烈的职务,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改组为伊犁专区参议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国共内战末期,邓力群奉命携带电台至伊犁和迪化(现乌鲁木齐)分别与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合买提江、伊斯哈克伯克、阿巴索夫等人以及陶峙岳、包尔汉见面。中央决定新疆派五名代表出席新政治协商会议,并希望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有代表出席。五位代表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重新派出赛福鼎、阿里木江、涂治三人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

1949年,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8月26日解放兰州,继而解放甘肃全境。此后,经张治中斡旋,新疆的国民革命军军政长官陶峙岳、包尔汉等宣布脱离广州的临时国民政府起义。9月25日,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在王震将军率领下攻占乌鲁木齐,1955年10月1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日,新疆有14个地、州、市,90个县(市),其中34个为边境县(市)。

20世纪60年代,屡屡作案的“东突厥斯坦人民革命党”被破获。1962年,在中苏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受苏联当局煽动,发生了新疆大批边民越境逃往苏联的“伊塔事件”(或“伊犁暴乱”)。1969年,中苏双方在新疆铁列克提发生武装冲突(铁列克提事件)。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政府严厉打击下,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活动处于低谷。

1981年12月,中国政府决定恢复曾于1975年被撤销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0世纪80年代,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活动加剧,发生了一系列暴乱、骚乱事件。90年代以来,新疆境内民族分裂主义组织和团伙急剧增多。在宗教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下,境内外部分“东突”势力转向以恐怖暴力为主要手段的分裂破坏活动。

201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设立县级双河市,实行兵团城市“师市合一”模式,归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管理。同年2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河市正式揭牌。双河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年来成立的第七座城市。

2015年3月18日,批准可克达拉建市,这是新疆兵团的第八座城市。4月,经国务院批复,吐鲁番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吐鲁番市,新设地级吐鲁番市实行市领导区、县的体制,原吐鲁番市建制(县级)改设为高昌区,鄯善县和托克逊县保持不变。

2016年1月7日,国务院(国函〔2016〕9号)批复撤销哈密地区和县级哈密市,设立地级哈密市。哈密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伊州区建国南路19号。哈密市设立伊州区,以原县级哈密市的行政区域为伊州区的行政区域。伊州区人民政府驻东河区街道广东路2号。哈密市辖原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和新设立的伊州区。

2019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县级胡杨河市,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胡杨河市人民政府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30团光明东路8号。

202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沙湾县,设立县级沙湾市,以原沙湾县的行政区域为沙湾市的行政区域,沙湾市人民政府驻三道河子镇世纪大道南路29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新星市,新星市人民政府驻十三师黄田农场兰新东路57号。

2022年1月,2022全国地方两会,新疆GDP达1.6万亿,筹建国家级棉花棉纱交易中心。

2023年1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白杨市。白杨市人民政府驻光明路1号。白杨市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管理方式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分类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沿革

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沿革

西周,周王朝疆域以北地区,包括内蒙河套,宁夏全境及陕西、山西北部称为朔方。

春秋,今固原地区为乌氏戎所居,今银南地区以盐池为中心是朐衍戎的势力范围。战国,秦惠文王攻取乌戎地,置乌氏县(今固原县南泾水北岸)辖今固原地区。之后又在盐池县境设立朐衍县、辖今银南地区。

秦朝,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后,两县划归北郡管辖,这是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秦朝时宁夏为北地郡,郡治在甘肃宁县。并在此地修建了秦长城和秦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

汉朝,属朔方刺史部。西汉,将北地郡治往今甘肃环县;固原设安定郡;宁夏分属北地郡和安定郡。东汉,将安定郡治移至甘肃镇原县,将北地区郡治移今吴忠市利通区西南。

十六国,为匈奴铁佛部首领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领土。

北魏、北周,继续推行移民兴屯,再次得到有效开发,宁夏始称“塞北江南”。

唐朝,宁夏全境属关内道,设6州:原州、灵州、西会州、安乐州、雄州、警州。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登基,为唐肃宗。

北宋,宁夏地区属秦凤路,后宁夏北部被党项族李继迁占领,北宋只控制宁夏南部,宁夏南部改属泾原路。

元朝,在西夏国故地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宁夏府路,宁夏由此得名。

明朝,初在宁夏设府,后改卫。曾增设宁夏左屯卫,中屯卫和前卫、中卫、后卫。后改设宁夏镇和固原镇,长城沿线设九个防区,称九镇,为明代边重镇之二。

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清朝在宁夏设巡抚,属陕西布政司,下制卫所,宁夏为准省级。后撤,改宁夏府,下设州县,归属甘肃,但又升宁夏总兵为提督,继增置满营将军府于宁夏,仍不失省级格局。

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府为道。因右为朔方,改为朔方道。民国二年(1913年),又改回宁夏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17日,民国中央政府第159次会议决议将宁夏道(即朔方道)旧属八县(即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中卫县、灵武县、金积县、盐池县和平远县)和宁夏护军使辖地(即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合并建为宁夏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01月,宁夏省政府成立,今宁夏银川市为宁夏省会,称“宁夏省城”。又将阿拉善之巴格的磴口划置磴口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马鸿逵受蒋介石委任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主政宁夏。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划中卫县东部为中宁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1日,划宁夏、宁朔两县为永宁县,平罗县北增为惠农县、陶乐县,并将宁夏县改名为贺兰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增设银川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将灵武县属之吴忠镇改为吴忠市。新的宁夏领二旗九县:阿拉善旗、阿济纳旗;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中卫县、灵武县、金积县、盐池县、镇戎县(后改为预旺县、再改为同心县)、磴口县。增设香山、居延、紫湖三个设治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宁夏地方政府置银川市。此后,直到解放前夕,全区共增设达13县,1市、3设治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宁夏。

1949年12月23日,成立宁夏省,沿用了宁夏原称。额济纳旗划由甘肃酒泉专区代管。10月25日,成立了宁夏省人民政府。同年10月23日,中共宁夏省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共阿拉善旗工作委员会。

