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文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有关周穆王西巡昆仑会见西王母的故事。新疆境内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陶器,其中不少彩陶的图案纹饰与中原内地同期出土的陶器图案纹饰相同或相近似。距今3000年前,新疆出土的彩陶三角形纹、涡纹、弦纹的绘制和诸如陶豆一类器形,说明甘肃和内地彩陶艺术已影响到新疆彩陶文化的发展。

1995年10月至11月,民丰尼雅遗址3号棺出土色彩斑斓的锦被上织着“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的小篆汉字和纹样;8号棺木出土的一只色彩艳丽的锦袋上有篆书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揭示了汉、晋时期尼雅与中原王朝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唐代诗人岑参、骆宾王、洪亮吉等撰写的雄浑的大漠、壮丽的山川、奇特的气象、悲壮的征战奇观等奇妙绝伦的诗篇,脍炙人口,久传不衰,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边塞诗”。

随着佛教由印度沿丝路传入西域乃至中国内地。佛教文化成为当时西域的最重要的内容。龟兹佛学家、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来到内地讲译佛经、著述佛学经文。东晋高僧经西域赴印度取经,著有《佛国记》。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是中国最早的诞生在西域的戏剧文学剧本。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等在隋唐时期乐曲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乐曲外,琵琶、箜篌、鼓、角等西域传统乐器也传入内地,成了唐代以及后世音乐演奏中的主要乐器。西域舞蹈如:胡腾舞、胡旋舞、拓枝舞等传入中原宫廷乃至民间。

宋元明清时期。喀拉汗王朝(9世纪末~1211)时期,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西域并逐渐扩展,伊斯兰文化对西域文化的影响愈来愈大。著名突厥族学者玉系甫·哈斯·哈吉甫编著了反映当时社会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诗体百科全书《福乐智慧》,著名维吾尔族学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有突厥语工具书《突厥语大词典》维吾尔族诗人玉素甫阿吉著有爱情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蒙元时期有著名文学家马祖常;著名散曲作家贯云石;著名农学家鲁明善著有《农桑衣食撮要》。明代旅行家陈诚著有《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等。

近、现代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革命精神在新疆的传播和弘扬,推动了新疆文化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以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革命烈士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各族人民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新疆民族文化发展,与此同时,许多进步文化人士如茅盾、杜重远、张仲实、赵丹、王为一等在乌鲁木齐从事抗日进步的文化活动,组织各族工人、农民、教师、学生、职员、商人等广大民众创作演出抗战进步歌曲、话剧、秦腔、京剧、新疆曲子等剧节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黎·穆特里夫以歌颂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为主题,著有《中国》、《给岁月的答复》等战斗诗篇。民族话剧《蕴倩姆》、维吾尔剧《艾里甫与赛乃姆》、杂技《达瓦孜》、哈萨克族阿肯弹唱《萨里哈与萨曼》、《阿尔卡勒克》,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奇”弹唱《玛纳斯》等剧节目相继搬上艺术舞台。民族传统文艺活动如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哈萨克族“阿肯弹唱会”、柯尔克孜族“库姆孜弹唱会”、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锡伯族“西迁节”、汉族的“元霄灯会”等久传不衰

新疆舞、新疆二胡、十二木卡姆(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疆历史文化名城(5个)

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库车县伊宁市

新疆历史文化名村名镇(6个)

名称地址
鲁克沁镇新疆吐鲁番鄯善县
吐峪沟麻扎村新疆吐鲁番鄯善县
惠远镇新疆伊犁霍城县
阿勒屯村新疆哈密市回城乡
博斯坦村新疆哈密市五堡乡
琼库什台村新疆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

分类
青海省

青海省历史文化

青海省历史文化

青海省历史文化简介

青海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青海省有旧、中、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众多的宗教建筑群;历代的文物古迹;动物岩画和宗教岩画;悠扬的民歌“花儿”,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优美的土族民间舞蹈《安昭》、《纳顿》;民间佛教绘塑“热贡艺术”,藏族卷轴画“唐卡艺术”,酥油花艺术;独具特色的民间刺绣。

青海省非遗

青海省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名族地域的曲种之一。花儿又名少年,产于甘肃临夏,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兴词句,多以情歌为主,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像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传统上在秋收季节之前的农历四五六月里,举行花儿会。会期四到五天,各地举办时间不一,会场摆设擂台举办歌手大赛。当地百姓也可以登山对歌,即兴演唱,题目不限。

青海省重要节日

燃灯节:藏历1419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师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后来,每年这一天,整个藏族地区每家每户都点灯纪念这位伟大的佛教领袖。

土族波波会:土族的重要节日,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举办以祈福为目的的跳神活动。

圣纪节:伊斯兰教历3月12日,相传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都在这一天,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另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热贡六月会:每年农历6月17日至25日之间举行“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容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以盛大的群体舞蹈为中心。

青海省饮食文化

青海的饮食口味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格,作到色、香、味、形都与各民族的古风乡俗,边塞风情融为一体。即使是一些源自内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经过创造和改良,融入一种浓厚的高原气息。

青海特色美食有手抓肉、烤串、尕面片、焜锅馍馍、羊肉汤、拉条、干板鱼、羊肠面、牛肉干等。

青海人民在饮品上喜爱茶叶和青稞酒。甜点三宝有酿皮、酸奶、甜醅。

青海省名称由来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唐、宋属吐蕃;元朝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朝属朵甘都司等;清朝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之始。

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省形象标识

2022年2月23日,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展现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涵,青海省正式发布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以下简称标识)。

分类
陕西省

陕西省历史文化

陕西省历史文化

陕西省历史文化综述

陕西地跨西北和西南,古为雍州、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为梁州),又称为三秦大地,纵贯南北,连通东西,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这里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下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桥陵等都记录印证了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关中

西秦文化,是中国西部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到中华文明的发源华胥古国,再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三皇”,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秦王朝的建立、汉隋唐帝国的延续,再至近代的西安事变,一直到国家在西安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

陕北

延安宝塔山陕北是中国现代革命圣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陕北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从商周时代起,陕北成为中原华夏民族(汉族前身)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战国时代秦国大将蒙恬,秦朝时代秦始皇长子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城,留下了中国古代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而作为革命圣地,陕北又是新中国的发祥地和革命精神的象征。

陕南

中部和西部为蜀文化,东部为秦、楚文化;是汉族重要的发祥地。刘邦曾被封为汉中王,汉朝因此得名,汉族也因此得名。刘备曾在汉中称王,因此刘备政权被称作“蜀汉”。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大约在80万—120万年前,关中地区的蓝田猿人和陕南汉中龙岗寺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龙岗寺旧石器在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绝对年代距今120万年以上,早于蓝田猿猴人遗址,是陕西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龙岗寺旧石器遗址被誉为是“亚洲三大旧石器遗址之一”。

陕西省方言

陕西方言是指陕西省管辖范围内的方言。受地理、历史、政治及迁徙等因素的影响,陕西各地方言从语音到词语都有很大的差异。从整体语感来看,陕西方言分为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秦岭以南除洛南、商州、丹凤外是陕南方言区,延长、甘泉、延安以北除定边外是陕北方言区,陕南、陕北两方言区以外的地域是关中方言区。