1957年7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以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辖2市、1专区、17县: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县、中宁县、同心县、灵武县、盐池县、金积县、固原县、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

2009年12月15日,宁夏成为中国5个“省直管县”试点省区之一,同心县、盐池县列为吴忠市扩权强县试点县

分类
青海省

青海省历史沿革

青海省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省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

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每一部落有首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汉宣帝神爵元年(前六十一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海东市平安区)、破羌(治所在今海东市乐都区)、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

四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其盛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蕃止。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唐末,“嗢味”一度控制河湟地区。五代十国时期,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

宋时,唃厮啰势力渐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臣属于宋。徽宗初,唃厮啰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

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祁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十六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民国四年(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民国三年(1914年),设立西宁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宁;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以西宁为省会。

分类
甘肃省

甘肃省历史沿革

甘肃省历史沿革

上古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州。

居于泾河、渭河流域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开拓了中国最早的农业。

汉代青铜器马踏飞燕周文王灭商以前,战败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扩展到密(今甘肃省灵台县)。这一时期,甘肃境内有羌方、共(今泾川县北)、密(今灵台县西)等方国部落。

西周

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

春秋

周庄王九年(前688年),秦国在已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战国

秦国的疆域已达今甘肃的东南部。
秦惠文王更元五年至更元十一年(前320至314年),秦国多次兵伐义渠,平定西部诸戎。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陇西郡。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再建立北地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统天下,设置36郡,甘肃仍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

西汉

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武威郡和酒泉郡,统辖甘肃西北部。
元鼎三年(前114年),增置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
始元六年(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3郡各分出2个县建立金城郡。自此,甘肃共设置十个郡。

东汉

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沿袭西汉建制,增设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两个少数民族管理区,隶属凉州。

三国

沿袭东汉建制。大部分地方属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汉。

西晋

隶属凉州、秦州和雍州。
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秦、后秦、前凉、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

南北朝

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这一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分裂,州县林立,政权更替频繁,行政建置混乱。
北魏,境内设置8个州、35个郡、91个县。
北周,境内设22州、56郡、104县。

隋统一中国,裁并郡县。境内共设16郡,76县。
隋炀帝后期大乱,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建大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归附于东突厥。

武德二年(619年),李轨被李渊所灭。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广德二年(764年),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被吐蕃占据。
大中三年(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
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占据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据甘肃。

五代

后梁,占有甘肃之一部。
后唐,约有秦、阶、成、泾、原等州。
后晋,据有武州(今环县)。
后周,有秦、阶、成州。
前蜀,占据甘肃的东南部。

北宋

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改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辖地大部继承元朝,按照明的定制,卫、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所也兼理民政。

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
光绪十年(1884年),分出新疆。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甘肃省境又划分为宁夏道(原朔方)、西宁道(原海东)、兰山道、泾原道(原陇东)、渭川道(原陇南)、甘凉道(原河西)、安肃道(原边关)七道。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宁夏。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为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 。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兰州 ,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临夏、庆阳、天水、平凉、武都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
1954年,根据内务部的通知,将撤销的宁夏省并入甘肃省。
1957年,以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分类
陕西省

陕西省历史沿革

陕西省历史沿革

上古

天下第一陵——黄帝陵陕西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212万年前的西安蓝田上陈遗址,是东北亚最早人类活动遗址,比此前公认的中国境内最早原始人类“元谋人”还要早42万年,改写历史教科书。

26万年之前的渭南大荔人,是中国人直系祖先的起源,打破了现代人类全部是非洲祖先后裔的认知。

8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母、炎帝和黄帝的远祖、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华胥国女首领华胥氏,创造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八千年文明史,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著名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5000多年前,生活在陕西姬水流域的黄帝部落和姜水流域的炎帝部落,在冲突中走向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开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

上古时,陕西为雍州和梁州所在。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周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公刘时由邰迁到邠(今彬州市、旬邑县之间),到古公亶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周人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姬昌(文王)迁都丰京(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姬昌死,其子姬发(武王)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今沣东新城斗门街道一带),并修文王绪业。

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幽王无道,国势急衰。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破镐京,杀幽王,西周亡。

秦代(前221—前207年)

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

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嬴渠梁继位,重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废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陕西北部为上郡,陕南为汉中郡,关中畿辅区域设内史。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因秦政暴虐,滥用民力,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起兵江淮抗秦。

西汉(前202—9年)

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分封给秦朝的三名降将:章邯为雍王,治咸阳以西地区,都废丘(今咸阳市兴平县);司马欣为塞王,治咸阳以东地区,都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董翳为翟王,治陕北地区,都高奴(今陕西省延安市一带),将应封为关中王的刘邦分封到偏僻的汉中区域。

汉元年(前206年),汉王刘邦率军暗渡陈仓(今宝鸡),袭击关中,章邯自杀,司马欣、董翳投降,陕西遂为刘邦所占。

汉五年(前202年),项羽乌江自尽,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京师长安城(今西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城市。

汉武帝时,派遣卫青、霍去病等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将汉朝的北部疆域推至漠北,随后开拓南方疆域。

建元二年(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陕西城固人)带领100多人出使西域,史称“凿空西域”,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外戚势力日渐势焰。

新朝初始元年(8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定都长安。

东汉魏晋南北朝(25—581年)

东汉王朝建立后,陕西关中保留“三辅”,长安仍维持京兆府之名。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挟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 。这次西迁并没有给陕西带来繁荣,而是把军阀相争的战火引燃,陕西经历了一次大浩劫。

东汉亡,中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陕西建都的政权先后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和北周。除大夏建国都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外,其余朝代均建都汉长安城。

隋代(581—618年)

开皇元年(581年),北周相国杨坚废周静帝宇文阐自立,是为隋文帝。

开皇二年(582年),由建筑家宇文恺规划,在汉长安城东南营造面积达80多平方千米的新都城——大兴城。隋文帝重新一统华夏,确立三省六部制,兴科举,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强化政府机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因其大力倡导节俭,废除杂税并置仓储粮,很快使天下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史称“开皇之治”。

仁寿四年(604年),杨坚崩,次子杨广继位,即隋炀帝。炀帝在位期间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终在大业七年(611年),民变爆发、天下大乱。

大业十三年(617年),从太原起兵的李渊攻入长安城,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帝。

大业十四年(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缢杀隋炀帝,李渊闻之旋即逼杨侑禅位,隋亡。

唐代(618—907年)

唐代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也是古代陕西最繁荣的时期。

唐代京师长安人口最多时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代的长安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唐王朝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人通过陆路或海路前来长安。同唐朝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有波斯(伊朗)、日本、印度等国。唐代200多年间,日本派遣唐使达19次之多;唐代长安的外国学生中,以日本学生为最多。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大唐的辉煌从巅峰渐滑谷底。中和元年(881年),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在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

北宋(960—1127年)

乾德三年(965年),北宋灭后蜀,控制陕西全境。

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设立关西道。

至道三年(997年),改为陕西路,辖区包括今陕西省关中各市、延安、榆林东南部以及甘肃省庆阳市、山西省运城市及河南省三门峡市。

靖康元年(1126年),金国攻陕,控制关中地区。陕南地区以秦岭屏蔽,归属南宋。

元代(1206—1368年)

中统三年(1262年),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辖区约有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五省区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

至元十八年(1281年),分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又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分成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和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区约有今陕西省(不含略阳、勉县、宁强县)、甘肃省永靖县以东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大部。

元朝中叶,安西路改名奉元路。

明代(1368—1644年)

陕西地区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辖今陕西省全境和甘肃嘉峪关以东、宁夏及青海湖以东部分地区。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建立大顺政权。

清代(1636—1912年)

康熙六年(1667年),将平凉、庆阳、临洮、巩昌、四府划出,从陕西分置甘肃省(含宁夏),属于内地十八行省。至此陕西省界同现今比较除北部边界在长城以南、宁陕一段略微西缩外,基本重合。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西安。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二年(1913年)十一月,陕西省置陕中道、陕东道、陕西道、陕南道、陕北道5道。

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陕西省分为关中道、汉中道和榆林道三道,并一直延续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陕西省形成。

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1950年)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中国共产党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在瓦窑堡设立。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陕甘省改设为陕甘宁省。西安事变后,为了进一步团结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中共中央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17日,国民党表示承认陕甘宁边区。同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施新民主主义纲领,有系统有步骤地在全边区范围内进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建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型。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6日,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陕甘宁边区政府脱离国民政府。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胡宗南率部进攻陕甘宁边区;同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部及陕甘宁边区等党政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收复延安,边区政府迁回延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49年12月,陕甘宁边区辖地约为今陕、甘、宁、青、新5省区全部,山西省西半部,湖北省郧阳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及套西地区,边区政府入驻西安市。

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撤销。

分类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历史沿革

西藏自治区历史沿革

西藏自治区名称沿袭

汉语中的“西藏”(藏文为bodljong)一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自治区(藏文为bodrangskyongljong),简称为西藏。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朝属宣政院;明朝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朝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西藏一词即成为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单字简称为“藏”。

英文“Tibet”一词,可能源于突厥人和蒙古人称藏族为“土伯特”,在元代经阿拉伯人介绍到西方,也即是源于藏族的自称bod。在民族称谓上,Tibet对应于“藏族”;但是在地域称谓上,Tibet有时对应于“西藏”,有时又泛指整个藏族地区,与“西藏”的含义有重大差异。

西藏自治区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形成了西藏古人氏族。从古人氏族逐渐演变成西藏的四大氏族:赛、穆、顿、东,在此基础的增加“惹”和“柱”两氏族,通称为“六大氏族”。

在西藏发掘的古代大量实物可以找到藏区人类如何发展的一些科学证据。考古学家在西藏考古时,发掘发现了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装饰品,谷物种子,甚至古人头骨等大量实物。从尼洋河岸发掘出的古人骨头,没有类人猿的原始特征,属于现代人,“尼池(林芝)人”的骨头是大约4000多年前,而新石器时期或者铁石并用时代的(人骨)。

西藏自治区隋唐两宋时期

到公元6世纪时,藏族先民的部落群经过数千年的迁徙、发展和分化组合,形成大大小小的数十个部落联盟。其中分布在西藏地区的有所谓“四十小邦”,由四十小邦又合并为“十二小邦”。

公元7世纪初,强大的唐朝在中原地区建立。与此同时,崛起于今西藏山南市雅隆的悉勃野部渐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来首次统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权——吐蕃王朝。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伴随着吐蕃王朝与唐朝两次联姻,双方往来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民间往来全面发展,藏族与中国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唐蕃双方曾八次会盟,至今仍屹立于拉萨大昭寺正门前的“唐蕃会盟碑”(也叫“长庆会盟碑”、“甥舅会盟碑”,就是第八次会盟后所立)。此后的三、四百年间,藏族与北宋、南宋、西夏、辽、金等政权都有着密切联系。

统治集团的混乱在869年引起平民百姓的反上之乱(或称奴隶平民大起义),877年起义军发掘赞普王陵,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吐蕃王朝崩溃后,从869年到1239年的370年中,青藏高原上一直未能建立起大的统一政权,所以史称分裂割据时期。

西藏自治区元朝时期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元朝统一中国后,根据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施政措施:

  1. 首次设置中央机构总制院(1288年改称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西藏等地的军政事务。宣政院使(主管官员)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师举荐的僧人担任。
  2. 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元朝刑法、历法在西藏颁行。
  3. 任用藏族僧俗担当从中央到地方高级官吏。乌思藏、朵甘等地行政机构之设裁及官员的任免、升降、赏罚,皆听命于中央。
  4. 划分西藏地方行政区域。元朝中央在藏族地区设了三个不相统属的宣慰使司,均直属宣政院管理,这就是藏文史书中所说的“三区喀”。就今西藏自治区的地域而言,当时分归其中两个宣慰使司管辖——今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归乌斯藏宣慰司管辖;今昌都一带及那曲市东部归朵甘宣慰司管辖。元朝在乌思藏等地清查户口,确立差役,征收赋税,建立驿站,派驻军队,镇守边疆。乌思藏宣慰司设在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下设13个万户府和若干个千户所,并征收赋税。