关中方言分为西府方言(宝鸡、咸阳西部)和东府方言(西安、咸阳大部、渭南、铜川),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西周时期,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记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关中方言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语言。汉代的大一统格局更促使了西安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达到鼎盛。

陕北方言属西北官话和晋方言,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仍被保留入声。陕南方言多属于巴蜀方言(西南官话),有关中话、江淮官话、楚语、赣语、湘语、客家话的少量分布。

陕西省文物古迹

截至2011年,陕西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中国首位,著名的有:长城、秦始皇兵马俑、乾陵、茂陵、阳陵、黄帝陵、法门寺等,西安城墙、西安碑林、西安钟鼓楼、大小雁塔等。在陕西,仅有名有姓的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被誉为“东方帝王谷”。

截至2019年,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270处。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表明,陕西省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陕西各地的博物馆内陈列的西周青铜器、秦代铜车马、汉代石雕、唐代金银器、宋代瓷器及历代碑刻等稀世珍宝,昔日的周秦风采、汉唐雄风从中可窥一斑。

陕西境内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序号文物保护单位建造时间地区
1延安革命遗址1937—1947年延安市
2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汉至宋汉中市
3大雁塔西安市
4小雁塔西安市
5兴教寺塔西安市
6西安城墙西安市
7西安碑林汉至近代西安市
8药王山石刻隋至明铜川市
9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安市
10丰镐遗址西安市
11阿房宫遗址西安市
12秦陵兵马俑西安市
13汉长安城遗址西汉西安市
14大明宫遗址西安市
15黄帝陵延安市
16秦始皇陵西安市
17茂陵(汉武帝刘彻墓)西汉咸阳市
18霍去病墓西汉咸阳市
19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咸阳市
20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咸阳市
21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墓)咸阳市

陕西省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
小雁塔兴教寺塔大明宫
未央宫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

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华山西安城墙
党家村古建筑群统万城
石峁遗址黄帝陵
秦蜀古道(蜀道)秦直道遗址
丝绸之路拓展项目:茂陵、鸠摩罗什舍利塔、昭陵、乾陵、大唐西市、兴庆宫、天坛、含光门、延平门、明德门遗址、法门寺地宫、大秦寺塔、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
周原及丰镐遗址:周原遗址、丰镐遗址
秦都城及陵墓遗址:秦雍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阿房宫遗址、秦东陵
汉唐帝陵:汉文帝霸陵、汉宣帝杜陵、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成帝延陵、汉平帝康陵、汉元帝渭陵、汉哀帝义陵、汉惠帝安陵、汉高帝长陵、汉景帝阳陵、唐高祖献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唐中宗定陵、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唐肃宗建陵、唐代宗元陵、唐德宗崇陵、唐顺宗丰陵、唐宪宗景陵、唐穆宗光陵、唐敬宗庄陵、唐文宗章陵、唐武宗端陵、唐宣宗贞陵、唐懿宗简陵、唐僖宗靖陵
中国汉传佛教祖庭:大慈恩寺、兴教寺、大兴善寺、青龙寺、草堂寺、净业寺、香积寺、华严寺

陕西省革命圣地

近现代的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陕西省历史名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个):西安、延安、韩城、榆林、咸阳、汉中。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个):黄陵、凤翔、乾县、三原、蒲城、华阴、城固、勉县、府谷、神木、佳县。

陕西省非遗文化

截至2022年,陕西省共有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咸阳茯茶4个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9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7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分类
甘肃省

甘肃省历史文化

甘肃省历史文化

甘肃省历史文化综述

甘肃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征。文化甘肃疆域狭长,东西跨度大,文化类型在组成系列上丰富多样。

按照时代划分,史前时代有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先秦时期有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西戎文化、周秦早期文化等。秦汉以来有三国文化、五凉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等;按照性质来分,则有彩陶文化、青铜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简牍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特有民族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旱作农业文化及以红色文化和以《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等;按照民族成分来讲,则有氐羌文化、大月氏文化、匈奴文化、鲜卑文化、吐蕃文化、党项文化、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这些文化类型极大地充实了华夏文明的内涵和组成体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红色文化等。

文化类型主要内容
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是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文化博大精深。敦煌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中西文化的集成及交融的结果,吸收世界各种文化而形成的世界文化。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中国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丝路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包括长城、石窟、汉简、彩陶、青铜器、铜奔马、古遗址、遗书经卷等主要内容。 [80] 而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古丝绸之路贯穿甘肃境内1600多公里,敦煌、武威、张掖、天水4座城市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名;从东向西,大地湾遗址和伏羲、周祖教民渔猎稼穑的故事,以及马家窑彩陶和纵贯河西走廊的长城遗迹、以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群落、甘肃出土的6.1万余枚简牍、武威雷台的汉代铜奔马等,都彰显了丝绸之路黄金路段的甘肃文化的底蕴和绚丽。
黄河文化甘肃省位于黄河流域的上游,多年来受到了黄河流域的充分滋养,孕育出了丰富的文化,比如新石器时代文化、先秦文化、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及宗教文化,从而形成了一个丰富又多彩的黄河流域文化体系,同时甘肃也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伏羲文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本源。伏羲氏主要成就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物质文明成就:结网罟,兴渔猎;豢育牲畜,发展牧业;作历度,兴农业;钻木取火,养蚕化布,建造屋庐,进化生活。而精神文明成就有创立龙文化,奠创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创立八卦学说,肇启华夏文明之源;制瑟作乐,开中国音乐艺术之先河;造书契,开中国文字之先河;始制嫁娶,促进了人类自身进化的进程。
红色文化甘肃被誉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和转折点,在中国革命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遍布全省的720余处红色遗址遗迹,记录了甘肃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陇东到河西,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陇东边区、哈达铺会议、榜罗会议、会宁会师、腊子口战役等辉煌灿烂的革命历史文化。从而产生的“长征精神”“会师精神”“南梁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以及“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是陇原儿女的历史铭鉴和精神动力。

甘肃省地名由来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省文物古迹

甘肃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52处,其中古遗址50处、古墓葬11处、古建筑53处、石窟寺和石刻2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处。庆阳市(23处)、酒泉市(21处)、张掖市(19处)、天水市(18处)、武威市(13处)和平凉市(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分列市州前五位。武威市凉州区(10处)、张掖市甘州区(9处)、华池县(7处)、民乐县(6处)和瓜州县(6处)分列县区前五位。

甘肃省非遗文化

截止2022年11月,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83项,世界文化遗产3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四批)合计404项。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89]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甘肃省)、甘肃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甘肃5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河西宝卷、格萨(斯)尔、裕固族民歌、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唢呐艺术、高跷(苦水高高跷)、兰州太平鼓、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道情戏(陇剧)、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贤孝(凉州贤孝、河州贤孝)、兰州鼓子、庆阳香包绣制、夜光杯雕、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太昊伏羲祭典
第二批宝卷(河西宝卷、岷县宝卷)、米拉尕黑、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佛教音乐(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道教音乐(清水道教音乐)、傩舞(文县池哥昼、永靖七月跳会)、鼓舞(凉州攻鼓子、武山旋鼓舞)、多地舞、巴郎鼓舞、秦腔、武都高山戏、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秦安小曲、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剪纸(庆阳剪纸)、雕漆技艺、毛纺织及擀制技艺(东乡族擀毡技艺)、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窑洞营造技艺、藏医药(甘南藏医药)、七夕节(乞巧节)、元宵节(永昌县卍字灯俗)、民间信俗(西王母信俗)、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庄浪县高抬)、蒙古族服饰、裕固族服饰
第三批巴当舞、曲子戏、藏戏(南木特藏戏)、通渭小曲戏、河州平弦、剪纸(会宁剪纸)、婚俗(裕固族传统婚俗)
第四批花儿(张家川花儿)、皮影戏(通渭影子腔)、剪纸(定西剪纸)、生铁冶铸技艺、地毯织造技艺(天水丝毯织造技艺)、古建筑修复技艺、女娲祭典(秦安女娲祭典)、民间信俗(岷县青苗会)
第五批祝赞词(肃北蒙古族祝赞词)、甘州小调、两当号子、锅庄舞(甘南锅庄舞)、陇西云阳板、曲子戏(民勤曲子戏)、龙头琴弹唱、拔河(万人扯绳赛)、藏族唐卡(天祝唐卡)、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麻纸制作技艺(西和麻纸制作技艺)、中药炮制技艺(岷县当归加工技艺)、元宵节(东山转灯)、龙神赛会

甘肃省戏曲

甘肃省境内现有戏曲剧种13个,分别为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陇南影子腔、玉垒花灯戏、灵台灯盏头剧、高山戏、半台戏、南木特藏戏、眉户、京剧、豫剧。其中: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眉户演出团体、从业人员相对较多,剧目创作较为丰富,为省内较为活跃且发展稳定的剧种。 

据《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记载:甘肃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是甘肃戏剧形成、发展、完善的第一个高峰期。明代文献出现了关于西秦腔的记载,这种被称为甘肃调的秦腔成为中国秦腔艺术的早期分支。清代,甘肃秦腔广泛流布全省。清中后期,形成甘肃三路秦腔的流传格局。抗战时期,甘肃因作为大后方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著名艺术家和剧种、曲种。京剧、蒲剧、豫剧都是在本时期传入,并异常兴盛。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跻身于全国戏剧大省的先进行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剧目常演不衰,多部戏剧精品在全国文艺评奖和展演中屡获殊荣,扩大了甘肃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甘肃省方言

甘肃省主要分布有三种官话方言: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其中主要分布区如下图:

甘肃方言分布表

中原官话陇中片渭河流域片包括六盘山以西的平凉市的静宁县和庄浪县,定西市的安定区、通渭县、渭源县(东部),天水市的秦州区、麦积区、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白银市的会宁县,共计11县区。
洮河流域片临洮县、渭源县(西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共计3个县。
秦陇片陇东小片包括六盘山以东的平凉市和庆阳市的13各县、区,白银市的靖远方言也可归入。
陇南小片包括陇南市的康县、两当县(广金乡除外)、成县、徽县、礼县、西河县6个县。
陇西小片包括定西市的陇西县、漳县,天水市的甘谷县、武山县,共计4个县。
洮岷小片主要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定西市的岷县、陇南市宕昌县的一部分,共计3个县区,还有定西市渭源县的一部分。
白龙江流域片主要包括陇南市的武都区、文县(除碧口镇在外)、宕昌县一部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4个县区。
河州片包括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市、临夏县、和政县、广和县、永靖县(不包括黄河以东的三个乡),共计5个县市。另外,青海省的同仁、循化、民和、乐都都属于本片。
兰银官话金城片兰州小片包括兰州市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含永靖县的黄河以东的三个乡)、皋兰县(含景泰县南面与皋兰县接壤的一部分)、榆中县、武威市民勤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县的黄河以东的三个乡、白银市的白银区和景泰县南面与皋兰县接壤的一部分。
永登小片只有永登一点。
红古小片只有红古区。
河西走廊片(河西片)包括武威市的凉州区、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金昌市的金川区、永昌县,张掖市的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酒泉市的肃州区、玉门市、金塔县、安西县,嘉峪关市所辖的三个乡,共计15个县市区。
西南官话文县的碧口镇。

分类
云南省

云南省历史文化

云南省历史文化

云南省地名来源

“云南”作为政区地名,先是县名,继为郡名,后为省名。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开西地南夷,置县24,云南为其一。取县名为“云南”有三种说法,一是“彩云南现”说,建县时,县治驻地现云南驿村北面的龙兴和山出现五彩云霞,县城在彩云之南称“云南”;二是“云山之南”说,云山即(现宾川鸡足山),常凝云气高数丈,县城在云山之南称云南;三是“武帝追梦”说,相传汉武帝夜梦彩云,遣使追梦,在今祥云县境追到彩云,因置云南县。

唐朝,南诏王阁罗凤遗使到长安拜唐王,王问:君在何方?使遥指南曰:南边云下。于是在朝廷心目中“云南”便为祖国西南边疆地域的代称,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王便封阁罗凤为“云南王”。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云南县的地域上曾设过云南郡、云南赕、云南州,“云南”两字一直沿用。

明至清代为区云南县与省名的使用混暇,常将云南县称为“小云南”。民国七年(1918年),为免省县同名,将“云南县”改名“祥云县”。

“滇”这一名称早于云南,是云南保留至今的最早地名。战国时期至西汉初,在今云南省内曾经出现过一个“滇国”,《汉书•西南夷•注》载:地有滇池,因为名也。清代及其后,云南雅称三迤。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迤东道、迤西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析迤东道南部置迤南道。故常用三迤代称云南。

云南省语言文字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云南省的汉族语言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其他各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语言使用主要有: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四种类型。云南省各个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种。其中,傣族文字语言与泰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的象形文字。

云南省文物

云南省是探索生命演化和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曾发现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元谋人化石地、晋宁石寨山滇王墓、江川李家山青铜时代墓地等一系列重大考古。

截至2020年4月,云南省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4704项(其中一般性不可移动文物9679项),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064项,居全国第十位,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项,居全国第12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2项,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97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64项。

云南省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区90个,在全国排名第十位(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居全国第7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9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个)。有中国传统村落708个,居全国第二位。

云南省风俗民情

宗教信仰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份,信仰宗教者共有450多万人,其中90%以上是少数民族。

佛教:正式登记的场所共826处(其中寺院812处、固定活动处所14处),可统计的佛教信徒约280万余人 [27] 。云南省是全国佛教唯一三大语系俱全的省份,其中巴利语系(南传)佛教在国内唯云南省独有。主要有三大教派:小乘佛教:几乎是傣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几乎是藏族全民信仰。云南省有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为香格里拉县噶丹松赞林寺(“小布达拉宫”)。大乘佛教:汉族中有一部分信仰。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的有: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鸡足山祝圣寺、铜瓦殿,以及昆明筇竹寺等。