其中,元代对于行政区域的划置,成为此后西藏行政区划沿革的基础。

西藏自治区明朝时期

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采用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过渡,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权。

明朝没有沿用元朝的职官制度,而是建立了一套别具特色的僧官封授制度。各地有代表性的政教首领人物,明朝均赐封以不同的名号,颁给他们印章和封号,命其管理各自的地方,其职位的承袭须经皇帝批准,皆可直通名号于天子。

在行政区划与军政机构设置上,明朝在西藏基本上承袭了元朝的划置方式。在元代乌思藏宣慰司、朵甘宣慰司故地,明朝设立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后来,又将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升格为行都指挥使司,其下设指挥使司、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各级军政机构的官员,均封委当地的僧俗首领出任。各级官员之任免、升迁,概由明朝中央直接决定,并颁授印诰等。

西藏自治区清朝时期

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进而统一中国。清朝循历史定例在西藏行使主权,只要前朝所封官员进送旧朝印信,即改授新朝印信,其原有地位不变。165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应召到北京觐见清世祖顺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册封;后来,五世班禅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和他们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由此被正式确立,此后历世达赖、班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遂成定制。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

清朝对西藏的施政管理,在总结元明两朝治藏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作了重大而全面的调整,例如:设置驻藏大臣总揽全藏;调整西藏地方的政教管理体制;赐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名号,并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确立西藏地方涉外事务、边境国防的决定权归中央等原则;勘定今西藏与青海、四川、云南间的界线;规定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辖区及权限,划分了驻藏大臣直辖区。

西藏自治区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次年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22行省之一。此后正式颁布的《宪法》等法律法规,也都明确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

1912年7月,民国政府设立管理蒙藏事务的中央机构——蒙藏事务局(1914年5月改称蒙藏院),并任命中央驻藏办事长官,直属国务总理,例行清朝驻藏大臣职权。1929年蒙藏院改制为蒙藏委员会。1940年4月,蒙藏委员会在拉萨设立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派出机构。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本人的认定、坐床也是经当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批准的。

民国时期的大量档案记载证明,民国时期的历届国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性议事机构或历次国民大会,达赖喇嘛、西藏地方政府和班禅额尔德尼都派有代表参加,并被选举或委任各种国家公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西藏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解放昌都。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通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1955年2月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七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决定》。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拉萨举行成立大会,正式成立。达赖喇嘛·丹增嘉措担任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任第一副主任委员,张国华任第二副主任委员。阿沛·阿旺晋美担任秘书长。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公开撕毁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在拉萨举行武装叛乱;3月17日,达赖逃离拉萨;3月22日,拉萨战役胜利结束,拉萨市区的叛乱被彻底粉碎;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权职权。鉴于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主任达赖喇嘛尚被劫持,由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副主任委员代理主任委员,并任命筹委会常务委员帕巴拉·格列朗杰和阿沛·阿旺晋美为副主任委员。同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会议通过了《关于在西藏全区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决定顺应西藏人民的愿望,提前进行西藏民主改革。

1965年7月24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的请示报告》;8月23日,周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8次会议,讨论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同意于1965年9月1日召开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相应的议案。同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议案,通过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决议;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举行。以国务院副总理谢富治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参加大会,并表示祝贺。大会于8日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阿沛·阿旺晋美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杰等7人为副主席。9月9日,大会举行闭幕式,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域实现整体脱贫。

分类
云南省

云南省历史沿革

云南省历史沿革

云南省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之一。

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殷周时期,云南被称为“百濮之国”。

战国末年, 黔中、滇池地区成为秦楚争夺的重要地区。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蹻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

代修“五尺道”,在云南派官“置吏”,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

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汉武帝时期,开西南夷,滇王降,设益州郡,领县27个,随后又设置祥舸郡、越郡、犍为郡3郡,但滇西、滇西南仍有大量地区未包含在郡县内。东汉在今保山设永昌郡,亦属益州部,对云南的统治进一步深入,中国在云南西部地区的疆域已大体奠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三国时南中部分奴隶主贵族据地自雄,诸葛亮率大军渡泸(今金沙江),平定南中,并调整郡县建置,设7郡,在原有5郡基础上增设云南、兴古2郡。诸葛亮整顿南中郡县的基本方针是把郡的范围缩小,以削弱大姓的势力,同时重用与蜀汉关系密切的地方大姓,以稳定南中形势。

西晋,云南改设中央直接统治的宁州,为全国十九州之一。这时云南广泛使用铁器,实行移民屯田,滇中、滇东北等地出现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因素。南北朝时期云南进入爨氏的统治时代。

晋朝泰始七年(271年),改置宁州。太康三年(282年),复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后改为镇蛮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复置宁州,分建宁以西7县,别立益州郡。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李雄派李寿率兵攻占南中,李寿被封为“建宁王”,爨琛为交州刺史。咸康四年(338年),分置安州。咸康五年(339年),爨琛降晋,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从此彝族豪族爨氏统治云南400年。

南北朝,刘裕建宋后,仍派刺史统治宁州,大同年间,改置南宁诸州,承圣末年,云南没于群蛮,但南齐统治者仍实施了对南中的统治,此时宁州称宁州镇,下辖29郡。

南梁退出宁州后,梁承盛二年(553年)西魏占领成都,设益州刺史统领南中。北周代齐后,益宁为北周所有,将宁州改为南宁州,下辖4郡,但军事实力无法深入云南,为爨氏统治。

隋朝,隋文帝派韦冲为南宁州总管,派兵消除了割据势力,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并设立恭州、协州、昆州以统治云南各地。 [90] 唐初继之,基本上恢复了汉晋时期的郡县规模。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复开南中,仍置南宁州,领羁縻数十州,后又领于益州都督府。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管羁縻州三十二。贞观六年(633年),于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部分地区属安南都督府管辖。神龙三年(707年),唐朝击败南侵洱海的吐蕃扩张势力,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区的蒙舍诏部落首领、哀牢夷人皮罗阁兼并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国,唐册封其为云南王。南诏时期的疆域东接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缅甸;西北与吐蕃为邻,东北与戎州(今宜宾)相望的广阔疆域。