伊斯兰教:全省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69万余人,有清真寺810处。格底目教派是云南省伊斯兰教最大的教派,遍及全省各地,约占全省信教群众的90%以上。

基督教:云南省可统计的基督教徒约60万人,合法宗教场所2050处。云南省基督教主要有两大教派:天主教和新教(耶稣教),主要有:西北部怒江州的傈僳族以及怒族、独龙族;东北部昭通市、武定县等地的苗族以及彝族;西南部中缅边境的德宏州的景颇族;普洱市澜沧县(有著名的糯福教堂)的拉祜族和佤族。基督教在云南省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点,基督教偏远山区和城市地区发展相分离。民族地区及偏远山区的基督教沿袭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怒江州的贡山县信仰基督教者的比重达到85%,是中国基督徒比重最高的一个县。

云南省可统计的天主教徒约5万余人,合法宗教场所58处。曾经建立昭通、昆明、大理3个主教区和西康教区的云南总铎区(在迪庆州有著名的茨中教堂)。

道教:云南省可统计的道教信徒约28万人,合法宗教场所127处,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的巍宝山以及昆明金殿、黑龙潭等。

东巴教:历史上,丽江的纳西族中曾流行过东巴教。

本主崇拜:为大理白族普遍信仰。

云南戏曲

云南省有曲艺83种,为全国之冠,其中少数民族曲艺56种,汉族曲艺27种。彝族歌谣据统计有七十二调,大的有梅葛调、青棚调、阿色调等。大理地区白族曲艺发展成熟,产生了三腔、九板、十八调。哈尼族曲艺种有哈巴、腊苔、优历克等,分布在哈尼族不同的支系民众中。傣族神话传说与古歌谣结合,产生了民间说唱艺术章哈。纳西族形成了有故事内容的说唱艺术纳西大调,傈僳族曲艺尼丹木刮,佤族曲艺柏巧、唠琼嘎卜(木鼓说唱),苗族曲艺然更、巴腊叭,拉祜族曲艺嘎门可等,都有大量的神话传说曲目,它们与民间歌谣结合,通过原始宗教祭师和歌手的演唱,流行在各民族当中。

除了少数民族曲艺,云南省由于地处边疆、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故本地的汉族有与内地不尽相同的各种曲艺表演形式,有云南花灯戏、云南评书、云南扬琴、洞经音乐、滇剧等曲艺与戏曲。

节庆指南

云南省各民族的岁时年节,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是各民族古风遗俗的综合体现及民族个性的表达。云南省民族众多,形成了岁时年节的多样性。据统计,云南省各民族大大小小的节日有近400个,可分为7大类。

云南省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民族节日名称
彝族火把节、虎节、插花节、密枝节、赛衣节、牟定三月会
白族大理三月街、火把节、青姑娘节、石宝山歌会、绕三灵、梨花会、栽秧会、本主会
傣族泼水节、关门节、送龙节、开门节
哈尼族阿玛突、哈姑娘节、苦扎扎(六月年节)、祭龙日/新米节、里玛主节、米索扎节、捉蚂蚱节、苗爱拿节
苗族花山节
傈僳族澡堂会、刀杆节、盍什节
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祭天、三多节、七月会、骡马大会、祭龙节
拉祜族库扎节(年节)、祭太阳神、葫芦节
佤族拉木鼓节
布朗族冈永节
独龙族卡雀哇(年节)
景颇族目脑纵歌
怒族年节、鲜花节
阿昌族会街
普米族大年节、转山会
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跳神法会、花儿会、赛马会
回族古尔帮节、宰牲节、开斋节、圣纪节、肉孜节
基诺族特懋克节
瑶族盘王节、倒稿节、干巴节、掌肉待客节、夕九节、赶鸟节、达努节、姑娘街、歌堂节
壮族陇端节、六郎节
布依族跳月、六月六、三月三、跳花会
德昂族泼水节
满族颁金节
蒙古族鲁班节

分类
四川省

四川省历史文化

四川省历史文化

四川省地名由来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省文化区

川中文化区

成都、绵阳、德阳、遂宁、雅安、眉山、资阳、乐山

川南文化区

自贡、宜宾、泸州、内江

川东北文化区

南充、达州、广元、巴中、广安

攀西文化区

攀枝花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首府西昌,所以常常统称为攀西)

川西高原文化区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四川西部的高原区域)

四川省语言

四川的14个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蒙古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语言,这些民族语言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四川境内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语支、羌语支、彝语支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四川境内汉语方言,指通行于四川省境内的所有汉语方言,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官话方言,其主体是通常意义上狭义的四川方言,即通行于今四川省境内的汉语西南官话方言,它又称“四川话”或“四川官话”,本地区的客家人称它为“湖广话”或“四邻话”;四川境内的九寨沟方言则带有兰银官话和中原官话的特征。二是今四川省境内的客家方言。三是今四川省境内的湘方言。此外,四川境内还有一些带有其他方言底层的地点方言(岩上土话)。

四川话是流行于川渝地区及周边省份邻近地区的主要汉语言,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蜀语。四川话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四川省川剧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分类
重庆市

重庆市历史文化

重庆市历史文化

重庆市历史文化综述

重庆市是一座著名的国家历史名城。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生息繁衍,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8个民族。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古时候重庆地域闭塞,道路坎坷,气候湿热,巴渝人在衣食住行娱乐等生活方式与习俗上,又带有自己十分独特的色彩,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幽默中带几分土俗,认真中带几分滑稽,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宽容中带几分排外。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

重庆建城3000余年,得名800余年。重庆具有中国山地城市典范、国家战略大后方中心、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和开放口岸、中国西南腹地移民城市和交流中心、红岩精神发源地、巴渝文化和三峡文化创造地等六个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广泛分布着彰显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战时首都、西南大区的特色文化资源。

重庆市人文

重庆文化主要属巴渝文化它起源于巴文化,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练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渝文化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文化,其内涵不仅限于古代巴国、巴族、巴郡的历史文化,而且包括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以重庆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的历史文化。

重庆地域孕育出包括巴渝文化、红岩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等人文历史。

陪都文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成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成为内迁学校的集中地,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众多文艺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诸如张大千、胡适、傅斯年、林语堂、钱穆、梁实秋、郭沫若、柳亚子、马寅初、陶行知、梁漱溟、徐悲鸿、老舍等,重庆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而学府云集的重庆文化区沙坪坝成为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坝”。从这里培育出了大批人才,如丁肇中、朱光亚、周光召、邹家华、茅于轼、吴敬琏、丁雪松、王家声等。陪都文化也成为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奠基石。

重庆市语言

重庆市域本地居民以讲重庆话为主,亦称重庆方言,是指重庆直辖市所属38个区县的人们使用的属于北方方言下属的西南官话的方言总和。重庆辖区内的语言除重庆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湘方言、间方言等汉语方言岛,另外,还有土家语、苗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和各方言岛的其他方言使用者也主要以重庆方言作为交际语言。重庆方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其语音、词汇与普通话差别较大。 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