南诏内修制度,筑拓东城(今昆明)。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天宝元年(742年),置戎州督羁縻三十六州。天宝九年(750年),南诏占领云南全境,称臣吐蕃,僭国号曰大蒙。贞元四年(788年),吐蕃册封日东王。五年,复归唐。十年,请改国号南诏。太和三年(829年),复叛唐。大中十三年(839年),僭称帝国,号大礼。879年,郑买嗣杀南诏王建大长和。光化四年(901年),郑买嗣夺位,自立为王,改国号大长和。后唐天成三年(928年),杨干贞建大义宁。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联络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政权。大理国政权基本上承袭了南诏以来的疆界,行政区划设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实行封建农奴制专政。大理国政权在云南的统治基本与中原的宋朝相始终。以高升泰篡权为标志,大理国的历史分为两个时期:937~1094年为前期,即大理国时期;1096~1253年为后期,即后理国时期。大理王向宋朝称臣纳贡,其首领先后被宋朝封为云南八国郡王、大理王等,并成为南宋王朝抵御蒙古贵族西部战线的助手。大理国政权始终保持着对宋王朝的臣属关系。

元朝,元宪宗三年(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入云南,灭大理国,中统元年(1260年),设大理国总管。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选派赛典赤·赡思丁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省会中庆路(昆明),自此昆明取代大理成为云南的政治中心,云南完全纳入了元朝的统一治理范围,自此,“云南”一名便正式作为行省一级的机构出现。此后元朝封也先贴木儿为云南王,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封皇孙甘麻剌为梁王,云南王镇大理,梁王管辖全省,云南实际上存着行省与诸王府两套政权。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西进平定云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云南内地设府、州、县,实行以流官为主的统治,在边远地区则建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辖,矿冶业迅速发展,银、铜的产量居全国第一。 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处于滇西地区的麓川王国曾多次与明朝抗衡。明朝分别发动了多次征伐麓川的军事行动(麓川之役)。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缅甸洞吾王朝侵占了滇西大片土司地方, 并进犯姚关。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朝在今施甸姚关地区打败缅军,阻止了其进一步的侵犯(明缅战争)。后十余年,明朝军队与洞吾军队长期征战于陇川、猛卯、猛密、蛮莫、孟养之间。明末,以李定国为代表的大西军,曾拥护流亡皇帝永历帝以昆明为根据地为抗击清军。

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进攻云南,永历帝及其随员逃至缅甸。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子被吴三桂从缅甸逮回,绞死在昆明金蝉寺,明朝最后一代王朝覆灭。康熙年间,吴三桂的叛乱被粉碎(三藩之乱)。清初,沿袭明朝制度设云南布政司,并设云贵总督,云南计有直隶州3个,散州13个。清朝时期大量移民入滇,并推行“改土归流”,边疆部分地区仍保留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原属四川的东川府、乌蒙府、镇雄府3地划归云南。到嘉庆年间云南共领府14、直隶州4、直隶厅4。乾隆年间,为争夺云南边境土司地区,清朝与缅甸爆发清缅战争。

鸦片战争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将云南划为法国的势力范围,蒙自、蛮耗、河口等地被划为商埠。咸、同年间,云南发生回民杜文秀起义, 滇西、滇中、滇南均有战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云南同盟会会员举行了河口起义。宣统二年(1910年),滇越铁路建成,云南大锡等物资主要由铁路运输出口。清末,云南设8道。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30日,发动了昆明起义(重九起义),组建云南大汉军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

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废府、厅、州,只保留县,分全省为滇中道、蒙自道、腾越道、普洱道,共设置府15个、厅18个、州32个、县41个、土司区18个。

民国四年(1915年)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领导发动了护国运动,点燃了全国讨袁护国的革命之火。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设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蒋介石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等,以龙云为首的云南地方实力派统治在云南确立。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昆明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云南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是安置内迁企业和发展战时工业的基地,云南先后派出20万云南军队开赴台儿庄、武汉等前线抗战,投入10万多民工抢修滇缅公路。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免除龙云的云南省主席职务,龙云逃亡香港。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全面开展了组织、发动民众,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区纵队”,1949年,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解放了61个县城,建立了14块根据地。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挥师南下。

1949年,全省分设1个省辖市、12个行政督察区、112个县、17个设治局、2个对汛督办区。12月9日,卢汉率部在昆明起义,云南宣告和平解放。

1950年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驻昆明,2月24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成立。 [58] 同年3月,中国人民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后改称云南省军政委员会。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接受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

1954年6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撤销,各省直属中央人民政府,云南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

分类
贵州省

贵州省历史沿革

贵州省历史沿革

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

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夜郎国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境内)。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

西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开辟了从四川南部经贵州西部平夷(今毕节)至江(北盘江)、南到番禺(今广州)的通道。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

东汉时,沿袭西汉建置。

三国时,西南大部地区蜀汉政权占有。贵州属牂牁郡、朱提郡、兴古郡、江汉郡、涪陵郡。

两晋南北朝,今贵州境内,除置牂牁郡外,边远地区又分属朱提、江汉等郡。

隋时,在贵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阳郡。此外,今贵州东北地区分属黔安郡和沅陵郡。

唐代,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从地域上看,乌江以北多系经制州,乌江以南多系羁縻州。

宋代,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府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而主要属夔州路。开宝七年(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宋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贵州”才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但当时的“贵州”仅限于今贵阳一带。

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贵州境内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别隶属于湖广、四川、云南3行省。

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军民府并都匀府、黎平府、思州府、思南府、铜仁府、镇远府、石阡府。

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

民国二年(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贵州全省分为黔中道、黔东道、黔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各道观察使改称道尹。民国九年(1920年),废道。