重庆方言、渝语,属西南官话。因明代,大量湖南、广东籍居民进入重庆,曾经一度占重庆市区人口的40%以上。重庆郊县依然保留移民的方言岛,渝西有大片客家话区和老湘语区,所以在语言上,重庆方言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直、平。

重庆市饮食

重庆市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食材创作新菜见长。重庆亦是火锅的发源地;2007年3月,重庆市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称号。渝菜主要代表菜:重庆火锅、江湖菜、水煮鱼、回锅肉、酸菜鱼、辣子鸡、泉水鸡、水煮肉片、老鸭汤、酸辣粉、鱼香肉丝、泡椒肥肠、粉蒸肉、烧白、重庆小面、重庆小吃等。

重庆市建筑

重庆地域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干阑式、寺庙式、园林式、西洋式的多个过程。重庆普通民居装饰较少,建筑颜色较为暗淡,形式朴素,空间幽深。民国期间,由于抗战所造成的大量内迁,使得重庆民居中出现了许多西洋式的建筑与园林式的别墅公馆,特别是在市郊地区。

重庆地域建筑共分为五大风貌类型,即明清移民、传统巴渝、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以及九大类别,分别是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公共服务建筑、宗教及寺庙会馆、工业建筑、军事防御建筑、风景园林建筑、市政水利设施、其他建筑。

吊脚楼是重庆地区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的主要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重庆中心城区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中心城区现存洪崖洞是其主要代表。此外,也广泛分布于石柱县、酉阳龚滩、綦江东溪、江津中山等渝东南地区。

2022年1月2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重庆市历史建筑名录,根据公布内容,重庆市总计公布了六批共696个历史建筑。

重庆市民俗

重庆市境域风俗主要表现为春节拜年、正月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

重庆市戏曲

重庆地域戏曲文化的代表当属川剧、秀山花灯、酉阳阳戏等。除此之外,还有梁山灯戏、三峡皮影戏、石柱土戏等。

川剧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巴渝歌舞”,至民国初年三庆会集诸腔之大成而同台演出,统称为“川剧”。在长时期的传演中,川剧形成了以演出胡琴腔为主的川西派、以演出高腔戏为主的资阳河派、以演出弹戏为主的川北河派和以演出多种声腔为特色的下川东派四大流派,下川东派以重庆为中心。

重庆市工艺

重庆市传统工艺美术涵盖雕刻工艺、漆器工艺、抽纱刺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珠宝首饰工艺、花画工艺等。主要代表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还有梁平木板年画、蜀绣、梁平竹帘、巫溪嫁花、大足石雕、奉节木雕、铜梁龙灯彩扎、荣昌陶器、荣昌折扇、荣昌夏布织造、重庆漆器髹饰等。

重庆市音乐

川江号子发端于先秦时代,兴起于清朝中期,是川江水系船工们驾船劳作时所唱的歌谣。有十种类别和千余首曲目。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营》《桂姐修书》《魁星楼》《拉纤号子》《捉缆号子》《橹号子》等。石柱土家啰儿调承袭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和“巴人土歌”。代表曲目有《太阳出来喜洋洋》《长年歌》等。 万盛金桥镇是“吹打乐之乡”,金桥吹打源于宋元,盛于明清,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也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重庆市非遗

截至2021年,重庆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3项,包括民间文学类3项,传统音乐类14项,传统舞蹈类4项,传统戏剧类3项,曲艺类6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项,传统美术类7项,传统技艺类7项,传统医药类4项,民俗类4项。还有市级非遗项目707项,区县级非遗项目3428项。

重庆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

民间文学走马镇民间故事(国家级)酉阳古歌(国家级)广阳镇民间故事(国家级)巫傩诗文
民间音乐石柱土家啰儿调(国家级)川江号子(国家级)南溪号子(国家级)木洞山歌(国家级)
梁平癞子锣鼓(国家级)金桥吹打(国家级)接龙吹打(国家级)永城吹打(国家级)
秀山民歌(国家级)苗族民歌(国家级)酉阳民歌(国家级)小河锣鼓(国家级)
龙骨坡抬工号子(国家级)梁平抬儿调(国家级)三江号子甘宁鼓乐
民间舞蹈铜梁龙舞(国家级)酉阳摆手舞(国家级)狮舞(国家级)玩牛(国家级)
巫舞车车灯架香童子舞万古鲤鱼灯舞
传统戏剧川剧(国家级)梁山灯戏(国家级)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国家级)接龙傩戏
曲艺四川评书(国家级)车灯(国家级)四川竹琴(国家级)金钱板(国家级)
四川清音(国家级)四川扬琴(国家级)江北评书——
杂技与竞技中塘向氏武术木洞龙舟清江黄氏杂技荣昌缠丝拳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蹬技(重庆蹬技)——————
民间美术梁平木版年画(国家级)重庆糖画——麦草艺画
传统美术梁平竹帘(国家级)蜀绣(国家级)————
挑花(巫溪嫁花)(国家级)石雕(大足石雕)(国家级)木雕(奉节木雕)(国家级)彩扎(铜梁龙灯彩扎)(国家级)
传统技艺荣昌夏布(国家级)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国家级)
荣昌折扇(国家级)永川豆豉酿制技艺(国家级)涪陵榨菜制作工艺(国家级)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级)
老腊肉制作工艺朗溪竹板桥造纸纸竹工艺重庆火锅
传统医药刘氏刺熨疗法(国家级)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针灸(赵氏雷火灸)(国家级)中医正骨疗法(燕青门正骨疗法)(国家级)
民俗类秀山花灯(国家级)丰都庙会(国家级)宝顶架香庙会(国家级)秀山苗族羊马节(国家级)
尝新姜家舞龙习俗华岩寺腊八节荣昌杀年猪习俗

重庆市文物

截至2022年,重庆市拥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个市级历史文化名城、2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6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

重庆市宗教

重庆市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截至2015年末,重庆有宗教活动场所548处,宗教院校1所(重庆佛学院);佛教有活动场所279处;道教有活动场所33处;伊斯兰教有清真寺8处;天主教有活动场所66处;基督教活动场所162处。

分类
海南省

海南省历史文化

海南省历史文化

海南省非遗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项目类别项目名称
民间文学琼侨歌谣黎族民间故事海螺姑娘传说海南谚语(临高渔谚)黎从六之歌
传统音乐儋州调声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海南八音器乐黎族竹木器乐海南军歌
崖州民歌海南斋醮科仪音乐疍歌黎族赛方言长调苗族民歌
儋州山歌临高渔歌
传统舞蹈黎族打柴舞黎族钱铃双刀舞(琼中咚铃伽、陵水钱铃双刀舞)海南苗族招龙舞黎族舂米舞黎族共同舞
五指山盘皇舞黎族面具舞黎族老古舞海南虎舞海口麒麟舞
传统戏剧琼剧临高人偶戏海南公仔戏(文昌公仔戏、三江公仔戏)海南斋戏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黎族传统体育和游艺(如拉乌龟、赶狗归坡等)
传统美术海南椰雕龙塘雕刻艺术传统炭画像工艺木雕(花瑰艺术)海南贝雕
传统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含麻纺织、絣染、双面绣、龙被织造)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骨器制作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泥条盘筑制陶技艺、黎族泥片贴筑制陶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东坡笠制作技艺黎族干栏建筑技艺南海珍珠传统养殖技艺海盐晒制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黎族藤竹编技艺黎族独木器具制作技艺海南黄花梨家俱制作技艺后安刀锻造技艺椰胡制作技艺
黎锦纺染织绣工具制作技艺土法制糖技艺文昌鸡养殖与烹调技艺海南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技艺鹿龟酒酿泡技艺
海南粉烹制技艺(海口海南粉烹制技艺、陵水酸粉烹制技艺)沉香造香技艺
传统医药黎族医药学(骨伤疗法、蛇伤疗法)
民俗冼夫人信俗黎族服饰府城元宵换花节黎族传统婚礼黎族渡水腰舟习俗
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回族传统婚礼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海口天后祀奉海南春节习俗(鲤鱼灯闹春、乐城岛闹元宵)
其他南海航道更路经 [2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项目类别项目名称
传统音乐儋州调声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海南八音器乐黎族竹木器乐
崖州民歌临高渔歌苗族民歌海南斋醮科仪音乐
传统舞蹈黎族打柴舞黎族老古舞
传统戏剧琼剧临高人偶戏海南公仔戏(文昌公仔戏,三江公仔戏)海南斋戏
传统美术海南椰雕木雕(花瑰艺术)
传统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含麻纺织、絣染、双面绣、龙被织造)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海盐晒制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民俗冼夫人信俗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黎族服饰天后祀奉
其他南海航道更路经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项目类别项目名称
传统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含麻纺织、絣染、双面绣、龙被织造)

海南省文物

海南省有不可移动文物427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97处。

海南省风俗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海口市琼山区府城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府城元宵换花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和海南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冼夫人文化节(原称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

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

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岛欢乐节”。

另外海南的节日还有:文昌公期、万宁文灯节、南山长寿文化节、海南热带雨林节、三亚国际啤酒节、三亚国际广告电视艺术节、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等。

海南岛重要赛事有: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世界小姐、世界先生、斯诺克海口世界公开赛等。

海南省方言

海南省居民语言种类多,在海南不同的民族和区域中,主要通行12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黎语、村话、海南苗语、临高话、回辉话、海南闽语、儋州话、军话、客家话、迈话、疍家话、普通话。

1、海南话:狭义的海南方言,属汉藏语系汉语闽南方言。海南话使用最广泛、使用人数最多,海南省有500多万居民通用,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陵水、乐东、东方、昌江、三亚等市县的沿海一带地区。在不同地方,海南话语音和声调有所不同,一般以文昌人的语音为标准口音。

2、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系,海南省黎族人民使用。

3、临高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比较接近壮语。约50万居民使用。

4、儋州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粤语方言系统。100多万人使用。

5、军话:属汉藏语系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系统,10万多人使用。

6、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约5万苗族居民中通用。

7、村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约6万人使用。

8、回辉话:学术界认为属海南岛语系,是语群中的一个独特语言。约6000人使用。

9、迈话:属粤语方言系统,比较接近广州话。是汉人使用的语言,但使用人数不多,分布不广泛,只有三亚市市郊的崖城和水南一带居民使用。


10、疍家话:属粤语方言。仅三亚港附近的汉族居民使用。


11、客家话:海南岛有将近40万的客家人,尚能讲客家话的近20万。客家话分布区主要在儋州市的那大镇、南丰镇、兰洋镇、和庆镇,琼中县的松涛村,临高县的龙潭村,以及儋州市西联农场、西流农场,澄迈县的海南省国营和岭农场、万宁市的兴隆华侨农场等。

分类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文化总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文化称为桂系文化、八桂文化,从属于岭南文化 。早在商周时期,骆越人已建立起岭南地方政权“骆越方国”,并根据商周中央王朝的指令,开发和管理岭南和南海。骆越方国主要中心在今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大明山南麓马头镇到骆越镇(地图标为陆斡镇)一带。骆越方国地域广大,包括广西西江以南,广东西南部,海南岛,南海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中国岛礁及相关海域,一度管理到交趾和九真。骆越方国开发岭南和南海成绩斐然,创造了繁荣的稻作文化,留下了辉煌的花山岩画,开发了南海和海上丝绸之路,培育了闻名世界的合浦南珠等。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1965年10月12日,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壮族历来有聚族而居的习俗,古代壮族的大姓莫氏、黄氏、侬氏、韦氏、覃氏、罗氏、岑氏、蒙氏、闭氏、甘氏等,都是在原来氏族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并长期聚族而居,所谓“举洞纯一姓者”是也。一些壮族地区的宗族组织和宗族文化比较发达,建有祠堂,立有族规,并修有族谱。壮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在布洛陀神话基础上创造的《布洛陀》长诗,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宏伟的创世史诗。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清代中叶以后,土葬成为主要葬法。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的汉族发展情况比较复杂,各具特点,称谓很多,有客人、土州人、民户、黎民、百姓、新民、来人、菜园人、蔗园人、射耕人、疍民、官人、军人、客家、平语人、伢人、六甲、土拐、白话人、湘人、广佬、福佬、反壮、先人、唐人、平原人、高山汉、山湖广等不下数十百种。有人曾以语言作区分,将广西汉族分为“官、平、白、客”数支,但仅仅语言差别还不足以全面反映民族内部的分支及特点。近年有的学者主要根据习俗文化心理与民族关系特征,参照地域、语言(方言)特点将广西汉族划分为:普通汉族、客家人、蔗园人、百姓人、六甲人、疍民、伢人、福建人等数支。 边陲地区的移民传说已经得到了比较深入的讨论,无论是否土著,这类传说往往以中原某地为原乡,目的在于确立某种正统性的身份。在明代成化年间所制的石刻文字中,广西恩城赵氏土司便把自身祖源追溯至跟随狄青南征侬智高的宋代将领,并视山东青州为祖籍地。清代乾隆年间广西归顺州的覃恩祚在为其祖父树立的墓碑中,讲述了从广东南海迁徙的故事。尽管在明代覃印峰本人的墓碑上并无丝毫相关的记载,但时至今日,靖西市的绝大多数姓氏均声称来自广东南海。明代发端的山东青州说集中在土司或头目家族中,清代兴起的广东南海说则遍布普通民众之家。尽管这些说法明显缺乏史料支持,有的已为学者所辨伪,严肃的学者多用其测度一个时代的社会情境,而不是将其当作真实的历史,但这些传说依然意义重大。这类祖源叙事在部分学者看来不过是自卑者的攀附,但它们既是特殊地域国家整合的方式,也是国家整合的结果,体现了地域人群身份与认同的建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