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并在部分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即红二军团)进入黔东,建立黔东特区;7月,成立了特区委员会,在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等县建立了县、区、乡革命委员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进入贵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在大定建立了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后迁毕节县城),以后还在毕节、大定、黔西等地建立了县、区、乡人民政权。抗日战争时期,贵州人民积极进行民族救亡活动。

分类
四川省

四川省历史沿革

四川省历史沿革

四川在距今25000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文明,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以宝墩文化、三星堆遗址、罗家坝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夏时为百濮地,《华阳国志》载:“越嶲郡会无(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大约在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沿岷江而下迁徙至成都平原。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由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因此,四川地区古称“蜀”

四川省古代时期

西周初期(前1045年),古蜀国杜宇王朝建立,定都于鱼凫(今成都温江区),后迁至郫邑(今成都郫都区),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

春秋早期(前666年),杜宇氏禅位于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定都于广都(今成都华阳),开明九世杜尚执政时(前367年)迁都至成都。战国时期(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巴国,于今川西设立蜀郡(治成都)、川东设立巴郡(治江州,即今重庆)。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刘彻在全国设13州刺史部,置益州刺史部,益州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整个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形成了四川的雏形。汉代,四川始有“天府之国”美誉。

新莽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占据益州并在成都称帝,取起于成都之意,国号“成家”。

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益州重归汉廷管辖。黄巾起义后,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四川,后为刘备所灭。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国号为“汉”,史称蜀汉。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但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兵败夷陵后元气大伤,之后又经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

魏景元四年(263年),蜀汉败亡,旋分蜀汉故地为益州、梁州,各领八郡。

西晋后期,李特率流民攻入益、梁二州。永兴三年(306年),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史称为“成汉”。成汉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国被东晋所灭。

南北朝至隋朝,先后属刘宋、南齐、南梁、西魏、北周、隋朝统治。

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一益二”之说。唐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后,四川地区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西道,县的建置将近300个。在川西高原,设立了很多羁縻州、县,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今凉山州地区,则属南诏割据政权。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难,临幸青羊宫,升格蜀郡为成都府。之后又有两位唐朝皇帝入蜀避难,即唐德宗避朱泚之乱(德宗逃亡山南西道梁州,当时属蜀),唐僖宗避黄巢起义。

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分别历时18年、31年。

四川省宋朝时期

宋乾德三年(965年),归宋统治。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今四川地区分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重庆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四川由此得名。

南宋后期,宋蒙双方围绕四川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1227年—1279年)的争夺,由于四川军民的顽强抵抗以致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四川省元朝时期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门驻成都路。四川行省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基本形成了如今县的分布格局。当时,川西高原北部和汉中盆地改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今凉山州地区,属云南等处行中书省。

为加强对四川地区的控制,元朝在汉中设兴元路,划归陕西管辖。元朝为汉中隶属陕西之始。 [65]

四川省明朝时期

明代,四川是全国13个承宣布政使司之一,辖区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市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辖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并在川西高原地区设立卫所,进行军屯。

明末,张献忠建立过“大西”政权,辖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明末清初,四川历经连年战乱,人口急剧减少、满目疮痍。《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四川省清朝时期

清代,因袭明制又略有调整,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在省下增加道一级行政组织,形成省、道、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四级政权机构。 分全国内地为18行省,四川省为其一,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遵义改属贵州,东川改属云南,基本确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并通过湖广填四川运动恢复了生产力。

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南宋时属川峡四路之一的夔州路,明神宗万历29年即1601年,改土归流,置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

清中叶,在府、州、厅、县之上,增设五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该地区的府、州、厅、县。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从清初至清末,实行“改土归流”。嘉庆年间,四川爆发白莲教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此后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辛亥革命时期,四川保路运动瓦解了清王朝在四川的省级政权。1911年11月22日,同盟会在重庆建立蜀军政府。同年11月27日,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标志着清王朝在四川的政权最后瓦解。1912年3月11日,成渝两地军政府合并组成统一的四川省政权—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

四川省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四川行政区划分为省、道、县三级制,以省统道,以道统县,道为监察区域,是省的派出机构。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又按其预订的“废省改道”计划,利用清王朝的道来控制地方,以道统县,把全川划为川西道、上川南道、下川南道、川北道、川东道和边东道、边西道7个道。

民国三年(1914年),又改川西道为西川道,上川南道为建昌道,下川南道为永宁道,川北道为嘉陵道,川东道为东川道。同年,设立川边特别行政区,受四川省节制。四川省达州市的东乡县改名宣汉县,太平县改名万源县,新宁县改名开江县。各县隶属东川道。

民国七年(1918年),由于军阀混战,四川实行“防区制”,四川境内各派军阀划区割据,各个防区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全川军令政令并不统一。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四川军阀易帜,根据国民政府令,成立四川省政府。但号令不行,各防区的军阀仍各自为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除道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长征进入四川(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今四川省通江县为中心,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42000多平方千米,人口达700万,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21日,国民政府明令改组四川省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10日,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成立, 以刘湘为省主席,撤销防区制,川政统一。 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3月初,蒋介石乘机第一次赴四川考察,大力整顿四川的军事、财政和交通设施,有效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随着四川和西南各省的统一问题渐趋解决,国民政府逐渐将国防中心转向西南,转向四川。其时四川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能长期支撑。1935年3月4日,他在讲演时称:“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 7月6日开始迁往成都。9月1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在成都市督院街本部办公。10月6日,蒋介石在成都的一次讲演中又指出:“四川在天时、地利、人文各方面,实在不愧为中国的首省,天然是民族复兴最好的根据地。”而在四川,当时最重要的城市首选重庆。因为重庆为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与西南各省联系密切,且有四川天险为屏障,有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为依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川军将士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召开出川抗战誓师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约有350万四川人出川抗战,保家卫国,留下了“川人从未负国”的佳话。8年抗战,川军凭借其血性和为民族而战的大义,在淞沪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个经典战役中出征。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抗战结束时,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如此评价:“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抗日战争中四川虽然没有被侵占,但四川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37年“七七”事变后刘湘率领30万川军出川“打国仗”,到八年抗战中四川共征兵三百多万,可以说每四个战士里就有一个川人。“1945年日本投降后,《新华日报》还专门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作《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讲话,明确提出迁都重庆,以四川为抗日大后方,继续抗战。30日国民政府决议迁都重庆。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由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析出四川省。重庆市辖区范围大致为今重庆主城区,即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以及江北区、南岸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令》宣称:

“四川古称天府,山川雄伟,民物丰殷,而重庆绾毂西南,控扼江汉,尤为国家重镇。政府于抗战之始,首定大计,移驻办公。风雨绸缪,瞬经三载。川省人民,同仇敌忾,竭诚纾难,矢志不渝,树抗战之基局,赞建国之大业。今行都形势,益臻巩固。战时蔚成军事政治经济之枢纽,此后自更为西南建设之中心。恢闳建置,民意佥同。兹特明定重庆为陪都,着由行政院督饬主管机关,参酌西京之体制,妥筹久远之规模,借慰舆情,而彰懋典。此令。”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四川解放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北、西北、华东诸战场节节取胜。8月18日,国民党宣布重庆为“新行都”。8月19日,刘伯承、邓小平向第二野战军全军发出了向川黔进军作战的命令,并决定以主力(三、五兵团)经湘西向川黔进军。24日,蒋介石飞抵重庆,亲自部署西南作战。29日,蒋介石主持召开最高军事会议,提出“固守四川,确保大西南”的作战方针。10月中旬,广州解放,国民政府正式在重庆办公。

1949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市区,蒋介石于当日凌晨乘机逃往成都,重庆宣告解放。

1949年12月11日,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陈锡联。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由成都凤凰山机场飞逃台湾,留下顾祝同、胡宗南指挥(顾祝同也在16日逃往台湾)。

1949年12月27日,南北两线人民解放军会师成都,四川省会成都解放。1949年12月30日,举行入城仪式,贺龙、李井泉、周士第等率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进入成都。1949年12月31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李井泉任主任,周士第、王新亭、阎秀峰为副主任,国民党四川省政府对四川的统治宣告结束。

1950年3月,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十五军及六十二军各一部,奉命从川西及滇北两个方向,分几路向西昌进军。1950年3月27日,解放军抢占西昌飞机场,胡宗南于前一日从西昌飞逃台湾,西昌旋即解放。到1950年4月7日,连续解放会理、宁南、冕宁、德昌、盐边、盐源等18城。至此,国民党在大陆的军事力量彻底被歼,四川全境解放。

1950年1月,撤销四川省,并将今四川地区划分为川西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南行署区和西康省,共辖21个专区、6个市、191个县。1952年9月,又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1954年9月,重庆市划回四川省建制。1955年,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各县划归四川省。

1997年,原四川省重庆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从四川省整体划出组建重庆直辖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四川天府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3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2019年10月,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分类
重庆市

重庆市历史沿革

重庆市历史沿革

在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在今重庆巫山县已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在距今2万年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铜梁文化”(今铜梁区)。

夏商时期为百濮地,《华阳国志》载:“越嶲郡会无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记·楚世家》说:“(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三峡地区是中国主要岩盐产区,由于盐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货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时期巫山地区催生了巴国文明。

战国时期,巴国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上游后,先后在枳(今涪陵区)、江州(今渝中区)、垫江建都。周庄王八年(前689年),巴国与楚国激战于那处(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南),双方相持数月,巴人不敌而归。巴楚之战时断时续,几乎贯穿整个巴史。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国灭巴国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朝天门附近。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为36郡,巴郡为其一。

朝巴郡治江州,为益州刺史部所管辖。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江关都尉于鱼复(今奉节),管辖巴郡军事。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公孙述。初平元年(190年),巴郡三分,永宁郡治江州,固陵郡治鱼复(今奉节),巴郡治阆中。建安六年(201年)复改永宁郡为巴郡,固陵郡为巴东郡,巴郡为巴西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诸葛亮经由江州平定益州。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巴东郡白帝城(今奉节)托孤。李严在江州筑大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巴郡先后是荆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个辖区。西晋巴郡改属梁州。东晋十六国时,巴郡为成汉所辖,今重庆东部则为东晋巴东郡管辖。桓温讨伐李势,朱龄石平定谯纵,皆经由江州入益州。

刘宋时,将巴郡归属益州,巴东郡仍属荆州辖制。泰始五年(469年),分益州之巴郡,荆州之巴东郡等五郡置三巴校尉(今奉节)。萧齐时,以益州巴郡、荆州巴东郡等四郡置巴州(今奉节,480年-483年)。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为巴州,北周闵帝元年(557年)又改为楚州。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改属信州总管府(今奉节)

开皇元年(581年),废郡,以渝水(嘉陵江下游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这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隋时仍属信州总管府(今奉节)。大业三年(607年),州废,复为巴郡。

代延续渝州之称,武德元年(618年),为渝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南平郡。先隶属于夔州总管府(今奉节),后改隶夔州都督府(今奉节),为山南西道辖地。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渝州,乾元二年(759年),渝州改属剑南道东川节度使。

代,重庆先后短暂属西川路、峡西路(也叫峡路,治奉节)管辖,大部分时间则属于夔州路(川峡四路之一,治奉节)管辖。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因赵谂谋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迄今已800余年。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彭大雅任重庆知府。为防御蒙古南侵之需,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扩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经营巴蜀。余玠将四川制置司治所迁至重庆,并在重庆设招贤馆,广纳群贤。构筑了山城防御体系,以抗击蒙古军。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农历七月,蒙古大汗蒙哥亲率主力南征攻入四川。十一月,蒙古军抵重庆附近地区。开庆元年(1259年)六月初,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率战船万艘,溯江而上,冲破蒙古军封锁救援重庆。同年七月,蒙哥卒于合州钓鱼城下,蒙古军遂放弃重庆撤围北还回师争夺汗位,战事告一段落。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再次合攻重庆。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重庆被攻破,元军继而征降夔州(治奉节),纳入元廷陕西四川行省(治西安)管辖。