世居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2个民族除回族转用汉语外,其他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并都在使用,分别是汉语、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其中,汉语、壮语、瑶语、苗语、彝语还各有自己的方言土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汉语有粤语、西南官话、平话、客家话、湘语、闽语等6种方言,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1200万 [80] ,主要流布于整个桂东南地区和横县、南宁以及左右江一带县城集镇;西南官话使用人口在500万以上,主要流布于桂北地区及其他一些地区的县城;客家话主要流布于陆川、柳江、柳城等县,并散布全区各地;平话北起灵川、南至凭祥,西至百色,东达灵山的广大地区之交通要道附近;湘语主要流布于桂北的全州、灌阳、资源三县和兴安县大部;闽语主要流布于南流江沿线博白、陆川等地及西江上溯沿其支流到达贺州、平乐、桂平等地,流布范围大而分散。

壮语分南部和北部两大方言区。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土俗字”,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汉字的音、义组合而成。不过,由于古壮字地区差别较大,缺乏规范,因此各地壮族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的壮族文字,主要依靠汉文进行交流。1955年,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壮族人民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培训壮文骨干。20世纪80年代,又完成了《壮文方案》的修订工作。壮文的推行,有利于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瑶语是瑶族使用的勉语、布努语、拉珈语三种语言的统称。布努语内部有布努、巴唔、炯奈、唔奈、优诺等5个方言;拉珈语内部没有方言土语的分化。苗语内部分黔东、湘西和川黔滇等3个方言。侗语、仫佬语、毛南语、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京语、仡佬语语属尚未定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即普通话(汉语)和规范汉字,广西的经济社会领域和公共服务行业用语基本为汉语普通话。随着国家通用语言传播力度的加强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新旧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广西原来使用人口较少的民族语言及其方言土语面临着衰退、弱化并逐步走向濒危,甚至消失的态势。广西仡佬族的多罗方言、哈给方言、俫话,瑶族的拉珈语、炯奈话、巴哼话,京族的京语,水族的水语,彝族的彝语,毛南族的毛南语,仫佬族的仫佬语以及学术界仍有争议的布央语、五色话、茶洞话等都处于不同程度濒危状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饮食

广西壮族自治区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但境内南北亦有些许变化,在桂东南的玉林、梧州、贺州、南宁、北海、钦州等主要以清淡,在北部的柳州、桂林等部分地区有吃辣习惯。据旅行家徐霞客所记载,广西境内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早期的饮食已有种食稻谷和蔬菜、腌菜、饮茶、行酒礼等习惯。其中以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钦州猪脚粉、桂林两江松花糖、防城牛腩粉、梧州龟苓膏、巴马香猪、宾阳白切狗、宾阳酸粉、玉林牛巴、玉林云吞、玉林酸料以及各地的米粉、切粉、滤粉等为代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俗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发源于唐宋时期,分布在广西马山县和广西上林县交界处大石山壮族地区的壮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是“马山文化三宝”之一。 2007年被列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宾阳炮龙节,主要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炮龙展示、百家宴以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节,自1985年起先后举办了18届,2003年后更名为“歌圩”,推出山歌擂台赛、千人竹杠阵等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主要活动有开幕式、布洛陀之夜晚会、布洛陀民间祭祀大典、壮民族山歌歌王大赛、国际雄狮大赛、壮民族歌圩体育运动会、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发布会、商贸活动等。

环江毛南族分龙节,活动内容主要有敬祭仪式、民族体育竞技表演、山歌对唱、民族特产及工艺品展销、民族文艺晚会、千人傩面狂欢篝晚会等。

龙胜红瑶晒衣节,红瑶(瑶族的一个支系,以崇尚红色为美,妇女所穿衣服多为红色而得名)文化讲古、劳动场景展示、红瑶习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千人送新娘表演等活动。

瑶族盘王节,主要活动有瑶族歌舞专题晚会、开幕式及大型文艺表演、三省十三县节目展演、瑶族服饰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奇石、盆景展和书画、摄影展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吉祥物

2018年4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徽标和吉祥物,总体设计以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发展为理念,徽标名为“锦绣辉煌,扬帆启航”,吉祥物名为“欢欢”和“喜喜”。

广西壮族自治区戏曲

粤剧流布于广西粤方言区,明万历年间,就有戏班在广西梧州演出。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粤剧演出在广西非常兴盛。西江流经的主要码头成了粤剧演出的重要场所。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一带部分官话地区,波及湖南南部地区。桂南采茶戏是主要流传在广西玉林、钦州、贺州、贵港等地的汉族地方戏,有近500年历史。

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壮剧、壮欢、彩调剧、邕剧、苗剧、毛南剧、壮族提线木偶戏、壮族师公戏。壮剧大体上可分为师公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乐西土戏等六种。师公剧主要流传于河池、柳州等地的壮族地区,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唐代就有了。传统剧目有《莫一大王》、《白马姑娘》、《顺知戽海》等。

据统计,广西18个民族小剧种已濒危14个、消亡2个。桂南采茶戏、壮族师公戏等历史积累深厚,与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精神信仰息息相关的民族剧种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但大部分民族剧种,则在缺乏关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日渐式微,甚至消失。

分类
广东省

广东省历史文化

广东省历史文化

广东省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语言认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迁的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即舶来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组成,其内涵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涵盖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又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 、高凉文化 、西江文化 、雷州文化 、南江文化

广东省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录

历史文化名城8个广州市广府文化兴盛地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佛山市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南狮的发源地。
中山市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
肇庆市西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广府文化的流行地区。
梅州市客家文化发祥地之一。
惠州市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
潮州市潮州文化发祥地之一。
雷州市雷州文化发源地之一,徐闻古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个高州、连州、新会、平海、佗城、碣石、揭阳、揭西、惠州、南雄、罗定、德庆、韶关、英德、海丰、东莞

广东省文物

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广东省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2处,其中古遗址7处、古建筑1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5处。至此,广东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

截至2021年4月,广东省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649处;可移动革命珍贵文物4544件(套);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3个、红色旅游A级景区23个。21个市82个县列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有重复划入的县、市、区),包括原中央苏区片区、海陆丰片区、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和广东片区,是全国为数不多全域覆盖的省份。

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5处,省级水下文物保护区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全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13处,可移动珍贵革命文物4783件/套。全省博物馆367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47家、非国有博物馆120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共82家。

广东省岭南建筑

镬耳屋是广府建筑的典型代表,是珠三角广府村落建筑标识,镬耳墙呈锅耳形,讲究对称,既象征古代的官帽,取意前程远大,又寓意“独占鳌头”,是古代官宦世家追求达观显赫的象征 。开平碉楼、西关大屋也是广府建筑代表 。潮汕民居代表有下山虎、四点金和驷马拖车 。客家建筑有土楼、围屋 。畲族也有土楼建筑,潮州市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至今保存完好的畲族土楼——泰华楼。

广东省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是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岭南四大名园。

广东省岭南美术

  • 岭南画派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

  • 工艺美术

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如肇庆端砚;广雕、广式家具、广彩、广绣、佛山陶瓷、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剪纸、金银铜锡箔、染色纸、南狮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烟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雕刻、陶瓷最具特色。潮汕有潮州木雕、潮绣、潮汕抽纱、潮州工艺瓷等工艺精品。其他还有雷州换鼓、雷州石狗等。

广东省岭南音乐

岭南音乐文化由广府音乐(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音乐(广东汉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等主要音乐版块整合而成。渊源深厚的地方性和兼采博取的开放性,使其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的中华“国乐”象征之一。岭南器乐从20世纪初开始输出到世界各地。

岭南古琴艺术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南宋末年,随着宋室的南迁,也把中原文化带来广东,特别对广东的琴学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岭南琴学昌盛,琴人辈出。如明代南海大沥人邝露、明代新会人陈白沙、明代南海沙贝人陈子升、陈子壮等。

岭南戏乐包括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等剧种。岭南舞乐精彩纷呈,如佛山狮舞乐,承载着中国南方武术之精髓;揭阳英歌舞乐,演绎着华夏“仁义礼智信”之精华;瑶族长鼓舞乐,传递着中华民族“盘古开天地”之恢宏气势。

广东地区山歌分布在粤北的壮族地区、瑶族地区 ;粤东潮州地区的畲族山歌。

广东省信仰文化

珠三角地区盛行北帝崇拜、南海神崇拜,有众多北帝祠庙和洪圣王庙(即南海神庙) 。粤东地区的畲族人民、客家人、潮汕地区盛行三山国王信仰 ,潮汕地区还盛行妈祖文化 。粤西地区奉祀冼夫人而修建的冼太庙遍及茂名、雷州半岛,仅高州境内就有冼太庙200多座 。西江流域地区盛行龙母文化,有众多龙母庙。

广东省民俗节庆

广东省部分民俗庆典活动:醒狮、佛山行通济、佛山秋色、七夕贡案、潮州大锣鼓、英歌、烧塔、烧龙、龙舟、飘色、粤西年例、佛山北帝诞庙会、广州波罗诞庙会、盘古王民俗文化节、人龙舞、傩舞等等。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7年8月,广东省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粤剧、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剪纸、陆丰皮影戏)之外,还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4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4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60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29人。

截至2021年6月,广东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已达165项。

广东省重大事件

先秦时代,楚人便南拓至南海之滨,湛江等沿海地区发现的大量先秦文化遗存中,很多都具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南江流域罗定等地出土的战国墓葬与青铜器,也具有楚文化特色。南江古道曾是古代楚人南下海岸的重要通道。 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

前219年,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滥杀无辜,被顽强反抗的当地人杀死。秦始皇继命任嚣为主将,四年后完成平定岭南大业。朝廷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故委赵佗为龙川县令。赵佗到任,上书朝廷要求从中原迁居五十万的居民至南越,以融合汉越。督尉任嚣建立番禺城(今广州),面积约0.05平方千米,从此开启了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

隋唐之际,俚人在包括潮汕在内的粤东地区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杨世略是粤东最重要的大首领。据《旧唐书》所载,仁寿初,隋朝派出世袭南越大首领冼夫人之孙冯盎征伐潮、成等“五州僚”

宋代时期,广东人口稀少,广南东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时,有人口七十八万四千多。南宋以后,北方汉人因战乱陆续南来广东。秦兵下岭南,是中原文化传入广东省的开始,而南宋以后的大批中原移民南来,却是广东省大开发的开始。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同年11月,广东宣布独立,成立广东省都督府,胡汉民任临时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

1949年10月2日,叶剑英在赣州下达进军广东命令,广东战役正式打响。

磨刀山遗址于2013年1月被发现,被专家誉为填补岭南地区60万年至8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的空白,2014年入选去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磨刀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把广东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约13万年前的马坝人时代提前至距今80万—60万年,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作为岭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磨刀山遗址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于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磨刀山遗址为代表的南江旧石器文化,表明距今数十万年前,最早的南粤先民即踏足南江流域,并在此繁衍生息。磨刀山遗址和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的考古成果,不仅延长了岭南古代社会和文化历史的长度,同样也拓宽了岭南文化的深度。位于南江流域的磨刀山遗址,是南江文化的始发点,也是岭南文化目前已知最早的“根”

广东省语言文化

广东省的语言复杂多样。境内主要分布着粤、客、闽三大汉语方言,此外,在珠三角之外的偏远地区还分布着粤北土话、畲话、官话等。除汉语方言外,省内还有瑶语、壮语、畲语、标话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语言。

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广东话、白话等,以广州话为代表。粤方言是广东省分布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类方言,也是广府文化乃至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广东省以粤方言为主的地区分布在粤中和粤西南,包括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云浮市、东莞市、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阳江市、茂名市,粤方言大约居半的地区有清远市、深圳市、湛江市,粤方言仅占部分的有韶关市、惠州市。

客家方言

广东省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地区在粤北和粤东,包括梅州市、河源市、韶关市、惠州市;与上述地区交接的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清远市、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也有部分地区使用客家方言(清远市尤其多);其他地区完全没有客家村落的县(市、区)很少,都有或多或少的客家方言岛。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和客家人的重要标志。

闽方言

广东省闽方言包括潮汕话、雷州话以及闽南方言岛。潮汕话俗称为“潮州话”或“潮语”,雷州话俗称“雷话”或“黎话”,而西江、北江、东江沿岸的不少闽南方言岛称为“连滩声”。广东省的闽方言主要分为粤东的“潮汕片”和粤西的“雷州片”。

除以上粤、客、闽三大方言之外,广东省内使用人口较多、语言面貌特殊的汉语方言是“粤北土话”。粤北土话是分布在广东省北部地区的一群归属未明的汉语方言,《中国地图集语言》称之为“韶州土话”。粤北土话大多与客家方言呈穿插交错状分布。

广东省民族宗教

民族

广东省是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省份。至2020年底,全省少数民族人口44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53%。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畲、回、满族。壮族主要分布在连山、怀集、廉江、信宜、化州、罗定等县(自治县、市);瑶族主要分布在连南、连山、连州、阳山、英德、乳源、乐昌、仁化、曲江、始兴、翁源、龙门、阳春等县(自治县、市、区);畲族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始兴、增城、和平、连平、龙川、东源、丰顺、饶平、潮安、海丰、惠东、博罗等县(自治县、市、区);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肇庆、汕头、佛山、东莞等市;满族主要分布在广州市。改革开放以来,因人才流动、婚姻、务工经商等迁移或暂住广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非户籍人口)超过338万人,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全省有县级范围(含县级)以上少数民族社会团体24个。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广东省设立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和连州市瑶安瑶族乡、连州市三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7个民族乡。

宗教

广东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的省份。至2020年底,全省登记宗教活动场所3099处,认定备案宗教教职人员6714人,其中佛教僧、尼4600人,道教乾道、坤道1183人,伊斯兰教阿訇55人,天主教主教、神父、执事、修女197人,基督教牧师、长老、传道679人。全省县级范围(含县级)以上宗教社会团体266个(各地凡设天主教、基督教团体的各按1个统计),其中全省性宗教团体7个,地市级范围宗教团体104个,县级范围宗教团体155个。宗教院校3所:广东佛学院,2011年7月设立,下设曹溪佛学院、尼众佛学院、岭东佛学院、云门佛学院4所分院;广东道教学院,2017年9月设立;基督教广东协和神学院,1986年复办。