元至元十六年(1280年)分夔州路(治奉节)析置重庆路(治渝中区),今重庆直辖市所辖地区在整个元朝主要分为重庆路和夔州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陕西四川行省正式分省,四川行省统有九路(含重庆路、夔州路)、五府。四川行省重庆路管辖巴、江津、南川3县,之后又划忠、涪、泸、合4州来属。至正二十年(1360年),农民军明玉珍建都于此,国号“大夏”,辖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灭大夏国,复改为重庆府,隶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整个明朝,今重庆直辖市所辖地区依旧分为重庆府和夔州府。重庆府辖2州、11县、1厅,包括巴县、江津、长寿、永川、荣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铜梁、大足、璧山、定远、江北厅。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6月,张献忠攻占重庆。之后重庆被大西军、清军、南明军队轮番占领、蹂躏十余次,最后几乎沦为空城。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到康熙二年(1663年),以清廷四川总督李国英重筑通远门为标志性事件,长达19年的重庆争夺战才告一段落。据《重庆通史》记载: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康熙四年(1665年),重庆主城(即渝中半岛)全城仅有3000人。

初,发生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使重庆具有了悠久的移民历史和丰富的移民文化,奠定了近现代重庆社会的根基。今重庆直辖市所辖地区在整个清朝仍分为重庆府和夔州府,后又分出酉阳直隶州和忠州直隶州。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光绪十七年(1891年)3月,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设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根据当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重庆成为第一批向日本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宋育仁在重庆创办《渝报》。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区王家沱设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国在今南岸区弹子石附近先后建立了水师码头和兵营。 宣统三年(1911年),重庆成立“蜀军政府”。

民国十年(1921年),重庆设埠督办处,任命杨森为督办,筹办市政。其时重庆城区范围未定,权以巴县城关即今渝中半岛部分及原江北县城附近一带居民区为辖区。民国十一年(1922年),将商埠督办处改为市政公所。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改为商埠督办公署,拓展城区,开始进行城市建设。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划定重庆两江上下游南北两岸30华里为市区,但无明确边界。

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首任市长潘文华。水陆总面积93.5平方千米,人口28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12日,蒋介石由汉口第一次飞抵重庆考察。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沿海地区有243家工厂迁到重庆,占全国内迁工厂的54%。10月6日,蒋介石在一次讲演中指出重庆为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与西南各省联系密切,有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作《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讲话,明确提出迁都重庆,30日决议迁都重庆。 11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国民党中央也同时迁渝办公。 至此,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也迁抵重庆并在渝相继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同时兼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战宜昌大撤退后,大量工业企业内迁至重庆。重庆成为以军火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重庆市将原有的6个区改设为12个区,巴县龙隐乡(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一带)划入重庆市。5月5日,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即直辖市),重庆亦成为继南京、上海、天津、青岛、北平后的第六个中央院辖市,辖区范围大致为今重庆主城区,即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以及江北区、南岸区,而北碚市(今北碚区)为中央行政院和临时政府所在地。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川渝省市划界,巴县、江北县位于城郊的区域陆续划归重庆市。

国民政府迁渝初期,称为移驻重庆。经重庆市参议会议长康心如等人提议,行政院多次审核,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令》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1日下午,重庆市各界机关团体人员3万余人在夫子池广场,参加庆祝陪都建立大会。

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日本对重庆进行了长达六年多的狂轰滥炸,史称“重庆大轰炸”。抗战时期,重庆伤亡39480人。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在重庆对纳粹德国宣战,德国大使馆关闭;同年12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重庆成为大韩民国(流亡政府)临时驻地。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其后的制宪国大中,以法律形式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永久陪都。同年,抗战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1949年10月11日,解放战争后期,国民政府宣布将第二次移渝办公;10月13日,李宗仁代总统由广州飞桂林,行政院各首长由广州迁往重庆;10月15日,正式在重庆办公;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直接授权中统对关押于渣滓洞、白公馆的400多名政治犯进行“最后解决”,史称重庆”11.27”大屠杀。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重庆。 随后重庆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

1950年至1952年,设立川东行署区,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1950年川东行署驻地为重庆市黄桷垭,1951年,迁驻北碚市。1952年8月7日,川东行署区被撤销,与川南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重组为四川省,北碚市并入重庆市。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的建制。国家对其在改为省辖市后“政治、经济待遇不变”,实行国家计划单列体制,时间为1954年到1958年。

1955年,贵州省桐梓县17个乡划归重庆市。

1959年1月,四川省江津专区的巴县、綦江县,涪陵专区的长寿县划归重庆市。

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三线建设开始,重庆成为三线建设核心城市。1964年至1968年,4年间重庆第二次计划单列,从1964年到1966年,涉及中央15个部的58个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43488人从12个省市如北京、上海、南京、辽宁、广东大规模内迁重庆。到1975年,重庆主城区“三线建设”内迁而来的外来职工达到最高峰,总人数43.5万人,占当时重庆市区人口的1/4。从1964年下半年到1967年,还安排了59个大的骨干项目和配套项目的新建和改扩建,包括兵器工业的改造和扩建,船舶、电子、航天等新建项目,冶金、化工、机械工业项目的配套建设,交通项目的新建扩建。

1965年和1979年,中国三线建设重点控制铁路工程川黔铁路和襄渝铁路相继通车。

1976年1月,四川省江津地区江北县归入重庆市,将绵阳地区的潼南县划入江津地区。

1981年,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

1983年3月3日,四川省永川地区8个县并入重庆市 ,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至此,重庆面积23113.95平方千米,辖9区12县。

1992年,重庆辟为沿江开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重庆市代管四川省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共43个区市县,面积82402.95平方千米,3002万人。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 重庆至此在历史上第三次成为直辖市。

2009年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

2010年6月18日,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

2020年5月9日,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召开,“主城都市区”的范围随之宣布,由原来主城9区扩至主城都市区21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